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与我国流通形态的演变_市场机制论文

交易成本与我国流通形态的演变_市场机制论文

交易费用与我国流通形式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用论文,形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流通领域中的市场机制与科层组织

市场是流通发展的结果,市场在组织流通中具有很高的效率,它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使商品形成合理的流向并进行有效的运动。但是,正如科斯指出的那样,利用市场和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它包括发现相对价格即搜寻信息的成本、每一笔交易的谈判与签约费用等。如果把在市场上从事交易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组织到一个企业之中,就可以使市场交易中的各种成本节省,降低交易费用。

流通领域中的企业实际上就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流通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渠道与网络,将市场交易中一部分生产者与经营者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契约关系,代替市场交易中每个交易者所需的寻找信息、谈判、签约的费用,使交易费用得以节约;流通企业通过自身的组织体系,使市场上的一部份不稳定的交易变为企业内部有序的商品流通,从而提高交易效率。

流通企业对市场的替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的替代,即对交易市场的替代;另一种是广义的替代,即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流通企业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是以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来代替市场交易,用企业内的商品流转代替市场上的流通环节。但是,流通企业不可能完全取代市场,它对市场的替代是有限的,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

第一是企业本身发展规模的限制。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规模经济效益递减,其原因是企业管理层次过多与地域分布过广难以控制,导致效率下降;另外,企业的一些网点设施与流通环节可能不能保持充分利用,导致投资边际收益递减。

第二是流通企业数量的限制。流通企业数量过多会造成过度竞争,导致每个企业交易量不足、规模偏小与经济效益下降,形成“外在不经济”。流通企业数量多少实际上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即资源在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配置的效率比较。当流通企业能以低于市场机制的成本组织流通时,资源就会流入流通企业,流通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加;当流通企业的内部化成本高于交易成本时,生产者就会直接让市场机制来组织流通,流通企业中的一部份就会被市场所取代,其数量就会减少。流通企业的适当数量应该是其内部化成本等于市场机制组织流通所需交易费用时的数量。

必须看到,科层组织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是局部的,只能在企业内部的范围发生作用,因为流通企业最终还是要到市场上进行活动。市场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市场上仍然要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

交易市场是市场机制的外化,组织化程度高的规范化交易市场可以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交易市场的优点是容量大、交易灵活、加入成本一般较低、进入和退出都很容易。交易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始终是递增的,市场越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越充分,平均交易费用就越低;而平均交易费用越低,市场辐射力则越强,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常常导致市场在扩张中产生加速的效应。

但是,交易市场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交易市场的扩张受到地域的限制,对交易者来说,愿意加入市场交易是因为市场内有远大于市场外的成交机会,市场的效率导致了平均交易费用下降,从而可弥补入场交易所需的各项费用。但入场交易的吸引力随经营者与市场距离扩大而递减,也就是说,经营者离开市场越远,市场给经营者带来的利益越小(在单个经营者交易量固定的情况下),因为远地的经营者在运输货物、通讯、交通往返上需要支出较大的费用。当经营者离开市场的距离远至其入场交易费用等于入场交易所获得的收益时,该交易市场的边界就确定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宁可在当地交易而不加入远地市场。

以上分析是假定某种产品只有一个市场,当某种产品存在多个交易市场时,一个市场的边界必然受到另一个市场的影响。这时,一个交易市场的实际范围要小于它的理论边界。两个相邻市场的边界取决于两个市场效率比较,效率高的市场意味着较低的平均交易费用。在空间上处于两个市场中间地带的经营者就会到交易费用低的市场,该市场就能将边界向前推进。一个高效率的大型市场可以覆盖相邻的小市场,将市场边界大大推进,直到在更远的地带遇到某些市场的有效抵抗为止。

