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地理信息系统

耕作制度地理信息系统

庄兆洪[1]2000年在《耕作制度地理信息系统》文中研究指明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的最基本特征。在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复种指数和粮食生产潜力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重要环节。对确定本世纪农业技术发展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1997—2000年,以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农业资料及试验资料为依据,摸索了屏幕数字化技术,运用GIS应用软件初步开发出FSGIS应用软件,通过运用FSGIS对238个县市的耕作制度和复种指数和粮食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建立了耕作制度资源属性数据库与图形数据库,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 2.FSGIS系统的建立为耕作制度研究、农业资源管理和优化决策等方面提供定量化研究的有效手段。提高了研究的深度、精度和实际价值。 3.根据统计资料分析表明,长江三角洲三省目前粮食生产和消费能够做到平衡。以近十年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若要实现2010年的粮食供需平衡,安徽省单产需达到5418kg/hm2,复种指数需达到208.1%;江苏省单产需达到6931.5kg/hm2,复种指数需达到172%;浙江省单产需达到5383.5kg/hm2,复种指数需达到237.5%; 4.全区复种指数最大潜力为252.55%,比较切合实际的潜力为223.02%。提高复种指数到适中复种指数后,粮食生产潜力将达到目前粮食生产水平的2.97倍(由目前的7770.291万吨达到23090.178万吨),若能保证灌溉条件,粮食生产潜力将达到目前粮食生产水平的3.25倍(由目前的7770.291万吨达到25277.821万吨)。

樊燕[2]2008年在《梁平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为了加强对耕地的有效管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耕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而查清耕地资源基本情况则是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距今已经二十余年,这期间我国的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耕地地力进行全新的调查和评价。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县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特尔斐法选取了12项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确定了各个因子的权重,然后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根据各因素的特点及其对耕地地力的影响构建了隶属函数,利用GIS技术完成了数据库的构建,利用基于栅格-矢量混合数据评价模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并用平均值法划分耕地等级,同时制作耕地地力等级专题图。另外,由于丘陵山地地区耕地中,水田和旱地的种植制度和施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其耕地地力状况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对水田和早地分别进行了地力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研究其差异性。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本研究在进行梁平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等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GIS软件制作出空间变异分布图,以清楚、直观的了解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OM(%)、N、P和K均表现为中等空间变异性,且其变异系数的大小表现为:P>N>K>OM(%)。并且它们都表现出良好的半方差结构,表明研究区土壤OM(%)和速效N、P和K含量在区域范围内均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其中,OM、N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P和K表现为弱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另外,各土壤养分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各不相同,但部分区域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西部及东部部分区域较高,而中部及南北部含量较低;土壤碱解氮则表现为中部平坝区的含量较高,东西部及北部含量较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分布特征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均质性,仅有极少区域含量较高;而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分布格局较为复杂,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2、土壤养分状况评价。在样点土壤养分含量的频率分布研究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综合系统评价法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并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梁平县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并且不同的耕地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3、梁平县耕地地力评价。根据梁平县各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利用平均值法将耕地地力合理划分为八个等级,并运用ArcMAP9.0绘制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专题图并统计各等级耕地的面积。其中,其中一等地62.37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8.04%,二等地70.40km~2,占9.08%,三等地92.50 km~2,占11.93%,四等地133.00 km~2,占17.15%,五等地139.84 km~2,占18.03%,六等地115.07 km~2,占14.84%,七等地97.45 km~2,占12.56%,八等地64.97 km~2,占8.38%。由于丘陵山地区的水田和旱地的土壤养分、种植制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水田和旱地耕地地力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水田与旱地混在一起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的反映耕地的基础地力状况。因此,为了准确的了解研究区的耕地地力状况,有必要将水田和旱地分开评价,并分别绘制水田和早地地力评价结果专题图。4、水田和旱地地力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水田和旱地地力的差异性,本文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图中的各等级的水田和旱地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水田表现为:五等地>四等地>六等地>三等地>七等地>一等地>二等地>八等地,而旱地则表现为:四等地>五等地>六等地>七等地>三等地>八等地>二等地>一等地。表明丘陵山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中,水田和旱地的地力状况的确有显著的差异性。5、耕地地力的空间分布状况。针对水田和旱地地力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在研究耕地地力等级的空间分布状况时,分别对水田和旱地地力评价结果专题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地力等级水田和旱地的地域分布和行政区域分布情况。最后,还对不同等级旱地和水田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指出了研究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和改良的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运用GIS开展丘陵山地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的有效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对丘陵山地地区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对现在农业部正在开展的耕地地力调查和评价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朝君[3]2014年在《基于ArcEngine的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农用地分等的目的是进行农用地质量优劣评价,农用地分等完成后即可划分出农用地等别。农用地等别是确定农用地质量的基本依据,是衡量土地使用税、土地征用补偿等的重要指标。农用地分等有利于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有利于科学量化农用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可以使耕地保护者在农用地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农用地的质量;同时也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提供依据,因此国家特别重视对农用地分等的工作。但是农用地分等的流程复杂,涉及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较多,计算等别的过程也比较繁琐,运算数据量大,所以开发出一个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农用地分等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框架,其次介绍了农用地分等的流程以及开发本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及其实现,最后总结了本系统的创新点并归纳了不足之处,对分等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为技术依据,在对河北省农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搜集分析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开发软件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2(C#)进行开发,在Visual Studio中嵌入ArcEngine组件包,后台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对其进行农用地分等研究。此系统首先进行权限判断,来区分不同用户的不同功能,登录系统主界面后可以通过各个模块完成查看各个县的分等因素、潜力指数等外部属性的功能,并计算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利用等指数、自然等别、经济等别和利用等别的一系列过程,从而使农用地分等的过程实现高度的自动化,降低人工计算各个分等参数的的错误率,进而大大提高分等工作的效率,并且实现了农用地等别的局部单元计算的功能,当分等工作完成之后,还可以快速的统计出各个等别的面积数量,并以柱状图或者饼状图直观的呈现在用户眼前,充分满足了农用地分等的工作需求。

