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南亚资产的初步估算_直接投资论文

东南亚华商资产的初步估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华商论文,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事业发展,一直建立在充分利用华侨华人资源基础之上。因此,华侨华人经济资源,一直是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热点。①近年来,国侨办、中新社相关课题组连续数年发布年度《世界华商发展报告》,②对中国大陆以外的华商资产,按区域和国别做出估算,并推导出华商总资产数额及其变动情况。该报告以华商上市公司市值为基础,计算其资产总额及每年股值变动产生的资产规模变动情况,对评估华侨华人企业及资本实力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其资料依据,主要来自《Forbes资本家》的华人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和《亚洲周刊》每年发布的《全球华商1000排行榜》中所列的华商企业公司年报相关数据。再设定这些“华商企业的总资产和营业额可达到所在国家或地区同类企业总和的75%左右”进行推算,得出“2007年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地区华商企业总资产约3.2万亿美元、总营业额突破1万亿美元”的估算。再以“世界华商投资中国的资金中来自亚洲华商占87%、假定世界各地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倾向与其资产水平基本相同”作为推估基础,得出该年度“全球华商的总资产约为3.7万亿美元”的结论。

      这种估算方式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华侨华人企业并非都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大型企业。但即使是大型企业,很多公司也没有上市。其次,大量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上市)是华商的主体,数量数百倍于华商上市公司。在很多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它们的资产总和甚至可能超过上市公司。由此,该报告认为的这些上市公司华商企业“总资产和营业额可达到所在国家或地区同类企业总和的75%左右”,会导致对华商资产的严重低估,与现实相距甚远。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新世纪海外华商实力最为雄厚的东南亚华商资产作初步估算,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企业是资本的载体,本文的华商资产,主要指华商控制的企业资产。东南亚华商资产包括上市和非上市的东南亚华人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外国华人投资企业。

      一、前东盟五国华商资产的估算

      前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集中了绝大部分最有实力的东南亚华商。

      1.印尼华商资产估算③

      本文的印尼华资包括印尼国内华商资产,也包含国际华商投资于印尼的资产。关于印尼华商企业在印尼经济中的比重与地位问题,一向广受国内外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专家关注,也是当地政要和西方媒体常常炒作的话题。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是:印尼总统苏哈托在1967年曾称,“3%的华人控制了印尼70%的经济”。过分夸大印尼华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成为“新秩序”时期印尼政府针对华商种种限制政策的借口之一。也有印尼学者指出,华商资产只占印尼全国资产的25%—30%。④尽管对于印尼华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华商资本在印尼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尼4000多家私营大企业大部分是华商企业,资产数额大。2008年东南亚4大华商企业排行榜中,印尼6家企业榜上有名,总资产达180亿美元。⑤截至2009年7月31日,金光农业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盐仓股份有限公司、印多福食品公司、巴里多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等排名前9位的华商上市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00亿美元。⑥

      (1)华商大型企业资产状况

      印尼知名华商林文光曾按照资产额对印尼华商进行了分级,华商中约170位拥有大财团或集团企业;约5000多位为中型以上企业老板,还有近30万经营商贸的小企业主。⑦综合各方面公布的资料,本文认可这一判断,并以此作为推算印尼华商资产的基础。

      截至2009年12月,印尼证券交易所共有399家上市企业,同期印尼170家华商企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数量则有上千家。从实力考虑,399家上市企业中的华商公司绝大多数应属于这些集团。唯一一次对华商上市公司情况所作的详细调查是在1995年,由澳大利亚学者迈克尔·贝克曼及其研究小组完成的。他关于“华人企业资产占印尼私人企业市值73%”的论断得到澳大利亚外交和商贸部认可,[1]并时常见诸于分析印尼华商经济的各类文献。2009年12月底,印尼股市市值为2006.7万亿盾。[2]减除14家上市国有企业的630.8万亿盾市值后剩余约1376万亿盾,以73%的比例计算,则华商企业的资产有993万亿盾,合计1045亿美元。如把华商上市企业中原住民及外资所占股份和华商非上市企业的资产作大致抵消,则可将1045亿美元视为170家华商企业集团的资产。

      (2)华商中小企业资产状况

      印尼有约5000家中型以上华商企业资产。据印尼合作社委员会2008年7月的统计数据,全印尼数千万家企业中,资产10亿—500亿盾的中型企业占0.24%;资产500亿盾以上的大企业占0.01%。⑧从华商在印尼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判断,5000家华商企业大部分应属上述大型企业的范围。本文仅以净资产500亿盾(约500万美元)划分大中型企业的界限,作为上述华商企业的平均资产。以此推算,该部分华商企业的资产约为250亿美元。

      印尼合作社委员会称,资产在2亿至10亿盾之间的小企业占印尼企业总数的4.05%。如以其中间值6亿盾(6万美元)作为华商小企业的平均资产,则可估算出30万华商业主的总资产大约为180亿美元。

      印尼华人大多经商,著名华人企业家陈伯年认为,80%的印尼华人拥有自己的产业。[3]印尼华人家庭超过200万个,按80%的华人家庭拥有产业估计,扣除拥有大中小型企业的家庭后,约有130万户华人家庭为个体工商户。按印尼合作社委员会所说个体工商户资产在5000万—2亿盾之间推算,华人个体工商户的总资产约为163亿美元。

      (3)外来华商资产

      国际华资是印尼外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以新加坡、香港、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为主。

      