有形的交易市场(不包括商品交易所)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与个体经营者来说是交易费用低廉的流通渠道。小企业交易量小、产品价值低,牌子没有声望,流通企业一般不愿经销其产品。进入交易市场成本较低,只需缴纳摊位费、管理费与少量定额税。由于买卖是在双方当场议价下成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以象谈判费用、签订合同费用、委托交易费用、承担风险费用等都极小。对于无力承担较高交易费用的小企业来说,交易市场是最适合的产品流通渠道。

但是对购销量较大的企业来说,完全依赖有形的交易市场是有困难的。交易市场内卖者数量众多、竞争激烈,每个卖者所能实现的销售量有限;交易市场的买者一般是小零售商或小批发商,购买量较小;此外,交易市场内的交易大多数是随机性的,买卖双方一般不存在长期的契约关系,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稳定交易。一个企业若要在交易市场上大规模地增加销售量,势必增加边际交易费用,但由于交易市场本身的局限性,边际销售额却较难同比例增长。

商品交易所克服了有形市场的缺陷,它不受交易量、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可以容纳众多的交易者进行大批量的交易。从理论上分析,商品交易所是交易费用最低的流通渠道。但是,商品交易所的发展受到交易商品种类的限制,它只能交易少数品质划一的标准化产品,如农产品、原材料等;此外,商品交易所采取会员制,入场交易费用较高,适合于大批量交易,而我国大量的生产者规模狭小,无法加入商品交易所参与交易。

流通企业是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能够弥补交易市场的某些不足,流通企业尤其适合于产品生产稳定、产量大的企业交易的需要,让流通企业代为购销,只要签订一次合同就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大批量交易,生产者省却了自己到市场上交易所需的寻找信息、谈判、资信调查、签订合同、承担风险等费用,使交易费用下降。

生产企业自建销售网是成本最高的交易组织方式,只有当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实行大量销售时才有可能,在下述情况下,自建销售网是可行的:1.企业的大规模生产超过流通企业的分散能力;2.生产规模扩大有能力自建一个销售网,其成本低于流通企业经销的成本;3.由于产品的特点,流通企业无力经销或缺乏经销该产品的渠道与经验。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

科层组织的优势在于组织交易量大、交易经常化、流通路线稳定、相互之间具有利益关系、需要长期合作的生产者与经营者的产品流通。科层组织通过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过程,组织起自己的流通网络与分销渠道,使本来需要在市场上不断签订契约的交易行为,简化为企业内部的固定流程与简单操作。在这个范围,科层组织的作用胜于市场机制。除此之外,市场机制比科层组织更有优势。

二、交易费用与流通组织形式的选择

我国四十多年来流通组织形式的演变反映了科层组织与市场机制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过程,其实质是试图以低交易费用选择流通组织形式。

旧体制下流通组织的特点,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科层组织代替市场,取消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消公开交易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城乡交易市场几经打击,范围与作用越来越小;二是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调节,商品与物资根据计划购、销、调、存,建立起一套固定的流通程序与模式,市场机制在流通中的积极作用被抹杀。

以最小的交易费用实现全社会商品的有序流通与合理分配,满足计划经济的要求,是传统流通体制的目的。国有商业部门与物资部门实质上是两个巨大的科层组织,分别在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流通中独家经营(有一段时期供销社取消,向国营商业过渡),造成了全行业垄断与流通渠道单一,其组织机构几乎从整体上取代了市场的功能,用行政指令关系代替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在国营企业内部建立起严密分工、各司其职的三级采购供应站和垂直供货系统,商品流通按照固定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倒扣作价率进行,从而使计划分配商品与物资能顺利贯彻,避免市场交易中所必需的、代价颇为高昂的获取信息费用、寻找交易对象费用、谈判费用、订立交易合约费用、承担违约风险费用,以及盲目生产所导致的损失等。但在实践中这个目的很难实现,用三级批发站与“三固定”的方式实现商品流通虽然避免了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各级流通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企业没有硬的预算约束,不尊重价值规律,形成吃大锅饭,经济效益下降;流通企业按照上级的计划收购与销售商品,固定的流通渠道与众多的流通环节构成了一套僵化的流通体制,不能根据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随时调整,反而造成了效率下降与交易费用高昂。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种性质的变化对流通组织形式不能不产生深刻影响。具有自身利益与行为独立的企业要求选择高效的流通组织,并以最低的交易费用实现商品流通。