张绍建[4]2007年在《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农用地分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用地分等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一项计划,五项工程”中《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对于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量化农用地质量,真正实现农用地的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由传统的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过渡。目前,农用地分等方法以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农用地分等规程》为依据,以农用地光温生产潜力为基数,通过对农用地自然属性、利用水平及经济水平进行逐级修正,得到农用地分等指数。该方法将量子数学很好的应用到农用地质量评价中。不足的是该方法评价结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本文旨在将模糊综合评判法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农用地分等工作中,探讨传统农用地质量评价的检验方法。同时,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找出量子数学和模糊数学在农用地分等的各自优缺点,为我国农用地分等方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较国内相关学者其它研究相比,本研究首次将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农用地分等实证研究中,科学地验证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农用地分等结果检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赵海兵[5]2007年在《基于GIS的喀斯特区域农用地分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喀斯特区域耕地更是十分宝贵的稀缺性资源。近几十年来,随着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相当多的地区,由于对土地的掠夺式的开发经营,已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甚至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缓解人地矛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并作为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科学依据。耕地的质量评价是土地评价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科学、严谨的开展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战略研究的重要依据,是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与土地保护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农业用地的分等、定级和估价就是要解决土地的量、质、价的问题,对于全面摸清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价值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为研究区域,将遥感、GIS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3S”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将农业用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进行了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在喀斯特区域进行土地分等探索和实践。本文从农用地分等理论基础、模型与方法、评价指标、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评价单元划分、RS与GIS应用、成果应用及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研究及评价指标选取等研究趋向。本文以贵州省纳雍县为例,应用RS和GIS手段综合各类空间数据并进行分析,构建喀斯特区域农用地评价指标模型,对其耕地进行质量分等,根据分等结果提取中低产田土,并对其空间分布模型提出探讨。主要成果有;1、纳雍县农用地分等基础数据库2、贵州省喀斯特区域农用地分等模型3、纳雍县农用地分等基础资料及分等成果系列图件4、纳雍县中低产田土分布图件5、RS和GIS技术应用于分等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方法