      根据东盟秘书处《2008年东盟统计年鉴》的统计显示,1995-2008年东南亚九国对印度尼西亚直接投资总计83.22亿美元。[4]同期,香港对印尼的直接投资总计为3.91亿美元。[5]台湾在印尼的投资来源国(地区)中名列第八位,深受印尼政府器重和优待。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投资业务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12月底,台商在印度尼西亚投资达1194件,金额累计为135.3亿美元。⑨中国对印尼的投资随着1990年两国复交而逐年增加,2005年中印(尼)双方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包括相互投资在内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密切。印尼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排名第二十位,在东盟各国中仅次于新加坡。至2008年末,中国对印尼直接投资存量为5.43亿美元,⑩约占中国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总量的8%。[6]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华商对印尼进行了投资,但东盟、香港对印尼的投资中也包含非华资成份,此处作对冲抵消处理。另外,如果按照印尼官方的数据,各国华商对印尼的投资额高于本文统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印尼国内资本(以华商资本为主)为获投资优惠采用了变通的投资方式。

      根据以上估算,印尼的国内华商资本(1638亿美元)与国际华资投资(227.9亿美元)总量为1866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印尼2009年名义GDP(5908亿美元)的1/3左右。国内华资与国际华资良性互动,对维持印尼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突出。

      2.菲律宾华商资产估算(11)

      菲律宾华商资产由菲律宾本土华商和其他地区华商在菲律宾所拥有的资产组成,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菲律宾本土华商资产,约占华商资产的90%以上,包括菲律宾华商上市企业、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而小微型华商企业、个体商贩、种植业及其他小额华人资产则通过菲律宾籍华人私人资产来体现。其他地区华商在菲律宾的直接投资是菲律宾华商资产的重要补充。

      (1)华商大中型企业资产状况

      截至2009年底,菲律宾股市共有上市企业248家,(12)通过对这些企业的控股公司、董事会成员、持股结构的分析,确定属于华商上市公司共有73家,占菲律宾上市企业总数的30%。其中菲律宾藉华商上市企业68家,主要属于吴奕辉、彭泽伦、叶应禄、郑少坚、陈觉中、吴聪满、杨应琳、陈永栽、施至成和吴天恩集团。上述菲律宾华商上市企业的资产总额约为19,374亿比索,约合421.18亿美元。而据菲律宾证券交易所2009年最后一期周报统计,菲律宾股市总市值为60,291亿比索,外资为20,370亿比索。华商上市公司资产占所有上市公司总资产的32%,占菲律宾国内上市公司资产的49%。

      

      

      根据菲律宾工贸部2003年对各类企业的划分,中型企业指资产在150万至1000万比索之间的企业,大型企业指资产超过1000万比索的企业。[7]《华人经济年鉴》曾于2001年进行统计,华商拥有全菲1000家最大公司和所有中型公司的半数。[8]这一比例基本符合菲律宾股市中华商资本与原住民资本的比例。根据菲律宾工贸部2006年的统计,菲律宾共有2596家大型企业,2839家中型企业。(13)据此数值推估出菲律宾目前非上市大型企业中华商企业在1200家左右,华商中型企业在1500家左右。除个别企业外,华商上市企业资产均超过了5亿比索。假设5亿比索为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的分界线,则非上市大型企业资产集中在1亿至5亿比索之间,平均值为3亿比索/家;中型企业资产取中间值5000万比索/家。据此推算,菲籍华商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为4350亿比索,约合94.6亿美元。在菲律宾非上市华商大中型企业中也有不少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如姚祖烈的联合制药,郭麦连洛的水银药业,陈永栽的菲律宾航空、亚洲啤酒、福川烟厂,吕希宗的椰油厂等知名企业。因此,94.6亿美元只是保守数字。

      (2)华人小企业及个人资产

      从菲律宾华人就业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华人从事零售业、餐饮业、种植业等行业,小微型企业居多,甚至是个体企业,他们的资产基本上属于个人资产,数额较小,难以统计。根据台湾“侨委会”1999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通过实地访问专家和地区代表领袖的方式估算出2000年亚洲地区华人的年平均所得为4248美元,储蓄率为42%。(14)假设这两个数值适用于菲律宾小企业华商,根据平均储蓄率和“财产累积七年循环周期理论”(15)来计算,华人小型、微型华商企业、个体企业中的华商资产视为包含在其中。2000年到2009年间菲律宾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2003年到2009年这7年的菲律宾华人年平均所得较1999年增长30%,即5500美元/每年,7年总收入为38,500美元,储蓄额为16,170美元。由于华人善于理财,较少浪费,除房屋贷款外很少负债,所以可视储蓄额为可自由支配的资产净额。以菲律宾华人人数为150万推估,得出菲律宾华商小企业及个人资产总额至少应为242.5亿美元。

      (3)外来华商资产

      根据《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2008年中国对菲律宾投资流量为3369万美元,占中国2008年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的1.36%。截至2008年底,中国对菲律宾直接投资存量为8673万美元,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的1.34%。[9]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投资业务处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底,台商经核准到菲律宾投资案例为966件,累计投资总额达15.9亿美元。[10]根据东盟秘书处《2008年东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资料,1995-2008年香港对菲律宾直接投资总计为8.54亿美元,其他东盟9国对菲律宾的直接投资总计为13.59亿美元。[11]

      将上述几项统计数据整合,菲律宾华商资产总量约为797.2亿美元。

      3.新加坡华商资产估算(16)

      构成新加坡经济的两大资本是外国资本和本地资本,后者包括政府资本、华人资本、马来人资本、印度人资本。华商企业主要以金融贸易、房地产、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为主。

