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理及引导策略论文

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理及引导策略论文

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理及引导策略

黄妹香1, 吴明涛2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7000;2.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 解析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嬗变的现实图景,可以发现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在社会思潮传播、涌动和演化中,青年价值观转化、形塑和确立过程的张力与落差、迷茫与激变、分化与整合显露无遗。面对技术催动下的思潮沦陷、情感共鸣中的思潮震荡、消费娱乐中的思潮镜像的影响机理,必须通过建立网络监管技术平台,净化社会思潮传播环境;发挥优秀文化育人功能,调控社会思潮传播态势;注重消费娱乐风尚引领,提升社会思潮传播旨趣。

关键词: 社会思潮; 青年价值观; 影响机理; 引导策略

社会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是青年情感的采集器,它往往以青年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心理形式映射着青年价值观的变化。青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影响群体和作用主体,其内在思想的变化往往映射着多元社会思潮的价值转化。而在青年与社会思潮的双向互动中,青年精神表达的舆论场存在着难以把握的未知变量。追踪社会思潮传播的来龙去脉,了解青年价值观嬗变的现实图景,挖掘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理,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嬗变的现实图景

(一)社会思潮传播中青年价值观转化的张力与落差

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涌现,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格局,青年的价值观也随之出现多元价值并存的局面。主导价值观的缺失使青年的价值选择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追求陷入迷茫、徘徊的困境。

追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史,从中会发现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蜕变依托一定的精神场,每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思潮的浸染和渗透中安放自我意识。青年阶段是人的精神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生成发生着难以被察觉的隐性变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传播形式与接受方式使得青年多元化的思想认知具有多维展开的可能性,并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叠加冲击呈现出可塑基质。青年这一隐性存在的特点,构成了价值之境域的认知因子。青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中表现出很强的情境性,在不同价值情境中价值判断常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社会思潮传播中青年价值观转化的张力并不是以平面结构铺就和生成的,而是时常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立体化落差中不断为主体所反映和映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错误的社会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庸俗的价值观,会冲击青年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影响青年的价值追求。同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形成较大反差,为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提供了心理基础[1]。由此引发的价值失衡、理想失落的不良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青年在社会思潮传播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映。

实现商圈特定活动的发布和用户的报名参与,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的同时,提升APP与用户的黏度。优惠资讯以通知的方式提醒。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选择性推送信息。例如,为刺激不同的客户消费,可进行以下策划。

(二)社会思潮涌动下青年价值观形塑的迷茫与激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快速流变,青年群体在独自经受价值考验时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青年在日常生活的娱乐化和虚无化中产生了价值观的迷茫。另一方面,青年在社会思潮的裂变与转型中发生了价值观的激变。

运用市场手段整合重庆市数字出版资源。运用“同项相加,异项相融”的思路,一是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字教育出版运行机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搭建统一的运行平台,实现平台一体化、账号共享,按量分利的方式运行,提升重庆市数字教育出版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鼓励重庆市有实力国有企业运用新机制进行跨行业整合,建设重庆数字出版产业集团,将现行散发中小企业数字出版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促进重庆市数字出版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数字出版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青年价值观迷茫的外推力是青年日常生活的娱乐化和虚无化。多元社会思潮的价值流动,从传统的文字声音的传播到可视化和娱乐性的表达形式的转变,迎合了青年日常生活的精神需要,构成价值观迷茫的外推力[2]。社会思潮以不同的面貌和方式传播自身的观点,对主流价值观形成消解之势,使青年在思想意识中呈现徘徊与前进、失望与希望并存的现实境遇。青年的价值选择,在对自我同化因子的吸收和对社会思潮异化因子的分解中,变得更加碎片化和多元化,使得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变得摇摆不定。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技术基础与社会舆论的结合,变成包罗万象的社会现象的折射。互联网的发展不是引起社会思潮的根源,却对社会思潮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当前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发育、发展和传播来看,其与现实社会思潮的差异性日益显现。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争论激烈,各种思潮阵地、人物等大力宣传社会思潮,试图扩大影响。”[4]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升级,多元化社会思潮竞相抢占舆论阵地,掌握主动权,扩大影响范围。

1.2.1 杆努尽烟水提液的制备 取杆努尽烟干样2 kg,用蒸馏水浸泡,并于90℃的电热恒温水箱中连续浸提12 h,收集并过滤浸提液,旋蒸后合并浸提液,浓缩至药物浓度2.5 kg/L(按生药量计),最后分装灭菌,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三)社会思潮演化中青年价值观确立的分化与整合

