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录学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的基本认识

1.1 百年目录学四代学人的贡献

20世纪初,在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的交锋中产生了中国新的目录学:其一,国学 举要书目和新学书目各树一帜,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局限。其二,西方图书馆目录法和 书目索引法传入中国。吕绍虞认为,自西洋图书馆学、目录学传入中国之后,图书馆目 录方法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分类体系的改革,二是著者号码的采用,三是编目条 例的规定,四是人名、书名、标题、字典式目录及联合目录的出现,五是卡片目录的应 用和排印目录片的刊行[1]。

百年来,中国目录学的发展经过了四代学人的努力。四代之中,前两代目录学家为现 代目录学的创建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姚名达是现代目录学史上继往开来第一人,堪称 中国现代目录学之父。以王重民为代表的第二代目录学家开始进行现代目录学建设,用 马列主义的方法研究目录学,从而建立了目录学的哲学理论基础。他们把第一代目录学 家整理的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研究,在古典目录学的系统化特别是目录学大家 的思想探索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一代目录学家的着眼点始终放在书目上,从文献工作转 移到目录工作,从图书说转到目录说,试图建立以目录为中心的新体系。

第三代目录学家在继承前两代目录学精华的基础上,努力建立现代目录学的体系,引 领目录学迈向新的时代。彭斐章、朱天俊、来新夏、谢灼华等是这一代的杰出代表。第 四代承接了目录学的巨大财富,但也面临着新技术和社会变革的新形势,目录学创新势 在必行,目录学的振兴成为这一代的历史使命。

1.2 两次飞跃

目录学在20世纪产生了两次大的飞跃:二三十年代的开放将中国传统的古典目录学与 国外目录学融入了一个新的整体,目录学的理论性增强;80年代以后的开放使目录学吸 纳了大量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目录学理论建立起来,目录学将许多研究整合为有多个分 支学科组成的体系。

1.3 目录学的发展启示

(1)变则活。姚名达总结目录学史,有“二千年来,校雠目录之学并无特殊飞跃之进步 ”之慨叹。四部之法在封建社会少有变化,直到近代才有大变。仿杜、改杜,新分类法 层出不穷,一变则活。现代目录学正是在不断求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适者生存。书目工作和目录学的成果众多,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成果才能发展。像 汉字检字法方案在60年代就有四五十种之多[2],许多方法已经过时;我国从1949至199 2年编辑的书目索引共7682种[3],而现在仍经常被使用的相当少。可见,“适者生存” 对目录学的变革是有意义的。

2 中国目录学的突破性进展

2.1 目录学理论的突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书目情报的研究,90年代建立了书目情报理论,出版了一大 批研究成果和研究著作。1987年彭斐章等翻译出版苏联科尔舒诺夫的《目录学普通教程 》。1990年彭斐章教授的《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 书目情报理论研究较早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探讨了书目情报应用的许多问题,揭示 了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的规律,开辟了新的领域。通过全国几百个单位的读者进行问卷 和跟踪调查,获得了读者书目情报意识与书目情报行为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从而掀起了国内的书目情报服务调查研究之风。1994年,柯平的博士论文《 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对书目情报系统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发展, 包括书目情报系统的功能、书目情报系统环境的分析与运行机制、书目情报系统的发展 路向等问题。彭斐章还组织了书目情报服务的深入研究,出版了《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 与管理》(1996)、《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2000)等。

书目情报理论的突破表现:一是将书目情报确立为现代目录学的基点。二是对书目情 报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书目情报结构与功能、书目情报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文 本书目情报等。三是揭示了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的规律。四是书目情报系统进行了深入 研究,将书目活动上升到书目情报活动,书目系统、书目工作系统上升到书目情报系统 。

书目情报理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对目录学特别是现代 目录学的理论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将目录学的核心思想从传统目录学的书目观转向现代目录学的书目情报观。书 目情报理论的产生是现代目录学基本理论确立的一个标志。王友富的《80年代以来我国 书目情报理论研究之进展》一文将书目情报理论归纳为书目情报基本理论、书目情报服 务研究、书目情报系统和书目控制理论四个部分,评价这一理论是“20世纪目录学理论 的伟大变革,它的出现与发展结束了国外目录学以具体书目成果为核心的历史”。秦明 和吴家玲说:“书目情报理论的提出,一定意义上为我国当代目录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有关书目情报服务的研究看,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①突破了传统的界限,不再 以文献整体为反映对象,而是以知识单元为揭示对象,真正体现出了书目的情报特征; ②服务对象已由传统的读者转向当代的用户,其专指性更强;③书目情报服务提供的不 仅仅是书目、知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情报。在书目情报理论的指引 下,目录学理论发生了彻底的革命,这一革命结束了目录学以具体书目成果为核心的历 史。”[4]