      (1)华商大型企业资产状况

      根据2008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关于新加坡公司的数据,新加坡华商企业销售额、市值分别占新加坡上榜企业总值的31.1%、37.7%。2008年香港《亚洲周刊》发布的全球华商1000强排名中,新加坡有40家华商企业集团入选,资产总值达3416.44亿美元,销售额为656.69亿美元。减去2008年大华银行资产总值1161亿美元、销售额32.3亿美元,华侨银行资产总值1159亿美元、销售额28.4亿美元后,其他华商企业销售额为596亿美元,总资产为1096.4亿美元,非银行业销售额和总资产比为1:1.8。[12]而2007年入选全球华商1000强排名新加坡非银行业华商集团资产总值为587.7亿美元,销售额为334.4亿美元,非银行业华商企业集团销售额和总资产比为1:1.9,2009年入选全球华商1000强排名新加坡非银行业华商集团资产总值为1272亿美元,销售额540亿美元,销售额和总资产比为1:2.3。[13]

      

      假定新加坡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中其他华商企业集团也符合该情况,综合以上3年入选《亚洲周刊》全球华商1000强排名中新加坡非银行业华商企业集团销售额和总资产比情况,可知2007年新加坡非银行业华商企业集团销售总额和总资产比约为1:2。而根据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的统计,2007年新加坡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的销售总额为11,568.76亿新元,华商企业集团的销售额约占新加坡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的1/4左右。因此,2007年新加坡1000强中华商企业集团的销售额应为2892.2亿新元,约合2178亿美元。按华商企业集团销售额与资产比约为1:2计算,则华商企业集团总资产为4356亿美元。

      (2)新加坡华商中小企业资产状况

      新加坡华人中小企业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家庭企业占据一定的比重。2007年新加坡中小企业前500强销售总额为134.91亿新元,(17)当年中小企业共有14.8万家。(18)新加坡华族中小企业约占当地企业总数的约80%—90%。[14]如以占比80%计算,2007年华人中小企业总数为11.84万家,营业总额约为967.3亿新元,约合683.6亿美元。由于新加坡华商企业(非银行业)营业额与资产比率约为1:2,推估出华人中小企业资产为1367.2亿美元。

      (3)新加坡的外来华商资产估算

      据新加坡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对新加坡的投资存量合计163.20亿新元,约合115.34亿美元。[15]新加坡是海外中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国家,2008年在新加坡注册的中资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中国大陆也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海外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地,截至2010年5月底,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达154家,占在新交所上市的303家海外公司总数的50%以上。[16]截至2008年底,中国在新加坡的投资存量为33.35亿美元,[17]另据新加坡统计局的统计,同期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存量为35.02亿美元。[18]据台湾官方统计,1952-2008年间,台商对新加坡投资项目459个,累计投资54.39亿美元,(19)据新加坡方面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台湾对新加坡的投资存量为64.76亿新元,约合45.78亿美元。[19]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08年新加坡是香港第五大投资目的地和第九大外资来源地。截至2008年底,香港对新加坡投资存量为520亿港元,约合66.78亿美元。[20]

      综上所述,新加坡本土华商资产约为5723.2亿美元,外来华商资产约为262.92亿美元。华商资产总额约为5986.12亿美元。

      4.马来西亚华商资产估算(20)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09年第四季度最新人口统计,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约为647.9万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2.6%。(21)然而,马来西亚华商在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华商大型企业资产

      关于马来西亚华商大型企业资产状况,可以根据《第三马来西亚计划(1976-1980)、《第九马来西亚计划(2006-2010)》中马来西亚有限公司的拥股资本分布情况获得。(22)表6为相关年度马来西亚有限公司的拥股资本分布情况。

      

      

      根据表6的统计数据,马来西亚华商企业在2008年的累计资产为2,030.9亿令吉,约615.8亿美元,占马来西亚各种族企业总资产的34.9%,为马来西亚各族群中比例最高者。然而,华商在各个行业的总体比重已经从1970的36.9%,下降到2000年的29.2%,比例呈现出日渐下降的趋势。华商在1970年时占有约2/3比重的行业,如矿业与采石(66%)、制造业(65.4%)、营建业/建筑业(72.1%)、批发零售及旅餐业(65.3%),分别降至2000年的16.6%、28.1%、39.1%和48.5%。

      在2004年数据中,通过华商在各行业的股权比重,可以看到华商偏重的行业主要为农业或种植业(52.9%),其次为商业和零售业(50.7%),以及建筑业(42.6%)、矿业(39.5%)和服务业(39.5%)等。华商企业参与较少的行业是公共行业,主要包括电力、水利、供水、石油等,大部分是涉及较大资金和高新技术的领域。从事公共行业的主要是外国公司(67.3%),这也是外国公司在马来西亚拥有最多股本的经济领域。[21]

      (2)华商中小企业资产

      中小型企业在马来西亚经济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截至2008年底,马来西亚共有59.8万家中小型企业,占国内工商业机构总量的99.2%,中小型企业也提供了马来西亚总劳动力56%的就业机会。[22]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可分为: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3大类,主要集中在制造加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其中马来西亚的微型企业占总企业的约80%,多为家庭式经营的企业;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别占比18%和2%。

      马来西亚的华商在中小企业中所占比例超过80%。[23]若以总数59.8万家为基准进行测算,马来西亚华商中小企业大约有48万家,其中中型企业为0.96万家,小型企业为8.64万家,微型企业为38.4万家。笔者根据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的分类标准中各类型企业营业额的平均值,计算出华商中型企业营业额为86亿美元(平均营业额为300万令吉),小型企业营业额为259.4亿美元(平均营业额为100万令吉),微型企业营业额为92.5亿美元(平均营业额为8万令吉),[23]华商中小型企业营业额总计为437.7亿美元,由于马来西亚企业(非银行业)营业额与资产比率约为1:2,推估出华商中小企业资产为875.4亿美元。[24]

      

