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学科“元研究”的思考_理论体系论文

旅游学科“元研究”这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旅游学科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是,再问:其学科体系的结构是什么?其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

2)否,再问:能否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什么条件?

思考,旅游学是否与经济学、物理学一样有最基本研究对象或最简元素?

旅游学科“元研究”是以旅游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的意义在于如何使旅游学科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旅游学科理论研究的反思,引入“元研究”的概念,试图解释旅游学科的基本问题,为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二、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学科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旅游学科是否存在、目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旅游学科的研究方法、其学科体系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等,许多学者作了思考。

关于旅游学科是否成为一门学科:

林南枝(1986)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旅游活动之综合概括,包括了旅游史、旅游业、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等。”

陈玉英、明庆忠(1999)认为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业为依托,研究旅游有机体的形成发展规律、组成要素、运行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与措施,最终实现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一门学科”。

王德刚(1999)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是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吴必虎(1998)则认为“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游憩系统。”

关于旅游的本质:

《马尼拉宣言》(1980)认为“旅游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

谢彦君(1998)认为“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戴维森.T.L(Davidson.T.L美国1998)指出“通常而言,旅游是一个产业。”

关于旅游研究的对象:

申葆嘉(1999)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社会宏观现象的旅游活动”。“旅游现象起源的探索是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王德刚(1999)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活动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张进福、肖洪根(2000)指出“常见的旅游学研究对象有三个框架,即:旅游现象、旅游活动、旅游实践。”

加法利(Jarfari 1977)指出“旅游所研究的是满足旅游者需要的产业以及他们和这个产业给东道地区在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海牙旅游宣言》。1989年4月世界旅游组织(WTO)和各国议会联盟联合在荷兰海牙召开“各国议会旅游大会”。会上通过了《海牙旅游宣言》,《宣言》对旅游、旅游者、旅游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与界定,例如,它认为“旅游是人类生活和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它指出“在建立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加强旅游教育。”遗憾的是《宣言》未能对旅游学科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对旅游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但由于研究工作积累和沉淀的不足,各种尝试性的理论体系虽在结构上初见端倪,但理论体系赖以支撑的科学原理和命题仍未形成。正如申葆嘉(1999)所说“学术界缺乏对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共同规律的认识,因而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旅游现象发展的过程,也不能以宏观社会的运行作为研究旅游现象的背景,而孤立地把旅游活动的表面现象作为本质现象来考察,使这个时期的旅游学理论研究始终未能摆脱‘作茧自缚’境地,而长期陷于徘徊状态不能有所突破。”

三、“元研究”对建立旅游学科的意义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像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的性质。旅游学元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实际的旅游知识,而是为了反思旅游研究行为,指导旅游研究行为,间接影响旅游知识的产生以及旅游实践。旅游学元研究的结果形成旅游学的元理论,包括旅游学的学科信念、研究范式、知识结构、术语规则以及旅游学者的生存方式等等。肖洪根曾在《谈对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几点认识》(1998)指出“旅游学科理论框架的建构依赖于学科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原理命题体系的形成,而学科的原理命题体系又以学科独有的理论概念和术语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举办旅游教育以来,许多学者在旅游学科理论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大家期望能建立较为完整的旅游学理论体系,但由于学者们的学科背景差异,旅游学科的复杂性、交叉性,以及旅游学科发展历史短暂,导致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

考察近年来国际上旅游学科的研究进展,一些学者关注焦点集中在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Likorrish.L.J,Jenkins.C.L 1997)、旅游市场、营销和消费者(Faulkner.B.H.W.1998)、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Hawkins.D.E,Murphy.P.E1998)等方面,而对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尚欠深入和系统。

旅游学的“元研究”对探索旅游学的理论体系有积极的意义,它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方法,为创建旅游学理论体系指出了目标,使人们可以集中地讨论和研究若干基本问题。从而理清旅游学的理论体系,为构建旅游学打好基础。

四、旅游学科“元研究”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的“元研究”。它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有诸如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标准、相关学科等,本文只讨论旅游学科研究的简单要素和旅游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

1)把一定客体作为系统加以分解,直到分析出构成该系统的简单要素(元素),然后在对各个简单要素分别考察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从而建立较严密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的方法在哲学史上早有尝试。

