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三江偏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村寨防火设计改造、改进工程探讨论文_何夏生

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笔者通过对桂北融水、三江地区的建筑特点及少数民族村寨民居建筑构造实地调查,进而客观分析村寨火灾频发主要是民居构造缺陷及设计等原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防火设计改进工程

一、桂北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村寨民居建筑的现状:

1、地理位置、交通状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公路有南北高速公路及209国道南至柳州市、北通湖南通道县,东达桂林市、西往贵州;另有高铁、枝柳铁路干线北往贵州、湖南、湖北,南通柳州南宁,还有融江水运直达柳州市。

2、民居状况:

三江、融水民居建筑特色桂北地区民居主要建筑形式“干栏”,这是由该地区特殊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以及气候等条件决定的。

三江、融水山区是典型的夏冷冬热气候,境内山地多,平地少,地形特殊,据了解,桂北坡度在15度至35度的地约占了37%,15度以下的缓坡地仅占13%。另外,村落的交通相对较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很少。历代都是这样依山沿谷密集建设房屋居住,区域内盛产木材,老百姓大多使用的木头或竹子建房,据粗略统计,境内的民居80%的建筑,且都是砖木结构民间木楼居多,多数农村住房是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易于通风。

三江、融水县是广西省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民居大部分为木结构楼房,90%村级为寨落,是全国少有的典型的寨落民居群。以独峒乡座龙侗寨、田头苗寨为代表的一批寨落群为中国杆栏式民居的典范。保存完好的侗乡、苗乡民居是三江、融水县的一大特色,这些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极富民族特色,是我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苗族建筑群。

以鼓楼、风雨桥及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交界处。侗族村寨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鼓楼群、风雨桥以及水车群,构成当地侗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全县十三个乡镇和三个流域内,约有十八万侗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建筑。

受自然地形及生产、生活等诸多因素影响,侗寨、苗寨均为村落式聚居,村寨大小不一,小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村寨布点分散,均依山傍水而建,居住得较为稠密,寨里的屋舍都是用杉木搭起,一幢挨着一幢。因为侗寨是依山傍水建屋,村外的人远远望去,只见屋宇前低后高,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层层而上,如叠翠峨。

3、寨火状况:

村寨火灾频发成因分析桂北高寒山区的融安、三江、融水等县的连片式木结构房屋一直是全广西乃至全国的农村火灾重灾区,这一区域内的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连片的木房内,长年受到“火烧连营”的困扰。据统计资料,仅仅从2003年至2005年,全县共发生火灾31起,烧毁民房411户,880间,烧死4人,烧伤6人,损失达968万多元,火灾年均10.03起。仅2006一年期间,融水发生村寨火灾30起,烧毁728户,造成经济损失1266万多元,上千人一夜返贫。[2]2007年发生重特大火灾6起,2008和2009年各发生4起,今年仅发生一般性火灾3起。村民居住地往往没有消防措施,没有消防隔离带,村寨抗御火灾能力低,面对大火,村民通常无计可施,只能采用破拆房屋、划分防火道的方式被动灭火,常常是一次大火就把几十户房屋烧得精光。村寨特大火灾给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很多家庭就此返贫。

根据政府的要求,根除三江、融水两县寨火隐患的标本兼治办法是推行“4+1”改造工程:寨改、水改、灶改、电改加房改

“4+1”具体方案,一是寨改。对50户以上连片木结构房屋的村寨,开辟防火通道(带)隔离成若干个防火区域;二是水改。结合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消防水源和消防给水系统管网,安装消火栓。三是电改。对村寨村民户内陈旧老化的电气线路进行改造。四是灶改。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将厨房移至一楼,建节柴灶。五是房改。改木结构为砖瓦或砖混结构,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火灾频发的势头。

对于房改,由于传统的建造模式且建设地点偏远,客观条件限制了各村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为此政府提出编制防火改进图集,指导当地居民建房。

二、设计原则:

1、提高寨楼建筑的耐火等级,以提高其安全性。

2、尽量保留原有寨楼的特点。

3、尽量就地取材,降低建设投资。

三、设计任务内容:

1、根据当地民居调查,设计建筑面积大约120m²、240 m²、300m²、360 m²等四种户型。

2、提高寨楼建筑的耐火等级,给当地村寨民居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四、建筑设计:

1、本设计根据以上要求,并参考国家有关规范,结合当地的建筑特点及生产生活习惯,沿及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交礼信及生活习俗进行设计,作以下探讨:

1)、保留底层厅堂、牲畜、农具堆放处、储存等用房,留出红薯、土豆等堆放的地方。

2)、考虑每户设沼气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沼气池可安置应在室外。

3)、二楼设外廊、厨房、客厅、火堂、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用房。

4)、三层为卧室、杂物房等功能用房。

5)、夹层为杂物房等功能用房。

2、提高寨楼建筑耐火等级的措施:

1)、一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可根据当地的要求采用多孔砖、小型砌块及水泥砌块等材料,避免全部损毁的情况。

2)、二层以上户与户之间设防火墙(砖混结构)以防止火灾户与户之间蔓延。

3)、为了提高建筑安全性,火堂、厨房、卫生间等用房维护墙及顶板采用砖混结构。

4)、二层楼面为钢筋混凝土楼板,以满足火堂、厨房、卫生间等房防火、防水的要求。同时使人畜分离,改善卫生条件。

5)、木结构应涂防火涂料,以提高其耐火等级。

6)、对于水改、电改:利用山坡建高位消防水池,村落设置消防栓,电表箱,电线采用难燃型材料铺设。

3、尽量保留原寨楼建筑特点:

1)、建筑形体与寨楼建筑相一致。

2)、除火堂、厨房、卫生间等用房采用砖混结构以外,其他部位均可采用木结构。

3)、木结构构架可根据当地的要求设置。

4)、建筑使用功能与当地寨楼相一致。

五、需要探讨的问题:

1、建筑二层以上大量采用木结构,其梁、柱、楼板、屋顶承重构件、楼梯木结构,无法满足《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39-90)关于三级耐火等级的要求,本设计结合当地建筑特点对防火改进进行探讨。

2、融水县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本方案设计结构体系一层为砖混结构二层以上为木结构的混合结构,该结构体系已超出了《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

六、对策及建议:

1、加快四改进程根治村寨民居建筑构造缺陷,实施“三改”(即水改、电改、灶改)项目是非常必要和有针对性的。具体内容包括:建设村寨消防水池,配置消火栓、水枪和水带;全面更换室内的电气线路、提高耐热、耐火性;将木楼里的厨房从二楼搬到一楼,把木墙改为砖墙;把灶堂、“老虎灶”改为省柴灶;鼓励有条件农民另建砖墙厨房;补助因建设防火隔离带而搬迁房屋的农户,把大寨化为小寨;支持有条件的村寨全面进行房改,建设砖混结构的房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标本兼治、改造与保护、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参与相统一的原则。考虑到群众的经济能力,坚持村寨防火整治与受灾危房、茅草房改造、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整改投资控制在群众可承受的范围。

2、强化责任制度,市、县、政府要下决心把农村防火整治工作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切实为村民办实事、谋利益。将人饮工程、异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等资金与村寨防火改造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推进防火工程。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微信等形式深入村屯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的村寨防火意识及抗御火灾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开展村民自治,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觉投工投劳,积极投入到防火工程改造当中。进一步完善村寨消防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消防法律法规制定村寨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员,加强喊寨、巡寨及日常消防管理。

作者简介:何夏生(1965-),男,本科,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

论文作者:何夏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融水、三江偏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村寨防火设计改造、改进工程探讨论文_何夏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