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71352部队医院 4551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儿科用药容易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共13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种类间的关系,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结果:儿科用药不良反应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且大部分不良反应由抗生素引发。结论: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低龄儿用药,在对其使用抗生素时应做到合理、科学、适量,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用药不良反应 儿科 防治方法
儿童处于较为特殊的生理时期,其机体各个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功能也不健全。若对儿童用药,其肝脏及肾脏对药物的分解及排泄功能低下,再加上免疫机制不健全,因此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用药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并可能引发护患纠纷[1]。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上升,近几年安全用药已经开始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2]。在本次研究中,对儿科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方法。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共137例,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龄为3个月-12岁,平均为(5.9±2.3)岁。
1.2 方法
对1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并整理出不良反应的发生于患儿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药物种类,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容易累及的器官系统等。
1.3 统计学分析
SPSS22.0处理数据,过程中计量资料由t检验,计数资料由卡方检验,若P<0.05,则提示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在1岁以下的患儿中更容易出现,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认为,儿童属于特殊群体,其机体功能、语言能力均未发育完全,尤其是低龄儿,只能以躁动不安和哭闹来表达自身的不适,因此容易导致误诊[3]。所以在儿科诊断过程中,医生应关注患儿的情绪,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儿童的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都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低,一旦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或者药物配伍不合理,就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皮疹、嗜睡等不良反应[4]。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小于1岁的低龄儿更容易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抗生素是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种类,而消化系统是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器官,以腹泻、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有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在所有的药物种类中占据将近一半的比例,因此提示在对患儿使用抗生素时应格外留意,使用前应反复考虑一下几个问题:患儿是否满足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指征;用药方案是否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或危害[5]。这样能够避免抗生素的盲目滥用,同时降低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为乱用、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对患儿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同时可能累及其消化系统,导致其机体耐药性的增加,甚至引发“二重感染”。在儿童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用药监测和监督力度,降低治疗风险,使患儿获得更加高效、安全、优质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低龄儿用药,在对其使用抗生素时应做到合理、科学、适量,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丁明玲,马强,周京红,等.试论儿科用药药物的不良反应[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8):349-349.
[2] 李智平.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过去、现在与展望[C].//2011第三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暨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安全与药源性内分泌代谢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1:334-337.
[3] 朱昆娟.小儿药物不良反应43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0):1265-1267.
[4] 高瑞玲,郭兴彩.儿科不同用药管理模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9):76-78.
[5] 范启睿,谷鹏鹏.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治的调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15(28):12-12,14.
论文作者:高爱明、范丰柱、王有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药物论文; 抗生素论文; 方法论文; 过程中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