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软约束:基于企业自我生成能力的研究_预算软约束论文

预算软约束:基于企业自生能力视角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生论文,视角论文,预算论文,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从科尔奈(Kornai,1979;Kornai,1980)首创预算软约束①概念以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预算软约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②。但是,许多分析属于外生解释,不能跟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甚至一些公认的内生解释也不能除外。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国家的预算软约束之所以能够普遍存在,是因为计划经济国家采用了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这一战略决定了企业除了承担经济目标以外还要承担政治目标,这种企业的性质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③。企业的政治目标就是国家或政府强加给它的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给政府带来了政治利益(Lin,Cai and Li,1998;Lin and Tan,1999)。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成因进行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不能囊括政治利益。实施赶超战略的政府不仅拥有自己的经济目标,而且拥有自己的政治目标,企业只不过是政府意志的产物,多目标造成企业没有自生能力④才是形成预算软约束的真正成因。

Mitchell(2000)把对预算软约束的解释分成了三种(如图1所示),她认为落在第Ⅰ区间不会产生预算软约束(只会产生预算硬约束),落在第Ⅱ、Ⅲ和Ⅳ区间才会产生预算软约束。其中属于第Ⅱ区间解释的有Kornai(1980)、Shleifer和Vishny(1994)、Bai和Wang(1998)等;属于第Ⅲ区间解释的有Dewatripont和Maskin(1995)、Qian和Roland(1998)、Huang和Xu(1998)等;属于第Ⅳ区间的解释尚无,可能是落在这个区间不释自明,实际上,理性的政府不会选择这种事前和事后都没有效率的项目。第Ⅱ区间的解释认为预算软约束产生的原因是政府(或银行)在清算企业比让企业存续更合算时没有清算企业。第Ⅲ区间的解释认为预算软约束产生的原因是动态承诺问题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我们认为,即使落在第Ⅰ区间,也有可能产生预算软约束,而不是像Mitchell(2000)分析的那样只能产生预算硬约束,并且在我们的分析中第Ⅰ区间和第Ⅳ区间是联系在一起的,预算硬约束的背后隐藏了预算软约束。我们的分析秉承了Lin(2005)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反思时所倡导的精神,我们不能把发达市场经济中的“暗含”假设照搬照抄来分析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的情况。实施赶超战略的政府,不仅拥有自己的经济目标,而且拥有自己的政治目标,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相互混合,才使得问题复杂化,从综合目标来看属于预算硬约束,但从经济目标来看却可能属于预算软约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企业的经济目标作为主要目标,这就导致传统的预算软约束理论(特别是Dewatripont和Maskin(1995)倡导的预算软约束理论)往往忽视了政治目标和政治收益,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我们认为,多目标造成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是产生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即使不存在动态承诺问题,也照样会产生预算软约束。

林毅夫及其合作者认为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是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剥离政策性负担是硬化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关键条件。林毅夫及其合作者在一个完整的制度框架下分析了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中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负担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着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林毅夫和李志赟(2004)的模型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将导致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当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就会带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预算软约束是由责任归属问题造成的。跟林毅夫和李志赟(2004)集中于事后的分析方法不同,本文主要集中于事前,政府对一个项目的事前的选择就已经埋下了预算软约束的种子,只要政府让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预算软约束就难以避免,预算软约束是由企业没有自生能力造成的。在分析中,我们把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抽象为政治目标,这样一来,政府实际上是在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正是这种多目标的权衡导致了预算软约束,采取赶超战略的国家之所以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进行改革正是由于企业自生能力不足造成的预算软约束“积重难返”造成的。

跟传统预算软约束理论强调紧急救助(bailout)不同,本文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具有持续亏损下持续经营的含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政府的紧急救助,但实际上企业本身就是在政府的扶持下生存的,因为企业本来就没有自生能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却能存续正好说明了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本文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跟一些转型经济学文献中把预算软约束等同于政府补贴的观点有些类似,例如,阿吉翁、布兰查德和伯吉斯(1994,第1331页)谈到“补贴作为预算软约束的一个典型特征”;鲍依科、施莱弗和维什尼(1995,第314页)写到“财政部给企业的补贴,又称作预算软约束”(罗兰,2002/2000,中译本,第206页)。