荆长伟[6]2007年在《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农用地的概念出发,讨论了农用地分等的理论依据,介绍了农用地分等的逐级订正模型,并从县和省两个层次进行展开,介绍了分等工作流程和成果汇总方法。考虑到农用地分等涉及面广,数据量大,评价因素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将GIS、数据库、地图制图等技术引入到农用地分等中。借助ArcGIS软件,本文以扶余县为试点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扶余县农用地现状的科学分析、确定分等指标体系、建立相关的计算和评价模型、建立农用地分等基础数据库,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和汇总工作。实践证明,利用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加快了工作进度,提高了成果精度,另外以Geodatabase为存储模型的农用地分等基础数据库和成果数据库保存了农用地分等中的原始资料、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方便成果的修订和更新。地图是载负与传输信息的最有效形式和最基本的工具,地图是高度符号化的图形,地图符号化是地图制图流程中的关键一步。本文以ArcMAP为制图平台,对农用地分等专题制图的方法、专题符号的扩展及地图符号库进行了研究。为实现数据共享,本文对WebGIS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ArcIMS的农用地分等Web查询系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据共享。为实现更大程度上的数据共享,本文又以FME为平台,对格式转换、数据分发、数据互操作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前沿技术进行了研究。

王中[7]2007年在《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为县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无为县的土地需求量急剧上升,耕地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全面、科学地开展农用地等级质量属性的综合评价,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是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与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内容,它可为实施全县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此外,鉴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辅助处理大量的图件及属性资料等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可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将其运用至农用地分等工作成为必然。本文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安徽省农用地分等实施方案》为技术依据,在对无为县农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搜集分析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软件Excel、Access,统计软件SPSS,GIS软件ARC/INFO和Arcview对其进行农用地分等研究。在分等的过程中,本文着重对分等单元的划分方法、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分等因素因子的选取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利用GIS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为农用地分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在对无为县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分析中,作者对当前农用地分等工作产生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需要改进的一些建议。其中在理论上需要完善的有:1.明确等、级内涵的界定;2.对利用等、综合等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的论证;3.区间不同指标的可比性。在操作技术上仍需提高的有:1.统一分等间距的标准;2.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对行政村界的突破;3.光温生产潜力的代表性问题。通过以上工作,以期对未来无为县农用地利用、开发和整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天凤[8]2007年在《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用土地评价强调土地生产力水平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评价,并向综合化、定量化、精确化、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倍受国内外社会关注,耕地质量评价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中国正处在土地资源由数量管护向数量质量并重管护的转变时期。可持续土地管理,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核算等,迫切需要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进行等级划分,并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全覆盖、跨区域横向可比的评价体系。农用地分等应用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是一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评价方法,以作物生产力原理、生产要素理论、地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光温和气候潜力指数的逐级衰减,计算获得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本文吸收了专家关于农用地分等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针对简单套用农用地分等算法导致各层次等指数可比性差等问题,以重庆市为实证,提出了分模块控制的方法、独立产量数据和统一标准产量核算的检验方法,以实现跨区域和跨耕作制度间等指数的可比性目标。