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兼论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模式_苏北论文

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兼论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模式_苏北论文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兼论经济社会发展的“苏北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北论文,区域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总体增长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历史现象,逐步走向相对平衡要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不仅在全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呈梯度形态,并且在一个省区内部,发展同样有先有后。江苏省也是如此,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层次。如何推动苏北加快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从小康走向现代化,正是跨世纪规划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对此,既要借鉴先发展地区如苏南的成功经验,更要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和开拓新的战略思路和新的战略模式。

正确对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

江苏本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苏北,后来细分为苏南(苏州、无锡、常州)、苏中(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南京)、苏北(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宿迁)。三个地区的规模不同,原来的基础也不等,1984—1994年,各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1.5%、29.4%、39.1%变为41.9%、36.7%、21.4%。现状大致是:苏北人口占全省的40%,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0%;而苏南人口占全省的20%,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0%。1994年,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苏北2878元,约为苏中5750元的1/2,约为苏南12310元的1/4,梯度形态十分明显。

针对变化和现状,有过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任何大国的普遍现象,我国和我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另一种认为,差距扩大和过大会带来种种矛盾,必须尽早、尽快给以扭转,缩小差距,达到平衡。前者属于“梯度论”,较发达地区赞成的多;后者属于“赶超论”,欠发达地区赞成的不少。在有关工作会议和理论研讨会议上,往往各执一端,有人强调效率优先,有人强调公平不容忽视,倾向大不一样。

我们认为,对此要有辩证观点,全面地、动态地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对待和正确处理。

一方面,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地区之间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人文因素等条件不同,起点有高低、发展有快慢,产生差距符合客观规律。国家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时,首先要考虑发挥各地的优势,让条件好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从而获得最大的总体效应。改革开放之初,某些政策向沿海地区适度倾斜,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地区优势,使整个经济快速增长。80年代,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发展最快,极大地增强了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不仅打破了“不患寡、患不均”的落后意识,激发了竞争,并且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样板,积累了经验。苏南模式的兴起,正是借助了这股东风。如果不是这样,平均地使用人财物力,大家齐步走,谁也走不快。这又被称为是“先把蛋糕做大”的发展战略,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

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到差距过大会带来种种矛盾。从苏北、苏中和苏南的关系看,矛盾表现在:(1)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加工增值的错位。苏北和苏中的经济作物过去相当部分运到苏南和上海加工,本地开发利用不足,增值属于他人,布局不尽合理。(2)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的递增及其瓶颈化。原材料南去,工业品北来,相向运输造成运量激增和运能紧张,进而阻碍着流转的畅通。(3)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组合和积聚的偏颇。除原材料外,资金和人才甚至一般精壮劳动力也从稀缺地区向相对密集地区流动,助长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能力过剩以及汹涌澎湃的“民工潮”。(4)地区人群之间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人们或许会感到惊奇,苏北还有若干穷县,教师工资有时不得不打白条,机关干部工资有时不能按月一次发清。(5)与此相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甚至社会秩序、社会治安也不平衡,导致人们的心态不平衡。地区差距的摩擦和冲突,还导致相互割裂的块状经济,各自采取保护措施,使总体效应受到制约。差距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似有富者愈富、穷者仍穷的“马太效应”,不仅是经济问题,进而可能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集中到一点,表现在为走向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增加了难度。我国和我省都制定了以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为既定目标的“九五”计划。现在看来,苏南已经基本上提前实现,苏中有把握按期实现,而苏北地区分别测算,有若干县差距较大,亟待付出加倍努力。1994年年末,江泽民同志视察陕、甘两省时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江苏也是这样,没有苏北的小康和现代化,也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和现代化。在长远规划中明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战略,是完全必要的和及时的。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志。

后发展地区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立足和着眼于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分工,扬长补短,加强协作。作为后发展地区的苏北要加快发展,所凭籍的优势和潜力,总体上看,主要的有:

一、区位优势。各地有区位特点,从不同角度看,都有可能形成不同优势。苏北的区位特点是沿海、沿路(线),或者再加一个沿河。连云港和盐城都沿海,在我国漫长的万余公里海岸线上,这近千公里海岸线正处于中间段,距南北两端大体相等,又是西太平洋的中间段,面对日本,两翼是韩国、台湾;因此,在全国也得开放之先声,连云港是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盐城是接着的一批开放地区之一,享受优惠政策并不后于人。沿路或沿线指连云港和徐州处于兰新——陇海铁路的东端,是第二条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不仅扼沿线10多个内陆省区出海通道的喉颈,还是联接亚欧两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几十个国家最短的陆上走廊;随着我国广大的老、少、边、穷地区和东欧、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开发、开放和交流,“陆桥经济”有可能继“河流经济”、“海洋经济”之后成为未来世界的第三种经济发达地带,其前景未可限量。沿河是指沿运河和沿淮河,既南北连贯,又东西沟通,使淮阴和宿迁在苏中、鲁南、淮北之间成为一块四通八达的枢纽性腹地。这三沿结成“开”字型,以徐州为中心,承袭了“四省(苏、皖、鲁、豫)通衢”的美名,拥有很大的集聚圈和辐射圈,在全国的区域布局上有其独特的地位。

