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国际关系论文

论冷战后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国际关系论文

论民族主义新浪潮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主义论文,国际关系论文,战后论文,新浪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尖锐对峙,互不相让,互挖墙角,有时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流潮正在异军突起,强烈震荡与冲击着转换中的世界政治格局和重组中的国际关系。在强烈的国际动荡和各种各样的冲突中,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深受着民族主义势力的困扰,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就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当前的发展态势,以及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影响略作综合分析。

民族主义,就其本来的含义而言,是指一种思想感情,一种对于操有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即民族的忠诚以及对它的命运的关注。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是在近代民族形成中,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是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忠诚的一种感情和意识,是强调本民族特征和传统,维护本民族利益,处理民族问题和族际关系的纲领和原则,也是建立在民族这个特殊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并为谋求民族利益服务的一种社会运动。民族主义产生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内容,起着不同的作用。

民族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欧洲。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或异族奴役的旗帜,在资产阶级争取政治统治,建立民族国家,促进民族市场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时的民族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寻求获得解放的工具,并在产生中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他们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打着全民族的旗帜进行斗争,终于摧毁了封建教会和封建社会结构,实现了民族统一,建立了民族国家,这个民族国家与封建王朝国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民族主义的出现,确立了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民族自决权。这个原则成了近代国际关系的通用原则,由此使一大批弱小民族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总之,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工具和现实运动而产生的民族主义,对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和维护其阶级利益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政治作用。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观念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主权国家观念从欧洲传播到了全世界。

帝国主义时期大民族主义的泛滥,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转化成为了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对内欺压弱小民族的舆论工具,它往往表现为民族沙文主义、种族主义、世界主义以至法西斯主义,这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以其猛烈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由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利益要求所引起的冲突不能得到缓解,造成列强之间的关系问题只能靠战争才能解决,这便是本世纪上半期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厚根源。

当民族主义在西方同帝国主义“联姻”从而失去革命性,成为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保守思潮和国际冲突根源的同时,它却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开始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直到60年代才得以完成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殖民地半殖民地各民族高举的民族主义旗帜,无疑发挥了历史进步之功效,对亚非拉各民族建立和巩固民族国家,争取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发展社会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使历经百年的西方殖民体系全盘瓦解,一个崭新的第三世界走上了国际舞台。原殖民地国家独立之后,民族主义对这些国家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力图寻找一种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在国际关系方面,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陆续建立了一系列民族主义联合组织,即地区的、宗教的、泛民族的或多民族的联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自1955年亚非会议起,主要由亚非拉国家发起成立的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非洲统一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南方共同市场等联合形成就呈不断发展的态势。这种联合既是民族主义在新形成下的表现形态,也是它的迫切渴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要求。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民族主义对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独立后的亚非拉民族国家,也多受到了国内民族冲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动荡的困扰,各国之间也因民族矛盾而引起各种冲突和战争。据有关资料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150多起大大小小的战争,绝大多数就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这些冲突和战争固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插手和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但也与民族主义的驱动紧密相关。

世纪末的地球,随着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超级大国一亡一伤,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严重失衡,甚至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现权力真空,从而造成了有目共睹的大全球大动荡。这场全球性的大动荡,以苏联东欧体系的解体为主要标志,同时伴随着海湾危机、巴尔干战火、中亚和高加索的纷争、索马里风波、爱尔兰问题等区域性热点的起伏涨落。导致这些动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共同之处,这就是民族主义情绪膨胀,民族主义势力乘机扩展,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浪潮迭起,从而不断激化着每一个具体的矛盾,并促使它衍变为激烈的冲突。尤其是前苏联、东欧演变后,该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民族冲突,领土争端,经济摩擦,民族对立,宗教矛盾泛滥成灾,成为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冲突最剧烈的爆发地之一。

东欧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区域,历史上长期隶属于一些松散的多民族大帝国,如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等。各民族人民为本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历史进程十分曲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绝大多数的东欧民族才勉强赢得了自己的自决地位,产生了一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这些国家是如此之贫弱,以致于总是成为大国争夺瓜分的对象或相互之间的战略缓冲带。尤其是东欧的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极为复杂,民族自决的历史又特别的短暂,造成机制脆弱,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潜滋暗长,再加上与欧洲大国盘根错节的联系,东欧的民族问题往往成为欧洲冲突,乃至世界冲突的直接根源。在苏联东欧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一方面有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另一方面各国内部也有忽视和歪曲国内少数民族利益特点的倾向和作法,这无疑伤害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于是,在苏联东欧剧变过程中及其后,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在内力的冲击和外力的怂恿下,席卷了苏东体系的每一个角落,在很短时间内,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尤其是这种分化还没有结束,还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产生新的分合。特别是在新独立国家相互之间,彼此又为争夺领土,分割财产,处理军事、政治关系等造成矛盾重重,冲突迭起,甚至发展为长期武装冲突和战争。如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为争夺纳卡地区打了数年仗;俄罗斯和乌克兰为克里米亚的归属以及瓜分黑海舰队争吵不休;此外在独联体内部,为核武器控制权的问题在有关国家之间也不断引起冲突。尤其是前南斯拉夫境内终年不息的内战愈演愈烈,此间既有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有新独立国家内部的战争。巴尔干半岛又重新成为“欧洲火药库”之虞。因此,这些民族纠纷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冲突和对抗的不断加剧,将直接威胁欧洲的安全乃至全世界的和平。

