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文本也应教授中国风味_文学论文

非文学文本也应教授中国风味_文学论文

非文学类文本也要教出语文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要论文,语文论文,文本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老师喜欢选择文学类文本,因为文学类文本教学往往能收到潸然泪下、怦然心动、掌声雷动的舞台效果,语文老师不讳言文学类文本“有可讲的东西”,非语文老师也爱听这样的语文课。相比之下,一些非文学类的实用文本,虽然被编在教材中,却不被待见,非但公开课上鲜有老师愿意献课,平常教学中老师们也觉得它们主题单一,语言乏味,难有煽情效果,“这样的课文没啥意思”,这样的课堂也无法营造热闹的情景,闪现思维火花的对话氛围,总之,费力难出彩。于是,非文学类文本(实用文本)要么被打入冷宫,变成放任自流的“自读课”;要么教学时以轻慢的态度走过场,简单地处理成“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知识的堆砌与罗列”“术语的解释与验证”,令学生味同嚼蜡;要么迫于应试而把课文肢解成考题来分析讲解,只见“说明”不见“文”,只见“新闻”不见“语文”,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新闻课。这样一来,学生对非文学类文本的学习更提不起兴趣了。

遗憾的是,课标规定非文学类文本侧重于“搜集信息”和“领会科学精神”,但在如何获取“信息”和领会“精神”上语焉不详,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忽视其“语文教学价值”的情况。笔者认为,非文学类文本,其价值往往是实用的、理性的、客观的,主要的目的是了解观点,获取信息,领会精神。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载体。非文学类文本,编在语文课本中,自然也应该要发挥其语文教学的价值。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侧重于“说的是什么”,而语文学科侧重于“怎么说”以及“传播信息的信息”(王荣生语)。我们并不否认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但这不是语文学科所能大包大揽的,不能把责任都揽到语文教学上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一定要借助语言文字,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喊口号贴标签。

因此,非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其文体特征教学,“学生要做的是获悉所提供的信息”,“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东西)”,也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新知识、新技能,构建新的语文能力”(王荣生语)。

一、非文学类文本要教出“文味”

所谓“文味”,也即要咀嚼、玩味、体会、学习这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比如说明文,不仅有“说明”,而且有“文”,有文章、文学、文字、文化的含义在里面。只要我们愿意带着学生去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非文学类文本中也有不可小觑的语言上或形式上的魅力。

比如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原本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发表于1949年4月24日的《人民日报》,其“原生价值”在于向全世界宣布,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政府已面临着最后的失败,揭示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记录。显然,这在当时是一篇新闻,但在过去了几十年后,它就不再是“新闻”了,如果语文教学还用来读出新闻中的信息,也即所谓的陈述性知识,实在是时过境迁的炒冷饭。相反,这里的教学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把这一新闻事件写出来,即所谓的程序性知识。因此,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新闻文体的写作格式,如标题、导语、主体等,也要考虑到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容,教出文本中“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

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别用几段话概括新闻,用一段话来概括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然后顺势讲析三种表达形式即“标题”“导语”“主体”,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新闻的这几个专用术语。

一位老师在教学时,整节课以题目为抓手提挈全文学习:渡江——渡长江——解放军渡长江——人民解放军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新闻写作是如何详略安排的,整节课意脉连贯,文脉清晰,既学习了新闻的知识,又注重了语言形式训练。

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从新闻中感受作者抒写的人民解放军气吞山河、势如破竹的那种气势,主要采用朗读的方法,先是重点读我军击破敌军防线的语句,其中一系列动词“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写出了我军冲破敌阵的如破竹之势;然后让学生模仿播音员,读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取得胜利的那种锐不可当的豪迈气势来。

这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不只是领着学生“看新闻”,而是用新闻材料“学语文”。

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第一幅浮雕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文路:

浮雕标题:“销毁鸦片烟”

浮雕内容: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

浮雕含义: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写作顺序:由实到虚,先描述画面,再写画面的含义。

虽然10幅浮雕所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这些,但写作顺序却有所变化而不拘泥于一格,这就使得行文灵活而不呆板。比如,第二幅画面“金田起义”,是由虚到实,在揭示了题目后,先写其含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再描述画面内容:“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非文学类文本中,有些语言也有着深刻的意蕴,非得细细咂摸不可。如教学《核舟记》第二部分时,在学生明确了这一部分是写核舟的船舱后,我请学生说说文章是如何说明的。

师:在这里作者怎样把“奇巧”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呢?

