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64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叶世瑕

叶世瑕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医院 362261

摘要:目的 研究针刺联合拔罐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64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63%,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平均血流速度得到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拔罐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效果非常显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拔罐;针刺;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也可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机制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增生等,诱发血管扭曲或者痉挛,从而致使双侧椎动脉出现供血不足现象,导致大脑血流量供给减少的一种眩晕疾病。该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常见,疾病特征主要为眩晕,当进行头颈部活动后,可突发眩晕,持续时间不长,伴随颈部位置还原,眩晕症状可缓解[1]。为了减轻眩晕患者的痛苦,需找出最佳的治疗方式,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主要分析针刺联合拔罐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病例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64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在30至60岁间,平均年龄(42.21±5.33)岁,病程在2个月至5年间,平均病程(3.05±1.14)年。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31至60岁间,平均年龄(42.35±5.54)岁,病程在3个月至5年间,平均病程(3.09±1.53)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取6.0mg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130)给予患者口服,每天3次,持续接受15天的治疗。

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针刺治疗:选取百会、双厕风池、颈夹脊、太阳穴位,患者为侧卧位,对上述穴位给予常规消毒,利用针灸针(长:40mm、直径:0.25mm)进针,太阳穴、百会穴位在进针时,皮肤与针柄要保持15°角,向后进针,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1寸,余穴斜刺0.5-1寸,每天1次,每次20min,持续治疗10天为1疗程,每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后,需休息2天,再接受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完成针刺治疗后,选取风池穴、阿是穴,大椎穴、肩井穴,给予拔罐,拔罐时间在5至10min间,隔天一次,持续治疗3次为1疗程,患者需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对比。中医症候评分: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2]为依据进行评估,并计算分值。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标准》[3]评估,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肢体、肌力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肩部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眩晕症状有所改善,肢体、肌力功能有所改善,肩部疼痛减轻;无效:患者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表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检验,表示形式为±标准差(±s),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表1)

3 讨论

从中医角度上看,颈性眩晕属于眩晕的范畴,主要因气血运行不畅、正气不足等因素所致。以往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并未取得理想的疗效,且西药还存在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中也可选用手术治疗,不过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大,手术费用也比较昂贵,若操作人员技术不成熟,还可能诱发不良事件,对疾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针刺联合拔罐在颈性眩晕治疗中有着较好的效果,临床治疗安全性高、效果确切、风险低,将拔罐与针灸联合使用,对相应部位可产生刺激作用,促使交感神经症状减轻,达到治疗的目的[4]。拔罐治疗能够促使局部经络疏通,对颈部肌肉痉挛有着改善作用,可营养脑组织,对颈性眩晕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87.05%,且中医症候积分、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效果显著,这表明这种治疗方式能够被应用于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百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

[2]郭婧.针刺结合动力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付春爱,高莉.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25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2):124-125.

[4]吴鑫,董学涛.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03):356-357.

论文作者:叶世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64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叶世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