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中的反思:看当前中国电视剧_电视剧论文

喧嚣中的反思:看当前中国电视剧_电视剧论文

喧嚣中的反思:审视当下中国电视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电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视剧目前年产量已逾一万集,反观荧屏,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红红火火。近 年来,不时有作品引发轰动效应:《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突出重围》、《 大宅门》、《康熙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主旋律电视剧似乎也已成功地找 到了主流话语与世俗文化的结合点,可看性大为增强,如《大雪无痕》、《黑洞》、《 长征》等,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然而在一片繁荣的喧嚣表象背 后,中国电视剧实则面临着诸多危机。

(一)

首先是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失衡。历史剧是近年荧屏热播的主打剧 种。从《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二、三部)、《雍 正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到《康熙王朝》、《天下粮仓》、《走向共和》等,一 部部火得发烫,收视率居高不下。然而,细考热播的所谓历史剧,其历史观、价值观存 在诸多问题。很多历史剧对于旧时代皇帝等特权阶层的美化,流露出编导潜意识中对封 建特权时代的留恋与艳羡,而剧中流露出的奴性意识,则对辨别力不强的少年儿童的人 生观的形成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历史剧戏说居多,即便标榜为正剧的《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等也并非以正史为 据。很多戏说剧用大量篇幅和多种手段尽情渲染皇帝治理国家的政绩,揭露宫廷和各级 官吏的腐败、倾轧、隐私等。当公众现实生存空间的丑恶、腐败成为焦点,而将现实政 治搬上荧屏又过于敏感,受到诸多限制,这些帝王戏便从直面现实政治中撤退,转而退 入历史掌故,因而具有其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借古讽今,达到讽刺时政、宣泄民怨的目 的。然而这些作品在戏说中融入了对旧时代的一种浪漫怀旧倾向,这在《康熙微服私访 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几乎达到极至。即便是以严肃的正剧姿态制作亮相的《雍 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其实也是在貌似严谨的历史叙事的缝隙间对这两个帝王幽灵 给予毫不吝惜的过多美化。这迎合了经历过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国观众对帝王将相特权 的潜意识崇拜与欣赏。

或许,大多数观众也知道《康熙微服私访记》所讲述的康熙皇帝到民间微服私访的故 事基本都是编造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人公——令当今公众拍手称快的“忠臣” 、“优秀文人”纪晓岚更是虚构,全然不等于历史上的纪晓岚其人。“戏说剧”实则是 后现代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宣泄,历史年代只不过为其提供了一副空壳,剧中人物与其 说像那么一点儿历史人物不如说是一种“后现代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只“ 皇帝”如此),对个人感情个人幸福追求不止。忧国忧民、忧患意识则成为外包装。我 们看到的是“稗史”的创造和“碎片式”非线性结构,看到的是剧中人物追寻的“狂欢 节”状态(如《还珠格格》中“巡游”那几集),看到打情骂俏式幽默诙谐和投机取巧式 情节(《还珠格格》那根俗得不能再俗的丢珠——还珠——弃珠——明珠的情节主线)。

然而,这种后现代拼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不能不令人警惕:皇帝便意味着风流倜傥, 意味着微服私访,意味着文才武略,爱民如子,为民做主,封建帝王的暴戾、荼毒生灵 ,对百姓的残酷压榨都灰飞烟灭。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在经过了一段对古代帝王政治 在总体上持冷峻的批判或否定态度之后,在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向过分美化与艳羡。不 但戏说剧中的康熙令人敬佩其体察民情、风流倜傥,即便号称正剧的《雍正王朝》和《 康熙王朝》中的两位皇帝,也是忧国忧民、率先垂范,集天下美德于一身。两剧粉饰和 装点了封建皇帝的雄才大略,刻意表现其“良好愿望”和“一片苦心”,甚至比如对雍 正帝兴文字狱的“无奈”与“苦衷”的表现,这令人不禁要怀疑编导的道德倾向。

而历史正剧缺乏对历史的应有尊重,缺少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遵循。《康熙 王朝》等剧在大事件的基本史实上进行了篡改,如收复台湾是件大事,当时被迫降清的 本是郑克爽,却将已死两年的郑经拉出来代子受过,自刎而死。早在顺治年间就降清的 施琅,居然在康熙平三藩之后仍然替郑成功带兵和清朝作战,郑成功被南明朱聿赐姓朱 ,是顺治二年(1645年)的事,他从荷兰人手里收回台湾,完成于康熙元年(1662年2月) ,这两件事居然搅在一起,郑成功被说成收复台湾被“明皇”赐姓朱……对历史史实的 疏忽,导致“关公战秦琼”再度上演。固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胜利 者的言说”,然而历史相对主义的极端化,把历史视为无规律、无是非的虚无时空必然 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当帝王戏均根据现代人的娱乐需要去凭空虚构的时候,历史成为一 个任人摆布的玩偶。

