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下新时代语言课堂反思论文

二语习得理论下新时代语言课堂反思论文

二语习得理论下新时代语言课堂反思

岳园园 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

摘要: 语言学习研究日新月异,我们应回顾过去,还要瞻望未来。二语习得(SLA)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数十年的发展使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二语习得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本领域里有益的学术争论,对新的互联网时代下语言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二语习得;互联网时代,语言课堂

任何一种语言理论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各种争论,这些争论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这一理论的科学发展。第二语言习得作为占据语言领域数十年的经典理论也在众多语言研究者中引发了很多争论。我们透过这些争论,不断反思这一语言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的各种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二语习得理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牢牢吸引着语言学习者,研究者的目光。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家从理论到实践,对二语习得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回顾二语习得理论要翻开上世纪语言研究的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教育家Stephen D.Krashen,在综合了语言学,语言神经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语言学习理论。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些假说。Larry Selinker在发表于1967的《语言迁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自此二语习得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语言教育是二语习得研究深深根植的土壤,反过来二语习得理论也始终为语言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上世纪7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正式出版。该杂志第一期刊登评论,论述了应用语言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其内容极具说服力,但也反映了该领域的矛盾观念。随后有关论文纷纷发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研究为今日的繁荣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如今,二语的研究普遍展开,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

二语习得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一直伴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发展。语言教学不但给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了研究动机,而且始终是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语言习得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语言到教学方法再到学习者本身都是二语习得理论关注的内容。在早期,人们研究学习之目的是寻求更佳的教学方法,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发展,学习者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而且传统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也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是二语习得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中介语的研究首次被提出是在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一书中。后来Tarone和Ellis分别提出“可变语言能力模式”(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和“语言能力连续体范式”(capability continuum paradigm),以中介语可变性构建二语习得理论。这一观点招致了以 Gregg为代表的研究者的激烈辩论。Gregg认为前两者的观点抛弃了二语习得研究中Chomsky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把语言输出变化的根源归因于语言能力的变化。Eckman(1981)撰文指出,学术争论是有益的,然而,他还指出,有时候学术争论没有价值,只是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已,因为时间和精力本应用到数据采集和分析上面。Eckman进一步指出,这场争论是二语习得的合适领域,它取决于实证性根据,尽管这场争论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是两种观点都是赢家。一种方法无需迎合另一种方法的需要,也不必声称一种方法是二语习得,另一种方法不是。诸如此类的观点之争让我们得以用更开阔的视角,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语言习得的过程。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多元化的学习模式的不断涌现,这些有益的学术争论给广大语言学者带来了大量的启发。如何与时俱进的让二语习得理论发挥重要语言教学指导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上一次来看樟树是春天。很多鸟站在枝上,唧唧喳喳,虽然没有听懂,但它们的样子分明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欢喜,往来穿梭,飞去又飞来,似乎在做某种我们人类无法参与的游戏。现在,只剩寥寥数只,它们谨言慎行,偶尔念短促的句子,然后如子弹一般射向天空。

我们讨论了二语习得领域的一般情况,现在我们探讨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我们简述这样一个事实:二语习得领域始于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回到了课堂教学上。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语言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共享全球语言资源。这对广大语言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个绝佳的有利条件。各种各样的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语言学习平台让传统的语言学习课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大多数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课堂仍然是其语言习得的主要场所和渠道。这就意味着,新的时代背景下语言课堂所面临的不仅是压力更多的应该是机遇。先前的研究把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的优化作为最终目标。总体兴趣范围多年来一直以此作为背景,但如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在教学中,我们把认知的基本原则作为强调的重点。即,在考虑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时,我们考虑的是二语研究的理论问题以及这些原则如何影响我们的教学,但是这种关系目前仍有争议。几年来,人们曾专题讨论过有关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关系,现在对二语教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课堂教学研究至少应分为两类:一是目前进行的研究,目的是对学习有更深的了解;二是对教学目的进行的研究,主要探讨学习的具体效果如何。

本项目属于跨学科项目,涉及网络营销、艺术设计、建筑以及装修方面的知识,借助工院这个大平台,项目组成员整合了包括旅游管理系、建筑工程系、艺术系的学生,并且团队成员也有在外从事建筑装饰的工作经验,从学科知识和技术经验上,都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外语教学研究已经从高校为主的研究转向更为广阔背景的研究,如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及成人外语教育研究等。同时二语教学研究的组织机构也大大增多了。毫无疑问,我们的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正日渐提高,对此二语习得领域已开辟了一席之地,我们要密切关注这方面的动态与进展,更加重视学习者加工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更加看重互联网时代下,多元化的学习模态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1]Bley-Vroman, R.(1989)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n Gass and J.Schachter(eds)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pp.41-6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order, S.P.(1978)Simple cod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itial heuristic hypothesi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Eckman F.(1981)On the naturalness of interlanguage phonological rules.Language Learning 31,195-216.

[4]Gass, S.(1993)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st,present and future.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9,99-117.

[5]Gregg, K.(1990)The 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why it isn’t?Applied Linguistics 11,365-83.

[6]Schachter, J(1988)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Universal Grammar.Applied Linguistics 9,219-35.

[7]Schmidt, R.(1994)Implicit learning and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 Of artificial grammars and SLA.In N.Ellis(ed.)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 (pp.165-209).London: Academic Press.

标签:;  ;  ;  ;  

二语习得理论下新时代语言课堂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