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时期成本分摊方法探讨_期间费用论文

出版社期间费用分摊方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费用论文,出版社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社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其核心竞争力是由人决定的。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的编辑队伍,调动、激发编辑的积极性,探寻相对科学、公正的编辑绩效量化评价手段,构建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是管理者面对的棘手问题。而编辑绩效量化评价的主要数据来自于财务的核算信息,影响编辑绩效的不仅仅是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对编辑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大。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了科学、全面地考核单位员工及各编辑部门或出版分社的经营利润,出版单位需要将一定期间的费用按一定方法分摊到当期实现销售收入的每一个图书品种上,以计算每一个销售品种的营业利润,进行具体图书品种和编辑室或出版分社的绩效考核。常见的方法有:按销售收入分摊、按销售码洋分摊、按销售印张分摊、按销售品种分摊、按销售数量(册数)分摊、按部门人数分摊、按销售成本分摊等。不同的分摊方法,体现着出版单位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指导思想;不同的分摊方法,对核算对象的核算结果差异较大,且不具有可比性。改变期间费用的分摊方法就会改变被核算者的营业利润,因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部门发生的期间费用+所分摊的期间费用)。

营业费用是指出版单位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运输费、广告费、仓储费等。

管理费用是指出版单位为组织和管理出版经营所发生的费用,如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业务招待费、土地使用税、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工会经费、离退休人员工资等。

财务费用指出版单位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

一、按销售收入分摊期间费用

每个销售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品种的销售收入×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当期销售总收入

按销售收入分摊期间费用的主要特点是销售收入与所负担的期间费用成正比,销售收入越多的品种,其负担的期间费用越多。这里所说的负担的期间费用增加是按比例增加的,即每一元销售收入负担的期间费用是一个常数。目前大部分出版社在考核时按销售收入分摊期间费用。因为按销售收入分摊期间费用是比较客观的,各销售品种所负担的期间费用比例是统一的。

但按销售收入核算期间费用在客观上存在“鞭打快牛”之嫌。如图一所示,当销售收入为A1时,负担的期间费用为P1,当销售政策调整,销售收入增加到A2,期间费用按比例增加到P2,将增大该部门承担的费用,减少利润。

附图

二、按销售码洋分摊期间费用

每个销售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品种的销售码洋×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当期销售总码洋

按销售码洋核算期间费用的主要特点是销售收入与所负担的期间费用无关,其负担的期间费用取决于该品种的销售码洋。销售政策的调整,不影响其负担的期间费用。

当全社按统一的销售折扣销售时,各分社按销售码洋分摊或按销售收入分摊期间费用的标准是统一的,负担的期间费用比例是相同的,如图二所示。当A品种的销售收入为A1时,所负担的期间费用为P1,按码洋核算时,A品种的销售码洋为A2时,所负担的期间费用不变。

附图

当出版社各经营分社销售折扣不一致,进行期间费用分摊时,各分社按销售码洋核算或按销售收入分摊期间费用的标准是不一致的,负担的期间费用比例也不相同,如图三所示。

附图

当销售码洋为M1时,不同分社销售折扣不同,销售收入分别为A1,A2,A3,但负担的期间费用均为P1,在分摊时不考虑各分社降低销售折扣的动机而负担与收入不匹配的期间费用。

按销售码洋分摊期间费用存在另一个不合理现象,表现在编辑策划图书定价时,如果该图书存在市场需求,执行高定价时,其实际所负担的期间费用高于其应负担的期间费用。假设图书的标准定价为C1元,一般情况下应负担的期间费用为P1;存在市场需求,在生产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定价调整为C2元,则每本书C2-C1元所负担的期间费用为多余负担的费用(P2-P1)。如图四所示。

附图

三、根据销售印张(销售册数×单位印张)分摊期间费用

每个销售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品种的销售印张×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当期销售总印张

按销售印张分摊期间费用,设定单位销售印张负担的期间费用为P1,由于各经营分社的单位印张定价不同,当某个品种单位印张的定价低于平均单位印张定价时(B2线),其负担的期间费用不变(P1),但其销售收入仅为A2,当某个品种单位印张的定价高于平均单位印张定价时(B3线),其负担的期间费用不变,但销售收入为A3,高于平均印张定价的销售收入A1;同样的销售印张,负担的期间费用相同,销售收入却不同。如图五所示。

附图

四、按销售品种分摊期间费用

每一个销售品种所负担的期间费用相同,而与其销售收入、销售码洋等无关。

每个销售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当期销售总品种

按销售品种分摊期间费用时,对培育期、衰退期品种的绩效考核不利,尤其是培育期,新品种成本大,销售数量、销售收入有限,却承担着与成熟品种一样的期间费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效益。如A1产品销售收入为A1,A2产品销售收入为A2,A3产品销售收入为A3,但它们却承担着相同的期间费用P1,对小品种产品考核极为不利。如图六所示。

