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基础”,确实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者,都是首先喜爱学习,然后才会潜心钻研,最终走向成功。可看看我们的身边,一些刚进入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就已经“起五更,睡半夜”,真切体验到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并业已视学习为畏途;有的高三学生更是“头悬梁,锥刺股”,不少学生刚参加完高考就恨不得把教科书撕了方解心头之恨。我们的基础教育如果辛辛苦苦地培养了一群怀有如此心态的学生,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基础教育阶段,就教学工作而言,我以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授受知识,只是一种过程,一个载体,而在此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求索精神和创新思维,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才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中应该为学生奠定的、可受用终身的“基础”。我们大可不必越俎代庖,去传授、或者径直去灌输学生本可也本应在大学阶段获取的知识,却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基础”两字。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对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重新作一明确的界定。
而今,上海的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理应与时俱进。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目的,应该认真思考;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难度,应该科学设定。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放开手脚为学生奠定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奠定的“基础”,才有可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否则,我们如今竭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恐怕终将是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沾沾自喜所谓的基础教育“基础扎实”,却应该实事求是地制定一个同龄学生基本上都能企及的教学标准,而且应该按照学生的心智成长规律把对学生学习习惯、能为、情感、意志等诸方面的培养要求纳入教学要求,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真正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