在西欧地区,一种新型的“欧洲民族主义”已在战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这种民族主义以欧洲议会、欧洲共同体等跨国组织为表现形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欧洲各国人民希望欧洲独立、强大、和平的共同愿望。它是在抵制美国控制欧洲,与美国和日本争夺经济霸权以及英、法、德等国力图维持政治大国地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它毕竟不同于过去敌视其他民族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在欧洲各民族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带有国际性的新型民族主义思潮。它把传统民族主义的排他性(反对美国的控制)同现代国际主义的相容性(接纳西欧各民族)融为一体,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和平与世界的繁荣稳定。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继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主义对西方国家的冲击并没有停止,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进行着,这就是西欧新极端民族主义的崛起。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是受苏东地区民族主义的直接影响和冲击,再加上西欧各国在国际社会结构大调整中不断暴露出种种社会缺陷,使得新极端民族主义重新获得了滋生的社会土壤,并很快形成为一股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势力。西欧新极端民族主义的崛起与迅速蔓延,已经成为西欧各国严重的社会性政治问题。尤其是在德、意这两个曾经有过法西斯主义传统的国家,含有旧法西斯主义势力沉渣的泛起,从而被人们称之为“新纳粹运动”的极端民族主义更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欧新极端民族主义,突出表现新右派政治组织利用难民、移民等问题,不断制造暴力排外事件。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新法西斯势力都公然打出法西斯组织运动的旗帜,甚至公开扬言要为希特勒、墨索里尼翻案。在欧洲一些国家近年来一系列选举的结果表明,新极端民族主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还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1989年,德国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组织共和党在西柏林市议会和欧洲议会选举中分别获得7.5%和7.1%的选票,成为轰动一时的重大新闻。1992年4月共和党在巴登一符腾堡州和荷州议会选举中获得10.9%的选票,成为这两个州议会的第三大政党。除德国外,当前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在西欧其他国家上升的势头也十分强劲。据法国警方统计,1991年全法国共爆发以排外为目的的暴力事件1235起,1992年上升到2285起,激增54%。1992年在法国市政选举中,右翼极端民族主义政治组织,国民阵线得票率达14%左右,其领导人勒庞甚至扬言要力争当选下届总统。在欧洲另外一些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政治组织,如丹麦的进步党、挪威的进步党、奥地利的自由党等在近年来的国家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都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1996年3月底的意大利议会选举中,包括意大利的新法西斯组织的右翼联盟获胜,新政府中有5名新法西斯组织成员出任部长,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舆论哗然。此外,西欧其他国家的民族分立主义也日益抬头,如英国面临的北爱尔兰问题,法国的科西嘉、意大利的西西里和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要求自治的问题等。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瓦解,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全球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更加深化。因此,第三世界保卫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继续深入发展。“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做好”同“民族解放”一样,成为第三世界民族国家最普遍的口号。遍观今日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仍然是团结鼓舞人民反帝反霸,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斗旗帜和实际运动。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仍然是积极的进步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受原苏联和东欧地区民族主义的影响和冲击,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出现部分嬗变,在中东、中亚等地区形成了又一个民族主义异常活跃的生长点。在这里尤其有两种民族主义势力特别引人注目。一种是以土耳其为中心的种族民族主义,表现为大土耳其主义或泛突厥主义,它以突厥文化或血缘关系为基础,极力向中亚地区扩展影响,将成为影响地区政治的一股强大力量。另一种是以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为代表的宗教民族主义,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西亚与北非的发展势头日盛,早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此外,第三世界民族分离主义也波及甚广,如阿富汗、伊拉克、索马里、扎伊尔、埃塞俄比亚、乍得、乌干达、塞内加尔等国家都处于一个分裂的历史进程之中。

总之,在本世纪末的大动荡中,原苏联和东欧地区已成为当今民族主义浪潮的发展中心,沿着这一地区边缘又形成了一条从中欧经巴尔干、北非到西亚、中亚民族主义地震带,在这些地区多种民族主义意识和运动的勃起,使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与发展,更加扑朔迷离,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也许,这就是民族主义对本世纪末世界的最大贡献。