附图

五、按销售数量(册数)分摊期间费用

每一个销售品种所负担期间费用与该品种的销售册数成正比,而与其销售收入、销售码洋无关。

每个销售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品种的销售册数×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当期销售总册数

一般不用此种方式核算,因为不同的图书,其单位印张不同,有时相差数十倍,不具有可比性,尽管其生产、管理等相同。

六、按部门人数分摊期间费用

编辑室负担的期间费用与编辑室人数成正比。

按部门人数分摊期间费用首先需要计算各分社应负担的期间费用:

该分社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分社人数×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当期编辑总人数

然后计算每个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

每个销售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品种核算指标×该分社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分社总核算指标

这里的核算指标可以是销售收入、销售码洋、销售印张、销售品种或销售数量(册数)。

按编辑人数分摊期间费用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人多费用支出就多(如供暖费、水费、电费、通信费),增加了后勤服务等;但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工作还要做,为了国家的文化事业,一些赔本的书、一些短版图书、教材还要出,还需要一些编辑、一些部门、分社去追求社会效益,而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

七、按销售成本分摊期间费用

根据当期结转的销售成本核算期间费用,每个品种负担的期间费用与其销售成本成正比。

每个销售品种应负担的期间费用=该品种销售成本×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当期销售总成本

按销售成本分摊期间费用比较合理,因为某个品种成本大,意味其占用资源多,也就应该多负担费用。

按销售成本分摊期间费用对发展期不同的编辑部门、分社影响较大,其初创时期前期投入大,收益很小,单位销售成本负担的期间费用较大;其成熟期由于形成了规模经营,单位销售成本趋于稳定,尽管负担的期间费用总量增长,但单位销售成本负担的期间费用反而降低。如下页图七所示。

附图

八、综合分摊法

根据各分社占用出版社资源情况,依据费用支出特点,进行期间费用的核算。

例如:管理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核算:固定资产包括生产用房屋类、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运输类设备等四大类;其中房屋类可细化为办公用房、仓库、公共用房;对于办公用房可根据各分社、部门所占用办公用房面积与全社办公用房总面积之比,计算各部门办公用房折旧额;仓库可根据各核算单位使用情况(库存占用率)核算应负担的费用;公共用房按各核算单位的人数核算应负担的费用。

各分社、编辑室实际使用的其他办公设备如计算机、照相机、复印机、摄像机等据实列支,运输类设备根据各部门用车公里数进行核算;

后勤用服务类设备,根据各单位的人数核算应负担的费用;

根据各分社、部门人数比例或按实际支出情况,计算应该负担的水、电费,取暖费;

通信费用按部门实际使用的手机、电话、传真机据实列支、计算;

业务招待费可按年度计划列支,或据实列支,核算到编辑室;

邮电费、低值易耗品按分社、编辑室据实列支、核算;

离退休人员工资、医药费,按各分社、部门人数比例核算,等等。

计算出各分社应负担的费用指标后,再按上述所列1至7的核算方法计算每一个品种应负担的费用。这里仅举例了管理费用的几个子科目核算方法,在理论上可以做到合理、公平,手工核算工作量大,实际可操作性差,计算烦琐;同时必须有正确的基础信息作保障,如电费能否按办公室计算等。尽管大部分出版社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能提供面对数十个子科目、不同算法的核算平台。同时如此烦琐的核算其意义有待商榷。

根据新的《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会计人员做账时,对期间费用能结算到出版物品种的费用,必须记账到出版物品种,不能核算到出版物品种的费用必须记账到编辑室、分社,在核算期间费用时,按出版物品种、编辑室、分社、总社四级依次分摊期间费用。这种核算方式简洁、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期间费用核算可以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进行,也可以任意组合进行。

九、结论

1.按销售收入分摊期间费用,对于处于培育期、成长期的产品可避免绝大部分费用;对于已形成规模经营的部门和分社则不利。

2.按销售码洋分摊期间费用对市场相对稳定,已形成规模经营的分社较为有利,对已形成规模经营但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分社不利。

3.按销售印张分摊期间费用对高定价的品种有利。

4.按销售品种分摊期间费用对成长期、成熟期品种最为有利。

5.按销售册数分摊期间费用对单位印张多、定价高的品种有利。

6.按部门人数分摊期间费用对成长期编辑室不利。

7.按销售成本分摊期间费用对培育期、成长期编辑室不利。

8.综合分摊法较为合理,但操作复杂,对数据准备要求较高,出版社管理必须严谨,否则,财务不可操作。

总之,在出版社内部各编辑室或出版集团各分社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在业绩考核上很难用一个单一的财务指标进行考评。进行业绩考评时还要考虑兼顾产品培育、成长、成熟各期利益,通过公平、客观的期间费用核算,提高经营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出版社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  ;  ;  ;  ;  

出版社时期成本分摊方法探讨_期间费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