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理论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是从本世纪60、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并非在此之前,没有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发展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全过程的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理论家都在探索、研究这一问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材料。马克思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形成了涵盖多领域、多学科、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发展理论。
本文仅选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若干主要思想作分析,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亦即在现代化建设和跨世纪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
一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这一规律的普遍性与各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这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而人类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有客观规律可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呢?这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而是社会发展理论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整理、归纳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有如下观点:人类社会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08页。);“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8页。);等等。
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这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其一,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又指出,经济状况不是唯一的决定性作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的作用才是积极的,而其余的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也并非经济状况自发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尽管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是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其二,指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始终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掌握从而自觉地利用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末,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1页。)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要受共同规律的影响制约,但具体的发展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
诚然,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指出人类历史有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依次更替的进程,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若干种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比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原始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几种社会形式。后来他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排列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后来斯大林和苏联理论界则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把它看做是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必须照此序列经历的社会发展的唯一进程和必经阶段。马克思还根据社会阶级关系的状况,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无阶级社会阶段——阶级社会阶段——再到无阶级社会阶段;根据社会财产关系的特征,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公有制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阶段;根据人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特征,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以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根据人类对(自然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把握、利用的程度,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大阶段;等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从而作出多种概括和划分,并非是单线发展的观点,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这一问题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针对德国社会的发展指出,认为每个民族都要经历同一个发展序列的观点是荒谬的。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强调:他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道路的分析,仅限于西欧各国。如果谁把它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那就“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
马克思不但没有限定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共同的道路,反而还明确指出不同国家、民族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进,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走不同的道路。比如,马克思在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时,指出现实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有三条道路,即“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或者象在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中那样是从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的,而在其最恰当的、划时代的、囊括了劳动的全部社会存在的形式中,雇佣劳动是从行会制度、等级制度、劳役和实物收入、作为农副业的工业、仍为封建的小农业等等的衰亡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4页。)。马克思在19世纪60、70年代非常关注美国社会的发展,而美国并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阶段,它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比较典型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社会发展形态、阶段不大相同,马克思却肯定它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最现代的存在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2页。)。此外,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展道路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它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指出在共同规律的作用下,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不一样,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不相同,因而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阶段等也就不尽相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道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对现代化道路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和观点。现代化进程是否有共同的规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否一定要走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仿效西方国家的模式?这是当代发展理论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西方“现代化理论”竭力把现代化解释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发展,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走过的道路。这种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在现代化进程中当然具有带普遍规律性的原则、任务和要求,需要人们自觉遵循。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走在前面,自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但是,这不等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只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实,所谓“西方化”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完全一样,西欧、北欧、北美的现代化模式也各有特点。何况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等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异很大,不可能完全搬用西方现代化的模式,走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相反,国际上一些学者所提出的“依附论”则认为,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是长期受西方发达国家统治、控制和剥削的结果,是由于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所造成的。不发达国家要发展,实现现代化,唯一的办法就是斩断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摆脱依附状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显然,这种片面、偏激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诚然,不发达国家要争取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无疑是对的,但是,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不发达国家要想切断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排斥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经济技术合作,是难以发展起来的。而设想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的环境里,一国或一地区实现现代化更是天方夜谭。
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是,现代化进程有共同的规律性,而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化的。各国、各民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遵循现代化共同规律的前提下,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各国在探讨、选择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重视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带规律性的特征、原则和要求,切不可过分强调本国的特殊性而违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离开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大道。
二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并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认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不仅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且还应该是消灭了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人人自由平等,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度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指出“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4页。)。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具有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页。)。然而, 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私人利益)与这种(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致使这种共同利益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出现。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建立起来,特别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历史加快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紧密,经济趋于一体化,人类的共同利益要求也就表现得日益强烈和突出。到了共产主义阶段,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因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出现的异化现象,人类的共同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即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人类彻底解放。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的价值取向。它一方面突出了人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实现人的价值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因此,它实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确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发展经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就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各国、各民族都要自觉把本国、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融入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又要站在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本国现代化的道路、模式以及发展战略。
