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论文_章辉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论文_章辉

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庙岗中心小学 441724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课标以三维目标作为具体教学操作要领。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素养统称为“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情感的实现”。虽然不同年级阶段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不同,但还是“有迹可循,有法可依”的,关键在于教师看待教材的高度和立足课堂的力度。

关键词: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教师 言传身教 立足课堂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它不单单是指语文能力,因为它还包括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学习习惯等的有机整合,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等。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情操的熏陶。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而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和丰富的语言情感。这些是可以积累、提高的,这个要求在不断学习中是可以达成的。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剧作家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如果一位语文教师缺乏语言激情,那他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就值得商榷了。在平淡的语文课堂上能教出阳光少年与有丰富语言积累和语言情感的教师教出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孩子相比,我想可能性是不能比拟的。现今的孩子“惹不得”,所以就出现了好多年轻教师“不逼鼠”,孩子在课堂上我行我素,更别说“听说读写”的落实了。我想最大原因还是你的课堂缺乏吸引力。

再者,一位语文教师站在“小语文”的视觉,看到的只是一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的达成;而换在“大语文观”,则是一单元、一册甚至一个年龄段的语文完整素养的穿连,预设的课堂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也就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理念统筹。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程少堂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我想这种“陶醉的审美快感”并不单一是老师激情可以创造的更多的是对《课标》和教材解读后的“语文观”的诠释。我们语文教师的功底和态度决定着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更影响着孩子们语文素养形成的高低。所以,能研读、会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二项本领。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方法的指导。低年级识字、口语交际、写话,高年级阅读、写作教学,都需要“有法可依”,我们只有立足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构建“趣味”的课堂,培养学习的习惯

低年级拼音是关键点,识字量大是特点。很多孩子缺乏学习拼音和识字的兴趣,课堂往往因为枯燥而失去了语文的魅力。我们要着力于“趣”,创造具有活力的开放课堂。比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宝宝’怎么办?”“读得好的夸夸他,读得不好的——帮帮他!”“一二三——往前看!”“把字宝宝放回课文,你们还会读吗?”……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儿童的心里;让语言儿童化,孩子才会自主走近你。

孩子正是智力开发的时刻,我们激发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运用语言“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课文理解上对于低年级孩子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听、说能力

在开课,特别是口语交际教学,创设说话情境非常重要,只有激发说话的欲望才能“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动物”时,我们需要创设一些“打鸟”的情境,说动物对人类的有益老师又要用“不但……而且……所以……”,顺势利导让孩子们的说“有法可依”,说得通顺,说得明白,说得有层次。

三、使用合理阅读方法,加强语感和人文素养的形成

无论是低年级课文精美短小,还是高年级课文的针对性选题安排,我们要注重“阅读”。“阅”是读书方法积累;“读”是语感培养,是情感投入,是与文本的共鸣。老师不但要有以问题为导向贯穿整堂课的文本的清晰思路,更要找到合理的“阅”的方法:批注是方法,合作交流是方法,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现实生活”深入文本的“研”也是方法。我们要想达到语文素养的真正形成,教师自己要先“阅”,“功夫在文本外”。要善于在孩子们深层感悟的同时进行“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或“为什么要这样读”,进行情感深层挖掘。

四、在生活中找“语文素材”,在实践中“寻真”

没有人天生会写作文,一谈到作文,高年级的同学“谈文变色”。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都能领略、归纳各类作文的写作方法,除了在欣赏文章写作方法时渗透,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生活中找“语文素材”,在实践中“寻真”。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孩子们可能忽略,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忽略,因为“语文”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我们可以让父母每周摄取孩子们的生活照片,作为他们习作的素材,让他们离开电脑、同步作文等工具书,真正实践、感受“美与感动”,真正意义上“寻真”,进行人文情感的交流、倾诉。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这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最高境界,更是“教”的一种态度,一种对职业的理解,一份本色。

论文作者:章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论文_章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