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与分析_中学生论文

对中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观念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中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后备力量,对其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是一个涉及国家建设和教育事业的重要问题。

我国对青年择业心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纵观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青年择业心理的研究,可以说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社会调查,理论探讨相对薄弱;2.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多,对其他领域的青年研究相对较弱;3.对沿海开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青年研究较多,对内地青年的研究相对较弱,尤其对中学生择业心理的研究更为少见。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才流动机制及人才市场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职业的自由选择成为现实。就我国中学生而言,除了极少数学生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外,大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后(包括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即进入劳动市场,怎样正确地引导他们择业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为了给就业指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我们特对山东省济南市、烟台市、临沂市、曲阜市七所中学的550名中学生(240名高中生,310名初中生)进行了择业问卷调查,除掉不合格问卷,对497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现扼要叙述如下: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择业标准调查

表1.

由表1可知:高中生与初中生在择业的主要参照因素方面基本没有差别,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本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这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强烈要求发挥个人特长与兴趣、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取向。当代中学生希望实现个人抱负,是有事业心与进取心的表现,应予以肯定。但需注意的是,很少有人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个人本位”已占据主导地位。在对“多数人择业的主要参照因素”问题的回答中,高中生与初中生没有差别。但综合两个问题的回答后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对表中两个问题的认识,第一位因素的选择结果相反,自己择业的第一位因素是“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合,能发挥个人特长”,而认为多数人择业的第一位因素却是“经济收入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重义轻利,而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是重面子,好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和“收入高”相比,“符合个人兴趣与爱好”似乎比追求“高收入”更体面些。因此,即使对高收入“心有所望”,也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毫无保留不加掩饰地公之于众。而在评价“多数人如何看”时,则面子方面的顾虑就不复存在了,可以比较坦率地言其实了。由此可以推断,多数中学生择业时考虑的第一位因素未必就是“符合个人兴趣与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但这是否反映了当代中学生有着比其他人更高的职业追求,尚待进一步研究。余嘉元同志关于高中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参照因素也是“本人的能力、爱好和该职业的经济收入,而很少考虑国家需要。”(高中生职业兴趣调查《华东师大学报》)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是相似的。

〈二〉职业理想调查

表2.最希望选择的职业是什么

男(%)

女(%)农民家庭非农民家庭

(%) (%)

1 军人45.8 医生47.0军人48.8企业家47.3

2 企业家38.3军人30.5医生36.9军人35.8

3 科研人员33.4 企业家28.5 企业家38.3 医生33.5

从表2可以看出,中学生最希望选择的职业主要是:军人、企业家、科研人员、医生等。从优先选择的顺序看,男生与女生之间,农民家庭的学生与非农民家庭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一方面反映了择业的性别差异,也反映了家庭背景对学生择业标准的影响。但在中学生最希望选择的职业中,前三位根本没有体力劳动职业,这反映了当代中学生重脑轻体的择业倾向。从我国传统文化上看,人们一向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以智力、专业技术为特色的职业,其社会声望总是高于蓝领阶层。当代中学生这种重脑轻体的择业倾向,不能说没有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当代中学生并未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又未免过于简单化。脑体倒挂的现实并没有降低科研工作者、医生等职业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并非没有原因。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学生择业的主要参照因素,前三位因素中有两个分别是“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和“工作环境好”,而脑力劳动一般是以个体劳动为主,独立性较强,更便于发挥个人的才智和特长,而且一般都是坐办公室,环境优越。这些都和中学生的择业标准是相统一的。徐麟曾撰文说明“农村高中生择业时亦重脑轻体,但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高中生职业自决问题初探《青年研究》)由此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中学生与80年代及之前的中学生在择业方面有了很大差异。当然,在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对脑力劳动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该提倡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中小学教师为职业的人很少,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教育事业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师工作应该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工作之一,然而现状却如此令人担忧。可见,提高教师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了。

张志增也曾就该问题在农村初中生中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认为务农的职业是不光彩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择业心理态势调查分析《教育与职业》)

余嘉元的调查结果是:高中生最感兴趣的职业是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医务人员,最不感兴趣的职业是农民、工人和教师。(高中生职业兴趣调查《华东师大学报》)这些研究均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

〈三〉职业动机调查

表3.人们的工作目的

高中(%)

初中(%)

1 受到社会重视、体现人生价值52.6

为祖国作贡献64.4

2 发挥能力专长40.7 发挥能力专长45.0

3 为祖国作贡献42.7 为他人服务39.2

由表3可知,对于人们的工作目的的认识,高中生和初中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高中生更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和“发挥能力专长”,而“为祖国作贡献”仅排在第三位;初中生则更强调“为祖国作贡献”和“为他人服务”。这与中学生的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是有关系的。虽然同在学校受教育。但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幼稚、单纯些,自我意识也相对较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仍很浅薄,较少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而更多地接受了学校中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容易把“为国家”放在首位。但高中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受社会影响的加大,更容易强调自我实现。