以2003年末更新调查的重庆市39个县域的耕地为评价对象,选用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参数的确定和基础数据的模型运算、评价成果的宏观和微观检验、等级产能确定,建立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县域耕地质量的分类和分区和耕地质量分布与自然、经济要素的关系分析,揭示了重庆市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尝试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与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相结合,定量揭示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在分等区划后获取了光温/气候潜力指数。以地貌形态为主,将重庆市划分为4个2级指标区;通过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宜性和区域环境指标,将重庆市划分为2个标准耕作制度区,确定重庆市指定作物为中稻、玉米、甘薯、冬小麦、油菜,基准作物为中稻;以县域为单位调查了不同海拔指定作物的播种期—收获期等,提交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办公室初步计算,经实地校核和验证,获得39个县域的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将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R_(imax)=∑α_(tj)·β_j析出,作为分模块控制的关键,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算法改进。①β系数的产量比算法具有条件性,条件是作物生态条件相似、生育期基本相同;国家提供的重庆市光温潜力指数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不同2熟标准耕作制度间作物生育期重叠长短存在差异,导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在指标区之间和区内水田和旱地之间出现较大偏差。②将模型改进为R_(imax)=∑α_(tj)·β_j·γ_j。基于β系数的本质是理论标准粮产量折算系数,将其从产量比算法调整为能量比算法;基于气候相同光温潜力指数和相当原理,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采用产潜比法和参照系法获取,用于调整不同标准耕作制度间光温潜力指数和的偏差。③通过改进的算法获得重庆市5种作物中稻、冬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的β系数为1.00、0.99、1.04、0.23、1.66,γ系数为1.00、1.11、0.90、0.86、1.05;用改进的算法与《农用地分等规程》算法分别计算4个2级指标区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对比分析表明,改进的算法优于规程算法,有效实现了4个2级指标区水田和旱地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有机整合了各作物光温潜力对不同区域农用地质量的贡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提取评价单元并获取单元属性数据,确定了自然质量分和利用系数模型的相关参数,建立了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模型。①在MapGIS环境下采用县域1:50,000—1:10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2003年末)和坡度图叠加划分耕地评价单元,全市共划分142319个单元,耕地总面积2347627.48 hm~2;单元属性数据中,地貌因子采用县域1:50,000—1:100,000数字高程图和坡度图提取,土壤等因子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补充调查数据。②基于5个试点县样点耕作制度、作物产量、投入状况等调查,确定了2级指标区自然质量分8个地貌和土壤等参评因素,分3-6级不等,采用0-100分闭区间赋值,各因素权重不同;经综合协调,确定了全市统一的自然质量分因素—分级—分值表,保留了2级指标区间因素权重的差异性,提高了2级指标区间自然质量分的可比性。③根据村样点产量数据,确定了2级指标区指定作物最高单产,分村进行了利用系数计算。将自然质量分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衰减,获得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将利用系数对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衰减,获得利用等指数模型。采用100分等间距法将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划分为12个等级。对县域评价成果图进行制图综合,建立了重庆市1:500,000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图和不同尺度单元数据的空间对应关系。2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宏观检验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全市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2种等级面积分布均以7等地比重最大,基本是向12等和1等地依次递减;同等级最大偏差为2.16个百分点(12等),利用等5-8等地比重较自然质量等有所增加,1-4等优等地比重有所减少,9-12等劣等地比重减少略大。说明全市2种等级近于正态分布,总体偏差不大。2004-2005年县域粮食播面单产—平均等级检验模型分析表明,①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87,达极显著相关水平。②25个县域的利用等、14个县域的自然质量等具有更大的合理性,确定了优选等(14个县域为自然质量等、25个为利用等),播面单产—优选等线性相关系数提高到-0.92。③提出引入修正系数,对14个以自然质量等为优选等的县域的评价单元利用等指数修正的方法。研究表明,从县域层次宏观检验,重庆市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具有合理性和区域横向可比性;利用等合理性高于自然质量等,优选等高于利用等。3重庆市耕地等级粮食生产能力的确定典型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与比较表明,大足和梁平地势起伏较小,以中优等地为主,缺劣12等地;彭水属光照低值区,地势起伏较大,1等地缺失,8等地比重最大;巫溪属光照高值区,地势起伏最大,具完整的12个等级,自然质量等以11-12等地为主,利用等以9等地为主。县域内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类型不同,耕地质量具有不同的等级特征。