生: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具体而言,列了哪些数字?

生:在写舟首尾长和高时,用了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是“言小”;在写窗户的数量的时候,用了“左右各四,共八扇”,这是“言多”。

师:还有一个隐性的数字是什么?

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共十六个字。

生:列出这些数字,写出了奇巧。

师:列出这些数字就可以表现奇巧了吗?如果是一艘20万吨巨轮上有这些窗、栏杆、文字,你还会觉得奇巧吗?

(生笑。)

生:这里就是用了船舱上的东西“多”和桃核之“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个反差才突出了奇巧,体现了王叔远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师:再结合课本上的资料介绍以及文章内容,想想雕刻者为什么雕刻这十六个字呢?换上别的诗句行不行?

生:左右对仗工整,形成对称。

生:核舟上刻写这两句诗,使得小小核舟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可谓情景相合。

生:从课本页下注中可知,这两句诗分别出自《赤壁赋》《后赤壁赋》,作者都是苏轼,可见雕刻大师王叔远的匠心独运,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与前文所述“盖大苏泛赤壁云”相应,巧妙地表明主题。

师:不要小看了核舟上的这十六个字,其中奥妙无穷。

如果认真研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不少说明文语言生动,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字词中也往往蕴藏着值得咀嚼玩味的含义,具有可读性和文学味。而这就需要教者善于从中解读出来,与学生分享,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感染,领悟到“原来也有这样的味道”。

二、非文学类文本要教出情味

非文学类文本,并非只有客观介绍,常常也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通过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在开篇即言明“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万分崇敬”是直抒胸臆,而“巍峨、雄伟、庄严”,则是表达了心中的敬仰之情;文中的十幅浮雕也一一照应着这种情绪情感;文章的结尾又一次升华了情感:“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新闻类文本《“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中,“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这句普通的话语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一个限制语“我们的”,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之情。

教学说明文,我经常请学生把教材的说明文改写成“百度体”;又根据“百度体”,用说明文来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同一种文体,在说明文与说明书之间转换,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姿态沉浸于语言文字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体会说明文中的特殊情感。

比如,“松鼠”在百度词条中是这样注释的:

“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与其他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又被合称为松鼠形亚目。松鼠一般体形细小,以草食性为主,食物主要是种子和果仁,部分物种会以昆虫和蔬菜为食,其中一些热带物种更会为捕食昆虫而进行迁徙。松鼠原产地是我国的东北、西北及欧洲,除了在大洋洲、南极洲外,全球的其他地区都有分布。”

而教材中《松鼠》一文的情趣与这段文字大相径庭,作者布丰不吝褒义词语来表达对松鼠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表现了这位博物学家眼里小动物的可爱。作者开篇即写道:“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漂亮、驯良、乖巧”带有情感色彩,作者还直接说“很讨人喜欢”。教学时,我们抓住这个情感脉络,以问题“作者是如何围绕三个词语介绍松鼠的?”便可以串起整篇文章的教学。教学《凡尔赛宫》、《国宝大熊猫》时,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做法,与百度中介绍的“凡尔赛宫”“大熊猫”词条作比较,把纯说明性文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帮助学生体察两种表达的迥异之处,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如《凡尔赛宫》的第四段中就有一段文字:“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婷婷而立。”描写富有诗情画意,注入了作者赞美的感情。这表明,优秀的说明文并不是有的人所想象的那样呆板枯燥,它们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我们在教学时,目光不能只盯住“特征、顺序、方法”之类干巴巴的术语,对蕴藏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反而视若不见,否则,文本呈现出来的信息只是没有血肉、毫无生气的木乃伊。

