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

张继海[1]2006年在《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从世界各国普遍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就开始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这些研究随着消费函数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在中国,研究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近二十多年,中国始终处于不断的制度变迁之中。对于中国城镇居民,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而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已经深刻影响到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消费函数理论框架内考察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 理论分析部分以确定寿命典型消费者的跨期消费决策理论模型为基础,逐步放松假设条件以逼近现实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先后引入不确定寿命、流动性约束和养老社会保障。并且,采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将理论模型的含义直观表达出来,利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养老社会保障对居民寿命不确定性风险的完备保险功能和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通过对跨期替代弹性和利率等关键性参数分别赋予叁个不同的值以保证理论分析和计算机动态模拟对参数赋值的稳健性。 实证研究部分选取辽宁省2002年和2003年城镇3250户和3600户居民家计调查数据进行截面数据分析,分别设定全体居民户的虚拟变量模型和有社会保障居民户的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模型,以实证分析是否拥有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财富拥有量的差异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程度,并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和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收入分配效应。通过选取1985年至2003年中国城镇按收入等级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数据,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下分别进行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实证分析1992年至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与当期基本消费需求支出之间的关系。

武利华[2]2001年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课题,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对任何一个经济来说,居民收入分配水平,分配结构既表现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过渡”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逐渐深化,由于“双重过度”时期里制度和非制度的因素,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以前尚未出现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与之相关的城镇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理论研究和人们、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迫切的现实研究课题。本文正是从此现实情况出发,试图对有关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问题: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其变化趋势、收入差距有那些因素引起、是否合理等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收入分配导论 本章主要阐述有关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内涵,并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有关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及评判,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作一个总体概要的介绍。 第二章: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本章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从总体上和动态上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的变化趋势。针对国内学者对收入分配状况的研究中较少提及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且没有给出个人收入数据来源或经处理过后的个人收入数据,导致出现不同的结论和争论的情况,本章引用两种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来获取反映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数值,并用Kuznets比例来进行验证。然后,利用信息理论中熵的基本原理,引入塞尔指标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区域差距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发现区域一 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第龚: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匣扩大原因的实证分析 本章在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有了较准确、清晰的判断的基础上,结合 我国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具体历史背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起我国城镇屠民 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同时,在探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 扩大的原因时,通过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城镇屠民收入区域差距 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发现我国城镇非农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 程度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最主要因素。 第四章:中国城镇居民收人阀差距调控的理论思考及构想 本章在上两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调控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思路对我国城镇居 民收入差距的调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并结合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 况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刘嘉[3]2008年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却伴随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尤其近些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凸显,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本着这一目标,当前针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明显,城镇和农村差异较大,因此这里仅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利用衡量收入差距的定量指标及描述性文字分别分析,得出收入分配差距处于不断扩大趋势状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证分析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其次,运用主成分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找出可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并基于模型进行经济学解释。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在基于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收入分配差距既作为影响消费需求的原因,又作为高速经济增长下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分角度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政策建议,分析结果更具现实意义。并且,本文从城镇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及各阶层状况的角度、利用当前衡量收入差距的多个常用指标来共同明确城镇收入差距格局,比以往单一依靠某个指标来定性分析收入差距状况更具可靠性。研究方法上主要借助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尽可能地了解与掌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具体研究数据证明相结合的方法,模型中所选取的指标比较全面、数据较新、模型针对现实的解释力较强。

吴艳华[4]2014年在《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人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发展研究是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和生态学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其研究背景以及研究视角均有很大区别。但大多数学者均从理论层面考察人类发展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鉴于近30年中国人类发展的历程,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共同的特点,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文化甚至发展历史都有很大区别,不同区域在各自的人类发展历程中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以及人类发展的路径选择均有不同。因此,有必要针对具体的主体及其发展路径进行实证研究,为人类发展研究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补充。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国经济总体实力的日益增强,整个社会从重视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过渡到更加注重作为更为微小的社会单元“人”的发展,或者说是更重视整个社会各个层次人群的发展状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价人类发展指标——人类发展指数是基于人类社会中微观角度的“人”的寿命、知识、收入的测度指标。但微观的个体“人”也同时是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社会人”。外界的经济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个体“人”的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经济社会环境中哪些指标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如何调整我们的策略来达到提高中国人类发展的目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极大地加快了中国人类发展的步伐,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粗犷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许多影响中国人类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国人类发展扫清障碍,以加快中国经济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同样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回顾近30年中国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国的人类发展既有人类发展的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特点。我们不能否认中国人类发展能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得益于中国过去几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取得的丰硕果实为中国人民的教育、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中国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有必要以经济发展视角,考察这些彼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众多因素,哪些因素能够促进或是加速人类发展,哪些因素制约或是抑制人类发展以及如何打破人类发展的桎梏和瓶颈。虽然高速的经济增长给中国带来的全面的人类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同样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经济增长中结构问题,多维收入分配差距及不公问题,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的差距问题等等。因此,我们同时应该反思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质量如何,是否是建立在良好的经济结构上的,经济增长的硕果是否被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当我们反思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以崭新的经济发展视角考察影响中国人类发展的因素。因此,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此问题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状况,我们有必要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研究中国人类发展:研究中国人类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国人类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研究如何清除各个社会阶层收入分配不公等阻碍中国人类发展的各种因素,最终实现在较高生活水准基础上中国人类和谐发展。本文鉴于近30年中国人类发展的历程,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研究中国人类发展。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主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计量模型。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一章)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从中国人类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和人类发展指数的测算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二章)第叁部分是基本概念界定。主要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发展指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叁章)第四部分是中国人类发展现状及趋势。主要分别从中国整体和省级层面进行中国人类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第四章)第五部分是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的中国人类发展因素分析。基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叁个经济因素视角研究其现状,并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各因素和中国人类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提高中国人类发展的策略。(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六部分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人类公平发展指数构建。主要为了弥补人类发展指数因未涵盖收入公平正义而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发展水平的欠缺,以收入差距为基础,将收入差距与收入指数相结合,再将其嵌入人类发展指数中,得到涵盖收入公平正义的新人类发展指数(FHDI)。在计算FHDI的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重新设计各个指标的权重。(第九章)第七部分是结论及展望。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成果及主要创新点,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第十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使用国内数据及国际数据,运用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结合方法,揭示近30年中国人类发展的历程及特点。(2)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中国人类发展各项指标的关系。(3)从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叁个方面揭示居民收入差距与中国人类发展的关系。(4)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公平人类发展指数,并结合数据分析我国基于公平人类发展指数的人类发展特点。

