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务车定点维修招标案例分析

深圳公务车定点维修招标案例分析

一、深圳市公务车定点维修招标案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笑天[1](2020)在《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共交通提供的是公益性服务,票价由政府制定,满足市民基本的出行需求。常州公交常年以来实施低票价政策,如今票款收入已入不敷出,靠公交自身运营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常州市政府通过设立城市公交专项资金,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公交集团购车及政策性亏损进行补贴,支持和保障公交集团的正常运转和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专项资金设立的必要性分析、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方面入手,进一步阐明该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内涵,并提出优化的意见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选择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意义。从理论上对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解读,并以常州地方实例为基础,分析了在主营业务持续下降和综合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设立专项资金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其次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亏损难以控制支出压力较大、车辆购置不合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专项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不足、资金下达周期长拨付不够及时、社会效益需要进一步提升等。最后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措施,包括:推动公交集团业务发展降低资金支出压力、优化专项资金管理分工格局、加强专项资金保障措施、强化预算评审与预算安排挂钩、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考核评价机制等。

赵亚荣[2](2019)在《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短租出行方式,相比传统出租车、专车等出行方式,分时租赁在价格、使用的灵活度方面占据优势。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租车行业的深度影响,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的应用普及,消费市场的需求旺盛增长,制定清晰的市场战略可以帮助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共享在中国发展较短,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仍处于发展初期。众多企业尝试开展汽车自助分时租赁业务,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Y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涉及车辆、续能、停车位及线下运营等诸多环节,投入成本高,面临较为严重的亏损压力,因此制定企业市场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Y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内部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EFE矩阵评价法、IFE矩阵评价法分别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评价,从而总结出其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并运用SWOT分析法结出公司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存在的劣势和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四半维坐标法确定选用SO战略作为最佳战略组合。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Y公司的战略进行诊断,找出Y公司战略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发展方向。根据SWOT分析矩阵和四半维坐标分析的结果和诊断结论,对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并运用QSPM分析法调整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详细的总体战略目标、竞争战略、市场战略的实施举措,以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化新能源汽车综合运营服务商为发展目标,规划在未来的2-3年时间里进入“线上线下一体化”阶段。最后,提出了市场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对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的研究可以助推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为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制定市场战略提供参考。

叶秀湖[3](2019)在《基层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肇庆市D区实践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机关后勤工作是机关行政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保障力量,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机关后勤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中央八项规定、纪律作风等政策的出台,网络普及、信息公开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对机关内部运行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参与到机关后勤工作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外界将会更加关注机关的运转情况。基层机关后勤社会化的顺利改革,是促进地方政府与企业良好合作的桥梁。肇庆市属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之一,D区是该市的中心县区,一直在致力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其社会化改革工作受到干部职工和群众的热切关注。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调查法,对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制约其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困境,比如缺少顶层指引、服务质量不高、改革步伐迟缓、后勤队伍适应不了发展要求等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理顺后勤管理职能、加强监管力度、培育后勤服务市场、培育优秀的后勤人员等。通过该项研究,旨在能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环境下,为地方基层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本内容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关于机关后勤社会化研究综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国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及现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现状。第四部分详细阐述了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其原因。第五部分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匡梅珊[4](2017)在《衡阳市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与财政支出管理的作用,因其透明度高,具有较高的公平性与竞争性,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招标采购作为主要的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活动作为政府高效廉洁的重要监控内容,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为政府采购高效廉洁提供实践依据,为完善地方政府采购制度提供地方经验理论。