教学阎伯理的《黄鹤楼》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悟情感”的教学环节,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比阅读,看看三篇文章“同题异构”,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崔颢登楼远眺,面对眼前异乡美景,涌起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触发日暮思归的情感,一个“愁”字,尽可表现;李白则是对故友的情深意眷、依依不舍之情;而阎伯理的《黄鹤楼》则表现了对黄鹤楼的赞美、欣赏、喜欢之情。作者为了表现黄鹤楼的雄伟巍峨,连用几个四字短语“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排比对偶的句式,极富节奏,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与黄鹤楼的雄伟气势非常吻合。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被编者删减掉的原文结尾:“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意思是“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通过比较,更加突出作者对黄鹤楼的赞美之情。

说明文是介于文学作品与科学论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教学倘若只有冷冰冰的知识灌输,就等于是把说明文教成了一般说明书。更何况,现在的不少说明书,语言文字也打“感情牌”,读来令人顿生亲近感,一下子就拉近与使用者的心理距离。很多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尤其写得生动活泼,化晦涩难懂为通俗可读,本身就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小品文。通过对这些非文学类文本中语言形式的品析,我们发现,作为动植物学家、科学家、记者的作者,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具有热爱科学、解开科学之谜的精神,而且他们本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有相当高的语文素养。因为有了情感,说明文阅读才咀之若怡,不再是味同嚼蜡。

借助语言,体味情感,是非文学类文本教学中不该错过的风景,我们理应有所作为。

三、非文学类文本要教出“趣”味

初中生处于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过程中,对科技制作发明、程序设计之类的活动非常有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从中能够品味到快乐,感受到趣味。非文学类文本如说明文,相对于文学文本而言略显枯燥,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常常令人觉得乏味。教师如果能抓住契机,打通语言文字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也能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教学《松树金龟子》时,文中有一段话,阐释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如果简单地归纳,当然也可以说出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但是从文字到文字的抽象概括,学生需要极强的理性思考,其难度不言而喻。于是,我请学生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具,依照课文中的文字说明,依次动手做一做实验,果然获得了直观的感受,理解了“差不多”“一模一样”“没有区别”三个短语的层次感与区分度,说明了发音相似度上的由浅入深,越来越逼真直至完全一样,体会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最后,再请学生来概括松树金龟子“腹部与鞘翅的后翼有节奏的摩擦”的发音原理,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就做到了寓说明文知识于趣味中。

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录音新闻》时,我请学生分角色模拟“播音员”“记者”“工作人员”,相互配合,理解了录音新闻中“混播”的效果。教学《国宝大熊猫》时,我让学生结合文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做大熊猫的自我介绍,教学效果也不错。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说明文,都会穿插一个历史典故轶事,比如,《巍巍中山陵》中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生前夙愿,《凡尔赛宫》中的历史故事,《国宝大熊猫》中关于大熊猫将错就错的命名等等典故轶事。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涉及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以激发学生对作品内容的学习兴趣。

概言之,非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绝不是一潭死水,教师善于从文本中挖掘“趣味”,课堂教学也会摇曳生姿。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不是以培养作家、文学家为己任(虽然有时会有所收获),因而不能把语文教育狭隘地等同于文学教育,虽然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文学类文本一旦进入教科书而成为师生阅读教学的媒介,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语文教与学的价值,而没有权力选择教或者不教,学或者不学。如果不教不学,这个班级的学生通过阅读本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就会残缺。语文老师不能因个人喜欢或不喜欢而随意取舍非文学类文本,这是由语文老师的使命与责任决定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自己的专业视野里自觉纳入更多语文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东西,挖掘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让非文学类文本也灵动鲜活地走进学生的语文世界。毕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感性与理性一个也不能少。说得俏皮点,人在生活中“过于感性心会碎,过于理性心会累”。语文教学,同理可证。

标签:;  ;  ;  ;  ;  

非文学文本也应教授中国风味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