      (3)外来华商资产状况

      根据《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对马来西亚直接投资的存量为3.61亿美元。[24]据马来西亚工业发展机构2010年2月4日公布的《2009年度马来西亚制造与服务领域的表现》数据,中国在马来西亚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约为1.62亿令吉,获批准的项目计有17项(3.5百万令吉),在马来西亚引进的FDI来源地中位居第十五位。[25]中国继日本、韩国之后,成为在马来西亚相关领域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国家之一。台湾是马来西亚吸收FDI主要的地区之一,1990年位居马来西亚吸收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和地区首位,当年投资额达到23.5亿美元。截至2007年12月底,台商在马来西亚投资达2550件,累计投资金额为107.2亿美元。[26]根据香港统计处的资料数据,马来西亚是香港对亚洲直接投资的6个主要国家(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印度)之一。2008年香港对马来西亚的直接投资存量为355亿港元,约合45.59亿美元。[27]在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的亚洲国家中,马来西亚排第二位,是继中国之后新加坡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截至2008年底新加坡对马来西亚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32.32亿新元,约合164.3亿美元。[28]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来西亚华商资产和外来华商的分析,本土华商资产约1,491.2亿美元,外来华商资产约为320.7亿美元。马来西亚华商资产总额约为1,811.9亿美元。

      5.泰国华商资产估算(25)

      本文根据曼谷证券交易所华商上市企业的数据,估算泰国华商大企业的资产情况。对于泰国华商中小企业,以2007年泰国各个行业的企业总数以及泰国中小企业资产划分为基准,分行业对华商中小企业的实力进行分析。经研究估算得出初步结论:泰国华商资产为3,852.5亿美元。

      (1)泰国华商大企业资产状况

      本文以泰国2009年12月30日的股市数据为基准,对2009年12月30日曼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SET100家企业进行分析,(26)涉及华商企业有46家。这46家华商企业总市值为1,541,688.43百万泰铢,合44,141.57百万美元。前100家上市企业的总市值为4,971,586.97百万泰铢,华商企业市值所占比例为31%。此外,前100家上市企业的总资产为13,582,405.01百万泰铢,其中46家华商企业的总资产为4,654,788.85百万泰铢,所占比例为34%。(27)因此,不论从上市企业的市值来看,还是从上市企业的资产总额来看,华商企业均约占1/3左右。前100家上市企业市值占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比例为84.65%,以此推算所有上市华商企业的市值约为1,820,661百万泰铢,合521亿美元;上市华商企业的总资产约为5,498,865百万泰铢,约合1,575亿美元。

      泰国还有大批未上市的华商大企业。2007年泰国工业普查数据显示,泰国1—50人的企业数量为2,168,728家,而51人及以上的企业有19,687家。[29]本文仍按照34%的比例来推算,则非上市华商大企业约为6,694家。根据泰国新生股票投资市场(中小企业板块)统计的上市企业来看,大多上市企业的资产额都在2亿—7亿泰铢之间,因此,本文取平均值4亿泰铢来计算非上市大企业资产,推算出非上市华商大企业的资产总额为26,774亿泰铢,约合767亿美元。

      (2)华商中小企业资产状况

      从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行业分布来看,2007年泰国工业普查将一人以上的企业都计算在内,共有2,188,415家。1—50人的企业数量为2,168,728家,占99.1%,其中1—30人的企业就达2,156,050家,占98.5%。[30]虽然51—200人的企业中包含了批发业和零售业以外的中小企业,但是30—50人的企业中包含了部分零售业大企业,而且零售业企业数量多,因此这两个数据相互抵消,据此推断泰国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总数的99%。泰国《第二个中小企业促进计划》也指出目前泰国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99%,[31]因此本文以99%的比例来推算中小企业的比例。

      泰国国家银行月报资料显示,1986年泰国商业生产值达到4,885.3亿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其中属于华商者达到70%,也即属于华侨华人及华商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6%。[32]据泰国华商社团估计,批发业、进出口业、杂货业、百货业、食品罐头业、西点面包业、药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华商均占同行业的70%。[33]据《泰国侨情手册》的数据,泰国华商的商业经营(包括经营规模、范围、金额等)约占全国该行业的80%左右。[34]泰国证券交易所前100家上市企业中含有6家商业企业,而这6家全部是华商企业。综上所述,本文按照70%的比例来计算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华商企业的实力,并排除相互抵消等因素,以商业服务业领域来推估华商中小企业资产状况。

      根据泰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共有1,698,210家企业。若按照99%来计算中小企业的数量,中小企业数量为1,681,227家。按照70%的比例来计算华商中小企业,则约为118万家。再根据2007年泰国新注册中小企业平均每家资产3.12百万泰铢来计算,则泰国华商中小企业资产为36,816亿泰铢,约合1,156.4亿美元。

      (3)外来华商资产状况

      根据《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末,中国大陆对泰国直接投资的存量为4.48亿美元。[35]根据香港统计处的资料显示,泰国是香港对亚洲直接投资的6个主要国家(中国大陆、新加坡、泰国、日本、印度)之一。2008年香港对泰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为383亿港元,约合49.18亿美元。[36]台湾也是泰国外资主要来源地之一。2007年台商经泰国投资委员会核准投资案件计49件,投资金额为2亿4775万美元,位居在泰投资来源地第三位。当年,泰国台商厂家约有3000家,大曼谷地区(曼谷、北榄、拉加邦)是台商主要聚集地。正式登记为泰国台湾商会联合总会会员厂商者有1200家。其中,台达电子(泰国)股份有限公司系当地最大的台商企业。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投资业务处统计数据,1952年至2007年12月底,台商在泰国投资达2023件,累计投资金额为121.3亿美元。[37]

      根据东盟秘书处《2008年东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资料,1995-2008年东南亚九国对泰国直接投资总计179.08亿美元。[38]

