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本中“活动”的处理——以湘教版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课本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湘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新教材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每个章节中都安排了一些“活动”。它同旧教材课后“思考和练习”不同,涉及实验、观测、参观调查、讨论、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多种形式,更重视利用课本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研讨、分析、说明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下面就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为例,浅谈“活动”的处理。
一、“活动”的类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活动”部分,按教学过程及“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引入型。有课前引入型,如P13“活动”:“观看大棚农业录像片或参观大棚农业”;P33“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有课堂引入型,如P78“活动”:“根据合成卫星影像说出地表主要自然地理景观类型,并思考是否存在差异和联系”等。
2.探究型。这种类型的“活动”在课本中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有课外探究,如P9“活动”:“观察月相,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有课堂探究,如P17“活动”:“完成表格计算,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P17“活动”:“用图解法求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关系,并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还有知识推导探究、规律总结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探究等等。这类“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分析,总结出某个地理知识内容、规律,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3.巩固型。可分为课堂巩固型和课后巩固型,如,P24“活动3”:查阅地图册,并利用上面求得的公式,完成下表;P43“活动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P45“活动”:“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不如月球表面大,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等就是很好的课堂巩固型活动。P40“活动3”:“观察岩层裸露处,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并说出判断依据”等是很好的课后巩固型活动。这类“活动”恰恰可以起到对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和再认识的作用。
4.应用(实践)型。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如P18“活动1”:“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的经度”;P60“活动3”:“调查家乡的河流”;P69“活动”:“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分析其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也是课堂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5.知识归纳型。如对整个课堂甚至整个章节知识的归纳,如“活动”:“试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影响”;对某个知识点的归纳,如P34“活动”:“完成地壳物质循环的示意图”,P52“活动”:“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等”,P56“活动”:“比较区别冷锋和暖锋的天气特征”等。这类“活动”对知识内容起到了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归纳结果进行展示,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因认知能力有限,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引导纠正。
二、“活动”的处理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引入型“活动”可作为新课的导入,一般把“活动”内容放在课堂教学导入部分,也可在课前布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活跃教学气氛。
探究型“活动”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类型,要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巩固型“活动”内容应该放在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后进行,对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作用,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应用(实践)型“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
知识归纳型“活动”一般放到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后进行,让学生激活该节课所储存的已学知识,将相关知识进行归纳连接,以便形成知识的有机联系。
2.认真选取“活动”内容
由于“活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在开展“活动”时,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活动”内容,课本上的活动有些很方便操作,但也有些因条件限制,开展起来困难较大。如P13“活动”:“观看大棚农业录像片或参观大棚农业”,因为有些地方可能附近没有大棚农业,也找不到大棚农业录像片,像这种“活动”就可以不采用。所以,在选用“活动”时应该有选择性。根据需要,开展的“活动”有些可以从其他版本的课本上选取,如P16“活动”:“地球自转周期和时间”,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选用人教版P16“活动”:“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比较”,也可从其他资料上寻找,还可自行设计。例如,在学习“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球”时,可以先展示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公转图和九大行星基本特征,然后由学生分析总结。
“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教学的需要进行的,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精心设计“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是课内进行还是课外进行,是学生讨论还是教师引导,应该从教学目标和“活动”的具体情况出发,“活动”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图示绘制、演讲辩论、板报出刊、实地观察、动手操作等。
三、“活动”开展的案例
仅以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活动”设计为例,谈谈“活动”的开展。
1.活动目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活动内容:出示《中国大城市与地形分布关系图》、《世界地形与城市分布图》、《巴西主要城市分布图》、《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图》。
【学生自主探究】
(1)看图分析聚落(以城市为例)分布大体有何规律?
(2)分析影响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引导】
聚落数量与地形的关系
聚落形态与地形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分布或在开阔的低地分布。
以上开展的“活动”属于课堂探究型,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分析总结出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规律,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能力。
标签: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