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最初探索※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与《博士论文》中的“时间”理论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最初探索※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与《博士论文》中的“时间”理论

【摘要】 研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后期,通过学习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马克思重塑了时间概念,并由此产生用黑格尔概念体系重构伊壁鸠鲁原子论的设想。其《博士论文》便实现了这一设想:通过运用黑格尔实体—偶性论重构伊壁鸠鲁“时间是偶性的偶性”命题,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时间—实体理论:时间是实体的偶性之偶性,而偶性之偶性本身也是实体。马克思将这一理论命名为“异化”论,并指出人与其感官对象的“分裂”结构即影象—感官论是“异化”论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时间;异化;《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黑格尔

一、导论

“什么是时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哲学命题,对于马克思来说,也同样如此。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将兴趣与精力都投注在对马克思后来的“自由时间”理论的研究上,而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时间”问题的讨论则鲜有人问津,尽管正是在这一“时间”理论中,马克思第一次展开了他独特的“异化”理论。

得益于新MEGA编者的工作,我们目前已经能够掌握到较为准确的关于《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的文献资料,而正是借助于这些资料,我们已经能够大体上还原《博士论文》中“时间”理论的形成过程。这一思想史梳理工作,是我们把握《博士论文》“时间”理论的基础。

通过这么些天的观察,甲洛洛实在观察不出丁主任有任何异常行为。如果说有,也就是那厕所隔墙上的白石头。但那也代表不了什么啊,主任给谁传达信息?传达什么信息?

所谓《博士论文》中的“时间”理论,即《博士论文》第二部分第四章“时间”中关于时间的论述,在那里,马克思通过创造性地运用黑格尔实体—偶性论改造伊壁鸠鲁的时间命题“时间是偶性的偶性”,建构出一种新的时间—实体理论:时间是实体的偶性之偶性,而偶性之偶性本身也是实体,由此解决实体与偶性之间、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将这一理论称之为“异化”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原子论者的影象—感官论是“实体—偶性论”“异化论”的展开,因此,影象—感官论所带来的人与其感官对象的“分裂状态”也是异化的必然结果。

二、从伊壁鸠鲁到黑格尔:通向“时间”之路

《博士论文》的“时间”理论的雏形最初呈现于《笔记》之中。但正如新MEGA编者① 陶伯特(Inge Taubert)是新MEGA第一部门第一卷的编者之一;拉布斯克(Hansulrich Labuske)则参与了新MEGA第一部门第一卷和第四部门第一卷的工作,且是后者的负责人。指出的,七册《笔记》的思想认识过程具有阶段性:笔记一至三为第一阶段,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固有矛盾,即原子本质的辩证运动与其固化的表象形式、现象形式之间的冲突;笔记四至五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卢克莱修“偏斜”概念的发现,马克思预见到了解决伊壁鸠鲁哲学的固有矛盾的出路;笔记六、七以及几个增补片断——“增补于笔记一后的片断”② 从“伊壁鸠鲁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至笔记一结束。以下简称“增补片断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Karl Marx. 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V/1. Dietz Verlag. 1976s.147。“增补于笔记二后的片断”③ 从“对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规定来说”至笔记二结束。以下简称“增补片断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Karl Marx. 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V/1. Dietz Verlag. 1976s.148。“增补于笔记四后的片断”④ 从“众所周知”至笔记四结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Karl Marx. 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V/1. Dietz Verlag.1976s.148。——属于第三个阶段的文本,这些文本是写完第五册笔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形成的,大概形成于1839年10月中旬到1840年2月中旬之间,也大体是在这一段时间,马克思开始重新研究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自然哲学》并投入到与实证主义的斗争。⑤ [民主德国]陶伯特、拉布斯克:《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新认识》,《哲学译丛》1979年第1期。不过由于新MEGA编者高估了“偏斜”概念的理论价值,对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固有矛盾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因而未能充分理解马克思在上述第三阶段“重读黑格尔”的理论意义:马克思设想通过黑格尔的概念体系重构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而这一设想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对伊壁鸠鲁“时间”的改造。