细究这些热播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其历史观、价值观的失衡在于未能以科学的历史 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历史题材,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必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必 要的历史批判精神,在客观上使作品呈现出“帝王史观”、“贵族史观”回归的不良倾 向。《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两剧以艺术的形式为观众制造了一个辉煌灿烂的“盛 世之梦”,而就历史事实而言,这只是封建王朝不可避免地衰落前的回光返照,正是这 封建专制的“盛世”,埋下了日后清王朝腐朽落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病根。当西 方爆发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之时,无论康熙与雍正,仍 盲目自大,陶醉于“天朝大国”的幻想中,固步自封,最终导致了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 。两剧对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封建专制文化和“帝王之道”给予过多的美化,其落后 的历史观,客观上带给广大观众以消极的影响。再看一下剧中的人文价值立场。姚启胜 为平台湾在沿海设“禁海令”,客观上导致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民怨沸腾,以致民变, 而这位被编导塑造为正人君子的清流“姚大人”却命令手下对“刁民”“斩杀50人以下 不必报我”。这样一位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在死后编导却让被感化的“刁民” “深明大义”为其披麻带孝,痛哭流涕。这难道就是我们应持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

历史剧允许虚构,但虚构并不等于没有标准的随意编造,应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戏 说并不等于胡说,而当今上演的许多戏说剧,披着历史戏装满脑子“时尚新潮”的“后 现代人”带给观众的是对风流倜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钦羡,爱在今朝不求两情长久的感 叹,以及对灯红酒绿烟花青楼的渲染,这种荧屏上的“南柯一梦”如此打动人心的背后 是我们原有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消解,人们被引领入享乐挥霍的梦乡。悲天悯人的人文 关怀消亡了,民族文化原型变得不伦不类,意义在这里不复存在。

(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人们观念的开放,如今的荧屏上,电视剧越来越多地对金 钱、权利、性等欲望进行顶礼膜拜与非理性呈现,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传媒手段使剧作家 的视点发生了偏斜,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充斥屏幕,各种腐朽思想借尸还魂。而批判性眼 光的缺席,勾起观众对欲望膨胀的膜拜与人生观的无声息地潜移。一部分编剧“因为某 个契机的宠幸,钻进了大酒店、美容院、商界,找到了公关小姐、住别墅的女人、广告 人、中国模特、空姐甚至洋行里的中国小姐。眼界大开的编剧在辉煌的星级宾馆和众多 佳丽之中一时如坠云雾,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剧本就在这样受宠若惊的飘浮状态 中造就了。”(注:张宏森《中国电视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华文摘》1995年第1 0期,第117页。)在一些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是大款、大腕,出入的是豪华宾馆,乘 坐的是高级轿车,远远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且自觉不自觉的宣扬追求奢侈豪华之风 。一切被包装了的利己主义观念借娱乐图景和喜剧形式泛滥荧屏,傲然行世,腐蚀着大 众的文化心理,以强凌弱、玩弄异性、见利忘义……都在一片哄笑声中被宽容地接纳, 合法化了。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荧屏上刮起的一股三角风、多角风、包二奶等对性爱思想 的非理性展示则体现了人生观爱情观的迷失。不少作品浓墨重彩地渲染偷情、乱伦、嫖 娼、强奸等情节、场面。无论《李世民》、《孙子》,还是《胡雪岩》、《封神演义》 、《黑冰》,皆自觉地添加了诸如偷情乱伦、床上浴池、争风吃醋之类的“调味品”。 在一些都市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对物质的沉醉和对表象的迷恋,意义和价值隐 匿,电视剧与它的人物一道游弋于浮华躁动的社会生活中,精神价值湮没在欲望化的创 作之中,让物欲、情欲流动于情节画面之中,流动于人物的灵魂、语言、动作之中,表 现出精神的软骨症。在《堆积情感》之类的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对光怪陆离的表象的追 逐与捕捉成为时尚的创作追求,将空虚、茫然炫耀为精神上的贵族姿态。《堆积情感· 女人篇》中女主人公安安仰望着那个可以给她一笔广告生意的海外代理公司所在的摩天 大楼,含笑发誓:“我也要用脂粉当武器。”另一个主人公,安安的妹妹安然则发布这 样的心声:绝不把“第一次”给要嫁的人,那会被人抛弃的,要把“第一次”给自己喜 欢的但以后绝不会再见面的人,《堆积情感·男人篇》则展开了三个发迹男人与那些似 乎一直等待着发迹男人的女人之间的情感游戏,大款看上了漂亮女演员,把她从男友那 里“抢”来,女演员半推半就地投入大款的怀抱,在一段大款、美女、香车、华服、美 食、空虚、寂寥混合出来的生活片断之后,女演员又回到前男友身边,然后又开始思念 大款。人物和她的灵魂在人际间如漂萍浮动,没有审美立场与态度。批判的缺席在诱导 着物欲、情欲泛滥的时代“新时尚”。

