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研究_三角洲论文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空间布局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确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基础上,考虑香港、澳门分别与深圳、珠海的功能即将一体化,认为当今的战略是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V”字形开发,未来的格局是以广州、香港、深圳大自由经济区、澳门珠海大自由经济区为三足的“金三角“区域经济综合体。并指出在着重建设“广深”轴线的同时,应加重“广珠”轴线的建设。

关键词 城市;空间布局;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F299.276;TU984.1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重心区。其在全国的经济领先地位是靠国家政策的落差和时差而实现的。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展,全国范围内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普惠”化,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以及山东半岛的迅速崛起,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另外,在亚太地区中,考虑到越南、泰国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为优惠的政策,东盟排他性自由贸易区的即将建立,以及香港和澳门影区的作用。因而,三角洲地区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形势已相当严峻。

由于区域内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资源地理分布存在不均。因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经济中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生产及技术多方面服务和注入新的推动力。据此,我们认为,要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必须对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重新认识,必须解决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问题。随着广州、深圳相继提出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拉开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一轮开发的序幕。因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重新认识和解决,就显得更为迫切了。

2 地域经济中心的确定

就珠江三角洲现有的发展水平而言,虽然城镇空间分布有由集中型逐渐向均衡型发展的趋势,但地域的经济中心仍应为已设市的城市。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设市的城市达17个。在筛选主要的和综合的经济中心时,本文选取了7项1993年的城市社会统计指标,并统一在市区的尺度上进行分析。这7项指标为:社会总产值(x[,1],在回归分析中为Y,万元)、非农业人口(x[,2],人)、工业总产值(x[,3],万元)、国民收入(x[,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x[,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x[,6],万元)和平均工资(x[,7],元)。

2.1 方差分析

设17个城市的同一指标为100,分别求出各城市在其所占的比例,再逐项计算各项指标的方差,得到:σ[,1]=6.619(社会总产值),σ[,2]=9.948(非农业人口),σ[,3]=5.96(工业总产值),σ[,4]=6.795(国民收入),σ[,5]=7.182(国内生产总值),σ[,6]=7.72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σ[,7]=1.041(平均工资)。据此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工资收入差距相对不明显,而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差显著,特别是非农业人口差异最大。这反映了各城市在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层次参差不齐。因而经济中心应选在已具相当规模、商业繁华度高的城市(广州、深圳)上。

通过方差分析(表略),7项指标和17个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以社会总产值为因变量Y,其它指标为x[,i],求出其一元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r[,i]如下。

Y=2.418+0.540x[,2]r[,2]=8.853

Y=-0.323+1.055x[,3]

r[,3]=0.997

Y=0.443+0.924x[,4]r[,4]=0.997

Y=0.746+0.873x[,5]r[,5]=0.995

Y=0.816+0.861x[,6]r[,6]=0.994

Y=-11.858+3.016x[,7] r[,7]=0.499

借上分析,职工平均工资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不如其它5个指标来得密切,其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存在劳动力成本明显超前的状况,其将会削弱三角洲地区产品的竞争力,增大市场开拓的难度,最终将危及整个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非农业人口和社会总产值关系也不太密切,其反映了城市的规模效益也不十分理想,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反映经济规模水平的社会总产值比例和反映经济效益水平的国民收入比例为轴作图(如图1)。这些城市可明显分为三类,其第Ⅲ类又可分为三个亚类。第Ⅰ类:广州;第Ⅱ类:深圳;第Ⅲ类:Ⅲ[,(1)]南海、东莞、顺德、中山、佛山、珠海、番禺;Ⅲ[,(2)]新会、花都、江门、增城、台山、三水、开平;Ⅲ[,(3)]鹤山。

图1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回归分析

从珠江三角洲的情况来看,大一些的城市社会生产总值较高,经济效益也要好些,体现了城市规模效益的原则。

2.2 系统聚类分析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7个城市的7项社会统计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形成欧氏距离矩阵,用最短距离法进行归类,最终形成聚类分析谱系(如图2所示)。

系统聚类分析表明,以1.626<d(最短距离)≤20.18为界,珠江三角洲地区17个可分为三大类。第Ⅰ类:广州;第Ⅱ类:深圳;第Ⅲ类:Ⅲ[,(1)]南海、东莞、佛山、顺德、中山、珠海、番禺;Ⅲ[,(2)]新会、花都、江门、增城、台山、三水、鹤山;Ⅲ[,(3)]开平。