本文剩余部分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提供一个多目标的基本模型,第三部分对这个多目标的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第四部分给出了结语。

二、基本模型

我们先是遵循Dewatripont和Maskin(1995)的思路进行了分析。在我们的模型中,投资分为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投资都同时伴有经济收益和政治收益,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不妨假设第一个阶段的投资为

整个时间过程如图2所示。我们把预算软约束分成了三种,一种是经济预算软约束,一种政治预算软约束,还有一种就是综合预算软约束。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假定第一个阶段产生的经济收益和政治收益的总和小于第一阶段的投资,即

企业的项目是由政府选择的,企业只是执行政府的选择,投资I[,1]和I[,2]对政府和企业都是可以观察的,经济收益对企业是可观察的但对政府是不可观察的,政治收益对政府是可观察的但对企业是不可观察的,企业的道德风险来源于经济收益对政府而言的不可观察性,政府的道德风险来源于政治收益对企业而言的不可观察性。对社会整体而言,政府选择赶超战略会造成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从而使得企业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进而造成企业经济上的预算软约束。

传统的预算软约束理论只注意到了经济目标而忽视了政治目标,这是因为没有从实施赶超战略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注意到这类国家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更没有注意到这些负担给整个国家带来的政治收益。动态承诺问题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固然会造成预算软约束,但理性的政府往往会采取使预算约束硬化的措施,特别是当它预期到这一点的时候。在我们的模型中,预算软约束是隐藏在预算硬约束的背后的,即使没有动态承诺问题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预算软约束也照样会存在。

在本文中,企业具有自生能力是指经济预算约束是硬的。我们要分析的问题是采取赶超战略的政府是如何选择经济项目的,这种选择是如何影响企业的选择的。简单地说就是,理性政府选择综合预算硬约束的项目,理性的企业要么选择经济预算软约束的项目要么选择政治预算软约束的项目。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8种情形,其中有三种情形是不可能存在的。

情形1:经济预算约束是软的,政治预算约束是软的,综合预算约束也是软的。

理性的政府是不会选择这种项目的,万一选择了这种项目,政府也会对企业进行关、转、并、停。

情形2:经济预算约束是软的,政治预算约束是软的,但综合预算约束是硬的。

情形2的组合是:

理性的政府有可能会选择这种项目,特别是当政府热衷于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时,但这样的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

情形3:经济预算约束是软的,政治预算约束是硬的,但综合预算约束是硬的。

情形3的组合是:

理性的政府有可能会选择这种项目,但这样的企业也是没有自生能力的。

情形4:经济预算约束是硬的,政治预算约束是软的,但综合预算约束是硬的。

情形4的组合是:

理性的政府有可能会选择这种项目,并且这样的企业自身是有自生能力的。

情形5:经济预算约束是硬的,政治预算约束是硬的,综合预算约束也是硬的。

情形5的组合是:

理性的政府最偏好选择这种项目,并且这样的企业自身是有自生能力的。

情形6:经济预算约束是硬的,政治预算约束是硬的,但综合预算约束是软的。

情形6的组合是:

很容易发现,情形6是不可能存在的。

情形7:经济预算约束是硬的,政治预算约束是软的,综合预算约束也是软的。

情形7的组合是:

很容易发现,情形7是不可能存在的。

情形8:经济预算约束是软的,政治预算约束是硬的,但综合预算约束是软的。

情形8的组合是:

很容易发现,情形8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据计划经济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我们做了如下假设:

假设1(目标不相容):一个项目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是不相容的,经济目标的实现要以牺牲政治目标为代价,政治目标的实现要以牺牲经济目标为代价。