而在《让爱做主》、《来来往往》、《渴望激情》、《小姐你好》等关于婚外恋的电 视剧中,所有的人包括始作俑者都被表述为情感纠葛的受害者,道德伦理被悬置了。《 让爱做主》、《小姐你好》安排恪守道德操守、洁身自好、传统严谨的知识女性被挤出 妻子的位置,被抛弃在时代生活之外,而第三者则几乎成了天使,甚至成了所有人的灵 魂洗涤剂。比如《小姐你好》中盖丽丽扮演的公关小姐,是一个真正把脂粉当武器在商 场上纵横驰骋并大有所向披靡之势的都市小姐,她却以担当知识分子戚物灵魂救赎者的 角色来彻底颠覆了知识分子拯救“失足青年”的模式。在一些电视剧中,关于爱情故事 的讲述,变成了情欲横流的展览,把爱变成主宰一切的力量,爱得更奔放了,在道德被 悬置的前提下,爱更欲望化了,道德意义上的罪过被以爱的名义一笔勾销。《让爱做主 》中,爱上有妇之夫的娄嘉仪,理直气壮地指责并没做错什么的妻子,这种张狂的爱欲 正在颠覆一种传统的道德标准。在欲望膨胀的当下社会,电视剧过度欲望化的叙事特征 正在推波助澜。

物欲的过度膨胀腐蚀着人的灵魂。一些电视剧在让主人公投身于追逐利欲的价值取向 的过程中,对精神衰败和人性堕落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堆积情感》中,女主人公安 然是超市里的售货小姐,她梦想当歌手,憧憬一套电子作曲设备,偶遇富豪,遂以初夜 贞操作代价换得设备。在叙述的过程中,作品将身体的交易抹上牺牲的色彩,抵消了追 逐金钱在道德上的消极意义,于是,欲望和欲望的书写获得了情理,道义的责任坦然解 除,荣誉、尊严、爱情、贞操、信念等等似乎都可兑换成金钱,像杂货那样出售。精神 伦理一落千丈。

即便被誉为具有“史诗品格”的《大宅门》,其中的男权主义价值取向也不容忽视。 剧中有一批被损害的女性,以白景琦的四房太太最突出。私生女黄春、妓女出身的杨九 红、丫头出身的香秀、槐花等为争得家庭地位、情感地位而展开争斗、残杀。这是大宅 门旧式妇女的悲剧,是中国几千年来最没有人性最腐朽文化的悲剧。但是,该剧对白景 琦叛逆、创新、誓死不做亡国奴民族气节的强化打造,遮蔽了对女性可悲命运的关注以 及应具有的悲悯情怀。剧中着力推崇白景琦对所爱女人的“责任”:与黄春有了孩子后 ,决意迎娶黄春,不惧被母亲赶出家门;与妓女杨九红两情相悦后,不惜坐牢,执意将 其娶回家中;将丫头香秀收房后,一定给她一个太太的名分,并将婚礼张罗得轰动京城 :对委身于他的丫头,一定会对她负责……俨然一个有情有义、敢做敢当的大丈夫形象 。这一切都在掩盖着白景琦对女性的蹂躏与戕害,也掩饰了剧中这些女性可悲命运的根 源,以及中国家族和社会的传统罪恶。该剧文化上的倒退,都因创作者的男权话语而淡 化了。

(三)