其二,书目情报理论拓展了现代目录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直接促成了以书目情 报理论为基础建立现代目录学体系,加强了目录学与情报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借 鉴新的学科知识与方法,以丰富目录学的研究。李文华《我国当代目录学研究主要成就 之管见》(现代情报,2003年第6期)“书目情报理论把传统目录学研究对象的二维空间 ‘书目——文献’,扩充到三维空间‘人——书目——文献——人’,突出了一切活动 ‘以人为本’的人文观”。王京山博士认为“书目情报概念引入目录学后,目录学的许 多概念为之一新,书目情报服务、以书目情报为逻辑起点的书目控制研究等为目录学输 入了新鲜血液。书目情报概念既是对20世纪目录学的一个深入总结,又为新世纪目录学 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5]。

其三,对目录学研究者的思想给予了极大的影响,把研究者的视线从具体的书目文献 引向书目文献中的情报,增强了书目工作者的情报意识,导致了研究方法的更新,促进 了目录学研究和书目工作的信息化与科学化。

2.2 应用目录学的突破

应用目录学的提出极有现实意义,目录学研究者在目录学的转向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共 识。北京大学朱天俊教授在1983年就提出“目录学是致用之学”的思想。他的《应用目 录学简明教程》摒弃目录学空谈和历史的赘述,强调目录学实用方法,特别是增加计算 机在书目工作中的应用,使目录学贴近了现实。作者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的目录学,从 它是致用之学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目录学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文献的来源与积累, 文献的认识与鉴别,文献的揭示与记录,文献的检索与利用;而“应用目录学”亦称实 用目录学,阐述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与文献情报工作中的应用,着重讲述揭示与记录文献 的方法。

一是书目控制的研究突破了UBCIM的范畴。1996年,柯平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 五”规划重点课题《书目控制的经济学与我国书目控制的经济效益研究》,2001年出版 了《文献经济学——文献、书目控制与经济学》(中国书籍出版社)。将经济学与书目控 制相结合,探讨了书目控制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提出书目控制经济学的新概念,并建 立文献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文献生产、文献商品、文献电子化、各类型文献书目控制 、网络环境下书目控制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二是书目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的研究已经从印刷本的研究发展到书目数据库的研究, 并从数据库的研究发展到网络目录的研究。

三是书目情报检索的研究发展到全文检索系统的研究,进而发展到网络检索的研究。 武汉大学的贺子岳和司莉《网络检索工具发展新思维》(情报学报,2003年第1期)从目 录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检索工具的发展,认为网络检索工具实质上就是一种目录,因而 把网络检索工具作为目录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指出了网络检索工具与传统目录的联系 和二者结合研究的意义,总结了网络检索工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者就其发展方向 提出新的见解:①网络检索工具应纳入书目情报系统研究之中;②功能多样化发展;③ 充分揭示网上资源;④做好网络检索工具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⑤类型多样化;⑥利 用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制度管理网上信息资源。

四是目录学的一些重要方法发展为专门的学科。如书评研究发展为书评学,文摘研究 发展为文摘学,索引研究发展为索引学。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了系列 图书评奖和书评理论研究,出版了《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推动了书评事业和书评学的 发展。成立于1991年的中国索引学会在索引研究和索引编制上做了大量工作,1994年举 办了首次全国索引成果展评会,1998年与人民日报社、解放军报社联合举办了“全国新 闻数据库与报纸索引技术研讨会”等,在索引现代化与索引理论上均有较大的进步。

2.3 目录学教育的突破

目录学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较快发展。1982年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两校合编的《 目录学概论》,“论、史、法”体系成为目录学教学经典,目录学作为图书馆学专业核 心课的地位使得目录学知识成为图书馆工作者的必备。80年代中期,中央电大图书馆学 专业开列《目录学》。1986年,彭斐章、乔好勤、陈传夫编著的《目录学》,增加了目 录学的理论基础、书目情报服务、现代化技术在书目工作中的应用、书目工作组织管理 等重要内容,将目录学教育推向了高潮。80年代出版的目录学教科书还有彭斐章等译、 苏联科尔舒诺夫主编的《目录学普通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吴式超、徐有富 执笔的《书目工作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杨沛超等编著的《目录学教程》( 学苑出版社,1989)。90年代,由于图书馆学专业陷入困境以及目录学教育改革的滞后 ,一些教学单位将目录学从专业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停开目录学课程。