“‘对于试图把时间规定为偶性之偶性的伊壁鸠鲁,除了许多别的反对意见外,还可对他提出下述的反驳:作为实体呈现的一切东西都属于基质,属于作为基础的主体。但是“偶性”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具有任何坚实的存在,因为偶性不可能与实体分离。此外,因为除了抗体之外,不存在任何抗力;除了正在离去的东西和虚空之外,不存在任何退让’等等。(《反对数学家》第9卷第417页)”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页。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笔记五中的哲学史总结并非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由于他更深地卷入到围绕黑格尔体系的论战的重要问题,即马克思本人在《博士论文》中那个最长的附注中所评述的“自由派”与“实证派”的论战。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8页。这个附注的大量文字就直接来自于笔记五,且也正是在笔记五的哲学史总结中,马克思直接批判了“实证主义”解释,所以,笔者有理由将马克思深度接触这场论战相关问题的时间由新MEGA编者所划定的1839年七册笔记完成之后到1840年9至12月《博士论文》写作之前的这段时期,往前推到1839年8月中旬以前,即写作笔记五的时期。④ [民主德国]陶伯特、拉布斯克:《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新认识》,《哲学译丛》1979第1期。而新MEGA编者也曾指出,马克思接触这场论战的时间是在笔记五时期。Karl Marx. 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V/1. Dietz Verlag. 1976s. 21*;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四部分第一卷前言》,李妍译,《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1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1页。这场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尤其是哲学与宗教关系的论战的急迫性⑤ [民主德国]陶伯特:《马克思1841年3月至1843年3月间世界观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9~258页;[民主德国]陶伯特、拉布斯克:《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新认识》,《哲学译丛》1979年第1期。促使马克思重新投入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学习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竟发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可以尝试通过运用黑格尔的概念体系来重构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这对马克思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因为在马克思以及当时人的眼中,“自由派”(马克思自视为其中一员)与“实证派”这两种后黑格尔学派争夺黑格尔哲学解释权的论战与伊壁鸠鲁对其他后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论战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自由派”自己也常常在伊壁鸠鲁哲学与自己的学说之间划画等号⑥ Karl Marx. 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V/1. Dietz Verlag.1976 s.17*;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四部分第一卷前言》,李妍译,《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1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8页。,因此,如果能证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伊壁鸠鲁哲学之间的相融性,这自然是对自由派有助益的。

三、从“无关系性”到“内在必然性”:《笔记》中的“时间”理论

不论是冷害还是冻害,葡萄的受害程度除了和当时的温度下降幅度有关以外,还和葡萄自身的健康水平、所处的生长状态及其生长位置有关。越是衰弱的植株,受冻后受到的伤害越大;越是处于生长顺畅阶段的植株或器官,受伤越严重;处于坡底部的植株会比处于坡顶端的植株受伤更重,处于坡中部的植株往往受伤最轻。

事实上,在笔记五之前,马克思并没有将“时间”作为伊壁鸠鲁哲学一个重要主题来探究,即使在马克思提及“时间”时,譬如在笔记三,他也明确指出他不过是沿用伊壁鸠鲁的原意,即“时间是偶性的偶性”是指“关系的偶然性”,是用来证明哲人的精神本身与其“状况”之间的“无关系性”的。

“伊壁鸠鲁所说的精神根本不关心那样的可能性:因为绝对的相对性、关系的偶然性本身只是一种无关系性,这样,伊壁鸠鲁说的哲人便把自身的状况当作是无关系的,所以这一状况对他来说是可靠的。要知道在伊壁鸠鲁派看来,时间仅仅是诸偶性之偶性——它的影子怎能冲破心灵的宁静的坚不可摧的方阵呢?”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4页。

值得注意的是,《博士论文》异化论的独创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他运用黑格尔逻辑学为概念工具对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改造上,马克思在这一改造过程中对黑格尔逻辑学这一概念工具本身的改造,事实上构成了《博士论文》异化论当中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