      综上所述,通过对泰国华商资产和外来华商的分析,本土华商资产约3,498.4亿美元,外来华商资产约为354.8亿美元。泰国华商资产总计约3,852.5亿美元。

      

      二、其他东盟国家华商资产估算

      1.柬埔寨

      柬埔寨华商经济实力普遍优于当地的柬埔寨人,同时涌入柬埔寨的海外华资,也为本地华人参与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外来华资和本地华资既合作又竞争,共同构建遍及柬埔寨各个经济领域的华商网络。

      (1)华商大型企业资产

      2010年,柬埔寨有7家华商创建的商业银行,分别是祖籍潮州的许瑞腾创办的湄江银行、李安弟创办的安达银行、方侨生创办的加华银行、陈丰明创办的柬埔寨澳纽皇家银行、香港商人任瑞生创建的联合商业银行、马来西亚华商郑鸿标的柬埔寨大众银行以及台湾第一商业银行(金边分行)。截至2010年9月底,湄江银行在柬埔寨有5家分行、安达银行有1家分行、联合商业银行有3家分行、加华银行有27家分行、柬埔寨大众银行有17家分行。加华银行已经成为柬埔寨最大的商业银行,在柬埔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存贷款量占据了柬埔寨全国银行业务量的30%以上。除银行业外,方侨生还投资于房地产开发,经营购物中心、工业园、酒店、歌剧院、民俗村等项目,逐渐实现金融、旅游、房地产多元化跨国经营。[39]

      根据柬埔寨中央银行《2007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7家华商银行的银行资产总额及所占柬埔寨全部银行总资产份额的情况如表9所示。

      

      柬埔寨华商大企业主要以银行业为主,上表所列7家华商银行的总资产为8.24万亿瑞尔,约合20亿美元。

      (2)华商中小企业资产

      柬埔寨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根据柬埔寨统计局2002年的数据,在制造业部门中,大约86%的中小企业的雇员在10人以下,约5%的中小企业的雇员在10人至19人之间,3%的中小企业的雇员为20—99人。只有不到7%的企业为大型企业,雇员在100人以上。[40]柬埔寨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在柬埔寨私营部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了柬埔寨主要的工业体系,吸收了柬埔寨的大量劳动力。

      2005年,柬埔寨全国共有小企业28,747家,从业人员为79,447人,产值为6亿美元,约占柬当年GDP的10%。[41]2006年柬全国共拥有小型企业30,535家,比2005年增长4.23%;从业人员为88,040人,比2005年增长2.35%;产值为6.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02%,约占当年GDP的10%左右。[42]

      碾米企业在柬埔寨的中小企业占据较大的比重,根据柬埔寨一项专项调查,(28)碾米企业大多是由柬埔寨华商所建立。在2005年的第一次样本抽查中,16家样本企业中,华商碾米企业为12家,占75%。在2007年的第二次样本调查中,在44家企业中,华商碾米企业有42家,占95%。如果将两次的抽样结果进行折合估算的话,华商创建的碾米企业所占比例大约为85%。根据柬埔寨2007年《柬埔寨中小企业统计》的数据,2007年柬埔寨大约有中小型碾米企业23,103家,按照华商碾米企业所占比例为85%进行推估的话,柬埔寨华商中小型碾米企业大约有19,638家。再根据柬埔寨能源、工业和矿业部门关于中小型企业启动资金的定义,小型企业的平均启动资金为5万美元。结合第一次调查的数据,将12家华商碾米企业的启动资金平均折算,每家碾米企业的启动资金是4.1万美元,可以估算出2007年柬埔寨华商小型碾米企业的资产约为8.05亿美元。2007年柬埔寨工业部门中超过80%的中小企业从事食品、饮料等行业,或推算出华商中小企业资产约为10.07亿美元。

      (3)中国大陆对柬埔寨的直接投资

      据柬埔寨中国商会会长高华介绍,到柬埔寨经商的中国商人已经突破15,000人,[43]涉及旅游、房地产、教育、新闻出版等各个行业。

      根据《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陆对柬埔寨直接投资的存量为6.33亿美元。[44]台商是柬埔寨较活跃的外商之一,主要投资领域有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农业开发、木材加工、纺织成衣、制鞋业、旅游业以及娱乐业等。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投资业务处统计资料,1994-2007年台商在柬埔寨投资191件,投资金额总计3.93亿美元。[45]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库《2003年东盟统计年鉴》、《2008年东盟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统计,1995-2008年香港对柬埔寨直接投资累计金额为4,220万美元。1995-2008年,东盟九国对柬埔寨直接投资累计金额为8.944亿美元。(29)

      由于柬埔寨没有详尽的企业统计数据,无法较准确推估华商资产。但综上所述,柬埔寨华商资产至少在49.7亿美元以上,实际资产可能远远超过该数字。

      2.缅甸华商资产估算

      (1)本土华商企业资产

      缅甸华人大多数都经商,华商从事的行业占当地同行业的比例为:商业为70%,服务业60%,农业5%,工业5%。但是华商企业大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工业以经营机械修配业、食品加工业及制衣业为主,商业方面以杂货业、饮食业及金饰业为主。[46]近年来缅甸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缅甸华商的总体经济实力也不断提升。

      贸易行业是缅甸华商经营的重点。在缅甸各大城镇均有华侨华人开设的杂货铺。20世纪90年代至少有1000家,平均每家资产在100万缅元以上。零售杂货业是缅甸华人经营的传统行业,2002年从事该行业的华商增长到2.5万家,平均每家的经营资产在200万缅元左右。进出口贸易行业是在华商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1993年华人登记注册的进出口公司和代理商约有800家,约占全缅甸的14%。在缅甸20家最大的私营出口公司中,为华商所经营的占据一半左右。[47]2002年获准登记的进出口商、经纪商与合营公司达4500家。随着中缅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进出口商品数量的逐步增加,华商贸易业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扩大。