民族主义作为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为一体,绞各种盘根错节矛盾为一鼎,容悠久历史与复杂现实于一味的令人颇感费解的社会政治思潮,一直是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它既可以促成独立国家的增长,又使纷争突起;它有时既被看作是独立和统一进步的象征,有时又被看作是落后、危险和威胁和平的反动现象。所以有人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柄威力无比的双刃剑,在国际关系中,它既可以是“建设者”,也可以是“破坏者”,它把世界引向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和谐的,一条是动荡的。因此,民族主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给予密切的关注。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体制土崩瓦解,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对立的因素相对下降,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裂变异军突起,强烈震荡与冲击着转换中的世界政治格局和重组中的国际关系,对世界未来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国际关系出现一系列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特点。

首先,冷战前的世界两极政治格局,是以美苏对抗为基础的。两个超级大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使一些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彻底解决这些地区的民族问题,必须废除超级大国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客观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较大规模地重新调整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一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对缓和或解决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确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很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容。

其次,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对国际战略力量的配置和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前苏联以及东欧地区力量如何重新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深受这一地区民族主义的影响。如俄罗斯从本民族的利益出发,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和阻止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同西欧争夺东欧;以及在美国的支持下,土耳其打着泛突厥民族主义的旗帜同伊朗争夺中亚与外高加索国家,无论其结果如何,都将直接影响着世界战略力量的分布。另外,中东地区民族主义如何发展,也都将直接影响着国际战略力量的均衡。由于中东石油战略资源丰富,战略地理位置重要,无论哪种政治力量得势,都将导致这一地区形成新的力量中心。

最后,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引发的世界反霸权民族民主力量的勃起,证明是影响当前世界战略力量配置的重要因素,它宣告了“世界主宰”角色的死亡。当今世界现已不在可能有哪一个或两三个国家在一起就能够主宰全球的命运。从经济三霸到政治五强,从北美自由贸易区到欧洲共同体,从亚太经济区到伊斯兰文化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已显露风采。随着国际关系中理想主义的淡化和现实主义的加强,以及各国际协调机制的完善,民族主义将主要作为保证国家整合,促进民族自我图强和民族间平等竞争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将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民族主义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之后,我们也不能忽视民族主义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负面效应及消极作用。民族主义在一定的场合仍将作为各种国际冲突和民族国家内部冲突的根源而发挥作用,从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

首先,民族主义是以民族特征、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为基础的,因而很容易在各民族之间造成猜疑、仇恨、不信任之类的隔阂对立,也容易激起民族的狂热情绪,从而造成国家之间或一国之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在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延续或新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从1990年至1993年的4年中高达70多起。据统计,1990年6起,1991年8起,1992年30起,1993年34起。在这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约2/3属于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武装冲突,约1/3属于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冲突。这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目前仍在进行中的大约有20几起,并且新的冲突还在不断产生,呈发展趋势。民族冲突使全球几十万人丧失生命,数百万人受伤,难民流离失所,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造成社会长期动荡。

其次,随着国际贸易增多,资本流动扩大,国际分工深化,以及政治和经济生活联系日益密切,相互投资,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性经济传递加速,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显著加深。各国利益纵横交叉,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墨西哥金融危机为例,一个发展中国家为调整本国汇率,居然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是世人所始料未及的。因此,相互协调,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政治上和平共处,经济上平等互利的基础。然而,在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民族利已主义泛滥。一些民族国家往往过份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从而破坏了与周边国家原有的经济联系,影响了国际贸易、资金流通和劳动力输出的正常经济活动,使得各国、各地区乃至全球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形成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相悖离的股股浊流。这不仅导致了某些地区与国家经济的严重滑坡,也对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最后,从国际关系运作的规则上看,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把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准的欧洲国家间关系运作规则推扩到了全世界。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的国家主权、国家独立、国家领土与边界不可侵犯等国际关系准则,以及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和多边协议等运作方式,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国家间的相互竞争。在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使国际关系准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民族主义既培养了本民族人民相互亲密的感情联系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容易滋长偏狭心理,排外情绪和极端爱国主义精神,也为滋生民族优越感与救世主精神提供了温床,甚至崇尚暴力。这不仅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动荡和不安,造成许多无休止的争纷,而且直接对现存的国际关系准则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当今国际社会,无论是解决国内问题还是解决国际问题,采用武力是会导致矛盾激化,其结果则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如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利的交战、对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解决难度最大的民族间矛盾问题。阿拉伯国家曾经试图通过武力把以色列从巴勒斯坦地区抹掉,而以色列则发动战争占领阿拉伯国家的大片土地。为此,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通过秘密谈判正式签署和平协议,阿以冲突才出现重大转折,为最终和平解决争端铺平了道路。

总之,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民族主义的发展势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不会减弱,它的历史作用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将主要作为保证国家整合,促进民族自我图强和民族间平等竞争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民族主义功能的两重性和复杂性。民族主义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作用的扩大,以及在21世纪可望建立起一种以协调各国和各民族利益为主体的世界新秩序,恐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审稿人 克珠群佩)

收稿日期 1997—03—21

标签:;  ;  ;  ;  ;  ;  ;  ;  ;  ;  ;  

论冷战后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