翟涛[5]2017年在《中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和建制镇数量不断增加,第二叁产业产值快速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都面临不断扩大的趋势。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寻找城镇化要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对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为主题展开探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详细梳理基础理论。从人口城镇化率,城镇规模及数量等方面描述中国城镇化恢复发展、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过程,呈现出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非均衡发展、政府主导等特点。利用相对收入差距和绝对收入差距指标刻画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波动中扩大、不断扩大及高位平稳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总体不断扩大、在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项,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差距大、不同收入组收入差距扩大等特点。建立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联性,得出中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着影响的结论。在第2章分析基础上探讨城镇化作用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基于城镇化的要素流动及集聚效应的经济学内涵,通过定性分析和数理模型的方法分别从城乡劳动力转移、城镇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以及城市偏向性经济政策叁方面分析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第5章论述城乡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对分析中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工资水平变动基础上,以城乡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为视角,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都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要大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发生土地流转农户、农业大户和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农业大户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其次是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土地流转的农户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不明显。城镇集聚和扩散效应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方面,考察我国叁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以Ciccone指数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集聚度的变化,建立混合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工业集聚、建筑业集聚以及第叁产业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显着性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显着,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作用下,工业、建筑业以及第叁产业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存在差异。工业、建筑业及第叁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影响程度不同,建筑业集聚水平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第叁产业和工业。以农业现代化为视角运用多变量VAR模型研究城镇化扩散效应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发现,中国城镇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城镇化进程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格兰杰原因,农业现代化程度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有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城市偏向性经济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城市偏向性经济政策的演变和历史表现,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偏向经济政策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结论显示,城市偏向经济政策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程度及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在以上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依据党和政府关于城镇化战略部署,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决定为主、行政干预为辅、以人为本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原则,紧抓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集聚和扩散效应及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为中心的叁条路径,提出稳步推进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放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环境、促进转移劳动力向高收入行业流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城镇化产业集聚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及健全农业综合支持政策体系等旨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综合政策措施。

马草原[6]2014年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进行了简要评论。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理论研究上,由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演变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以往的研究又多侧重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从而使得现有理论模型对城镇收入差距缺乏解释力;实证研究则限于数据可得性而无法给出一个连续的、有微观基础的结论。鉴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在今后有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从政治经济学"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应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孙业亮[7]2013年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流动逐渐频繁起来,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镇就业,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在此过程中,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作为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一个组成部分,城镇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在不断上升,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在城市化和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城乡差距状况已有明显改善的时候,城市却出现了大量贫困人口,城镇收入差距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可能会给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和就业带来冲击,进而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但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缓冲了外部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究竟起着怎样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究竟如何变动?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言主要是提出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叁章对我国城市化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描述,指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居民收入差距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构建理论模型及用计量分析城市化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五章以非正规部门就业(城市化过程中的显着特征)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计量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城市化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第六章阐述了收入差距的经济社会影响,总结了国外缩小收入差距的经验。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及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重要性的在上升。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收入差距特征在发生转变,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第二,城市化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就业。他们对城镇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和就业带来冲击,而对城镇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较小,因而造成城镇两个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而扩大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当城镇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开始快速上升,逐渐接近城市高级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第叁,第四章的数理模型推导和计量分析都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倒U假说。城市化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有着长期和短期两种不同的影响效果。从短期看,城市化会加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而长期则起着缩小的作用。从数理模型中我们还得到了城市化最终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两个影响路径,即非正规部门比重的扩大和正规部门比重的扩大都可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起着先扩大后缩小的影响。但由于城市正规部门难以在经济发展较低的阶段持续开放、扩大。因而城市正规部门缩小收入差距的路径更多的是具有理论上的意义。第四,使用现有的CHNS城镇居民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和反事实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非正规就业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还处在扩大过程中。两个时期(T0-T1和T1-T2)的非正规就业比重在不断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反事实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导致城镇收入差距的原因不同:第一个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非正规部门内部的收入差距造成。第二个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间的收入差距造成。第五,通过第五章的计量分析,我们勾勒出以非正规部门扩大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镇收入差距影响的完整过程:非正规部门导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阶段→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间收入差距导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阶段→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间收入差距缩小导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缩小阶段。由于我国城市改革对两部门的影响不同步:在早期,城市非正规部门的收益率高,但收入的方差大。城镇非正规部门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二期,正规部门的改革提高了该部门的收入率,而非正规部门的收入率下降。两部门间的收入拉大导致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目前的CHNS数据只能体现出前两个阶段的情况。可以预知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非正规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非正规部门的收益率将再次上升;而正规部门的收入在国家破除垄断及调节收入的政策下增长放缓,两者共同的作用是城镇两部门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进入两部门收入差距缩小的居民收入差距改善阶段。