聚类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开平和鹤山的归属问题。在回归分析中,开平属Ⅲ[,2],鹤山属Ⅲ[,3]。而在聚类分析中恰好相反,其原因在于回归分析中考虑的为规模效益,但从人均社会总产值来看,鹤山(6.3万元)高于开平(5.68万元)。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鹤山优于开平。由于聚类分析比回归分析包含多得多的信息,且结果又较为理想,故其分类结果更为准确和接近实际。

2.3 经济中心的确定

上述分析仅基于城市现状,未考虑城市今后的持续性发展以及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因而我们着眼于三角洲地区整体发展的构想,以及城市间将来的联系、地位,来确定经济中心的所在。

图2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聚类分析图谱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对广州作为核心经济中心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广州所具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内部实力优势以及文化优势,三角洲地区其它城市则无可比拟。同时,广州沉睡十多年后,也具备了同特区一样的政策启动力。以城市指数来衡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指数为1.43,其表明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仍很突出。因而广州不仅现在具有而且将来也具有地区核心经济中心的职能。应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龙头”。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市场化,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要求充分发挥深圳和珠海联接“两个扇面”的窗口作用。同时随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临近,深圳和珠海将分别与香港、澳门形成经济“小共同市场”的一体化关系。它们独特的“对接优势”和“港口优势”将为深圳和珠海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对三角洲地区其它城市产生引力作用,在经济上表现“香港指向”和“澳门指向”。因而将深圳、珠海建设成区域性、多功能经济中心,能大大提高其对外对内的辐射力。

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今后应加强与广州、深圳、珠海的经济衔接,实现整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形成整个地区新的综合优势,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域经济中心确定如下。

Ⅰ.地区核心经济中心:广州;Ⅱ.区域性经济中心:深圳、珠海;Ⅲ.地方经济中心:Ⅲ[,(1)]东莞、佛山、中山、南海、顺德、番禺、江门;Ⅲ[,(2)]新会、花都、增城、台山、鹤山、三水、开平。

3 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方向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空间主导方向为“香港指向”,“广深”轴线的开发程度最高,而且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方级经济中心的经济也明显表现为“广州指向”,从而加大了“香港指向”熵流的强度,构筑了“丁”字形为主导的当前格局,头部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组团,尾部以深圳为中心的城镇组团。由于“香港指向”和“广州指向”的负面作用,从而导致珠海对地方级经济中心的引力减弱,减少了珠海经济发展所需依赖的腹地。导致了珠海在三角洲地区的实力下降,发展速度变缓,使“广珠”轴线的作用以及经济上三角洲地区的“澳门指向”表现不太明显。但本世纪内以及将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经济的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重塑珠海的西部战略枢纽地位。因而,在着重建设“广深”轴线的同时,应加大“广珠”轴线建设的力度。特别要尽快修建好“广珠”铁路,解决好珠海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据上分析,我们认为当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格局,应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极点,以“广深”线和“广珠”轴线为轴的“V”字形开发格局。

但“九七”、“九九”以后,届时的珠江三角洲将是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体必将会出现。其城市空间取向将是一个以广州、香港、深圳大自由经济区以及澳门珠海大自由经济区为中心,三足鼎立的“金三角”城市格局。其经济发展的轴线将是“广深”轴线、“广珠”轴线以及以“琪澳大桥”为载体的“香珠”轴线。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应建立分工协作的三级区域城市体系,优化“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域结构。

所谓三级区域城市体系,是以广州、香港、深圳大自由经济区、澳门珠海大自由经济区为第一级,地方性经济中心为第二级,其它城镇为第三级的城市体系。在下个世纪内把广州、深圳、珠海建设成国际性大都市,地方性经济中心发展到具有大、中型城市规模,同时还要形成一批各有特色的小城市和中心城镇。

要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原有优势,再造新的优势。必须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地域结构。妥善解决好港澳和三角洲地区的衔接以及三角洲内部各市镇的衔接问题。使各层面的经济中心之间形成竞争和互补的经济关系,实现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而目前三角洲地区的开发重点,应抓紧广州、深圳、珠海为极点的经济中心建设。同时还应加大“广珠”轴线和“香珠”轴线建设的力度,才能使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金三角”经济格局持续、稳定、快速地运作。

来稿日期:1996-04-20

标签:;  ;  ;  ;  ;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研究_三角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