典型县样点全年粮食产量—利用等指数关系模型分析表明,①调查共获得836个有效单元的作物产量,分布于不同的耕地类型和等级,具代表性,精度较高。②水田1地全年粮食产量为11625kg/hm~2左右;水田最低等级为8等,全年粮食产量为6750kg/hm~2左右。③旱地最高等地大足和梁平为3等,全年粮食产量为10275 kg/hm~2左右,巫溪为2等,彭水为4等,分别略高于、低于大足和梁平3等地水平;最低等级12等全年粮食产量为3825kg/hm~2左右。典型县样点全年粮食产量-利用等指数关系模型分析表明,①重庆市粮食产量与利用等指数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4个典型县和全市,水田和旱地之间同等级产能差值低于相邻等间差,等级具有可比性,从单元微观层面检验了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可靠性和跨区域和耕作制度的横向可比性。②重庆市等级粮食产能参数确定为:1等地和12等地的粮食产能为11699kg/hm~2、4006kg/hm~2,等级间平均粮食产能离差为699kg/hm~2;最大等级折算系数为2.92;12等地产能系数为0.34,产能系数相邻等间差平均为0.06。全市平均产能系数为0.682,单产能力为7974 kg/hm~2。4重庆市基于县域耕地质量的分类与分区以县域自然质量等、利用等、优选等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重庆市39个县域分为3类。以优选等为例,第1类县域(质量高)11个,1-6等地面积占较大比重;第2类县域(质量中)16个,2-9等地面积占较大比重;第3类县域(质量低)12个,6-11等地面积占较大比重。以县域优选等为依据,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县域耕地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耕地质量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耕地质量局部正相关的县域占87%。强势HH型县域21个、弱势LL型县域13个、过渡的HL型和LH型县域仅5个。HH型、HL型和LH型县域与聚类分类的1-2类县域具有较大的对应关系。以优选等为依据,将重庆市县域归为5个耕地质量区:渝西优质耕地区、都市中优质耕地区、渝中南中质耕地区、渝东南低质耕地区、渝东北低质耕地区,表现出1-4等优质耕地面积比重依次降低、9-12等劣质耕地面积比重依次增加的趋向。重庆市耕地质量呈现自西向东,再向东南和东北降低,耕地质量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的分布特征。5重庆市耕地质量分布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分析气候、地貌和土壤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主要采用要素图与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分布、耕地质量分布图、耕地质量分区分类图叠加对比分析,耕地质量与景观要素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对耕地质量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①重庆市光照以渝东北最高,渝东南最低;光温/气候潜力指数以渝东北最高,以渝东南最低,说明光照对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影响显著。②县级站点年平均气温对光温潜力指数的空间分布偏差总体影响不大。③降水等通过水分影响函数影响气候潜力指数,重庆市渝西西部降水偏低,其次是渝东北东部,水份影响函数以渝西西部较低,其次是渝东北东部;渝东南南部降水最高,水份影响函数亦最高,但区域差异不大。地貌和土壤对耕地质量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长江谷地及其以北,东到万州,地势起伏和坡度较小、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1-4等优质耕地出现较大频率,集中了1-2类县域和HH、HL、LH型县域;此线以东以南,地势起伏和坡度增大,以石灰土、黄壤和黄棕壤为主,1-4等优质耕地出现频率大减,集中了3类县域和LL型县域。重庆市地貌和土壤存在空间耦合性,对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产生决定性影响。耕地质量与耕地数量和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县域耕地质量与垦殖系数呈对数正相关,决定系数R~2=0.6252;与灌溉水田比重呈线性正相关,R~2=0.7431;与旱地比重呈线性负相关,R~2=0.8463,表明耕地质量与垦殖系数、灌溉水田比重、旱地比重等景观结构要素存在显著到极显著的耦合关系,耕地质量与耕地质量与结构具有内在的空间耦合关系。6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分析研究选用县域优选等和2004-2005年县域粮食播面单产、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进行自相关和相关分析。采用Moran’s I指数自相关分析表明,重庆市县域耕地质量和经济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特征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耕地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局部自相关存在极大的一致性,耕地质量为HH型的21个县域中,4项经济指标90%以上的HH型县域分布其中;耕地质量为LL型的13个县域中,3项经济指标也为13个LL型县域。1项指标为12个LL型县域。表明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空间耦合关系。耕地质量与经济指标的分区相关分析表明,重庆市非都市区县域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或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都市区县域相关性较低。全市和非都市区县域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4项指标、都市区县域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3项指标相关系数高于最小相关系数,仅都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未通过检验。区域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非都市区、全市、都市区。从全市和非都市区看,指标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粮食播面单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说明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存在空间耦合关系,尤其是非都市区。

