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供给角度分析_经济模型论文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03)01-0035-05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的作用在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上。从理论上来说,贸易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在现阶段还没有实现对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效应,此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1]从需求角度分析,有关研究表明外贸出口每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2](注: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新定义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加上出口通过引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其公式为:{(dC/dX+dI/dX)△x[,t]+△NE[.t]}/Y[,t-1]。);从供给角度分析,现有的研究大多通过费德模型[3],利用跨省或跨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是结果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的学者对于费德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没有充分考虑,没有把国外的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从而简单地把进口作为出口的一个抵减因素,忽略了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明显经历了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化的过程[4],这一过程在1995年已基本完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改进的费德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的设定

1.费德模型

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模型为费德模型,它是在巴拉萨的适用于开放型经济条件的出口扩展生产函数[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分为出口与非出口两个部门,将出口贸易的相关作用纳入模型,把出口看作是一种影响技术进步或其他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即出口可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出口行业由于与国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更多的联系,从而具有较高的相对要素生产率(δ>0)和出口行业对其他经济部门正向的外溢效应(δ>0)。

费德模型(出口扩展生产函数):

2.费德模型的适用性改进

现有的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逻辑模型以准确地概括对外贸易(特别是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在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时,往往只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或只简单地把进口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减量,因而不能解释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的“贸易顺差悖论”[6](注:“贸易顺差悖论”主要是从支出法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分析的,即认为国民收入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因而贸易顺差应该和国民收入成正比,但是这与某些年份的经济现实不符。);或者只是简单地把进口和出口杂糅在一个模型中,缺乏一个稳健的经济模型来衡量进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费德模型忽略了生产所用资本品的效率(或质量)差异。[7]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引进国外生产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的资本品与国产资本品相比,往往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有必要区分进口资本品(K[,M])和国产资本品(K[,d])投入。考虑这一点,非出口部门和出口部门的生产函数变为:

三、计算结果及解释

本文实际GDP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名义GDP数据,并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折算得出;其余数据由《中国统计资料50年汇编》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相关各期计算整理而得。在分析中,由于无法获得资本存量数据,我们尝试使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取代资本增长率即I,使用进口商品分类中的机械及设备数据来代替进口资本品数据。从1978~1995,中国总体上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本文中我们也以1996年为界,即认为1996年以后,中国是需求约束型经济,而1978~1995年间为供给约束型经济。

1.模型的运算:1978~1995年

用中国1978~1995年的有关数据,对(4)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估计式:

以上估计式各自变量对G[,Y]的解释程度达到了72.5%,各t统计值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个时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对外贸易依存度每变化一个单位只能使经济增长0.3%,而进口资本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明显,M/Y每增加1个单位可使经济增长6.9%。这有可能是因为中国这个时期还处于供给约束经济条件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扩大初级产品出口来换取外汇,从而增强对资本品进口的能力,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供给压力和供给约束。此时,出口只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或中间环节。

2.模型的运算:1996~2000年

依然用我们设定的模型,用中国29个省1996~2000年的混合数据进行分析(注:这个时期考虑到时间序列很短,自由度不够,所以利用的是全国其他29个省和1996年—2000年的混合数据(Panel Data),总体的样本数为5*29=145个,充分保证了自由度。),可以得到以下估计式:

结果显示,此估计式系数的T检验和方程的F检验都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具有较高的拟合度,DW=2.58,说明并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1996年—2000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8.4%,已经超过了进口资本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7.29%,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供给约束型经济,而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这个时期相对于内在需求的不足,中国出现了产品的部分过剩,这部分产品对外贸易扩大了产品的国际市场,增加了产品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具有很明显的时期性

在供给约束型经济(1978~1995年)条件下,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是利用进口替代政策促进出口来换取外汇,从而增加进口资本品的能力,扩大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弥补国内市场短缺和降低生产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个时期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却是很微弱的;在需求约束型经济(1996~2000年)条件下,出口主要是为国内产品寻找国际市场,通过扩大外部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个时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当竞争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国内市场很大的中国来说,现在出现的产品过剩其实只是部分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市场的占有,因为现在很大的国内市场正面临着国际化的趋势。

2.中国应该适度增加进口资本品

从模型回归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投资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分别达到了17.3%和32.9%,说明中国在近期内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但是从长期角度分析,中国要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需要依靠的不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而是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虽然近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已不太[8],在中国目前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是我们明智的选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些因素与进口资本品密切相关。通过进口资本品提高要素生产效率,这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国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持资本品的进口能力,在制定外贸政策时也应该注意对进口资本品给予一定的优惠,力图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进口资本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转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外贸易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机制和途径已逐步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是巨大的。

收稿日期:2002-11-07

标签:;  ;  ;  ;  ;  ;  ;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供给角度分析_经济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