李栗[8]2012年在《收入分配差距的贫困度研究》文中提出收入的分配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收入分配理论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其中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人类生存、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正确度量,是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在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研究中,贫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经济的发展成效显着,然而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日益扩大,从测度收入分配差距最常用的指标基尼系数看,我国早已超出国际警戒线。同时,我国的贫困现象依然严重,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贫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总之,在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以及实证分析中,贫困问题都是重要方面,因此有必要对贫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关于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贫困的相关研究中,大多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贫困的影响,而关于贫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定量分析,更是屈指可数。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贫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作为主要方向,做出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本文从贫困的角度考察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并建立了一系列度量标准,其中的主要指标包括:累计收入差距率、贫困人口的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的绝对与相对贫困比率。其中,基尼系数的绝对贫困比率,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直观反映了由于贫困所造成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占总体收入分配差距的比重。在以上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将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和度量贫困的绝对标准——贫困线相联系,定义测算旨在能够反映贫困对基尼系数影响程度的综合指标——基尼系数的贫困度。应用不同方法对中国城镇、农村、以及城乡全体居民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并在具体测算中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基础上,计算我国城镇居民的累计收入贫困差距率、贫困人口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绝对贫困比率和相对贫困比率,进而计算出中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贫困度。从测算结果看,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近20多年来迅速增大,但其中贫困的影响程度却在减小,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针对城市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首先,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造成了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增加,造成了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城市贫困问题随着物价水平的提升和居民日益加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而凸显出来。再次,城市贫困对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影响程度在逐步减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增加更多地受到非贫困人口的影响,也就是“富者愈富”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适度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中国政府要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继续重视“叁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晓菊[9]2007年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定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额、人均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地区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本文论述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消费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更高级的阶段迈进。利用系统变参数模型实证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需要维持一个合理的度,2000年之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此阶段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有正的作用,2000年之后,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不合理的范围,实证了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是消费需求低迷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任红艳[10]2006年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收入差距出现持续扩大化和显着化,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使得对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所有的问题中,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性质作出判断,探寻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区间,是不应该、也不能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日趋成熟,但在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虽然也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适度性标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现有的研究很少对此作出研究与描述;二是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决定因素或者说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多是停留在定性认识层面,量化研究还很不深入和成熟;叁是各种研究中多是使用已有的国际通用的分析工具和判断标准,在指标的使用方面并没有出现质的突破。因此,加强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的理论研究,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对收入差距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分析工具并提出科学的判断标准,帮助人们统一对收入差距性质的认识,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适度性”研究为主线开展研究与分析,分五个部分回顾了收入差距适度性思想及其演进过程,剖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发展的现状,并对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了系统探讨,重点是设计出收入差距适度性指数,并用来对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为提高城镇收入差距适度性,在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分别应采取的政策建议。 导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指出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变化以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及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许多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及选题依据,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在第二章里,对收入差距适度性理论在国内外研究及其进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从理论脉络上理清了各主要学派对收入差距适度性问题进行的研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在内容安排上,本部分从对适度性理念

参考文献:

[1]. 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D]. 张继海. 山东大学. 2006

[2].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D]. 武利华. 厦门大学. 2001

[3].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刘嘉.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4]. 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人类发展研究[D]. 吴艳华. 吉林大学. 2014

[5]. 中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 翟涛. 东北农业大学. 2017

[6].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 马草原.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4

[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 孙业亮. 南开大学. 2013

[8]. 收入分配差距的贫困度研究[D]. 李栗. 辽宁大学. 2012

[9].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定量研究[D]. 李晓菊. 暨南大学. 2007

[10].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D]. 任红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标签:;  ;  ;  ;  ;  ;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