假设2(激励不相容):以政治目标为主的企业要想实现经济目标,企业经理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努力带来的成本会超过企业经理的私人收益;同样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企业要想实现政治目标,企业经理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努力带来的成本会超过企业经理的私人收益。

根据以上8种情形和2种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不管是经济预算约束还是政治预算约束,只要有一个是硬的,综合预算约束就必定是硬的。

根据定义,命题1是不证自明的。

命题2:在假设1和2成立的条件下,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综合预算硬约束,并且主要以政治目标为主,那么经济预算约束就必然是软的。

命题3:在假设1和2成立的条件下,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综合预算硬约束,并且主要以经济目标为主,那么政治预算约束就必然是软的。

命题4:在假设1和2成立的条件下,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综合预算硬约束,并且取中于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那么经济预算约束和政治预算约束都必然是软的。

根据以上的命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总结:

总结1:多目标是造成预算硬约束背后隐藏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把多目标变成单一目标是消除预算软约束的重要举措。

总结2:单一目标下的预算软约束才是纯粹意义上的动态承诺(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多目标下的预算软约束除了涉及动态承诺(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以外,还涉及到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问题(激励不相容问题)。

我们可以在上面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我们的扩展主要是为了表明即使不存在动态承诺问题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也照样会产生预算软约束,预算软约束主要是一个多目标下的自生能力不足问题。换句话说,多目标下的自生能力不足是产生预算软约束的一阶原因,动态承诺问题或时间不一致只是产生预算软约束的二阶原因,对于采取了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来说,消除预算软约束的当务之急是消除企业的政策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为了扩展上面的模型,我们进行了新的定义。

我们只需要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即使不存在动态承诺问题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也照样会产生预算软约束。

四、结语

本文主要表明了预算软约束可能隐藏在预算硬约束的背后,只要政府让企业同时承担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承担了多个目标,就会产生预算软约束,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跟企业的公有还是私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预算软约束的消除首先依赖于企业的政治目标的消除,其次才要考虑动态承诺问题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拥有多目标的企业会在每个目标上都产生预算硬约束,当其他目标的重要性超过经济目标时经济预算软约束便产生了。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对国有企业来说,要想消除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就必须先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降低政府从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战略性政策负担中获得的政治利益;对民营企业特别是跟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来说,要想防止预算软约束就必须防止多目标的形成,把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放在首位。预算软约束说到底是由多目标下的企业自生能力不足造成的,其实质表现为持续亏损下的持续经营,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触发策略使预算约束硬化根本是不可能的,这就跟施文泼(2006)得到的结论相反。

注释:

①科尔奈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是指:当企业的收益不能抵补成本时政府对企业进行救助的行为。科尔奈(Kornai,1998)本人对预算软约束在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做过一个评介。

②在各种分析中,比较典型的分析有:支持性组织(比如政府或银行)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才救助预算约束性组织(比如企业),以Dewatripont和Maskin(1995)为代表;父爱主义诱使支持性组织救助困境中的企业,以Kornai(1980)为代表;政客从政治支持的角度出发为困境中的企业争取补贴,以Shleifer和Vishny(1994)为代表;多层次科层控制的领导人从声誉的角度出发阻止企业的财务失败;支持性组织为了避免企业破产的经济溢出效应(“太大而不能破产”)才救助预算约束性组织;支持性组织受腐败(裙带关系)影响救助预算约束性组织。这些分析在Kornai、Maskin和Roland(2003)的一篇综述中有很好的评介。

③张宇燕和何帆(1996)把国家行为决定的企业的约束条件视为国有企业的独特性质,国有企业的发源地不是市场而是国家的行为。刘世锦(1995)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制造”的“社区单位”。

④根据林毅夫(Lin,2003;Lin,2005)的严格定义,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如果能够获得不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水平,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反之,如果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的预期利润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水平,那么就不会有人投资于这个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没有自生能力,只有靠政府的扶持才能够生存下去。

标签:;  ;  ;  ;  ;  ;  ;  ;  ;  ;  ;  

预算软约束:基于企业自我生成能力的研究_预算软约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