在笔记四、笔记五对卢克莱修《物性论》的摘录过程中,马克思虽然发现“偏斜”可能是伊壁鸠鲁原子论体系中由抽象规定向更具体的质的规定(譬如形状等)辩证发展的过渡环节,但他也很快就意识到,即使是在卢克莱修那里,“偏斜”也无法继续向更为具体的概念(譬如哲人、神)发展了。“偏斜”作为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则尚存在不足,“用逻辑学术语来表达:由于自为存在是伊壁鸠鲁哲学唯一的、直接的原则,因而定在同伊壁鸠鲁哲学直接相对立,伊壁鸠鲁哲学在逻辑上没有克服这个定在”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0页。,这一逻辑上的克服,本应在原子更具体的质的规定(譬如原子的运动规定、形状规定)中实现,但马克思指出,在卢克莱修那里,这些更具体的质的规定“非常不能令人满意,一般地说,它们是整个伊壁鸠鲁哲学最武断的,因而也是最困难的部分之一”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3页。。

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控制年龄、性别等重要因素,将多种既往病史进行Poisson回归分析。国内外对于单个既往病史与哮喘的研究较多,如鼻炎、肺炎、支气管炎、COPD等,但是对于多种既往病史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较少。其次,该项研究通过对健康体检大数据的二次分析,大范围内对各种既往病史(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病、癌症等)进行分析筛选,最终得出鼻息肉、肺炎、气管炎、COPD与哮喘发病相关。另外,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7万人以上,对于哮喘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靠性。

正如黑格尔认为“实体是绝对的形式活动”,马克思也将时间视作 “现象的绝对形式”,这种“形式”本身是一种“力量”,它首先将自身与本质相分离、相区别,这一力量进而在对这种“分离”的扬弃中,实现本质与现象的同一。具体地说,(1)在时间这里,原子现象成了原子本质的“映像”、变化,正如在黑格尔的实体—偶性论逻辑中,偶性是实体力量的展现,这是实体—偶性的第一重否定关系。(2)现象进而进行自我否定,时间现象作为 “本质之火”,它产生现象世界,又消灭现象世界,使之复归于“本质之火”。这在黑格尔那里,就是偶性到偶性的不断过渡、否定,在这个意义上,实体揭示自身无非就是偶性之间的否定运动,这是实体—偶性的第二重否定关系,即否定之否定。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3页。

如果说就“时间摘抄”而言,马克思还只是初步流露出用黑格尔逻辑改造伊壁鸠鲁时间理论的设想,那么在“增补片断1”和“增补片断2”中,这一设想则成了事实:在“增补片断1”中,马克思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要对伊壁鸠鲁原子论进行打破重建的立场:在接续笔记四关于“偏斜”问题的讨论后,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逻辑学术语”将“偏斜”的进一步规定“碰撞”视为一种“扬弃”,关于“碰撞”的这种形式的论述并未出现在笔记四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这一观点“是否来源于伊壁鸠鲁,其实是无关紧要的”,甚至认为,“确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伊壁鸠鲁所采用的分类是适当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根据国家“统标”、建筑行业“统标”及水运行业“统标”规定,建筑行业和水运行业均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时,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表达式为:作用组合效应S≤抗力效应R。

在与“增补片断1”同一时期形成的“增补片断2”中,马克思一方面批评伊壁鸠鲁未能从理论上区分实体与偶性② 新MEGA编者只标注了这一部分与笔记四的联系,而对第二段与笔记五的关联则完全没有注意;尽管他们标注了增补片断2最后一段与笔记五其他部分的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Karl Marx. 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V/1. Dietz Verlag. 1976s.725。,另一方面,他也给出自己关于“时间”的正面论述:“时间是自然即有限东西的命运。与自身的否定的统一,它的内在必然性”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与大部分研究者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轻蔑态度不同④ 相关研究参见[美]霍尔盖特:《黑格尔导论:自由、真理与历史》,丁三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69~288页。,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在笔记五之后的三版详略有差、各有侧重的《自然哲学提纲》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21页。,而“时间”概念在每一版《自然哲学提纲》中都曾出现。因此,马克思在“增补片断2”中关于“时间”的正面阐述与《自然哲学》中关于时间的自我否定性一节的论述⑥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48页。,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虽然马克思在“增补片断2”中运用了黑格尔《自然哲学》的论述,但这些论述却并未直接出现在《自然哲学提纲》中,甚至在“最接近于再现黑格尔对事物的阐述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第一方案关于“时间”的摘抄中也没有“增补片断2”所涉及的语句;而在《自然哲学》论述“时间”的章节中,也并未讨论实体、偶性、必然性的问题⑦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55页。。因此,马克思将实体—偶性逻辑与时间结合起来的做法,只可能是由于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时间”论述的辩证性仍显不足,转向借用其在黑格尔逻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即通过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当中实体—偶性逻辑彻底重构伊壁鸠鲁的时间学说,它的最终成果就是《博士论文》的“时间”章。