90年代出版的4部目录学教材是目录学教育改革的尝试。倪晓建的《书目工作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根据书目工作的范畴,详细地论述了提要、文摘、书评、 综述的编写方法以及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的编制方法,并对各自的内容或结构组成 、编写或编制程序等作了具体的叙述,体现了实用性。朱天俊主编的《应用目录学简明 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就提要、文摘、索引、书目、综述、书评编写的方法以 及计算机在整理编纂文献工作中的运用,作了系统的论述与介绍,体现了目录学方法在 目录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郑建明的《当代目录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将1949年 以来的目录学称之为当代目录学,以信息社会为背景,探讨了当代目录学的基础知识、 学科方法以及书目信息实践,除对书目信息产品、综述、书评等作专门论述外,还突出 了引文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中国社会化书目信息事业、书目信息事业产业化、书目信息 行为论等,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柯平的《文献目录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是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印发《目录学教学大纲》之后出版的第一本教科书,也是20 世纪最后一本目录学教科书。“该书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其建立在‘书目情报’理论和 ‘书目情报系统’理论之上的极大的整合与包容,是文献目录学研究范围的最大扩展。 由著录到书评、综述、述评多方面地被‘纳入’其中”[6]。这些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以目录学的方法为中心,体现目录学的实用性。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倡导目录学应用,在书评学、近代目录学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的 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将专科目录学教学、文献检索课教学、中西文工具书教学,以及文 献学、文摘索引等纳入目录学的教育体系,体现了应用目录学的思想,是十分有价值的 。

3 中国目录学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3.1 目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录学研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目录学研究重理论轻应用,目录学理论脱离实践,目录学实 践又缺乏理论指导,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没有对话,教学人员没有书目实践的基础 ,严重影响了书目工作和目录学的结合,影响了目录学的效用。

(2)忽视新技术方法的研究。一些目录学研究人员局限于传统的书目工具,远离书目数 据库建设和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的进展和新学科方法反映迟钝。

(3)缺乏创新。目录学研究囿于传统的框框,研究不接触前沿,缺乏新意。目录学综述 多,新观点少;空谈多,联系实际少;吸收其他领域成果多,独创性成果少。一些研究 停留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甚至在名称上做文章,走极端,浅尝辄止。

(4)教学与研究降到了低点。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录学的方法失效,已经过时,无用武之 地。用消极的态度看待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一些乐观看法则轻率地认为有古典目录学 的存在,其他研究都可以看作目录学的延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无法跟上时代和社会需要。目录学重文献整理而轻检索,重古典文献研究轻现代文 献研究,重文献编目轻文献开发。目录学一直强调读书治学,而目录学知识不能普及。 由于对读者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会需求了解不足,目录学方法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无 法满足大众和社会需求。

3.2 目录学需要应变

3.2.1 与时俱进,走出传统堡垒

21世纪的目录学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经过对传统目录学的批评与反思,吸收新的 学科方法,借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成果,正确看待目录学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重新认 识目录学在信息传播与学术文化中的价值,目录学体系才能逐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 ,数字化和网络化将目录学置于新的环境之中,目录学面临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替代传 统的书目工作方法或者将传统目录学方法与现代书目情报技术结合的选择,目录学也面 临着书目工具的异化、二次文献概念的淡化、书目情报体系与文献体系的合一化、书目 情报的数字化保存等方面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目录学只有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不断 创新,才能将目录学推向前进。王锦贵提出,当代中国目录学研究应当注意发挥书目教 育职能,在理论建设上要与时俱进[7]。“我们应该从行动上冲破以书籍为载体的传统 目录学的局限,立即把重心调整到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上来,也就是说,诸 如数字化的数据库,控制网络信息的目录工具网络目录,以及相关的搜索引擎等先进事 物,应当从现在起成为当代目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8]。

3.2.2 目录学转型

中国目录学正在经历第三次转型:

重点从图书文献转向网络信息资源。2001年,广东省图书馆学会主办的“网络信息资 源管理与目录学”学术沙龙,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一是目录学面临的 问题和发展趋势;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目录学研究;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 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乔好勤认为:“目录工作实践活动已进入网络信息目录控制的 新阶段,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应该尽快转移到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上来。目录 学研究者应该积极参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和利用这一庞大的世纪工程,找准自己 的活动领域,真正把目录学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网络目录学阶段”[9]。2002年, 首都图书馆召开目录学专业委员会座谈会,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书目控制成为目录学研 究者们重要话题。认为这一课题是目录学新的生长点。

从书目与文摘、索引的集成化到书目情报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彭斐章等认为,书 目情报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是21世纪中国目录学的重要特征。电子化已取得很大成就 ,而网络化有三层含义:书目情报产品在传统的印刷、卡片形式外出现了电子版、网络 版;书目产品传输的网络化;读者通过网络使用书目情报产品[10]。莫少强在《数字图 书馆元数据和资源共享的研究与实践——网络环境下目录学发展的新课题》(图书情报 工作,2002年第1期)分析了MARC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都柏林核心的中文 全文文献元数据格式,介绍超星数字图书馆按该格式进行大规模中文文献元数据标引和 实现资源共享的实践。

从二次文献扩大到信息加工。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倪晓建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面向因特网的精粹信息开发利用研究》,2001年出版《信息加工》(武汉大 学出版社),将信息加工划分为六个子系统,即描述性信息的加工、浓缩性信息的揭示 、周边性信息的处理、鉴选性信息的提取、研究性信息的撰写、相关性信息的组织。作 者指出:信息加工的目的是解决信息激增与用户利用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讲,属于目 录学的范畴。该成果从当今信息社会文献特点及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各种信息加工 方法从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加工步骤、技术应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同时对 各加工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作了深入的探讨。

从知识组织与检索的自动化转向智能化。张洪元《知识组织智能化与目录学在当代的 发展》(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第2期)认为,知识组织智能化是书目工作与目录学 发展遇到的当代新课题,要深入研究计算机环境件下的书目工作,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 书目工作而同时体现其知识组织内核:一是加强文献揭示方法研究;二是加强书目工作 实践理论研究;三是加强书目工作计算机应用研究;四是加强传统书目方法与现代书目 方法的结合研究。

从书目参考转型到数字参考服务。随着Internet的发展,传统的书目参考服务已向数 字参考服务过渡,新的服务方式如电话咨询、E-mail咨询、网页咨询、合作虚拟咨询、 7×24全天候实时咨询服务等已开始广泛应用。关于数字参考咨询的软件、标准规范、 体系结构、实用系统QuestionPoint、Ask a librarian等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洪光宗《 电子目录服务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认为,目录学在应用方面有了 新的发展,即网络目录服务,它在Internet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X.500电子目录是目 录学知识在网络上的应用,由三个模型组成,即信息模型、目录模型和安全模型。与数 据库服务相比,目录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可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

3.3 第三次飞跃

2002年4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目录学分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委员会认 真检讨了近年来的目录学研究,并提出要认清目录学的时代性和重要性,配合中国数字 图书馆工程,研究书目数据加工与书目控制标准,包括文后引用网上文献的规范、文摘 编写标准等。特别强调对目录学重大问题的研究,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文献 与读者利用矛盾及解决方案,传统目录学的现代化,网络资源导航的目录学指导,目录 学发展研究,导读研究,专科目录学研究等。

2003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目录学》修订版,增加了新的内容,综述单列一章, 目录学方法研究占有较大篇幅。指出目录学是一门时代特征鲜明、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2004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 山大学等合编的《目录学教程》,除对目录学基础理论和中西方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有 全面的论述外,从新的视角介绍了文献揭示与组织、书目文献编纂、书目控制、书目情 报需求与服务、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增加了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吸收了近二十年的 目录学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将书目情报作为目录学的学科基点,指出“今天, 信息资源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录学发展成一门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 信息、以解决巨量的文献与人们对其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学科,在科学研究、读书治 学、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录学学科的核心是书目情 报的运动规律”[11]。

第三次飞跃的重点之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研究。司莉、彭斐章、贺剑峰的《网络信息资 源组织与目录学的创新和发展》(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9期)从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特 点入手,阐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超文本、搜索引擎、指引库、元数据和图书馆编目几 种方式与目录学应用问题,提出目录学创新与发展的新知识增长点。司莉的博士论文《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揭示及其优化研究》(2003)深入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揭示的 现状与问题。关于电子资源编目或网络资源编目的研究不断深入,如刘秀华的《网络信 息资源编目之探讨》(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3期)、赵晓玲的《网络数据库中电子期刊 与馆藏期刊的编目整合》(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6期)等。周维彬在《索引结构——从 目录学角度看万维网信息资源组织结构》(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第12期)等论文提出了 索引理论创新问题,以解释网络环境下出现的“网站索引”、“教案资源索引”、“课 件索引”、“数据库索引”、“文件索引”、“地图索引”、“新闻索引”等新对象。