      航运业、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是近年缅甸华商发展较快的行业。2002年缅甸华商从事内河及沿海传统航运业者约有700多家,资产从500万缅元至8000万缅元不等。同时华商经营汽车运输者也日益增加。2001年,缅甸华商经营纺织厂有500余家,资产大至7000万缅元,小者约800万缅元左右。2002年华商经营的食品加工工厂增加到5000家,资产也增长为600万缅元至9000万缅元不等。

      餐饮业也是缅甸华商主导的行业。1992年缅甸华人开办的中餐馆至少有500余家,资产从数万到数十万缅元不等,华商餐饮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将快速发展,中餐馆资产少的几百万缅元,多则达5000万缅元。此外,华人开设小食店和茶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2001年仅仰光就有2000多家华人小食店,平均资产约在100万至200万缅元。仰光华人经营的大小茶室约有700余家,每家资产小者约为100万缅元,大者资产规模达到4000万缅元。[48]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统计资料,2000年缅甸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为:第一产业占比57.2%,第二产业占比9.7%,第三产业占比33.1%。(30)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EO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00年缅甸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5,527亿缅元,2007年为226,835亿缅元,2008年为288,989亿缅元,(31)约合270.2亿美元。根据以上数据,笔者假定2008年缅甸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基本与2000年一致,而华人所从事行业占当地行业比例状况也变化不大,则基本可以推算出2008年缅甸及华人三大产业资产分别为154.4亿美元(华人7.72亿美元)、26.21亿美元(华人1.31亿美元)和89.44亿美元(华人58.14亿美元),缅甸华人资产总计约合67.17亿美元。

      (2)外来华资对缅甸直接投资状况

      根据《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末,中国对缅甸直接投资的存量为9.3亿美元。[49]据东盟秘书处《2008年东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资料,1995-2008年香港对缅甸直接投资总计为4.591亿美元。[50]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统计,1995-2008年东南亚九国对缅甸直接投资累计金额为12.874亿美元,[51]由于缅甸目前仍禁止台商直接赴缅甸投资,所以在缅甸投资的台商多数经由第三国或是利用当地人身份前往投资,大多是经营成衣业,其投资具体数据难以统计。

      综上所述,缅甸的本土华商资产为67.17亿美元,国际华资投资额为26.77亿美元,总计为93.9亿美元。

      3.越南华商资产估算(32)

      越南华商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金融业、建筑和房地产业、酒店和旅游业、橡胶和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等。自越南革新开放以来,越南本土华商企业成就显著,在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不断拓展国外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外来华商也成为对越投资的主力军。

      越南的华商资产主要由越籍华商资产与外来华商资产构成。鉴于越南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且多达半数的越籍华人集中于胡志明市,为越南华商的经济重心,在计算越籍华商总资产时,依此情形分别计算胡志明市华商资产和其他地区的华商资产,再予以求和。越南外来华商资本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港台、新加坡等其他地区华商对越南的投资。

      (1)本土华商企业资产

      越南华人高度集中于胡志明市。约占全市6,810,461人口总量的8%。[52]胡志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全市各类企业总数为45,076家,而该市华族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的30%,[53]亦即华族企业达13,522家。这些企业中,在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华族控股企业有3家,分别是陈金成集团的京都股份公司、郭万寿集团的天龙集团股份公司和邓文成集团的西贡商信TMCP银行。此外,该市著名大型华商企业还有尤凯成集团的平仙日用品制作有限公司、陈巧基集团的友联亚洲钢铁股份公司、张子谅集团的新强盛电线电缆责任有限公司、朱立基集团的万盛发投资公司、川亚责任有限公司、蔡俊纺织成衣集团、高肇力集团的亚洲ABC饼家、刘立政集团的喜临门饼家等。

      鉴于胡志明市华族人口众多,越南政府成立了华人工作处,且市行政机构会定期发布有关全市以及华族经济情况的信息和数据,可大致估算出胡志明市华族的资产概数。从经济占有量来看,截至2005年,胡志明市的华商企业营业额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54]根据越南胡志明市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胡志明市全部企业资产约达1,675万亿盾,(33)如仍按华商企业资产占30%推估,胡志明市越籍华商的资产总额约为500万亿盾,约合256.5亿美元。

      越南其他地区(除胡志明市外)的华族居住相对分散,资产不及胡志明市华族雄厚,且散落于民间。华族企业规模有限,多以家庭为单位,从夫妻店、家庭作坊到小型加工厂之类,遍及城乡。根据这部分华族资产的特点,可依据台湾学者林建山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某地区全体华人的储蓄额,再以7年作为循环周期,推算资产累计额,所得即为该地区华商资产。

      

      2002-2008年越南国民的人均月收入为618,050盾,人均年收入合380.5美元。亚太地区华人收入为国民平均收入的350%—450%左右,[55]由于越南是发展中国家,且自2008年起又遭遇金融危机,故选择低限350%,则同期华人人均年收入约为1330美元。除胡志明市外的越籍华人约占总数的50%,其他地区华人总收入约为7.47亿美元。2002至20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储蓄率为35.1%,[56]华人素有勤俭储蓄的传统,储蓄率应不会低于此平均水平,则这部分越籍华商资产总额约为18.4亿美元。