与家禽饲料相比,猪饲料需要较高的饲料熟化度,故需要较强的调质参数。因猪在乳猪(教槽)阶段,断奶阶段,生长、育肥阶段消化系统的成熟度不同,对饲料的熟化度要求也不同,因而对饲料的调质参数也有较大差异。

社会思潮中的消费因素不断增强,对新事物的渴求驱动着青年群体对新奇产品的消费,以夸耀性的消费显示自己在同辈群体中的经济实力,在消费的洪流中被裹挟进娱乐化的漩涡。消费娱乐构成自由和快乐的假象,遮蔽了不断制造出来并被刺激的欲望的满足,消费娱乐所带来的欲求的满足,不再是赋予商品的价值生命,而是作为一种身份符号和物质地位的象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费的异化,对青年科学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消解青年的消费异化现象。

二、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理

(一)技术催动下的思潮沦陷

青年价值观激变的内源力是社会思潮体系的裂变与转型。在日益分化的舆论场中,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风云激荡,其中有伪装成真理的谎言,也有以假乱真的假象。在众口铄金中,谎言和假象赢得受众,真理和事实反被遮蔽。价值多元化潜藏着理性的缺失和物质欲望膨胀的精神危机,青年正经历着价值观的选择、碰撞和交互的阵痛。

在社会思潮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过程中,青年网络意见领袖在其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年群体生活无时无刻都处于网络技术环境的包围之中,习惯于虚拟的线上互动,为社会思潮的网络化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技术与人的双向互构下,多样化社会思潮利用先进科技包裹的大众文化传播平台生成自身成长的温床。例如,视觉技术、光影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无不增强了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力”,使得青年沦陷在技术理性构筑的社会思潮之中[5]

社会经济的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转变,催生了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而与利益分化相联系的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分化[3]。经济转型发展为社会思潮产生了经济和思想的土壤,使社会思潮以不同的方式保持着渗透力和活力,通过图像、理论、人际交流等方式作用于青年的价值观。这种方式掩盖了社会思潮的本质,吸引着受众的眼球,蒙蔽了受众的思想。对社会思潮而言,人既是传播者又是传播媒介。网络意见领袖在充当传播者角色和发挥传播媒介功能时,往往以自身的身份威信和人格魅力影响大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判断。这种传播方式侧重于寻求接受其思想影响的核心成员,进而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对青年价值观产生裂变式的影响。

例1:环哥回过头来看,门是严严地为秦琼把守着,仅有的那块通气的玻璃窗也还用花花的布遮了起来。〔4〕21

(二)情感共鸣中的思潮震荡

引起青年价值观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情感共鸣的是多样化社会思潮在不同时空的价值分布所造成的不同的思想震荡。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分布于不同的时空,文化语境和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形态。社会思潮指涉的范围广泛而复杂,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现实社会的土壤中蔓延开来,是诱发青年思想震荡的深层动因。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青年思想的同时,又不利于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如时下流行的“抖音”,年轻群体占据主力军,映射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其构建的网络社群环境,通过声情并茂的短视频来激发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其中的内容既能带来愉悦也存在某些价值误导。不良社会思潮对真善美的瓦解,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性格甚至是生活方式。

情感共鸣不是单一固定的,青年群体依据自身的愿望诉求、现实需要和情感认同来选择并接受与个体价值观相吻合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具有群体心理感召的作用,在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内容不断被肢解,形成碎片化和零散化的个体心理。青年在价值选择上对社会思潮产生的情感共鸣范围,从青年个体逐步扩大到群体,在传播中呈现出了蝴蝶效应,形成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交叉耦合。

(三)消费娱乐中的思潮镜像

消费作为推动现代文明的力量,对人们的生活不断进行消解和重塑,左右着青年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复杂的景观,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价值观念并行,以消费观照社会思潮,物质化、媚俗化充斥着整个社会。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浸润下,青年消费出现异化倾向。商业化、消费化、娱乐化的市场运作模式,把青年显示个性、追求物欲、迎合虚荣、释放欲望的人格化表征置于关注的焦点,对青年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然而在青年价值观日益分化的同时,核心价值的嵌入与输出建构着青年价值观的整体景观。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价值共识仍然对青年价值观具有整合作用,进一步将复杂繁多的认知体系纳入青年自身的身心发展体系之中。青年群体共同的、相互包容的价值目标,是多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和价值整合的基础。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对多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价值整合和统摄。多元社会思潮既产生了青年价值观的分化之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力、凝聚力和统合力,使得青年价值观呈现“散而不乱”的稳定状态。