现代系统论对所分析的客体的诸要素的描述,不是从这些要素本身入手,而是从这些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入手,更丰富了人们的认识,使理论研究方法更加完善。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把它加以分解,以寻求立论的基础。分解到底,就能找到构成旅游的最简元素。笔者借鉴马克思分析劳动的思路,对旅游的简要元素尝试分析与考察,并作为论证旅游学科理论问题的起点。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从整个劳动过程的结果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而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这是“简单劳动过程”的含义。

如果把旅游过程与劳动过程类比,其简单要素应当为:旅游者的有目的的活动、旅游对象、作为旅游者与旅游对象联系中介的“旅游资料”。即旅游者、旅游对象、旅游资料。正是这三个简单要素构成了简单旅游过程,而任何复杂的旅游过程只不过是简单旅游过程的组合。

在旅游者、旅游对象、旅游资料的三要素中,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于旅游者的有目的的活动就是旅游本身。旅游对象是旅游过程中的客体,它的存在和出现是为旅游者所服务或体现价值的。作为旅游者与旅游对象联系中介的“旅游资料”,则是衡量旅游发展水平的测量器。

类似上述的提法我们可以在一些文章中找到,如王德刚(1999)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是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客体为旅游对象物,它包括旅游景观、旅游设施等;旅游媒体是指旅游企业或旅游经营者,它们在旅游者与旅游对象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是克服旅游障碍的重要保证。然而王德刚并未进一步阐述“三要素”与旅游学科之间内在的关联,而是直接讨论了旅游学理论体系框架。

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旅游的三个要素都是变量,每个要素都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旅游资料”,它在复杂的旅游过程中可能分化成若干独立的要素。所以,分解构成旅游的简单要素,只是旅游研究的起点。只有循此前进,揭示简单要素组合与分解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从而展开旅游学科的逻辑体系,才能最终揭示种种复杂的旅游现象的内在联系。这种逻辑展开的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检验。所以构成旅游学科的简单要素究竟是什么,直到严密的理论体系的确立,才能最终得到证明。在此之前,还是一种假设。

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威廉·瑟厄波得(William F.Theobald 1998)、英国学者利克里什·L.J(Likorish.L.J)和詹金斯·G.L(Jenkis.C.L)(1997)曾提出“基本旅游单元”概念,他们定义“基本旅游单元”为:个人和家庭,他们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在调查中可视为统计单元。虽然他们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提出了旅游活动的基本单元,但是在分析旅游学科最简元素时是否存在类似简单要素的基本旅游单元呢?

2)任何一门学科是否能够成立,最起码的条件是看它是否有专门的研究对象。旅游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呢?明庆忠(1997)认为“旅游学研究的对象,理所当然是旅游现象和过程。”申葆嘉(1999)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社会宏观现象的旅游活动”。“旅游现象起源的探索是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倘若把旅游学视为社会学科的一个门类,显然,旅游学以“旅游现象”为基本研究对象。那么“旅游现象”又是什么呢?明庆忠(1997)说“是非定居的旅行和暂时定居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描述,而未触及旅游现象的实质。申葆嘉(1999)也指出:一些著作“无一列外地跳过了旅游现象最本质的自身形成过程、形成基础以及形态、结构的研究,直接进入对旅游现象性质和定义等概念的论证,”“而孤立地把旅游活动的表面现象作为本质现象来考察。”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某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完全是一码事,通常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实质对象”与“形式对象”之别。前者指学科研究的具体主题,后者指关于这个主题“是什么”的专门考虑。即:前者指学科指向的某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后者是关于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什么”的专门考虑。这样的解释有助于我们认识旅游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分清旅游现象、旅游问题、旅游过程、旅游学科的研究范围以及学科的体系。

关于旅游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申葆嘉(1999)的讨论较细,他将旅游学的理论研究,按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三个层次;旅游现象的复杂结构,也大致分为“总体结构”和“双重结构”两种形态,不同层次的理论研究,将分别以两个结构形态所涵盖的关系和现象为研究对象和范围,而形成完整的旅游学理论研究体系。我们将其旅游学理论研究体系归纳如下:

旅游学理论研究体系图

这样的研究体系为进一步考察和讨论旅游现象开拓了思路,提供了较具体的研究方法。

从科学“发展史考察,任何一门学科从产生到形成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学科知识长期而丰富的积淀;要形成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要有学科自身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统的学科专著;更需要学科专家和热心学科的研究人员长期的不懈努力。本文提出的“元研究”观点,试图讨论旅游学的“元理论”,其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旅游学的“元研究”和“元理论”,从而逐渐建立和完善旅游学的理论体系。

标签:;  ;  

关于旅游学科“元研究”的思考_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