中国电视剧面临的另一困境是“标准化、模式化”倾向。90年代初大众文化以一种奇 异的速度在中国大陆迅速崛起。大众文化借助于有力的大众传媒开始“登堂入室”,以 其大众化、世俗化的本性给大众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电视剧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并 反过来成为大众文化的主力军之一。反观今日荧屏,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电视剧精品屈指 可数,抄袭,克隆成风。一部成名,马上有无数电视剧跟风。反腐剧形成所谓“黑字系 列”,《黑冰》、《黑洞》、《黑粉》、《黑幕》、《黑金》……编剧模式化严重。《 还珠格格》引起轰动,便马上出来《还珠》(二)、《还珠》(三),《铁齿铜牙纪晓岚》 不过是《宰相刘罗锅》的翻版,把刘罗锅改为纪晓岚,却失去了《宰相刘罗锅》一剧中 的批判色彩,丢失了宝贵的人文内涵,流入粗俗的噱头的编织与搞笑。《铁齿铜牙纪晓 岚》、《康熙微服私访记》各自还均有续集热炒。最近播出的《军歌嘹亮》,则又想借 着《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余威,再火一把,可观众并不买帐。仔细对照一下,同样的故 事结构,同样性格的主人公,同样的家庭成员,甚至同样有一个战友兼竞争对手整天和 男主人公斗酒、争功、比着娶老婆,连主人公的腔调都酷似《激情》!对商业利益的追 逐,吸引着创作人员千方百计讨巧,“偷工减料”,“十年磨一剑”的艺术追求成为被 人耻笑的神话。大量复制的作品像普通商品一样千人一面,失去了个性,于是乎,规模 化的电视剧生产形式湮没了创作者个性化的努力,商业化的包装正逼迫电视剧失去它的 美学属性,创作变成了“制作”,一部部电视剧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 的模式化产品。电视剧变得标准化、陈腐、保守主义和平庸化,显露出诗性的沦丧和个 性的泯灭。

对商业利益的追逐驱使编导将艺术品降格为平面化的工业产品,编导成为制作电视剧 产品的熟练工。为追求高额利润,电视剧缺乏精心的打磨,精品化追求不足,很多电视 剧像“抻面条”一样拉长剧集,被“注水”。比如《神医喜来乐》剧本最初只有20集, 后来决定拍25集,其后制片方扩展到30集,拍摄中一直是按照30集拍的,播出时又将原 准备30集的素材剪成了35集(注:参见《山东商报》2003年4月19日第⑧版《<神医>原被 “注水”》。)。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连影响颇大的《大雪无痕》、《天下粮仓》也有 很大的水分可以压缩,如果两剧下狠心再“动刀”精剪,其节奏肯定比现在紧凑,《天 下粮仓》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前紧后松。中国长篇电视连续剧结构的“水肿病”,病情 之严重,不仅观众们忍无可忍,连靠收视率生存的播出单位也无奈的采取了一种“缩水 ”措施。湖南卫视在2001年采用缩编手法,每天在《卫视剧场》推出70分钟长剧,其实 就是把原来两集(约90分钟)容量的连续剧重新剪辑成70分钟的一集(如对《北京女人》 的剪辑),而原来的内容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做法居然还“栏目化”了,更 可见其背后隐藏的连续剧创作危机。而且,由于电视剧高额利润的诱惑,我国每年生产 的一万多集电视剧,又有很大一批是非专业人员赶出来的急就章。由于制作粗糙,质量 低劣,严重影响了电视剧的艺术品位,甚至可以说是制造了很多毫无价值可言的电子垃 圾。每年电视剧生产的数量不可谓不多,但真正的精品实在有限。观众手中握着遥控器 ,在几十个频道中间不停的调换,却往往找不到喜欢看的电视剧,觉得没有电视剧可看 。

电视剧是商品,但同时也是艺术,不能只考虑其商品属性而忽略其艺术品位,在当前 中国电视剧一片喧嚣的背后,人文内涵的失落不容忽视。不但要注意电视剧中的文化取 向,清除清官意识、腐朽没落的男权思想,以及对其它一切腐朽没落东西的玩味、赞赏 态度,更要加强作品的艺术个性。当一部部似曾相识的电视剧呈现荧屏,情节模式的雷 同只能让观众走开。《还珠》(二)、《还珠》(三)、《军歌嘹亮》等的低收视率以及招 致的批评就是一个例子。只有不断提高电视剧的艺术品位,才能使中国电视剧健康发展 。

标签:;  ;  ;  ;  ;  ;  ;  ;  ;  

喧嚣中的反思:看当前中国电视剧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