本文以衡阳市政府为研究对象,回顾了国内外政府采购研究现状,立足于政府干预理论、寻租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主要运用了文献归纳法、对比研究法、调查访谈法,重点剖析了该市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政府采购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政府采购法治化与信息化方向、推进政府采购标准化启示下,提出了完善政府采购的对策建议。当前,衡阳市政府采购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采购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政府采购投标机制不健全政府采购工作效率不高、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性不足、部分政府采购预算不健全、违规处罚条款落实不力等方面。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理念认识滞后、采购法律规范缺乏操作性、采购预算编制改革有阻力、个人与部门利益难切断、采购招投标制度创新慢、采购专业人才难培养。为提高政府采购功效,提出了应对策略:(1)要加紧完善衡阳市政府采购法规制度;(2)加强衡阳市政府采购规范力度;(3)加快衡阳市政府采购制度电子化发展;(4)提高衡阳市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5)加强衡阳市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管机制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多层次监督体系建设。

郭随磊[5](2018)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之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系统支持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选择不合理、与产业政策转型趋势相悖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于政策工具理论来说,其重要地位与其受关注不够之间的矛盾突出。在这样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有必要在深化政策工具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工具选择现实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选择优化方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新治理”理论把行政管理或公共政策的分析单位转变到实现公共目标的工具,同时强调组织网络、公私合作、协商说服方法和赋权技能对公共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与我国当前的治理环境相适应。“新治理”理论为我们进行政策工具分类、设定政策工具选择标准以及明确政策工具选择过程具有启发意义,可以作为构建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就工具分类而言,把政策工具分为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四类,既与当今网络治理背景相适应也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的需要。四种类型政策工具选择分别以规则安排、公共物品财政购买、科技创新支持、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优化作为其核心机制。就政策工具选择标准而言,公益性、科学性、体制适应性、易管理性是研究者最为重视的,也是最有系统性的标准。就政策工具选择过程而言,结合新治理范式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可以把政策工具选择过程划分为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分析、政策工具选择现状评价及政策工具选择优化三个阶段。以政策工具分类、政策工具选择标准、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为核心要素的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构成了本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研究的逻辑基础。200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可划分为研发推动、消费推广、系统支持三个历史时期,比较全面的涉及了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工具。近二十年来的政策工具选择具有服从政策规划目标、被关键事件推动、受体制改革影响以及更加依赖多元合作的特点,并且在基础研发、产销量、商业模式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回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是否具有合理性问题方面,本文的结论建立在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基础上。在对16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相关典型事件或过程进行事实描述、特征总结之后,采取三级编码分析的方式,分别回答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工具选择是否符合公益性、科学性、适应性、易管理性标准。并通过逻辑一致性检查、进一步诠释论证等措施增加结论的可靠性。通过应然与实然状态对比,可以总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之处:在公益性上,科技参与渠道的拓展确保了能力构建工具选择的公益性;在科学性上,通过政策研究、实验,科技信息共享互评等增加了激励工具、能力建构工具选择的科学性;在体制适应性上,通过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相适应,减少了管制工具、系统改进工具选择与制度环境的可能冲突;在易管理性,通过职能互补合作关系建立,增加了能力建构工具选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也呈现一定的问题。在公益性上,由于缺少公益性、有效性评估,缺少参与机制、有效性保障机制构建,导致管制、激励、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偏离公共利益;在科学性上,由于认识视角狭隘、对社会风险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管制及系统改进工具选择脱离实际情况;在体制适应性上,由于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科技体制结构-功能紊乱导致政府在相关职能上缺位和越位;在易管理性上,由于忽视管制与被管制者、给予激励者与接受激励者、不同职能承担者合作关系的建立,导致相关行动者在相应问题解决上不合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优化,应该针对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的成因,确保工具选择的公益导向、增加工具选择的科学性、拓展工具选择的合理制度空间、建立工具选择所依赖的有效合作关系。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新治理范式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分析、依据标准进行工具选择评价、政策工具选择优化三阶段的过程机制。第二,设计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本文以政策工具选择这一决策过程核心阶段为切入点,结合政策工具选择公益性、科学性、体制适应性、易管理性的应然性标准,新能源汽车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用改进工具选择的实然状态,提出一种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第三,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的关键在于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往提出的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方案要么具有片面性,要么缺乏相关事实依据。本文既通过提出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激励模型论证中央和地方不合作的风险点,又通过多个案例从事实上证明中央和地方零和博弈是政策工具选择不合理的最主要原因。