王正军, 程家安, 李典谟[9]2001年在《水稻二化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组建》文中指出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进行种群时空动态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概念、特点等的基础上 ,以ArcViewGIS 3 1作为组建数据库、进行时空分析的基本软件平台 ,对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数量变化的历史资料及有关的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分类、编码、输入与编辑等 ,分别建立了空间及属性数据库。其中空间库包括浙江省的政区、河流、道路、等高线、土壤类型等图层 ,属性库包括气象、耕作制度、灯诱及田间数据等。并将各地地名作为主关键字 ,以实现空间库与属性库以及各属性库之间的关联。该数据库不仅具有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功能 ,如数据的输入、输出、编辑和查询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该数据库对种群动态进行时空分析。

李伟地[10]2013年在《基于GIS和模糊聚类分析法的农用地定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用地定级是现阶段土地管理工作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目前亟待完善的工作。现阶段我国农用地定级主要采用《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中的因素法与修正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对现有定级方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聚类分析法进行农用地定级的技术路线及定级步骤流程。并以吉林省东丰县为研究实例区域,采用ArcGIS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构建了传统方法与模糊聚类分析法的农用地定级数学模型,并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对东丰县农用地级别进行了划分。通过定级成果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影响农用地质量的因素因子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模糊评价,更符合农用地质量影响因素的性质特征,能够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现有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丰富了农用地定级方法,同时可以对已有的农用地定级成果进行检验。2.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运用模糊聚类的原理对影响农用地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降低了由单因子评价的直线性导致的误差积累,对定级结果的准确度有了一定的提升。3.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进行农用地定级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88.54%农用地评价单元的定级结果与传统方法的结果一致,说明模糊聚类分析法在对传统方法验证的同时,对农用地定级成果也进行了较好的完善和补充。4.东丰县农用地级别划分为六级,由高到低面积分别为3300.54公顷、19279.81公顷、47205.74公顷、27250.09公顷、24069.04公顷和9571.54公顷。农用地质量最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以草甸土、冲积土及水稻土为主东南部肥沃的山间盆地和比较开阔的河谷平川。

参考文献:

[1]. 耕作制度地理信息系统[D]. 庄兆洪.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2]. 梁平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D]. 樊燕. 西南大学. 2008

[3]. 基于ArcEngine的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马朝君.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4]. 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农用地分等研究[D]. 张绍建. 吉林大学. 2007

[5]. 基于GIS的喀斯特区域农用地分等研究[D]. 赵海兵. 贵州师范大学. 2007

[6]. 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技术研究[D]. 荆长伟. 吉林大学. 2007

[7]. 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研究[D]. 王中.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8].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 袁天凤. 西南大学. 2007

[9]. 水稻二化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组建[J]. 王正军, 程家安, 李典谟. 昆虫学报. 2001

[10]. 基于GIS和模糊聚类分析法的农用地定级研究[D]. 李伟地. 吉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耕作制度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