我国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我国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我国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正从理念倡导、局部试验、示范向全面实践推进的关键时期,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十分重要的微观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但由于系统实践的时间较短,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企业观念认识仍不到位

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必要性和紧迫性不甚了解,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甚至存在对循环经济认知的歪曲,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好像与自己企业关系并不太密切,没有认识到这是在后危机时代绿色文明、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适应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同时企业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和源头预防的先进性认识也不足,难以自觉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导致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高效利用缺乏积极参与意识。有的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要么将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无处下手。长期以来“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传统发展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市场主体习惯于这种生产方式,依靠粗放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没有认识到传统生产终端产生的“废物”也是难得的“稀缺”资源、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而是片面强调传统经济模式单向流动,强调一次性经济效益,没有从深层次理解资源稀缺和效益最大化。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外部性,也被眼前的经济效益所掩盖。

另外由于我国对排污严重的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大,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这种投资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是没有微观效益的,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意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这对更广泛地在企业内推行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制约。

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企业只有理念上的彻底转变才有可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型企业。

二、价格障碍和成本障碍因素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这对于我国以不断增加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来支撑发展的企业来说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传统经济里的企业,其经营理念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利润,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生态效益,既创造社会财富,又修复自然财富。国际企业的实践也表明,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的发展潜力很大,但中国至少在近期内,市场从业者却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其一,循环经济投资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投资主要物化要在具备较强公益性和外部性的基础设施上进行,这些项目一旦上马,其用途很难改变,产权也不易分割转让。使绝大多数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望而却步,形成了循环经济投资供给不足现象。其二,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效益表现出滞后性或时期不一致性等特点也同样增加了循环经济的高风险性。循环经济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建设完成到效益显现往往还需要一段长短不一的时间。因此其直接经济效益往往还需要较长时期才有可能获得,而间接效益的获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种效益明显滞后于投资期的特性,使得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效益很低,从而为普通投资者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其三,存在价格障碍。以资源的再生为例,由于有关技术发展滞后,在很多情况下,把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远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未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废弃物和排污费不仅远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还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得循环生产环节的效益来源不能显现,循环生产环节的成本难以回收,以致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难以自发产生。没有价格形成机制的变革,过低的资源价格和环境使用成本,必然导致循环经济产品不具有市场优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

事实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长远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内部原材料的再循环,可以将各个生产环节流失的物料收回后重新投入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节约成本。同时企业之间的物料再循环,可以将上游企业的废弃物转入下游产业,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材料,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将上游企业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变废为宝,为企业再次创造经济效益。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生产环保产品、绿色产品是企业占领市场的长久之计。世界经济危机后,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以低污染、节能、环保的产品为主。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他们愿意为环保产品、绿色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相反,对于不健康的非绿色产品则会自觉地抵制,甚至诉诸于法律。我国企业要想跨越绿色壁垒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都很完整,层次分明。我国以前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层面的保障和支持。依照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开展企业、工业园区、区域等层次的循环经济示范工作,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效,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完整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较差,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影响了企业和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一部“框架”性的法律,其中规定的大多是理念和原则,但就伴随其相配套的针对循环经济的主要产品、关键环节或管理制度等专项法律、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具体职责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对企业行为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强有力监控体系尚未完善。尚未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化经营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政府缺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扶持、激励和优惠的具体可行措施,具体运作和实施还需其他法律法规加以配合。

同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规定仍有不匹配之处,在运行中可能会产生矛盾。比如我国现行资源税制度规定的税率和税额都较低,这就会造成很多企业采取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这不利于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技术支撑体系尚不成熟

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的竞争。因此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目前我国围绕有益环境、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有益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工艺技术研究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技术人员方面,企业固然不乏大量的技术人员,但他们的价值侧重体现在如何促进企业成本的控制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上,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优势不足。

中国在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连接技术等方面,缺少自主开发的先进技术,较国外有不小差距。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活动的最大不同是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通过对废旧产品进行技术处理,重复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这就要求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横向上聚集产业群,构筑区域性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目前我国很多技术问题尚未突破或缺乏经济适用性,例如产业链接技术,循环产业系统通过成员间的链网结构使资源和能源达到有效利用,但是在这样的共生系统中,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可能受到相关成员的制约和供应链的影响,一旦其中一家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则可能波及到上下游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网的稳定和发展,而适应产品多变性和解决系统不稳定的产业链接技术的缺乏,使产业系统的运行面临刚性约束。又如物料回收技术,废料处理技术等的支持,这一类适用于循环经济的技术,目前难以在企业推广运用,因为企业在选用这类技术时会按照“期望投资与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准则,对采用这类技术的可行性加以评价。企业会在该项技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之间进行理性的权衡,只有确信采用该项技术能够给企业增加赢利,企业才会设法获取并实施该项技术。而大多数这类技术与一些效益型或消耗资源型的技术相比,其期望收益较低而期望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宁愿交排污费甚至罚款也不愿意采用此类循环技术。

同时,单个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往往受规模、风险、资金和人才等障碍因素的限制,企业之间如果能够就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活动组建联盟则可以打破这些制约。由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整个社会再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它要求建立一条生态工业链,每个企业都在这链条上,互为因果、互为所用,所以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这就是说,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与其他企业的发展、与整个产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共生才能共发展。

五、缺少循环型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共生和协同是其根本特征,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是靠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实施,而是需要若干企业围绕相关资源进行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运作,是以关联企业长期合作为前提的。

所谓产业链,是指由构成一个产业相互关联的所有要素形成的、带有该产业普遍特征的多层次结构。它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以生产某种具有同类使用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贯穿始终,各种要素环环相扣而组成“链”;二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

建立企业间共生协作关系、构建循环产业链网,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群且生态链网上游企业具有较强实力。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较少,缺乏形成循环产业体系的基础。就区域角度而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距,也使得各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有能力承担循环经济发展初期的各种经济成本,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没有建设循环产业体系的基础。

标签:;  ;  ;  ;  

我国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