三、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一)建立网络监管技术平台,净化社会思潮传播环境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居民。网络时代境遇下独立的个体世界和多元的价值世界是相互联结的,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思潮融入集声音、文字、图像为一体的语言结构体系,以全新的方式打开了青年个性化的价值传播渠道,对青年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互联网是青年群体了解社会、表达情感、自我形象塑造和个性自由表达的场域。基于网络空间在社会思潮传播中的环境渲染作用以及其本身的技术特性、传播效率,必须重视互联网条件下社会思潮的传播环境的优化和建构,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管技术平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廓清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价值迷雾。

从上面未加补偿的开环传递函数可知,存在两个零点和两个极点。两LC极点使系统开环增益在穿越频率处以-40 dB/dec斜率下降;其中一个零点为右半平面零点,使系统相位滞后,可能引起系统的不稳定,常用的简单处理办法为:使穿越频率远小于该零点频率;另一个零点为ESR零点,由电容的寄生参数ESR电阻引起。本文选用的误差放大器补偿网络为双零点双极点的III型补偿网络[10,15-17],其电路结构图如图4所示。

网络环境下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话语权的争夺和精神领域的激烈竞争,其实质是与主流价值观的博弈,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网络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前沿技术,借助大数据和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调控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态势。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网络立法的研究,切实化解利益冲突引起的思潮混乱的危机。当然,正能量的传播和积聚最终是要通过人来操作和控制的。所以,必须对网络传播队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艺术性。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各种社会思潮朝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汇集,注入合理性因素和正确价值导向,渗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真理,塑造青年美好心灵。

(二)发挥优秀文化育人功能,调控社会思潮传播态势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的深厚基础,勾勒出具有民族精神向度的核心价值,具有恒久普遍的价值导向,对青年产生价值内聚作用。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维度和发展的向度,应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调控社会思潮传播的思想道德因素、精神文化因素和理想信念因素。另外,还要紧密结合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特征,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

当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而文化的包容性给予了社会思潮传播很大的融通性,使其价值取向难以把握和确定。针对这一隐蔽的价值传播陷阱,要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分类研究,辨析社会思潮的本质,搞清楚思潮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熏陶的育人功能,净化不良思潮传播的文化空间,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尊自信、诚实守信的文化传统,编织和绘就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文化图景。

(三)注重消费娱乐风尚引领,提升社会思潮传播旨趣

当代青年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价值侵袭时,容易受到物质氛围的纷扰。消费娱乐成为社会思潮传播时所凭借和依托的手段方式,并随着时尚因素的嵌入变得更加泛滥。社会思潮的传播旨趣显得浮躁,少了精神元素的注入和积淀,多了商品化、娱乐化快感的冲击。在这一境遇下,并不是要消灭消费娱乐行为本身,而是要消除人们对消费娱乐过度追求的私欲。因此,必须注重消费娱乐风尚的价值引领,提升社会思潮的传播旨趣。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切实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物质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其次,要在社会思潮传播中注入高尚情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鼓励青少年群体参加到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支教活动中去,提升个人道德情操。要在坚定的道德原则和丰富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万星宇.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6):25-28.

[2] 郑大俊,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J].社会思潮研究,2009(12):45-50.

[3] 杨静.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变迁[J].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2018(2):54-62.

[4] 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发展方式研究:基于思潮网站的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3(2):26-30.

[5] 毕红梅.试析新媒体语境下社会思潮的传播与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29-30.

[6] 秦程节.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72-76.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guiding strategy of social trends on young people’s values

Huang Meixiang 1,Wu Mingtao 2

(1.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7000,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and youth values, we can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and youth values. In the dissemination, surging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the tension and gap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shap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values of young people, confusion and upheav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exposed. In the face of the collapse of ideological trend driven by technology, the shock of ideological trend in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the mirror image of ideological trend in consumer entertai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technical platform for network supervision to purify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xcellent culture and regulate the spreading trend of social thoughts; Pay attention to consumer entertainment trend leading,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purport.

Key words: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Youth values; Influence mechanism; Guid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C 912.67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19-05-05

作者简介: 黄妹香(1994—),女,广西崇左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吴明涛(199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 1671-4806(2019)04-0095-04

(编辑:张雪梅)

标签:;  ;  ;  ;  ;  ;  

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理及引导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