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本论”经济范畴应用中的几个问题_资本论论文

当前“资本论”经济范畴应用中的几个问题_资本论论文

关于当前运用《资本论》经济范畴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范畴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正确认识《资本论》经济范畴的历史性,客观全面地分析“资本”这一《资本论》中的本质范畴,丰富发展《资本论》中的经济思想,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资本论 经济范畴 历史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经济范畴问题,在我们经济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模式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正式文件中,写进了“资本市场”,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也试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资本论》经济范畴的历史性

不赞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用资本、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等范畴的同志认为,这些范畴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范畴,如果继续沿用就会“混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界限”,就会改变《资本论》的“原汁原味”。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要消除这种不必要的担心,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资本论》经济范畴的历史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对经济范畴作了科学的说明。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人类社会的“千年王国”,因而把经济范畴也看成是一种超历史的永恒的东西。马克思批判了这种非历史主义。

马克思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通过批判蒲鲁东在经济范畴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谬论,第一次对经济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范畴的内涵,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1〕并强调,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而且这些观念和范畴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是永恒的。因此,“经济范畴也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2〕。 正是由于马克思把经济范畴的认识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坚实基础上,所以才能建立起《资本论》的科学的范畴体系。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应当看到,是承认还是否认经济范畴的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从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来看,《资本论》中的资本、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等经济范畴,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但是,不能因此就束缚我们的手脚,把这些范畴视为不可逾越的“禁区”。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在强调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或抽象的同时,还应当看到,经济范畴又是社会形式和物质内容的统一。恩格斯早在1843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谈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范畴问题时,就提出对经济过程和经济范畴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这一方法。

马克思根据经济范畴的这一特征提出:“如果说资产阶级经济的范畴适用于一切其他社会形式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这也只能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理解。”〔3〕我认为对马克思讲的“只能在一定意义上来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马克思对《资本论》的研究来看,它存在“一个特殊,两个一般”,即马克思不仅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特殊,也揭示了商品生产一般和社会化生产一般的规律。这一点也就决定了《资本论》范畴的某种“通用性”。二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中使用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应当注意其实质内容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些范畴可以在发展了的、萎缩了的、漫画式的种种形式上,总是在有本质区别的形式上,包含着这些社会形式。”〔4〕关于这一点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也指出,如果仅仅从表面现象看,似乎资本主义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保持着效力。但是,如果把经济过程的内容和它的形式区别开来,那么,资本主义的旧范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形式和外表,实质上这些范畴已经适应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根本改变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总之,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只要把《资本论》中有关经济范畴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一面扬弃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可以“旧瓶装新酒”,继续使用,所谓不在其名而求其实。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把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5〕。

二、对《资本论》本质范畴资本的透视

马克思强调:“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尤其在现实中和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6〕所以, 《资本论》中经济范畴的运用,都是服从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需要。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以资本为本质范畴,以剩余价值为核心范畴,以劳动力商品为关键范畴这样三大范畴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一个科学的范畴体系。既然资本、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等范畴,在《资本论》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可以使用呢?限于篇幅这里只对资本范畴作一透视。

恩格斯指出,最早使用“资本”这一名词的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资本家民族,即15世纪和16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克思虽然不是资本这一范畴的发明者,但是他把资本看成是《资本论》中最本质的范畴,并且把自己的经济学巨著取名为《资本论》。为什么呢?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7〕“准确地阐明资本概念是必要的, 因为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正如资本本身——它的抽象反映就是它的概念——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一样。”〔8〕马克思是抓住资本这一最本质的范畴, 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提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除了看到资本范畴这一本质的方面外,我认为,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地认识资本这一范畴:

第一,关于资本的人格化。马克思强调,他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因为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的灵魂是资本的灵魂。所以,“资本的概念中包含着资本家”〔9〕。 由于执行剥削雇佣工人职能的是实实在在的资本家阶级,而不是资本范畴本身,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应该消灭的是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不是资本范畴。

列宁说过,在人们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而概念、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所以,概念、范畴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资本范畴也不例外,它作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可以超越一定的历史时空的限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可以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可以用,在今天我们仍然也可以用。

第二,关于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在考察资本时还指出,资本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也就是说,资本只有在不停地循环和周转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这种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过程。所以它被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通过自己的增殖来表明自己是资本。”〔10〕

但是也要看到,价值增殖过程作为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又反映了商品生产和社会生产一般。我们知道,剩余劳动是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生存的条件,它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虽然像“吸血鬼”一样贪婪地吮吸着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11〕。并强调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同样,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也存在着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分。

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又是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承认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制,承认劳动力也是商品。可以说,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鉴于上述原因,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价值增殖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仅仅停留在价值形成过程,停留在补偿劳动力再生产那一点上,而不发生延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所以,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总之,价值增殖过程是商品生产和社会化生产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关于资本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和趋势。从历史上看,资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但资本一经问世后,就具有一种不断扩张的冲动。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的驱动下,资本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资本越发展,它已经创造出来的剩余劳动越多,它就必然要疯狂地发展生产力,就会“无所顾虑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的发展”,这是资本的“历史使命”〔12〕。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资本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尖锐的对抗,以致资产阶级无法驾驭这种生产力的发展,而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不过是一个过渡点”〔13〕,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但并不意味着要扬弃资本范畴本身。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也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普照的光”,它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作用,因此资本范畴的使用不仅不会引起像资本主义条件下那样的历史结局,而且资本的增殖性和扩张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才能言顺。”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资本视为社会主义的“异端”加以排斥。只要把资本范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抽象掉,就可以大胆地使用。

三、不能停留在《资本论》范畴的沿用上

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好几百个范畴,是一个庞大的范畴体系。如果所有这些范畴,都要由马克思一个人来制定,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4〕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首先就是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开始的。马克思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既不是简单地否定,也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在沿用中进行批判和改造。也就是利用旧范畴的合理成分,扬弃它的庸俗的非科学的成分,加以充实和完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前人经济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可以说,《资本论》中所使用的旧范畴,如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工资、竞争、利润、利息、地租等,几乎都是经过马克思的改造。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批判地继承和沿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旧范畴上。他非常重视通过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创立新的概念和新的范畴。如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等。诸如此类的新概念和新范畴,在《资本论》中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对《资本论》这座理论大厦的构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5〕

马克思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旧范畴的这种科学态度,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也不能满足于沿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已有的范畴。

首先,这是由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决定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不同,它的研究主体是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特殊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的确立,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概念和新范畴,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和揭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其次,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现成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们不仅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而且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的无商品经济社会。但现实表明,社会主义不仅存在着商品生产,而且是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我们不能苛求马克思,也不能期望可以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

最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呼唤着新的经济理论。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指出:“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16〕“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和贡献,它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所以我们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在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决不能停留在对《资本论》范畴的沿用上,要有开拓创新的理论勇气。恩格斯说过:“政治经济学不是供给我们牛奶的奶牛,而是需要认真热心为它工作的科学。”〔18〕我们要走出凡事都要问一个姓“资”,还是姓“社”的思维怪圈,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指导,为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去努力探索。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2〕〔11〕〔15〕《资本论》第1卷,第192页,第263页,第34页。

〔3〕〔4〕〔6〕〔7〕〔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3页,第43页,第44页,第45页,第295页,第517页。

〔5〕〔10〕〔12〕《资本论》第3卷,第990页,第397页, 第29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4页。

〔14〕《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

〔16〕〔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页,第9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3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当前“资本论”经济范畴应用中的几个问题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