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固定器与传统固定方法效果的探讨论文_陈亚君, 郭云萍 (通讯作者), 陈亚楠, 董春迎

陈亚君 郭云萍 (通讯作者) 陈亚楠 董春迎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ICU 河南 郑州 450004)

【摘要】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施行经口气管插管的1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采用传统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法;B组采用经口器官插管固定器法,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后7天内在固定效果、口腔情况、口腔护理耗时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A组患者7天内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B组的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7天内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45%,明显低于B组的6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操耗时达到1级的概率为83.67%明显高于B组的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204-03

机械通气为重症监护室(ICU)内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方法,而经口气管插管已被公认为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首选方法[1-2]。但临床中气管插管移位、脱出的现象十分常见[3-4],如何获得插管后的稳定性,降低插管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我科自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部分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进行固定,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研究了我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施行经口气管插管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固定器组(A组)和传统固定方法组(B组),其中A组98例,男59例,女31例,年龄21~78岁,平均( 33.62±12.69)岁;B组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19~69岁,平均( 34.36±11.98)岁,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一。

1.2 方法

1.2.1固定方法

A组: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进行固定:(1)气管插管成功后,经插管滑入固定器的“V”形口中;(2)将牙垫放入口中;(3)固定气管插管;4、绕过病人颈部将捆扎带穿过固定器另一端的小口,用尼龙搭扣固定牢固。

B组:用医疗胶布行“一字固定发”:先取一长60.0cm,宽1.5cm的胶布,另取一长30.0cm,宽1.5cm的胶布,将其贴在上一胶布粘面的中间,然后将两侧胶布分别绕过病人颈部,两端缠绕在外露的气管插管及注射器上。

1.2.2评价方法

(1)气管插管固定效果评价:(1)测量气管插管与门齿的距离,并将测量结果与首次固定的距离进行比较;(2)行口腔护理,评价口腔情况;(3)重新固定气管插管,记录气管插管与门齿的距离。

(2)口腔情况评价:记录患者口腔内有无异味、溃疡;是否存在口角破溃。

(3)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操作耗时评价:记录1次完整口腔护理所需时间。

1.2.3评价标准

(1)气管插管固定效果:(1)无位移:气管插管距门齿距离无任何改变;(2)轻度位移:移动范围小于0.5cm;(3)中度位移:移动范围0.5~1.5cm,但不存在意外拔管或气管插管滑入一侧支气管内;(4)重度位移:移动范围大于1.5cm或引起意外拔管或气管插管滑入一侧支气管中。记录患者7天内插管移位最大的数据,并将其作为两组患者比较的数据。

(2)口腔并发症情况评价:I级:口腔无异味、无溃疡,口角无红、肿、破溃;II级:口腔存在轻度异味、局部黏膜红润、无破溃,口角发红无破溃;Ⅲ级:口腔重度异味、口腔黏膜存在有至少一处溃疡,口角破溃,面颊部存在皮损。记录患者7天内口腔情况最差的级别,并将其作为两组患者比较的数据。

(3)口腔护理操作耗时评价:记录1次完整口腔护理所需时间。1级:节时,所需时间短于5mi;2级:一般,所需时间5~8 min;3级:费时,所需时间长于8min。记录患者7天内进行口腔护理操作耗时最长的时间,并将其作为两组患者比较的数据。

以上操作由科内工作年限>3年的10名护士执行。所有护士均正规接受过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操作、口腔护理技术、数据测量记录的培训。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A组患者7天内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B组的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A组患者7天内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45%,明显低于B组的6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A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操耗时达到1级的概率为83.67%明显高于B组的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讨论

机械通气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通气及换气功能,使患者度过危重期,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5]。但气管插管具有一定的有创性,插管后若不能进行合理的固定,不仅会引起插管周围口腔黏膜等损害,而且有可能引起插管移位、甚至脱落,严重影响患者呼吸,甚至引起死亡,造成治疗失败。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固定方式,使临床中气管插管不仅固定牢靠,口腔护理方便,而且给患者带来的并发症较少,就显得十分重要。

3.1 气管插管固定器较传统固定方法更牢固

传统固定方法通过医疗胶布进行缠绕固定,虽然能减少气管插管的在左右方向的移动,但在防止气管插管上下方向的移动方面效果较差。而且医疗胶布在受到患者口腔及皮肤黏膜分泌物的浸润后,粘性减弱,极易发生松动。此外,对于部分牙齿松动的患者来说,牙垫无法起到预期作用,极易出现气管插管移位。而气管插管固定器通过螺丝固定气管插管,宽而扁的咬合板能有效防止患者用舌头将气管插管顶出固定器,而且,在牙齿松动或无牙齿的患者使用中,也不会出现气管插管随牙垫移动的现象,其携带的固定带,不仅可获得牢固的固定,而且可随意调节松紧度[6-7],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A组患者7天内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B组的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气管插管固定器较传统固定方法更牢固。

3.2 气管插管固定器较传统固定方法对口腔情况影响小

传统固定方法由于将气管插管、牙垫长期置于口腔中,会对赦免、口唇、牙龈造成持续压力,极易引起溃疡的发生。此外,传统固定方法中的胶布长期粘贴于患者面颊部,对皮肤产生长期刺激,极易引起皮肤湿疹甚至溃疡的发生。而且对于皮肤肿胀的患者,在撕开皮肤上黏连胶布时,容易造成皮肤缺损。而气管插管固定器中的咬合板,能对气管插管及患者的舌体进行保护。自身携带的宽裕固定带,不仅能确保证固定的舒适安全,而且对面部皮肤无刺激[7]。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A组患者7天内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45%,明显低于B组的6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气管插管固定器较传统固定方法对口腔情况影响小。

3.3 气管插管固定器较传统固定方法更容易进行口腔护理

传统固定方法使用医疗胶布进行固定,虽然不需单独剪裁,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固定相对容易,但在去除胶布和松解牙垫时耗时较长。此外,医疗胶布易受皮肤、口腔分泌物等影响,更换频率曾高,额外增加了护理时间。而固定器由于材料为塑料成分,不存在被皮肤、口腔分泌物浸湿的现象,因此更换频率明显减少[8],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A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操耗时达到1级的概率为83.67%明显高于B组的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气管插管固定器较传统固定方法更容易进行口腔护理。

本次研究,我们前瞻性研究了我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施行经口气管插管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实了气管插管固定器较传统固定方法具有固定效果好、口腔情况好、口腔护理耗时少等优势,但本次研究中,我们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Wang HE,Szydlo D,Stouffer JA,et al.Endotracheal intubation versus supraglottic airway insertion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Resuscitation.2012 Sep;83(9):1061-1066.

[2]林贤昌,廖跃斌,李国贤等.急诊心肺复苏初期气道开放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5):48-49.

[3]黎丽芸,谢银均,孙宏慧.ICU成人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7):864-866.

[4]桂文芳.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9):3322-3323.

[5]王志红,周兰妹.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158.

[6]宋志英,刘玉玲.老年无齿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两种固定方法比较[J].护理学志,2010,25(8):11-12.

[7]孙翠文,吴允东,吕小红等.三种不同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8):3029-3031.

[8]陈军华,郭巧珍,徐素琴等.自锁式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气管导管固定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1(13):58-59.

论文作者:陈亚君, 郭云萍 (通讯作者), 陈亚楠, 董春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1

标签:;  ;  ;  ;  ;  ;  ;  ;  

气管插管固定器与传统固定方法效果的探讨论文_陈亚君, 郭云萍 (通讯作者), 陈亚楠, 董春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