4 中国目录学走向未来

4.1 21世纪目录学的定位

图书——文献定位:目录学的“图书——文献”定位致力于文献的研究,在古代有校 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分别注重文献的甄别与整理,注重文 献的收集、揭示与利用,重视文献的阐释与编纂等,这一定位使目录学等同于文献学。

书目——书目工作定位:目录学的“书目——书目工作”定位虽然限定了目录学的范 畴,但由于书目是文献整理的成果之一,书目工作也只是文献工作的一个环节,既没有 脱离文献的范畴,又使目录学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尽管一再强调书目和书目 工作的广义,仍然易于忽视书目工作的前环节——文献的研究(文献的形成与收集)和后 环节——读者的研究(检索与阅读)。

这两种定位的目录学都是在文献的范畴内,因而可概括为文献目录学。

任何时代的目录学都要有时代感,找到自己的定。目录学要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相互 借鉴与渗透,加强学科的融合。同时也必须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在信息——文献、 用户——读者、治学——阅读、加工——组织等方面显露出永恒的魅力。

信息资源——知识定位:根据学科环境的特征、学科的基础和社会的需要,21世纪的 目录学应该考虑新的定位,即不局于文献,确立“信息资源——知识”的定位。这一定 位可延伸为三个方向,并发展为目录学的三大功能,图示如下:

一是从文献出发,在传统目录学的方法基础上,将书目深入到书目情报,发展文献生 产与整理研究,形成目录学的书目情报功能。这一层面的目录学可称之为文献目录学。

二是从信息出发,将文献目录的概念拓展到信息目录的概念,以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管理为基础,发展信息检索研究,形成目录学的信息加工功能。这一层面的目录学可称 之为信息目录学。

三是从知识出发,以提要、类序、综述和述评等为基础,发展目录学在读书治学的作 用,发展学术交流与知识分类、导读和知识资源管理研究,形成目录学的知识记忆功能 。这一层面的目录学可称之为知识目录学。

4.2 目录学继承与创新

4.2.1 目录学优良传统需要继承

中国目录学有着与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优秀传统。在“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分会场讨论上,柯平就“目录学的发展”作了主旨发言,提出我们 不仅要研究王重民先生的目录学思想与成就,也要学习王重民先生的求实精神。当前特 别重要的是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录学应有继承与发展观 。北京大学王锦贵分析了目录学困境的原因,提出应与时俱进,将重心调整到网络信息 、目录工作、数据库检索上。老一辈目录学家对目录学的发展充满信心,来新夏说,传 统目录学方法在数字图书馆中仍然有用,目录学如何发展,发展就是实践。彭斐章认为 目录学有过辉煌的过去,必然有灿烂的未来。朱天俊说,中国目录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 学科,不能脱离历史、传统,还要发展,应讲点应用目录学。

为此,需要继承中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传统,通过文献研讨学术 ,发挥目录学的学术史功能;继承目录学的求实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准确地揭示 报道文献信息,记录和保存人类的精神财富;继承目录学的致用之道,服务于读书治学 的社会需要,适应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图书文献的变化,发展目录学的实用方法。

4.2.2 古典目录学研究需要突破

古典目录学的突破,一是用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典文献,探索古典目录学的规 律,如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研究古代目录学。二是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进行 古籍整理,实现古籍的数字化和古典文献检索的数据库化。三是开发和利用古典文献中 的知识与信息,使之服务于科技、经济与社会文化。四是研究古典目录学的方法的变革 ,特别是与现代方法的结合,如注释的方法与现代编目法的结合,类序与搜索引擎的结 合等等。五是探索古典目录学的思想史,揭示目录学家的思想与书目实践的创新精神, 提供现实的借鉴。