      综合以上数据,越籍华商总资产约为274.9亿美元。

      (2)外来华商资产状况

      根据越南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88年至2009年,中国大陆对越直接投资项目共计810个,占项目总数的6.4%,在41个长期对越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十六位。根据《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的存量为7.285亿美元。[57]越南是台商重点投资地区。截至2007年6月,在越台资厂家数量为1636家,如算上以第三地名义出资、合资及联营等其他形式,台商企业可达2500—3000家。根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台湾对越投资达到126.35亿美元,约占越南吸引外资总额的12.1%,投资项目占总量的18.5%,位居榜首。[58]

      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香港对越南投资项目共计564个,投资总额达77亿美元。[59]根据东盟秘书处《2008年东盟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统计,1995-1999年,东南亚九国对越南直接投资的存量为19.51亿美元,1995-2008年,东南亚九国对越南直接投资存量为61.05亿美元。[60]

      综上所述,通过对越南本土华商和外来华商的分析,越南华商资产总额约为546亿美元,其中,本土华商资产约274.9亿美元,外来华商资产约为271.7亿美元。

      4.老挝华商资产估算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7年老挝华侨华人总数约为28万,约占老挝600万总人口的4.8%,[61]主要分布在万象、琅勃拉邦、会晒、北滨等湄公河沿岸城镇。老挝华商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本地华商

      老挝华商多从事进出口、批发、零售业等小型工商业,规模不大,但均自成系统,销售网络遍及全国。1986年以后,随着老挝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华商所经营的小型工商业已逐渐恢复。在各国华商投资的带动下,老挝华商渐与外商合资经营伐木及锯木事业,利用老挝天然资源拓展经营规模与领域。此外,不少泰籍华商与老挝当地华商合作共同投资纺织业、化学肥料、橡胶树、酒店业、银行业等。同时移民在外的老挝华商,也陆续返还原居住地谋求发展。根据老挝华人人口占比情况,假定老挝华人在老挝经济中占比略高于人口占比的比例,2008年老挝GDP约为51亿美元,[62]推估老挝华商资产为3亿美元。

      (2)外来华商状况

      1989年中老关系正常化以后,中资企业逐渐以合资、独资企业的形式对老挝进行投资。根据《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存量为5.36亿美元。[63]投资项目集中在初级加工制造、服务、农业开发、贸易、建设、矿产开发等领域。据东盟秘书处数据,1995-2008年,台湾对老挝直接投资总计为3580万美元。[64]同期,香港对老挝直接投资总计为190万美元,[65]东盟九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累计金额为4.29亿美元。

      综上所述,老挝本土华商资产约3亿美元,外来华商资产约为10亿美元。老挝华商资产总额约为13亿美元。

      5.文莱华商资产估算

      文莱独立后,对外侨采取严格控制政策,文莱的华侨华人基本保持在5万人左右,其中约2万人已取得文莱国籍,1.5万人为永久居民,另有1.5万人仍为临时居民。2006年文莱华侨华人约5.6万人,占总人口的15%。(34)文莱摩拉县、都东县是华人主要聚集地。商业是文莱华侨华人从事最为密集的行业。律师是文莱华人另一主要从事的职业,有近百家私人律师事务所为华人所开设。

      (1)华商资产状况

      根据台湾“侨委会”的调查,1999年文莱华商杂货业有310家,每家平均资产75,000美元,多属家族经营店铺,占当地市场份额的50%。资金充裕者往往自行进口部分货品,并兼营批发业务。华商专营贸易业约有50余家,每家平均资本约为10万美元,占当地贸易业份额10%左右。华商餐饮业大约45家,平均每家资产12万美元。华商经营的机械企业有34家,平均每家资产约15万美元,主要从事车辆、电器等各类产业机械维修业务,进而改造、装配机械业。塑胶加工企业有4家,平均每家资产约15万美元,经营的产品包括家用器皿、各种机器工具的组配件。华商经营的建筑房地产企业60家,平均每家资产100万美元,并兼营房地产投资及交易。此外,华商还有食品加工企业16家,平均资产4万美元;制衣企业8家,平均资产90万美元;木板厂7家,平均资产20万美元。在农业方面,华商经营农场有5家,农户18家,主要种植水果,每家平均资产20万美元。华商经营养殖渔业3家,他们是文莱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商。华商从事采石业有3家,每家资产100万美元。[66]

      根据文莱华人人口占比情况,假定文莱华人在文莱经济中占比略高于人口占比的比例,2008年文莱GDP约为141亿美元,[67]推估文莱华商资产应不低于17亿美元。

      (2)外来华商

      

      根据台湾“侨委会”统计,至2007年,台商直接投资金额约1.6亿美元左右,最大企业资本额约450万美金。[68]根据《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文莱直接投资的存量为0.174亿美元。[69]据东盟秘书处《2008年东盟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统计,1995-2008年,香港对文莱直接投资总计为5240万美元。[70]同期,东盟九国对文莱直接投资总计为14.92亿美元。[71]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莱本土华商和外来华商的分析,本土华商资产约17亿美元,外来华商资产约为17.22亿美元。文莱华商资产总额约为34.22亿美元。

      三、初步结论

      本文初步研究结论为:至2008年,东南亚的华商资产约为1.5万亿美元。其中,华商大企业的资产9506亿美元,中小企业3994亿美元,外来华资1557亿美元。由于各国的中小企业的数据不全,该部分可能被低估或大大低估。如以国别分,则新加坡为5986亿美元(占39.77%)、泰国3853亿美元(占25.6%)、马来西亚1812亿美元(占12.04%)、印度尼西亚1866亿美元(占12.4%)、菲律宾797亿美元(占5.3%)。前东盟五国占据东南亚华商资产的95%。即使扣除中国大陆华资的77.85亿美元,也在1.49万亿美元以上。