第四,提出我国治理背景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把治理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融合具有一定必然性,但是网络治理背景下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经验事实述说“新治理”理论,又提出网络治理背景下政策工具选择的应然性标准,试图超越个案提出治理背景下具有启发性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6](2013)在《提速增效 永葆政府采购事业生机——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不断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开拓创新》文中指出近年来,深圳市通过创新政府采购手段,打造统一的"电子平台";创新政府采购制度,确保高效的"阳光采购";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提升规范化水平;创新采购模式,全力促进服务效能提升;拓展采购范围,实现采购领域全覆盖;注重政策功能导向,不断支持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等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确立了深圳市政府采购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成为了全国政府采购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贾凯[7](2012)在《规范化 制度化 电子化——以点窥面,研读广东政府采购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从2000年政府采购事业刚起步到现如今的大规模发展,广东在政府采购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纳入规范管理范围的政府采购规模从2000年的24.28亿元增大到2009年的803亿元,实现政府采购规模年均增长53.86%,

鲍家志[8](2012)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有资产根据性质和用途可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狭义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不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占有、使用的,并为完成国家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任务,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非营利性经济资源的总称。它是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石,其份额占国有净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达八万多亿元。现实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但我国至今还没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度的国家法律层面上的立法,如何构建有效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是摆在学者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为了从法律层面上解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有必要从物权法的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催生本文研究的动因在于,目前有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而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是从行政法学关于制定公物法的视角研究。受到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局限,现有的研究成果难以为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控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进而使目前的立法无法为有效地解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本文从私法视角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机制进行理性思考,从物权法维度剖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度改革的法律途径,通过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客体创立一个新型的用益物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为立论,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现状和问题、设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要素和法律保护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旨在为解决非经营性国资产流失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开辟一条新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的探索路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现简述如下:第一,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现状与问题。首先,界定国有资产的内涵,根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用途,将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两大类。前者包括国有公司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后者包括公用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狭义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本文所称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狭义性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特指国家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占有和使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通过分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价值和功能,并对之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分析,说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是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承载着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历史使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本质都是一种财产,财产归属与利用的天然分离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也是构建其法律保护机制的共同切入点和关键点。其次,通过归类、列举“三公”经费的挥霍浪费,资产配置不均,资产闲置与废弃,楼堂馆所的违规建造,等等各类资产流失的现象,说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制度性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最后,通过分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的“上海模式”、“广东南海模式”和“南宁模式”,并参照一些欧美国家的一些公产管理体制,结合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和“产权理论”的理论学说,认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度改革的关键不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自我改革,而在于完善其法律保护机制。第二,关于设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剖析现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的缺陷,指出现行调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法律规范,立法层次较低,完全由行政法调整存在着固有的弊病,缺乏相应的民事责任追究机制。