4.2.3 以分类编目和检索为己任

姚名达认为,“编目必须包括解题,此义为今人之所忽略而其事则为古人之所尝努力 ,乃吾人亟应恢复其注意者”[12]。现代目录学围绕书目、索引、文摘三大工具做了大 量的工作。但图书馆目录一直没有作为目录学的主流,对于分类和检索,也重视不够。 目录学发展需要坚固两大支柱。一是分类编目,在文献分类学和图书馆目录学的基础上 ,发展广义的分类学和编目学。二是检索,以文献检索为基础,发展信息检索。要紧密 跟踪国际图书馆界关于分类编目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在中国应用的分析,如跟踪LC、 DDC等分类法,DDC在1996年出版了第21版,到2003年又出版了第22版;跟踪IFLA的UBCIM计划、FRBR(书目记录功能要求)等。要紧密跟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信息检索 的前沿,将传统信息检索向全文文本、多媒体、多载体、多原理等新型信息检索发展。

4.3 目录学的发展重点

数字目录学:主要解决电子资源的分类编目与检索问题,包括数字图书馆目录、网络 编目、联机编目系统、文后电子资源著录、网络资源分类、网络资源组织、网络信息资 源的二次开发等问题。关于数字图书馆目录,包括DC元数据研究、OCLC的开放性元数据 项目平台CORC(在线资源合作编目)系统、数字图书馆联盟目录等。关于网络编目,跟踪 网上MARC编目工具MARCit、OCLC实施的InterCat网络编目计划,研究光盘、电子出版物 、数据库、网页等各种电子资源的著录等。关于联机编目系统,通过研究国外四大联机 书目系统:OCLC的WorldCat(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LC的PCC(合作编目计划)、英国图 书馆的Blaise(自动情报服务系统)和澳大利亚的Kinetica(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国 内的著名书目数据库(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中科院系统书目数据库、CALIS书目数 据库、北京图联书目数据库、上海图联书目数据库、深圳图联书目数据库等),组织建 立我国的联机编目系统。关于网络资源组织,要研究搜索引擎方式、专题指引库方式、 热门站点链接或相关站点推荐,以及分类法和主题法包括关键词法、主题词表、标题词 表等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关于网络目录的研究,包括OPAC、网络联合目录、网络 书业目录、网络书目数据库等。关于网络索引的研究,如Librarian's Index to the Internet(1997年3月命名,拥有4000个网站)。还要研究网站和网页的可检索性与可用 性(Website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研究提高搜索引擎的检全率和检准率, 研究网上资源的成本效益。

知识资源服务与知识记忆系统:研究学术资源导航、学术信息门户、知识检索、基于 创新平台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特色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知识中介服务、查新服务、 数字咨询服务、知识银行(Knowledge Bank)等。研究学术资源导航系统的设计与维护、 学术期刊多层(一、二、三次文献)网络化服务的开发与实现,创建知识综述、知识通报 、知识评述、知识精粹等Web网站或网页。研究知识检索技术,包括自动抽词、自动标 引、自动检索、自动文摘、自动分类、自动翻译、知识挖掘等。研究基于网络的知识需 求与知识服务新模式,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研究词表导航、推送技术与服务、智能Agent技术、信息转播服务、My library等新的服务方式。研究分析资源主导型服务模 式与服务主导型服务模式,推进资源与服务的一体化,文献服务、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的一体化。要研究知识记忆系统,通过国家记忆系统、地区记忆系统等,保证人类的知 识记忆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知识传播。研究电子文献系统,如超星电子图书等。研究科 学引文系统,包括ISI Web of Knowledge。关于国家记忆系统,包括国家书目体系,CIP的发展,建立类似于American Memory的各个国家和各民族的记忆系统。关于地区记 忆系统,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地方信息库,保存方言和地方 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戏、民俗史料等。

信息控制:首先是发展书目控制。在网络环境下,书目控制的研究早已从图书的书目 控制发展到文献的书目控制,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是书目控制的重点与方向。 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有三个级别,第一级是一般网络资源的书目控制,通过搜索引 擎、网络资源导航等解决;第二级是网络出版物的书目控制,通过网络目录、网络文献 评价系统等途径解决;第三级是网络知识与学术资源的书目控制,通过网络知识提炼与 加工、知识挖掘等技术与智能的综合方案解决。在这三级控制中,网络信息资源的自动 控制、网络出版的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灰色文献的收集与利用等是需要重要解决的问题 。在书目控制的基础上,大力研究信息控制,要研究学术资源评价(目录引导式评价、 排行榜式评价、推荐式评价),建立网上书评与信息反馈系统。研究网络信息流的规律 、网络信息控制的方法,研究信息污染及其控制,研究社会传播渠道及信息控制。

标签:;  ;  

中国书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中国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