四、实体与偶性:黑格尔式“时间”异化论

马克思将上述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称之为“异化”,“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Entfremdung]”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Karl Marx. Differenz der demokritischen und epikureischen Natur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Ⅰ/1. Dietz Verlag.1975s. 49。。《博士论文》中的“异化论”就是经马克思改造的黑格尔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理论。

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充电电压曲线如图7所示,充电电流和SOC曲线如图8所示。从图8中可以看到,SOC值为0.3C的电流,完成电池充电需要大约4小时。在前半段的恒流部分,SOC值、电压值随充电时间的增加以一定斜率上升,后半段电压值达到上限后,进行恒压充电压充电,此时SOC、总电压曲线趋于缓和。总的来说,电池充电的初始阶段即恒流阶段,电池电压上升比较快,一段时间后电压上升呈现线性化,上升幅度趋于稳定,直到第二阶段恒压充电,本文给出的恒流和恒压组合的充电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电池的充电饱和度有了对应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的对电池的使用寿命进行延长。

马克思指出,“时间”章的根本问题就是“实体在时间中生成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思想”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从逻辑上看,时间应当从原子的本质世界中排除出去,否则时间就会因其“变易性”与原子的本质世界的永恒性、实体性相悖了。然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却具有时间性,于是,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根本问题即本质与现象的矛盾再次出现了。不过马克思认为,“时间是偶性的偶性”应该更准确地表达为“时间是实体的偶性的偶性”,又因为“偶性的偶性本身即实体”,因此,实体与偶性之间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2页。

马克思如此理解的“偶性的偶性是实体”命题含义与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中的实体论逻辑是一致的。在《逻辑学》的本质论第三部分“现实[Die Wirklichkeit]”的第三章“绝对对比”当中,实体是绝对力量,它从自身内部发出力量,使自身成为表现于外的“偶性”,而作为“绝对的否定性”的实体又通过对否定(偶性即对实体的否定)的否定,而将“偶性”重新收回自身之中。③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10~236页;[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5~326页。一言以蔽之,实体即变化本身,这就是黑格尔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论逻辑。

而今,一碗稀粥,看似平静,其实需经数小时文火煎熬,才能成正品。就像人生,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作家王蒙说:“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王蒙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主张,这的确令人回味。

上述这段文字我们称之为“时间摘抄”。其理论价值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偶性之偶性”与实体关系的思辨维度。而如我们在下文中所指出的,“偶性之偶性”与实体关系的主题化正是黑格尔式实体—偶性论的核心。马克思对时间与实体—偶性关系的格外关注,说明他已经超出了伊壁鸠鲁本人所设定的时间——“无关系性”的视域,而《博士论文》的时间理论也正是沿着实体—偶性论的逻辑展开的。

相比于《博士论文》第二部分其他的章节,“时间”章的独特性几乎“一眼”可见:“时间章”只有8个注释,而第二部分其他章节的注释都在20个以上。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时间”章根本就是马克思自己的理论创造:“时间”问题本非伊壁鸠鲁哲学的重点,客观上就不可能有多少先行研究可供马克思参照;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增补片断2”所显示的,马克思根本就是有意地背离伊壁鸠鲁在“时间”问题上的主张,而试图在黑格尔实体—偶性论的框架内重构一种原子论的“时间”论,前人的研究越符合伊壁鸠鲁原意的反而越不利于马克思的理论创造。

