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沉默”_社交恐惧症论文

我不想“沉默”_社交恐惧症论文

我不想变得“沉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不想论文,沉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颖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转校之后,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加之自己的性格非常内向,所以在新的学校里,她逐渐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可是,小颖内心里却并不希望自己这样,面对热情的新同学和老师们,她感到很自责,甚至还担心自己是不是患有社交焦虑症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类似的困惑,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什么是社交焦虑症?

      在社交场合感到过度紧张恐惧的疾病称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的发病年龄较低,多见于青少年时期(13岁~19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者其他公开场合的活动,都会感到轻微的紧张,而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正如小颖这样,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轻微的不舒服、不自在,感觉紧张甚至恐惧,这些仅仅是一般的焦虑情绪,还不能算作是一种病态。当这种焦虑足够严重,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就可能发展为社交焦虑症。有社交焦虑症的患者,对每天的工作、学习甚至只是简单的与人沟通都会感到很别扭。

      比焦虑症更严重的是“社交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它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这种情绪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因而会影响其正常活动。当社交恐惧症发作时,患者体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升高,外部反应通常为脸红、手抖、恶心、尿急、呼吸急促、瞳孔缩放幅度大等。

      社交恐惧症和自闭症也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不愿意交际,有回避行为,但是自闭症不会对社交产生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等心理及生理症状,反而更多地伴随着智力发育的迟滞。自闭症有很多是天生的,而社交恐惧并不太可能是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出现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内心十分痛苦,非常希望能摆脱这些症状,可是自闭症患者却能够自得其乐。

      沉默的我该怎么办?

      1.暗示自己,增强自信

      首先要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尝试用认知疗法中的情绪管理训练,不断暗示自己。当和别人交流时出现手脚冰冷、胸闷气短等症状,就告诉自己:“别担心,我就是有一点点社交焦虑。这些表现十分正常。”如果暗示还不管用,那就可以采取修正行为的疗法来改善内心状况。如绷紧腹肌、深呼吸、用力握拳再放松等,通过改变生理指标来影响内分泌,从而缓解恐惧感。

      2.充实自己,积累资本

      除了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们也要积累一些让自己充满自信的资本。如多看一些有意义的书籍,学习更刻苦,做事更勤奋,将精力多投入到感兴趣的领域中,用积极的情绪感染自己。

      3.放松心情,多去交流

      要记得多跟朋友、亲人交流。积极正面的语言交流,是战胜恐惧的法宝。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4.参加实践,学会改变

      记住:不要总是羡慕他人,觉得自己不行。伟大的诗人李白曾写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试着用行动改变自己,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来积极地锻炼自己。

      面对沉默者,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那些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的同学,我们不应该嘲笑或带着好奇的眼光去打量,而是应该敞开怀抱接受他们。要理解并且接纳他们的内心,所以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去接触。多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

      即使他们一开始不愿意说话,那也没关系,多邀请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看到大家玩得很开心,或许他们也会慢慢愿意加入。因为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程度非常大,大多数人都会受到感染而去选择做和群体相同的表现。如果依旧不管用,那也许是他的爱好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不如从相同的爱好入手,也是“破冰”的重要方法之一。

      渐渐地,本来焦虑的同学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并且恰当地回应别人,最终达到能与他人共享快乐和苦恼的友好境界。

      其实,社交焦虑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可怕,跟小颖有相似情况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自责和担忧。我们要学会了解这种内心障碍,并通过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克服,用行动去改变心态、证明自己。相信生活一定会向我们露出可爱的笑容。

标签:;  

我不想“沉默”_社交恐惧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