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自然界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人与自然界存在同一性,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前提,“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39页。),另一方面又指出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矛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去向大自然索取,会产生人类需求欲望的满足与自然界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人能够也应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即通过发现、认识、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环境,使人的生活条件和需求欲望的满足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人类不能不顾、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去为所欲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 “特别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理想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以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将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思想,实际上蕴含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因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综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可以概括出他们关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观点:共产主义社会要继承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财富,但必须克服、消除同资本主义大工业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包括经济畸形发展,人与人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与社会分裂,社会道德沦丧等等;共产主义社会将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人,而且也能够造就出这种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人;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来安排,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并使自己的社会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因此,他们设想通过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人们成为自然界同时也成为社会的真正的主人。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一系列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彻底改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它有赖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自觉利用,而这需要经历不断探索、逐步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我们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那末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就困难得多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0页。)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关于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社会整体发展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通的,可视为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之一。这一整体发展观,尤其是关于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其对策,很有启发和帮助。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我们搞现代化建设要把这三者当做永恒追求的主题。但是,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对这一点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深入研究现代化的规律,正确把握现代化进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和措施,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之间把握好度和分寸,自觉地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使用土地等重要资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正确把握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这对于我们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和进程,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超出了民族的区域性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意义,“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是与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范围的扩展相一致的。随着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
在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作一般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大工业创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交通极其便利;大工业使分工丧失了自然性质的最后一点痕迹,破坏了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把自然形成的关系一概消灭掉;大工业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来代替从前自然形成起来的城市,并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大工业控制了商业,使竞争普遍化,开拓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大工业使每个人的需求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消灭了各国的孤立状态;等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已经成为共同享受的东西。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已日益不可能存在,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个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0页。)据此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和加快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甚至可以说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0页。)
马克思还探讨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主要动力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
基础条件:现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
从根本上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而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页。)。但是, 马克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历史哲学的分析上面,他以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实例,进一步具体分析阐述了大工业在现代社会生成、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一点前面已作了介绍),同时又指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大工业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他认为,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基本途径:商品经济和普遍的世界性交往。
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大工业为现代社会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那么商品经济则创造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是借助商品经济发展和确立起来的。“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因为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以前的传统社会形式的瓦解,把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地球,建立了世界性的联系,驱动人们创造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
伴随商品(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和形成的普遍的世界性交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不仅分析了普遍的世界性交往对于保存、传播以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还分析了它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只有在普遍的世界性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因为处在普遍的世界性交往中的个人,实际上是把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变成个人自由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个性的物质基础,使自己的个性具有了普遍性。这样,各种不同的具有民族局限性和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才能成为世界性的个人。所以,“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页。)。
主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社会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有不同的特征和性质。马克思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研究,揭示了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变革的规律和特征。马克思指出:“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震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一切陈旧生锈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见解和观点,都垮了;而一切新产生的关系,也都等不到固定下来就变为陈旧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9页。)因此,“资产阶级如果不使生产工具经常发生变革,从而不使生产关系,亦即不使全部社会关系经常发生变革,就不能生存下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469页。)
这就是说,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进程中,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新特点是生产力日新月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也千变万化,变动不居。这一特点使得社会变革的要求显得尤为强烈和突出。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及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变革,就没有出路,就会被淘汰。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模式,到了本世纪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暴露其严重弊端,呈现出千疮百孔和颓败之势。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二战后几十年来又重获生机,至今仍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呢?其中原因,除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踏步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输了血,打了“强心针”以外,就是这几十年来,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做了许多重大的调整和变革,消除了原有模式的一些弊端。当然,资本主义由其性质所决定,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其社会基本矛盾带来的弊端,今后还会一再表现出来。而原苏联和东欧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后,曾一度显示出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优越性,在二三十年间创造出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骄人业绩。然而,它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却遭受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沿袭、固守苏联在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计划经济模式及经济、政治方面的具体制度和政策,长期不思改革或改革步履缓慢,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原有模式,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使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于周边的资本主义国家,终致在外因的作用下政权易帜,国家解体。与原苏联、东欧的挫折失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近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点,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既积极又稳妥的改革,大胆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使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纵观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的科学性。当前,改革已成为世界的潮流,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现代化的征途上,改革是强大的推动力。
此外,近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发展进程,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揭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日益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都要受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对外开放,无疑成了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和必有之义。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又要始终坚持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虚心学习、吸取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切成功经验,自觉融入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加快本国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任何思想、学说都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都免不了要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也不例外,也存在着某些历史的局限性。比如,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在本质、规律层次上研究社会发展问题,而对运行、操作层次上的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他在对资本主义的揭露批判中预测未来的理想社会,他所作出的把消灭商品(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看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的论断,与当代人类社会历史的实际进程差异较大。然而,这些局限并不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价值和积极意义。从19世纪中叶到今天,一百多年来沧桑巨变,“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众多盛极一时的思想、理论、学说都被“现代性的酸”消溶了,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至今仍然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开放性所决定的。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现代社会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