五、实体理论的裂痕:马克思与黑格尔之争

但在笔记五末尾,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时间是偶性的偶性”这一命题对马克思有了新的意义:“时间”问题可以在实体—偶性关系当中来把握。在笔记五的末尾,马克思摘录了恩披里柯《反对数学家》第8、9、13卷的内容:

马克思将感觉—影象论引入黑格尔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理论中,进而将异化论与人的感觉论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最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方面,正如偶性是实体的“形式”一样,影象是自然物体的外在形式,它们从物体上脱落进入现象,使客体在感官中显现,这就是事物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感官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感觉自然就是自然的自我感觉。因此,偶性(变化)的自身反映与偶性在感性知觉中的反映(偶性的偶性),两者在感官中就被设定为一个东西。但是,由于影象不断从物体中流出而不能复归于事物,影象与感官、实体与偶性的同一性未能同时建立在事物自身中。因此,在马克思的异化论中,实体与偶性,事物与变化是处于“分裂状态[Der Diremtion]”中的,是处于一种尖锐的对立当中的。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4页;;Karl Marx. Differenz der demokritischen und epikureischen Naturphilosophie,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Ⅰ /1. Dietz Verlag.1975 s. 50。

在“串联式”实践教学活动实施前后,我们进行了评判性思维倾向的调查.调查量表采用中文版本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性测量表(CTDI.CV)[4],有 7方面的特质: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将实践教学活动实施前后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前后两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

马克思用影象—感官论改造了黑格尔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论,这一理论创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更为根本性的分歧,即他们对“实体”概念本身的不同理解。因为对于黑格尔来说,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论仅仅是其整个实体理论的一个特定阶段,黑格尔实体理论的最高理论形态其实是概念论意义上的实体论:“提高到概念领域中的实体,就是普遍的东西,这样建立成为自在自为的,即:实体不是像在它的特殊情况中那样以偶然为形式,而是以概念规定为形式,为它的‘有’的方式。”③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79页。具体地说,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无非是偶性的相互过渡的绝对否定性运动,因此,实体本身也只能采取其自身分化出的“差别”形式即偶性为形式,除了是“偶性之偶性”外,实体什么也不是,即除了是“差别”的自我否定之外,“同一”本身什么也不是。相反,就概念论意义上的实体而言,差别是建立在概念自身之中的,在这里,作为实体的“类”具有自我设定“差别”(即“种差”)的自我否定性,它能够在自身中设定自身与作为其“种”的“偶性”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同一”的确是“差别”的自我否定;但更为重要的是,“同一”并不仅仅是“差别”,因为作为“同一者”的实体也能自由地否定“差别”①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80页。(黑格尔概念论“选言推论”中作为普遍—特殊—个别的统一体的中项就是上述这种概念论意义上的实体的最突出的显现②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82~384页。,也就是所谓“实体性的中项”③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83页。)。

如果从“变化”与“不变”的关系来看,实体理论在概念论中与本质论中的不同面貌就能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在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论中,除了是“变化”之外,实体什么也不是。相反,如果从概念论意义上来把握实体,“变化”诚然是实体的本质属性,但实体也不仅仅是“变化”,实体还有其作为“不变者”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实体之为实体,正在于它是“变化”与“不变者”的和解,且和解的根据正在于其作为“不变者”的一面,即“不变者”的一面可以自由地肯定或否定“变化”。

对于黑格尔在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与概念论意义上的实体之间所做的区分,马克思早在《笔记》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在笔记二中,马克思曾在哲学史的意义上讨论过“实体”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最早的哲人不过是伦理实体的容器,哲人虽然是“实体的观念形式”,但是,这种观念性本身“仍然还只是出现于实体形式中”。但是,通过哲人的活动,“观念性本身通过自己的直接形式即主观精神而成了哲学的原则”,实体就发展为活生生的理论,即“主观精神”,于是观念性本身就不再是与实体相对立的抽象物,对主观精神而言,观念性与实体是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性的存在就是“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实体与观念就达成了统一。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页。这可以说是本质论意义上实体论在《笔记》中的展现。但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上述实体的辩证运动并不会就此终止,相反,实体由于运动又会陷入新的分裂:“由于和实体相对立的是它自己的观念性,所以实体分解为无数偶然的有限的存在和成规”。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67页。对实体的这一新的分裂运动,马克思是以“概念判断[das Urtheil des Begriffs]”来命名的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Karl Marx. 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IV/1. Dietz Verlag. 1976 ss.43,44。,而“概念判断”就已经是黑格尔概念论意义上的实体论当中的论题了①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3页。[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3~354页。。