      由于对后东盟五国的数据掌握远远不够,只能依靠现有资料作大体估算,应当远低于实际数额。但后东盟五国的华商实力较小,即使低估,对东南亚十国华商资产总额的影响不大。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占世界华侨华人人口的73.5%,如以其他地区的华商人均资产参照东南亚华商的资产,则港台和东南亚以外的世界华商,其资产总额应在5500亿美元左右。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华商资产当在2万亿美元以上。加上港澳台地区,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华商”资产总额当接近5万亿美元。[72]

      ①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学者内田直作、游仲勋,美国学者吴元黎和中国学者李国梁等,均对部分东南亚华商资本作出估算。参见:吴元黎等著:《华人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汪慕恒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3页;李国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②参见《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新华网,http://www.huaxia.con/xw/dl/2008/00746897.html。

      ③采用课题组成员杨晓强博士关于印尼华商资产的估算。

      ④印尼学者布林汉·马根达的观点,原载印尼《棱镜》1990年第4期,转引自《地平线》2007年第8期。

      ⑤根据《亚洲周刊》(香港)2008年11月23日资料统计。

      ⑥《亚洲周刊》(香港)2009年12月6日。

      ⑦参见林文光先生在第三次世界华人论坛上的发言,http://2008.vodvv.con/07/t5_2.htm。

      ⑧转引自印尼法规研究中心《中小型和微型企业法及其实施的挑战》一文,见http://202.134.5.138:2121/pls/PORTAL30/indoreg_irp_editorial.show_editorial?id=1180。

      ⑨1959-2005年统计数据来源于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投资业务处;2006-2008年统计数据来源自印尼投资协调署。

      ⑩注:这些统计并未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而事实上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投资额要远远高于其他领域,仅2005年印尼总统苏西洛访华时,两国签下的该领域投资协议就达40亿美元。

      (11)采用课题组成员王晓东博士关于菲律宾华商资产的估算。

      (12)本课题采用的菲律宾股市数据以2009年12月24日为基准。

      (13)资料来源:菲律宾工贸部网站,http://www.dti.gov.ph/dti/index.php?p=32,2009年12月24日。

      (14)台湾环球经济社国际经济研究所华人经济研究计划小组评估。

      (15)“财产累积七年循环周期理论”是指华人个人所得中,未消费掉的储蓄,每累积七年即可构成华人一笔具有固定性的财产。台湾“侨委会”在《全球华人经济力现况与展望研究计划总结报告》中使用该方法推计海外华人私人资产。

      (16)采用本课题成员黄兴华博士关于新加坡华商资产的估算。

      (17)资料来源: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与新加坡DP资讯集团调查数据。新加坡中小企业50强排名是由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支持,新加坡DP资讯公司从8000多家新加坡本地公司,根据它们前年6月1日到去年5月31日已审计财务报告所盈利排名前500中小企业。

      (18)新加坡标新局2007年统计数据。

      (19)数据来自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2008年核准华侨及外国人、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投资统计年报。

      (20)采用课题组成员博士生何启才关于马来西亚华商资产的估算。

      (21)人口数据引自马来西亚统计局于2010年1月发布的《每月统计简报》(Monthly Statistical Bulletin),有关2009年第四季度的人口估算所得。详情请参:马来西亚统计局,http://www.statistics.gov.my/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70&Itemid=14&lang=en。

      (22)马来西亚拥股权乃是根据已向马来西亚公司委员会(Companies Commission of Malaysia)注册,并还保持活跃的公司的资料进行估算而得(《第九马来西亚计划》的股权估算是根据逾68万家公司的资料而得)。马来西亚政府在估算各族的拥股权时,所采取的计算法是以面值(par value)为准,而不以市值计算。采这种算法的目的主要是可以涵盖所有上市公司(listed companies)和非上市公司(non-listed companies);以市值(market value)为准的话,则只能计算马来西亚股票市场里的上市公司。此外,股份属于政府所有的公司,包括官联公司,并不列入计算范围之内。

      (23)资料来源: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机构(SME Corporation Malaysia)对马来西亚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定义及分类标准。

      (24)根据香港《亚洲周刊》2007、2008、2009年全球华商1000强排行榜中马来西亚入选的非银行业华人企业营业额与总资产比综合得出。

      (25)采用课题组成员王艳硕士关于泰国华商资产的估算。

      (26)SET100包括100家最大市值及股份流通量最高的上市公司,采用与SET指数相同计算方法,自2005年4月30日开始计算,并每年检讨一次成份股组合。

      (27)资料来源:泰国曼谷证券交易所,http://www.set.or.th。

      (28)本文数据来源是在两次田野调查时对16家碾米企业和44家碾米企业的所有者进行面对面的访问和进行结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第一次调查是在2005年进行的。根据柬埔寨中小企业委员会关于中小企业的定义,16个样本碾米企业按类别划分为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第二次调查是在2007年进行的,也属于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所有样本碾米企业都在马德望省能源工业矿业厅登记。

      (29)2000-2008年数据来自:ASEAN Secretariat-ASEAN FDI Database,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2008,p.129,1995-1999年数据来自:ASEAN Secretariat-ASEAN FDI Database,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2003,p.148.

      (30)Source:World Bank Database,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9年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31)Source:IMF WEO Database,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2页。

      (32)采用本课题组成员阳阳博士关于越南华商资产的估算。

      (33)资料来源:越南胡志明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pso.hochiminghcity.gov.vn。

      (34)台湾“侨委会”和廖建裕教授等所用各项资料,均按文莱华人占总人口15%比例推算。台湾“侨委会”编:《1997年华侨经济年鉴》,台北:环球经济社,1998年,第105页;Leo Suryadinata,Issues and Events of Ethnic Chinese Communities,in Chinese Heritage Center Bulletin,No.9,May 2007,p.4.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在东南亚资产的初步估算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