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量产品要求进入流通、走向市场,但农村原有的流通组织却无法适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乡镇企业为推销产品与购买原材料,派出营销人员奔波全国,交易费用十分高昂。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首先产生了民间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市场以专业批发为主,全面开放,集大量交易于一场所,具有流通环节少、成交机会大的优点,大大降低了生产者的交易费用,十分适合农村工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迅速成为近年来商品交易中十分有效的一种流通组织形式。

商品交易所的崛起同样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原因。商品交易所是大宗标准化产品(原材料、农产品)交易中交易费用最低的流通组织形式。在商品交易所可以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公平地开展竞争、合理地确定产品价格、方便地实现交易,并可以避免交易风险,从而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流通组织。进入商品交易所交易虽然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但由于其交易量大而使单位产品交易费用得以节约。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原先的国营商业经营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而那些私营、个体商业却欣欣向荣,除了其它原因之外,这里有一个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竞争,国营商业由于历史包袱、产权关系不明晰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样,近年来工业自销势头旺盛,很大程度在于工业自销的边际交易成本低。

为了重新取得优势,国营流通企业除了在产权和经营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外,还不断在组织形式上进行调整与创新,或走专业化道路,将原公司化大为小,搞专业经营;或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搞大规模的综合经营与一体化经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流通组织形式,如专业批发公司、产供销一体化企业、批零一体化企业、商业企业集团等,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

回顾我国四十多年来流通组织形式的变化,从五十年代以科层组织取代市场机制到八十年代重新发挥市场作用并创建新型的流通组织,其间虽有各种原因,但这一系列变化都与交易费用有根本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流通组织形式的是政府,他们试图把整个社会的流通实现完全计划化,把整个流通体系当作一个大企业,把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产品流通搞成象企业内部的交易一样固定化和有条不紊,以实现社会交易费用的最大节约,为此建立起国营商业与物资两个庞大的科层组织,取消了市场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后,决定流通组织形式的是要求实现产品流通的生产者和企业,他们从降低自身产品的交易费用出发选择流通组织形式,从而促成了各种高效的交易市场与流通企业的形成。

三、我国流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流通组织形式所需要的交易费用高低是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研究我国流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及相关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与流通格局,只有将未来的流通组织形式置于这些基本环境下予以考察,才能对各种流通组织形式的作用、建立成本及节约交易费用的程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生产力水平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水平提高将导致我国的经济结构从二元化向一元化结构转变。我国现有的流通格局实际上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吻合,与较低的生产力与消费水平相适应,具有传统的经营方式与初级市场的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过程中,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与乡镇企业的成熟,全国将形成城乡统一大市场下的大流通格局,这种新的流通格局以现有的城市流通体系为框架,乡镇原有的初级性交易市场档次提高,向大型化、多功能化、设施现代化、交易规范化方向发展;乡镇原有的以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小型零售与批发企业规模扩大、档次提高,采取新型的经营方式如自选商场、连锁商店、送货批发等形式,成为大流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新的流通格局下,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被打破与取消,为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创造了条件,产品将根据产销关系、供求关系的要求流动与分配,不受地区、部门、行业、经营范围限制,各种综合性的、多元化经营的流通企业集团、综合商社、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具有长足的发展机会。