而在《博士论文》当中,马克思也没有无视黑格尔的本质论结构与概念论结构的差别。在《博士论文》的“天象”章中,马克思就是从上述概念论的意义上来把握作为“原子概念的实现”的“天体”的:天体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概念”,它“与自身自由地区别”、否定的同时,“实现它的肯定”。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2、63页。不过,概念论意义上的“实体”概念本身就没有直接出现在《博士论文》当中了,而概念论—实体的这次“缺席”却正好证明,相对于《笔记》来说,《博士论文》是思想上更为成熟的文本。因为,尽管在《笔记》中,马克思也区分了实体论的两种形态,但马克思其实并没有批判黑格尔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理论本身,他仍然主张实体与运动的同一,相反,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注意到了实体与偶性、变与不变之间的对立、矛盾,并将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论的这种内在矛盾作为自己理论(影象—感官论意义上的异化论)的主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实体论的两种形态都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一方面反对“万物皆变”论,这种“万物皆变”论是黑格尔本质论—实体论所引向的理论误区;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反对黑格尔概念论—实体论将变化消融在不变者之中的形而上学立场。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实体论的这两种形态事实上都取消了变与不变、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边界。

六、结论

综上所述,影象—感官论使本质论意义上的实体—偶性论,即异化论的内在张力显现了出来:(1)就实体—偶性论而言,实体分化自身为偶性,这是偶性对实体的否定;而实体对偶性的否定,就是说一个偶性“过渡到一个别的现实性”③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79页。,即一个偶性过渡到另一个偶性,这种过渡是不间断的,而偶性间的这种不断过渡就是否定之否定,即所谓绝对的否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时间不仅是旧事物的消灭,更是新事物的生成,即所谓绝对的否定性。(2)如果我们将影象—感官论与实体—偶性论结合起来,则物体的影象的流出过程就等同于实体表现自身于外(成为偶性)的过程,而影象在感官的呈现过程则可视为实体对偶性的消灭、否定(否定之否定)。(3)但上述结合却呈现出了实体—偶性论的内在张力,即所谓“绝对的否定性”其实并不绝对。影象流入感官并在感官中呈现的过程是可以被当作实体对偶性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但事实上,所谓将“偶性之偶性”理解为“当被感官所感知的物体的偶性被设想为偶性”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这仍然有赖于积极实体与消极实体这样双实体的设定来完成的。在这里,积极的实体就是人,是作为人的自然。作为积极实体的人与其自身感观的关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关系,但这种直接的关系也仍然是自我反思的;消极实体则是自然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对于消极实体来说,它与偶性是存在根本差异的,除非通过积极实体(即人)的自我感觉,消极实体与其偶性之间的同一性是不能够重建的。反过来说,马克思这一消极实体与积极实体、外在自然与(人的)内在自然(时间)的设定也导致了外在自然本身仍然没有在其自身中被真正否定,即重新建立起来。② 显然,与黑格尔在“因果关系”论中的双实体论相比,马克思的双实体论更强调“主动”实体与“被动”实体之间的相互外在性。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8~319页。因此,由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外在性的设定,在实体—偶性论也就仍然可能出现本质与现象的“分裂状态”,这是黑格尔所竭力回避的,却也正是马克思的“异化”论的独特之处。

总之,“时间”理论是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逻辑概念重构伊壁鸠鲁原子论体系的触发点和最重要的落脚点。从思想史的层面上看,通过对“时间”理论的形成过程的研究,我们对马克思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过程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而就哲学理论本身而言,“时间”理论的研究也为我们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MEGA)研究”(项目编号:201050001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  ;  ;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最初探索※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与《博士论文》中的“时间”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