二、资源优势。相对于先发展地区,后发展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要差一些,从而保留的资源容量也要大一些。拿土地资源来说,苏南人均耕地已经不到一亩,苏中人均耕地在一亩左右,而苏北人均耕地在一亩以上,多的县乡几近两亩。这在全省和华东都居前列,不仅成为继太湖地区、里下河地区之后江苏的新粮、棉商品基地,并且在保证粮、棉等主要作物的前提下,有条件开展林、牧、渔业的多种经营。苏北其实是江苏的淮北,既是淮河流域的下游,又是黄淮平原的东部,这是全国近、中期发展农业最重要的后备地区。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和土壤改良,加上本地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和水资源相对丰富等有利条件,其巨大潜力正在逐步发挥。本来曾经认为,我省的土地后备资源无多,似已山穷水尽;后来发现,以盐城为前沿,还有几百万亩待开发利用的滩涂,可以建成苏南、苏中、苏北之外的“海上苏东”,更不用说向海洋经济进军了。拿矿产资源来说,除煤铁开采已有悠久历史外,经过勘探,在苏北先后发现一大批非金属矿如石英砂、石灰岩和水晶等,连同海盐、岩盐,在全省和华东也算得天独厚。此外,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又是古战场,与淮阴、盐城、连云港一起,从汉初、三国直到解放战争,留下众多古迹名胜,旅游资源不薄。

三、后发优势。先发展地区有先发优势,如政策倾斜、市场占领等,都能捷足先登。与此对应,后发展地区也有后发优势,只要善于运用,就可能后进赶先进,甚至后来居上。这是由于起步虽迟、起点虽低,但是时代进步了,环境变化了,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更好机遇和更好条件,在时间差和空间差的交错中挖掘潜力。后发优势之一是能够借鉴先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并以他们的不尽成功之处为戒,避免遭挫折、走弯路;之二是能够掌握改革、开放的新对策,这与先发展地区比,可以认为基本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之三是能够采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这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竞争也是平等的;之四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在实行有利于后发展地区的某些举措。此外,在先发展地区和后发展地区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工资水平和其他要素价格如土地使用费的差距相应扩大,使后发展地区的生产建设成本较低,有利于吸引投资、转移产业,甚至使人才更有用武之地,都能使流失的各种生产要素倒流,并有利于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正确估量这些方面,可以认为,后发展地区加快发展,迟早会出现转机,消极悲观、妄自菲薄是多余的。

当然,后发展地区也有自己的劣势和制约因素。这无非是原来基础较差,某些条件较缺,发展程度较低。重要的是必须全面观察,既不能只看到劣势而畏缩不前,又不能只看到优势而急于求成。于是,就能采取积极可行的科学态度,认真制定自己的发展思路,慎重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进。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造新的苏北模式

优势是客观存在,关键是主观决策。以独特的优势为凭藉,如何选择和构造苏北经济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模式,这对能否加快苏北发展是至关紧要的。这里,有必要对“模式”的用语作一些铨释。有人认为,模式是指一个“模型”或“格式”,成为一个框框,可以照套、照搬。那是误解。10多年来兴起和流行的这个用语,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其确切含义是指一个“类型”,有区域特色或地方特色,不同于另一个区域或地方。因此,相互之间虽有共性,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其重点是个性,主要反映此一类型的本质,不宜于照套照搬。与“苏南模式”相对照,“苏北模式”是指从苏北实际出发的一个区域性、地方性的发展类型,即苏北的发展模式。与一般的发展思路比,发展模式有其成熟性和规范性,是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现在可以认为,苏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已经基本成熟、有所规范。与至少10年前提出“苏南模式”比,提出“苏北模式”也到了时候。

“苏北模式”是苏北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家注意到,90年代以来,原来的苏北四市从实际出发,各自采取突破性战略,使经济发展大大地向前推进,上了一个新台阶,城乡面貌有了令人侧目的变化。徐州的战略是“两通先行,大办工商,三外快上,学赶沿江”;连云港的战略是“能快先快,能活先活”和“以工兴农,以工带农,多轮齐转,全面启动”;盐城的战略是“强农、富民、兴工”,实施多种经营人均千元致富工程;淮阴的战略是“大调整、快开发、抓三富、奔小康”。正是这些战略指导着实践,取得的成效可以列出:农业基本上赶上了苏南,多种经营有很大发展;工业涌现了一批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乡镇企业进展也快;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第三产业风起云涌;城乡居民收入巨幅提高,脱贫面和富裕面都有扩大;等等。特别是1994年和1995两年,苏北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能否认为,这是一个重大转折,象征着苏北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或者说是处于起飞的前夕了。