在公私法交融参透的趋势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本质是一种财产,其利用关系是一种混合性的法律关系,财产问题应当首先由财产法解决,据此,物权法调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度具有正当性。在公有制下,物权法规定国家所有权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但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削弱了它的功能。物权法第53条和第54条模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利用权利的性质,也混淆了公权力与财产权之间的界限,因此,物权法确认一种新型用益物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国家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占有和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实际管领和直接支配财产的权利内容,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物权,又基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客观上具有财产归属和利用的天然分离,此与用益物权的功能和本质并无二致,物权法确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且与物权基本原则并无冲突。最后,说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与物权体系的协调和衔接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系统工程,尚须深入的研究探讨。但是,“法律的生命在于生活,而是不在于逻辑”,在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立法态势下,物权法第117条规定了设立用益物权类型的一般条款,为确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提供了立法依据。第三,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要素。本部分从主体、客体和内容剖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要素。首先,说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通过行政审批而设立,因国家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被依法撤销而终止,并以会计报表的登记注册为其物权的公示方式。通过对人格在大陆法系中的演变,阐述法人人格的取得决定于能否将团体与其成员在权利义务上作出独立的区分,取决于团体是否作为一个整体承载权利义务。财产只能以团体开展事业目的和营业目的的物质条件,而不是法人人格取得的必要条件。说明法人人格是由国家法律赋予,其独立性与财产多少没有牵连,说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在主体的界定上有其特殊性。本文认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设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主体,国家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为其使用权主体。其次,通过列举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各种表现形式,说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客体。基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客体为集合物,从集合物在大陆法系各国物权法的立法沿革,说明在“物权二元结构论”首倡的“一定的财产利益”为物权客体的理念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作为事实上的集合物,也可以视为“一物”。基于“一物”的确定是以社会观念上是否为“一物”作为考察依据,而一物一权原则总是在特定的时空考察物的所有权状态,因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作为集合物,视为“一物”,此与一物一权原则并不相悖。再次,从使用权人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能,分析使用权人享有的权利。其中,使用的权能表现为使用权人对资产享有一种持续性的、稳定性的和排他性的消费性使用的权利;使用权人与国家所有权人通过法律规定和协议约定界定它们之间的处分权能。此外,以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使用权人行使权利的限制原则。最后,说明使用权人遵循的义务有:正当、合理使用资产的义务;特定使用、效益使用和公开使用资产的义务。第四,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保护。首先,认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应当由公法和私法综合保护,通过整合公法与私法调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内容,设计公私法的转轨条款,确立私法(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和公法(行政法和刑法)相结合的立法安排,以规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其次,说明物权法确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为用益物权,使用权人便享有直接支配性的物权效力和物权请求权,并根据本文研究成果,草拟物权法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立法建议稿;而且,从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之间关系,分析侵权责任法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必要性,并论及侵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再次,通过检讨现行公法关于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立法现状,说明应制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资产配置法、公务消费法和资产使用法等行政法,并通过修订刑法,增设关于惩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犯罪的相应罪名和财产罚金刑等内容,从而以公法视角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最后,从法律监督、法律救济和公益诉讼等方面论及构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保护机制。

徐根[9](2012)在《青海油田公务用车运行模式改革研究》文中认为现行的公务用车体系,由于管理制度的弱化,缺乏刚性的预算约束机制,造成公务车数量、规模严重超编、财政支出逐年增长、财政负担沉重以及车辆使用效率低下。公务用车在配置、管理和使用环节上的各种弊端和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不满,既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要求不适应,又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符。虽然各级政府针对公务用车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公务用车中的各种弊端和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现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许多地方对现行公务用车制度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改革、探索、尝试,积累了大量有效和有益的做法及经验。本文立足实际,通过对现行的公务用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梳理,从当前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例和面临的困境出发,对我国现行公务用车制度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公务用车实体资源的存在,是造成公务用车难以有效控制,问题和弊端难以消除的根源。本文通过对公务用车的各种改革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制度变革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公务用车各种改革模式进行了解析,提出货币化改革模式是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可行的选择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职务消费改革的方向,要通过进一步的完善,持续改进,坚持试点和探索,积极推行。同时,在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青海油田公务用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改革的模式选择和实施意见。并对改革的预期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青海油田公务用车货币化模式改革是较为可行的。