一旦流通秩序建立、流通企业规范化与大量交易关系稳定后,交易市场相对于流通企业在交易费用方面的比较优势就会发生变化,以稳定交易为特征的流通企业就会比以随机交易为特征的批发市场交易费用更低。流通企业以新型组织形式、规模经济效益与高效的流通网络组织生产者之间的商品流通,要比等客上门,每笔交易讨价还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市场在组织流通中更有效率,生产企业也更愿意让流通企业为自己产品长期稳定销售提供服务。原在交易市场上的一部份买卖关系将为流通企业的行为所代替,演变为流通企业内部有组织的交易。

市场经济迫使流通企业之间进行效率的竞争,在降低交易费用中寻求新的组织形式,流通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通组织的规模与形式取决于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投入流通领域应该与投入生产领域具有同等产出,哪些资本边际收益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流通企业将被逐出流通领域。目前大量存在的工业自销机构是由于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而使自销的边际成本较低,倘若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就会比投入流通的边际收益要高,专业流通企业通常比工业自销更有效率,这将导致流通企业进一步专业化。

流通企业提高效率的另一条途径是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目前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一方面与行业、部门、地区分割有关,“三不变”的政策限制了流通企业规模扩展;另一方面也与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有关,大部份生产企业未达到最小合理规模。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企业将通过自身扩张与企业制度、组织形式改变扩大规模。规模扩大的企业势必对流通组织形式进行重新选择,它们会不满足于小批发企业作为产品流通渠道,而要求有效率高的大型批发企业为其购销产品,实现大吞大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完善有助于从总体上降低流通中的交易费用。成熟的市场机制为全体生产者提供了明确无误的价格信号与供求信息,为所有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市场上平等的竞争机会,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减少搜寻信息,寻找交易对象费用。另一方面,成熟的市场机制消除了流通领域中的不公平竞争,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流通领域中存在着各种以权经商、交易贿赂化、以人际关系维持交易的行为,一部份流通企业的收益依靠“寻租”及各种不正当的交易手段,这些企业可以将自己的高交易费用转嫁给社会,消费者为这些产品支付了不合理的高价。市场机制的完善使诸如此类的交易行为无法继续,迫使以不正当手段经营的企业改变行为,否则将被竞争所淘汰。

市场机制完善与企业产权明确将导致商品交易所在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商品交易所这一现代化的流通组织目前远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生产者规模偏小、价格关系尚未理顺外,产权不明确亦是一个重要原因。产权不明确的企业对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并不迫切,交易中渗杂着各种谋取私利、个人捞回扣的暗流,这就使一些企业不愿加入买卖规范、价格透明度高的商品交易所,而宁可与对方进行私下交易。在市场机制完善与企业产权明确的条件下,交易所是获取某些大宗原材料与农产品费用最低的流通渠道,它将取代那些效率不高的供应站、采购站、订货会,以及由于产品紧缺得以生存的流通企业。

由市场机制直接调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农产品流通要求环节少、周转快,在批发市场中采用公开拍卖等方式,市场机制是组织其流通的有效形式,它使农产品交易更具有竞争性,可以使交易费用降至最低限度。相反,工业品批发市场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优势将不明显。工业品一般属垄断竞争产品,每个企业的产品各具特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产品的价格,而且包括质量、款式、品种、服务等多方面。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特点的工业品批发市场难以全面体现工业品的竞争特点;另一方面,批发市场由于适应于小企业交易的特点而使大中型企业问津者寥寥。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考察,几乎不存在工业品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大多由批发企业所从事。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有形工业品批发市场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化的流通组织形式,但我国的国情使这种市场在未来仍有生存基础。我国小企业占绝大部分,未来即使生产有集中的趋势,企业规模扩大,但小企业的总数仍是一个很大的绝对量。我国众多的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可能全部由流通企业包下来,它们需要的原材料与半成品也不可能都到生产厂家直接去购买,有形的交易市场仍能起到流通的枢纽作用。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工业品批发市场仍然是一部份企业(主要是小企业)交易费用低廉的流通组织形式。

标签:;  ;  

交易成本与我国流通形态的演变_市场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