上述提法和做法,还是感性的和分散的,没有综合起来上升到理念。应当承认,苏北的发展,借鉴了包括苏南在内的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如很重视扶植乡镇企业并处理好农工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关系等;但是,更多的是自己创造,不少方面不同于“苏南模式”,特别反映在“几个为主”上,这就是“苏北模式”,通过比较,其特色主要是: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积极发展。苏南也提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主要就是乡、村两级办企业;在相当时期内,实际上对其他经济成分是基本上排斥的。苏北不能这样做,原因是集体经济实力较弱,走独木桥势必旷日持久。他们强调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不仅国有、集体企业得到发展,个体、私营和外商企业也有较快发展,路子比苏南要宽(苏南近年来也有调整和变化)。

2.大搞种养加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同时开发资源型、市场型产业。苏南以加工业起家,与城市工业的关系密切甚于与农业的关系,后来发展冶金和重化工,大体上属于制造业的大口径。苏北条件不同,依靠农业优势,大多从农副产品加工入手,逐步走向深加工和精加工,并且采取“公司+农户”的多种形式。连云港的“如意”(蔬菜加工出口)是其典型,淮阴则以农户养鸡为基地发展统一的“购销加”,都达到了相当规模。与此同时,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一批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也得到合理发展。

3.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同时组建规模经济。苏南原来以中小企业为主,后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企业集团,又发展了一批大企业。苏北在发展中小企业的同时,一开始就注意了企业组织和规模经济,不是先中小、后中大的分两步走,降低了企业组织成本,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如盐城的“燕舞”(电器)和“圣达”(皮鞋),徐州的“徐工”(工程机械)和“维维”(豆奶),包括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都已拔地而起,蔚为大观。

4.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并重,同时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城市化。苏南限于当时环境,乡镇企业在计划体制外发展,相比之下,城市工业迟了一步;与此相应,小城镇的发展超越了中心城市,出现所谓“农村包围城市”,有人认为城市化滞后了。苏北的时代背景不同,城乡工业同步增长,大中小城市和集镇也一起发展。现在,不仅徐州的经济实力论产值已经大于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在此线上居首位;并且有一批城市不断壮大,如盐城的东台、大丰,徐州的新沂、邳州和宿迁等都初具规模。

5.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同时重视地方调节。苏南的崛起,有赖于当时萌生的市场机制,但是放任较多,以致村村冒烟、重复建设,含有不少隐患。苏北的继而崛起,不仅市场取向改革到达了新阶段,又值多次加强国家的宏观控制,对地方也有启示。从总体看,既发挥了市场功能,更注意了统筹规划,除大、中、小型企业的组合外,还表现在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的相对协调,布局也相对集中于工业小区。当然,这方面还有不足,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

对“苏北模式”的内涵,曾经模仿苏北人的习惯于编顺口溜,凑成这么几句:“加强一基(农业),搞活两通(交通、流通),抓紧三产,协调四地(徐、淮、盐、连),推进五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苦干六年(1995—2000年),追赶七市(苏、锡、常、宁、镇、扬、通),人均八百(美元)”。并不精确,只是想见一般而已。

跨世纪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苏南作为一个地理单元,或者称经济区,隶属于长江三角洲,已有共识和定论。苏北是否能够相提并论,尚待斟酌。其实,从全国与江苏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看,也已基本明确。全国的《纲要》提出,“引导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其目标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纲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要求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其中“中部五省地区”以陇海、京九、京广等铁路干线为纽带,“西北地区”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都把江苏北部组建在内。江苏的《纲要》进一步明确,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沿江、沿海、沿路(东陇海铁路)、沿河(京杭大运河)为主要轴线,“通过两个经济区域的发展、两大跨世纪工程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使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和,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两个经济区域”是指“沿江经济区域”和“淮海经济区域”。前者又称“沿江经济带”,包括长江下游两岸原来7个市即苏南加苏中;后者即苏北原来4个市,又交叉地细分为“徐连经济带”、“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沿海经济带”等。“两大跨世纪工程”是指“‘海上苏东’工程”和“‘淮北地区致富’工程”。前者包括连云港、盐城,还有南通;后者包括淮河以北,主要即苏北。可见,我省跨世纪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就在苏北,而目标则是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我省跨世纪的战略目标,难点在于苏北。苏北如果落后,全省的目标要打折扣,苏北地区实现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苏北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关键在于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践已经证明,哪个地区在改革上领先,那个地区就会在发展上领先;还将证明,哪个地区在集约型增长上领先,那个地区也就会在发展上领先,逐步缩小与先发展地区的差距。为此,一定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总量和结构、新扩建和技术改造、物力投资和人力投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真正达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省和省内各地也要从各方面给以必要和可能的支持和帮助。这在省内,过去已经采取的一些办法,如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地区之间的对口协作和物力、人力包括干部的支持、援助等,是见效的。今后应当进一步开拓思路,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和开放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促进苏南潜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也不排斥在相当条件下,在苏北优先安排若干重点工程,并在政策上给以适当倾斜。这不仅是“输血”,重要的是“造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标签:;  ;  ;  ;  ;  ;  

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兼论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模式_苏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