武耕晓[10](2012)在《完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之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文中指出文章研究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是浙江省湖州市在开展政府采购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种较有地方特色的运行体系。这种监督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践,是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加强政府支出管理的需要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中既遵照了我国相关法律的要求,又加进了湖州市政府的设计,因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对其监管体系的研究,既可以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运行机制提供范例和参考,也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视角反映我国政府改革的取向以及公共管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政府采购监管的概念和发展主要阶段,提出了政府采购监管体系急需改建的必要性。然后,对浙江省湖州市政府采购活动中的监管体系发展现状及成效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其次分析采购监管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发展与完善的角度提出个人的对策思考。本文研究采取案例分析法、实证法、演绎法、比较法等方法,围绕政府采购及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探寻适合湖州市及我国政府采购的监管体系。文中提出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中政府本身以及人为等影响因素,为解决我国政府采购监管体系遇到的难题提供了借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推动政府采购健康发展,促使政府改革、提高政府竞争力,促进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和政府采购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深圳市公务车定点维修招标案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公务车定点维修招标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3 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
    3.1 常州公交集团概况
    3.2 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
    3.3 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
4 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问题存在的原因
5 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优化建议
    5.1 推动公交集团业务发展降低资金支出压力
    5.2 优化专项资金管理分工格局
    5.3 加强专项资金保障措施
    5.4 强化预算评审与预算安排挂钩
    5.5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考核评价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常州市公交乘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 2 公交集团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及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2.1 相关概念
        2.1.1 新能源汽车
        2.1.2 汽车分时租赁
        2.1.3 战略管理
        2.1.4 市场营销
    2.2 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2.2.1 SWOT分析法
        2.2.2 QSPM矩阵法
        2.2.3 内外部因素矩阵评价法
        2.2.4 PEST分析方法
        2.2.5 波特五力模型
    2.3 小结
3 Y公司新能源汽车及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环境分析
    3.1 Y公司概述
        3.1.1 Y公司简介
        3.1.2 Y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概况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经济环境分析
        3.2.2 政策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3.3.2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3.3.3 波特五力分析
        3.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 市场环境分析
    3.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3.6 内部环境分析
        3.6.1 人力资源分析
        3.6.2 新能源汽车资源
        3.6.3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定价机制
        3.6.4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能力分析
        3.6.5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能力分析
        3.6.6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品牌影响力分析
    3.7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3.8 小结
4 Y公司新能源汽车及分时租赁市场SWOT分析
    4.1 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会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SWOT分析矩阵及四半维坐标分析
        4.2.1 SWOT分析矩阵
        4.2.2 SWOT四半维坐标分析
    4.3 小结
5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现状诊断
    5.1 诊断方案
        5.1.1 诊断目的
        5.1.2 诊断方法
        5.1.3 诊断实施步骤
    5.2 诊断内容
        5.2.1 战略定位的诊断
        5.2.2 战略目标的诊断
        5.2.3 公司战略的诊断
        5.2.4 竞争战略的诊断
    5.3 诊断结论
        5.3.1 战略定位的问题
        5.3.2 战略目标的问题
        5.3.3 公司战略的问题
        5.3.4 竞争战略的问题
    5.4 小结
6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的实施
    6.1 战略定位与目标的调整
        6.1.1 战略定位的调整
        6.1.2 战略目标的调整
    6.2 Y公司新能源汽车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的调整
        6.2.1 战略定量评价与选择
        6.2.2 总体战略的调整
        6.2.3 竞争战略的调整
    6.3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的实施
        6.3.1 公司战略的实施
        6.3.2 竞争战略的实施
        6.3.3 市场战略的实施
    6.4 小结