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本无可厚非,在一定程度上还应予以提倡。但也不能走极端。必须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恰当位置上,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设计,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则要强调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否则,一味强调个人实现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就会偏离方向,因此,对青年来讲,奉献精神仍然是需要提倡的,这不仅是教育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安定、经济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对社会职业的了解情况

表4.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了解情况

高中 初中

很了解20.0%17.9%

稍微了解 76.2%77.9%

一无所知 3.8% 4.2%

表5.对各种职业人员的收入及对各种职业工作过程的了解

对各种职业人员对各种职业工作

的收入的了解

过程的了解

高中(%)

初中(%) 高中(%) 初中(%)

很了解 1.6 1.6 0

1.0

比较了解 25.420.89.2 9.3

一般 40.038.143.838.1

不太了解 30.336.240.542.9

很不了解 2.7 3.2 6.5 8.7

表6.中学生与家长及与同学在职业问题上的交流情况

与家长的交流% 与同学的交流%

高中初中

高中初中

经常谈33.025.0

36.825.5

偶尔谈61.165.1

54.660.3

未谈过5.9 9.98.6 24.2

表7.择业时与家长意见的一致程度

男生(%) 女生(%)

不一致 33.7

36.0

不太一致

52.5

53.5

很不一致

4.73.5

没谈过 9.17.0

从上述四个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表中各个问题的回答,高中生与初中生或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别不大。概言之,一是中学生不了解职业,对自己所选的职业“稍微了解”和“一无所知”的人竟达80%以上;对各种职业人员的收入和各种职业工作过程选择“一般”、“不太了解”、“很不了解”的人也均为80%左右。此外,中学生与父母或同学在职业问题上也缺乏交流,在这两个问题上选择“偶尔谈”和“未谈过”的人,高中生和初中生均在70%以上,这就堵塞了了解职业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渠道。在此问题上,初中生尤甚。其二是中学生与父母的择业意见不一致,且无性别差异。选择“不太一致”与“很不一致”的人,男生与女生均为57%,这表明了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或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按自己的愿意处理问题。上述两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构成了中学生择业中的两个困难。对于这一问题,寸草曾做过调查,结论与本调查一致。(中学生的择业指导《青年研究》)

〈五〉对择业待遇的考虑

表8.对下述三种条件职业的选择情况

从表8中可以看到,男生与女生在该题的选择中无明显差别,其中选择收入高低与紧张程度比较折中的第②种条件职业的人约为44%,其次是选择③。这反映了中学生在追求高收入与追求轻松舒适之间的矛盾。对此,从其择业标准中亦可窥豹一斑。在表1中,多数人择业的主要参照因素占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高收入”与“工作轻松舒服”,说明当代中学生非常重视这两个方面,但当二者不可兼得时,“轻松舒适”将退居次要地位。

〈六〉对择业环境的考虑

表9.希望在什么样的地方工作

从表9可以看出,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基本没有年龄(高中、初中)、性别及地区差异。其中前三位的选择大致为:沿海地区、大城市、中等城市。与此相反,选择内陆地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人数非常少。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边远地区之间,以及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农村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分不开的。沿海地区与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水平较高,从而吸引人们到这些地方工作与生活,而内陆、边远地区及农村与小城镇,其经济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所以人们也不愿意朝这些地方流动。中学生的这种选择反映了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转变。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是合理的,但必须注意不能过分强调,否则,可能会因人才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发展。

〈七〉对择业的人为因素

表10.影响中学选择职业的重要人物

高中(%) 初中(%) 男生(%) 女生(%)

老师 5.43.85.4 3.0

父母 53.0 48.7

47.155.0

亲友 4.36.17.1 3.0

伙伴同学 7.68.78.8 7.5

偶像 5.47.48.1 4.5

其它 24.3

25.3 23.6 27.0

由表10可以看出:父母对中学生的择业影响最大。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对家庭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因此,父母强烈影响到中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不足为奇的。但这也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落后,教育的乏力,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不能对中学生的职业选择给予强有力的影响和正确的指导。教师对中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很小,甚至不如同伴的影响大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结与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职业选择中存在着许多倾向和问题,主要表现为:1.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注重经济利益,追求个人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精神;3.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4.自主择业有困难。

那么,怎样根据中学生的择业心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和教育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应教育与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概括起来讲,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同人们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有关;外部因素主要同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关,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目前我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旧的职业价值观面临崩溃,新的职业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总的看来,我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反映出来的一些新变化、新追求、新趋势是积极的,但也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不正确的东西。为了帮助中学生顺利恰当地实现职业选择,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把个人的职业兴趣、爱好、实现个人抱负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应当积极为青年实现远大抱负创造条件;作为青年,则应把自我实现放在恰当的位置,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设计。2.针对中学生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职业理想偏高,职业价值观摇摆多变等特点,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机构,帮助他们了解现代社会中的多种职业,向他们介绍我国现代职业情况及中期、近期的就业信息。3.还应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包括自我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对于个性问题,本文未作调查,但个性教育的重要性却是勿庸置疑的。

标签:;  ;  ;  ;  ;  ;  

中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与分析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