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各类图书的变化与现象分析_类图论文

近十年来我国各类图书的变化与现象分析_类图论文

近10年我国各类图书出版变化及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我国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全国出版机构的迅速增多,以及图书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出版物数量急剧增长,品种呈“万花齐放”之状。据《中国出版年鉴》(2000年版)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全国出版图书141831种,出版图书数量73.16亿册。并且出版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图书内容异彩纷呈。

笔者目睹10多年来图书市场风雨阴晴,拟对近10年图书出版市场变化的特征性因素从类型和形式两个方面作一简单概括性的整理综述并做一些现象分析。

1 从图书出版的类型来分析,有如下9种特征:

1.1 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居首,呈出版物“主旋律”之状

此类图书因普及率高占出版结构的半数以上,其中,有新近推出的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美术、戏剧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外文学名著的再译、再版或连续出版。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豪华本《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等都是优秀的版本。对于中外文学名著的出版,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目前此类图书的再版太滥。因为按照国际惯例著作权法的期限,作者死后50年,如无家族继承人继承,此著作权只系公版范围保护之列。即谁愿出5000元人民币,作为公版费谁都可以出版。如此微薄的交纳付费,势必造成中外文学名著出版大战,且当今图书出版市场价格无序,出版商从中获利不薄。

1.2 传记文学类图书出版多

传记文学即纪实文学或通俗文学。传记就是把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社会行为忠实而有文采地记录下来,让人百读不厌。中国古代就有《汉书》、《史记》等。它的作用就是“述往事,思来者”!旨者斯言!目前图书市场备受读者推崇的《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传》(河北人民出版社)、《红星照耀中国——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邓小平传》、《我的父亲邓小平——邓小平的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百战将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都是读者阅读、收藏传记文学图书的首选。

近年来,在中国传记图书市场还出现了一个很具商业效应的“亮点”,那就是当今“名人出书热”。即一些名人、明星及社会名流将自己成名前或成名后的亲身经历由自己或别人捉刀整理成纪实文学作品或曰“名人传记”结集出版,令许多读者冲着这些名人的“名人效应”纷纷慷慨解囊。这一现象着实成了前几年图书市场的“独特亮点”和奇特的文化现象。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少量有个性之作。如:80年代初刘晓庆的《我的路》、方青卓:《我眼中的同行》(作家出版社)、孙道临:《走进阳光》(上海人民出版社)、余秋雨:《千年一叹》(光明日报出版社)等等。这些名人出书的比例就出版社而言大概要首推“作家出版社”。

1.3 各级各类英语考试及语言类读物出版多

此类图书的销售主要是面向目前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及研究生。他们购买的动机旨在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及复习迎考。此类图书的出版就数量和质量而言应首推“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1.4 考研类图书出版多

随着前几年社会上下海人数的退潮,高新知识阶层经济收入的稳定及提高,人们对知识及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考研人数迅速增多。于是,一系列考研读物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一时间,成了商家和出版社趋之若鹜的热点。但此类图书时效性较强,随着当年考期一过,出版社纷纷打折销售,倾仓处理。这类图书的出版在书业界做得最早又具权威且品质齐全并在考研读者中较有影响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 少儿图书的出版及少儿课程同步教学的图书出版多

这些年,无论您走进哪家新华书店或图书市场,扑入您眼帘最多最亮丽的图书要推“少儿图书”。这些书色泽亮丽,纸质高档,装潢豪华,价格也较昂贵,但就是再贵,家长也会在所不惜。基于这点,出版商义无返顾地增大了这类图书的出版投入,当然回报也相当可观。

2000年初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中小学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此举一出,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明显减少了,但家长布置的作业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重了。大多数家长都把目光投向新华书店,纷纷给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的同步教学作业,这样一来,此类图书的销售反倒更加红火了。

1.6 生活常识、医药卫生类图书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随之生活常识、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多。

1.7 应景时尚类图书增多,且时效性加快

此类图书的出版时效性强,与时事、影视、时尚等有着紧密的关连。如:香港临近回归,此类图书就即时上市。今天普京当选,明天普京传记图书就能买到。这类图书近年来还有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与“影视搭车”。如:放映美国经典大片《铁达尼号》,同时推出的此书销量一定不菲,中央电视台播出万人空巷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此种图书一定热销。但此类图书属“快餐”类文化,时效性强,纯系应景之作。据业内人士介绍此举属“拿来主义”,乃借鉴欧美图书运作方式所为。

1.8 忆述文革及建国后历次重大事件内幕的书籍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尘封多年的历史慢慢拂去岁月的尘埃,始显露出真实的风貌。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逐渐披露人间,于是,此类图书在1998年—1999年间,即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陆续推出。如:《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3月1版)、《红镜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1版)、《牛棚杂忆》(1998年4月1版)。

1.9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理论类图书较少,但计算机类图书出版较多

这些年,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同志都知道,走进书店,书架上几乎看不到自然科学类理论性图书,在各大图书馆也很难看到自然科学的新书。从事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同志就更深有感触:目前,全国唯一一份由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全面介绍自然科学、科技新书的书目订购报《科技新书目》每期也就500多种图书介绍。其中大多数是医药、卫生及生活常识类图书,就算是有一些自然科学理论性图书征订,其版次也是陈旧的。究其原由,我们不难看出:如今自然科学理论性图书出版难,主要缘由出自——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利益性驱使。

但是,另一个值得提到的现象就是计算机类图书正以异常凶猛的速度和受众面之广取代自然科学理论性图书。或许这就是现代高科技理论取代传统的自然科学理论的无奈?然而,就此现象,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方呼吁:一定要切实改善和加强自然科学理论图书的出版。

2 从图书出版的形式来分析,有如下三种特征:

2.1 重版书太多

目前,中国图书市场重复出版的书籍太多。这里所说的重版书太多除笔者在以上篇目中所提到的重复出版中外文学名著外,就总量而言,1999年全年出版图书141831种,其中重版书58736种,约占41%还多(据《中国出版年鉴》2000年卷)。

2.2 豪华书出版太多

现今图书市场图书的制作越来越高档,且价格越来越高。从前,图书的外在形式大体只有平装本、精装本、线装本。现在已有了豪华本、丝绸本、羊皮本、黄金本等等。其实,笔者并不反对对一些有意义的图书进行版本区别,或做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图书,但豪华书的范围要做得适当,同时价格也要适当。现在,出版界有这样一种倾向,书价定得老高,其实是给销售商留有较大赢利空间。

2.3 丛书出版多

大概是1984年间,中国的出版人兴起了一股“丛书热”。其最早的发端要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80年代读书界的大事,也是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大事,因为该丛书是当代中国青年学者、文化名人的第一次亮相。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后,以此为契机,一批又一批丛书竞相问世,形成了空前踊跃的“丛书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三联书店)、《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上海译文出版社)、《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商务印书馆)等等。然而,现今丛书出版的运作模式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现在的出版社出版图书多半以丛书形式统稿,一个书号,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本小利大,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所以,才出现当今图书市场丛书泛滥的局面。

标签:;  ;  ;  ;  ;  

近十年来我国各类图书的变化与现象分析_类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