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论文_黄媚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论文_黄媚

(湖南省衡阳县曲兰镇湘西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美术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在推进。在价值取向方面,美术教学应该从客观主义向建构主义不断发展。而究其路径,则应该分为目标和过程清晰规划。根据新时期新的教学规划,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开辟新的教学路径,对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本文将对上述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价值取向;路径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分析解决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这也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根基。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对每位老师的教学工作都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每位老师课堂教学的目的、规划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具有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更加贴近生活的学习过程、更好的分析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

1.1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区别

客观主义下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学的作用就是把关于现实世界的可靠的相对准确稳定不变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将从老师的传递中获得相同的理解,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中的交互作用所自行建构的,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再是机械性的灌输,更加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引和思维上的启发。这就形成了教学模式上的两极分化,前者强调知识的传递,后者强调知识融合创建;前者强调训练式的记忆,后者强调启发式的理解;前者适合记忆式的学科内容,后者适合创造新生理解式的学科内容。

1.2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价值比较

存在则合理,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各有不同,各有特点,相应的在教学工作方面都有普各自不同的适应领域。客观主义强调知识的传递和接受,适用于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学习。教学过程更像是知识的复制和掌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机械式演练与复制,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则是,以简单的美术技巧来评教作品的优劣;建构主义则强调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刺激,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更适用于高阶能力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交流、合作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来提供一个知识的论点,构建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摸索、锻炼、总结,教师在一旁施以合适的引导。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1.3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大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面对新生事务的接受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面对合作方的沟通交流能力、内部的团结合作能力、个人的探究创新能力、个人对书本和现实的结合应用能力等等等等。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模式也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求教育体系进行转变以培养出适合现在国家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学模式完成从灌输到指引、从记忆到理解、从书本练习到结合现实应用、从背诵到创新、从个人到团队集体、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变。也就是说,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交流和合作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更应该得到应用和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就应该被摒弃,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某些方面的教学就需要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结合,只是应该更强调建构主义这一教学模式在未来教学模式中的发展主体地位。

2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依据建构主义,应该从改变教师的授课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总结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这几方面来介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改变教师授课的模式

依据构建主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掉以自己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意识,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是要简单的把知识进行讲解接着就对学生展开训练以记忆为目标的教学,而是要创新性的,指导性的,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具有改革创新意识,注重实际应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预设一个真实创造环境,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和对课程的更大兴趣和关注度,把学生吸引到课程中来。还应该依据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适合的授课内容,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和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和能力,结合最新、最前沿、最经典的教学案例来进行授课,以达到该有的教学水准。

2.2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下,往往学生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是被动性、客观性、依赖性的学习接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积极性、缺少参与感、往往是坐等老师填鸭式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与老师沟通上的断层,老师讲授的知识往往得不到学生真正的理解,也无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应该有的作用。新模式的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这才能真正开始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继续进行。

2.3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非常重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与冲突,比如一开始进行课堂改革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团队难以磨合;课程讨论中,学生与老师观点冲突等。这时老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总结,记录下每次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积极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比如,一开始教学风格不要进行颠覆性改动,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寓教于乐,慢慢提高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面对合作与冲突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武断的结论,要切实了解事情过程再进行调解教育;在教学方面,如果学生与老师观点冲突,老师一定要避免自大,也不能忽视以使学生犯错,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美术素养,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总结、与时俱进,具备开放性思维和批判式思维。

2.4建构主义下美术课堂的新模式

2.4.1合作模式

建构主义下的美术课堂强调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所以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应包含合作模式。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虽然最后呈现的只是一幅作品,但是一幅作品的背后要有主题的设定,场景的拟定,色彩的准备搭配与探讨等等才能支撑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录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认知能力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教师再对其分发课题进行创作,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讨论来完成作品。

2.4.2探究模式

美术作品诞生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情感与技巧的融合,需要找到个人最适最需要的创作状态。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基础的教学过程后,要把老师向所有人讲授的知识变成自己想要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建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探究,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在此,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再创作空间与创作机会,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让学生在思考与创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模式。

3结束语

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心必然要实现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转变,学习方式也必将从客观依赖性转变为主观能动性,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的必由之路,在此情况,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创新探究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美术的培养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发银.小学美术的教育价值取向研究[J].才智,2017(34).

[2]许毅云.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2018(32).

论文作者:黄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论文_黄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