7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2 配套设施保障
    7.3 制度保障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层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肇庆市D区实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价值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理论基础
    1.5 创新之处
2 机关后勤社会化历程及现状
    2.1 相关概念
        2.1.1 机关后勤
        2.1.2 机关后勤社会化
    2.2 我国机关后勤社会化历程
    2.3 我国机关后勤社会化现状
3 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现状
    3.1 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的主要做法
        3.1.1 技术类后勤做法
        3.1.2 保障类后勤做法
    3.2 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
        3.2.1 运转效率得到提高
        3.2.2 节约了政府成本
        3.2.3 提升整体形象
        3.2.4 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 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的困境
        4.1.1 缺少顶层指引
        4.1.2 服务质量不高
        4.1.3 改革步伐迟缓
        4.1.4 后勤队伍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4.2 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4.2.1 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缺少指引
        4.2.2 配套制度缺位导致质量不高
        4.2.3 资金分配差异导致改革迟缓
        4.2.4 人员难以流动导致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5 肇庆市D区机关后勤社会化的对策探讨
    5.1 理顺后勤管理机构职能
        5.1.1 提高重视程度
        5.1.2 明确界定部门职责
    5.2 加强监管力度
        5.2.1 建立制度监督
        5.2.2 推广智能监管
        5.2.3 提高准入门槛
    5.3 培育后勤服务市场
        5.3.1 营造良好的外部经济条件
        5.3.2 加快结算进度
        5.3.3 规范物业管理
    5.4 培育优秀的后勤人员
        5.4.1 加强教育培训
        5.4.2 制定待遇标准
        5.4.3 统筹人力资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衡阳市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府采购
        2.1.2 政府采购制度
    2.2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2.2.1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2.2.2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成效
    2.3 政府采购理论基础
        2.3.1 政府采购基本原则
        2.3.2 政府采购模式
        2.3.3 政府采购相关理论
第3章 衡阳市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衡阳市政府采购的现状
        3.1.1 衡阳市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3.1.2 衡阳市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3.1.3 衡阳市政府采购预算与流程
        3.1.4 衡阳市政府采购目录清单
        3.1.5 衡阳市政府采购流程与规模
    3.2 衡阳市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采购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3.2.2 政府采购投标机制不健全
        3.2.3 政府采购工作效率不高
        3.2.4 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性不足
        3.2.5 部分政府采购预算不健全
        3.2.6 违规处罚条款落实不力
第4章 衡阳市政府采购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政府部门理念认识滞后
    4.2 采购法律规范缺乏操作性
    4.3 采购招投标制度创新慢
    4.4 采购专业人才难培养
    4.5 采购预算编制改革有阻力
    4.6 个人与部门利益难切断
第5章 国内外政府采购经验介绍与启示
    5.1 国外经验介绍
        5.1.1 新加坡:反腐倡廉
        5.1.2 美国:立法细致
    5.2 国内经验介绍
        5.2.1 杭州:互联网+政府采购
        5.2.2 深圳:制度创新示范
        5.2.3 佛山:采购标准化
    5.3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5.3.1 政府采购法治化路径
        5.3.2 政府采购信息化路径
        5.3.3 政府采购标准化路径
第6章 完善衡阳市政府采购的建议
    6.1 完善衡阳市政府采购法规制度
        6.1.1 完善《政府采购法》配套制度
        6.1.2 更新陈旧管理办法适应发展
    6.2 加快衡阳市政府采购制度电子化发展
        6.2.1 健全采购信息库
        6.2.2 健全采购专家服务库
        6.2.3 健全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6.3 提高衡阳市政府采购人员专业化水平
        6.3.1 实行资格认定
        6.3.2 实行长期培训
        6.3.3 建立人才库轮岗制度
        6.3.4 培育“三元主体”采购模式
    6.4 加强衡阳市政府采购标准化力度
        6.4.1 增强制度制定的规范性
        6.4.2 增强制度执行的规范性
        6.4.3 增强管理手段的规范性
    6.5 加强衡阳市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管机制
        6.5.1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6.5.2 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6.5.3 健全多层次监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策工具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
        1.2.4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范畴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范畴
        1.4.3 论文结构
    1.5 创新点
        1.5.1 构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
        1.5.2 设计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
        1.5.3 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的关键在于理顺央地关系
        1.5.4 提出我国治理背景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第2章 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汽车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
        2.1.3 产业政策
        2.1.4 政策工具
        2.1.5 政策工具选择
    2.2 指导政策工具选择研究的“新治理”范式
        2.2.1 “新治理”范式的提出
        2.2.2 “新治理”范式的关键理念
        2.2.3 “新治理”范式的启示
    2.3 政策工具的类别
        2.3.1 本文的分类方法
        2.3.2 四类政策工具界定
        2.3.3 政策工具的存在形态
    2.4 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构建
        2.4.1 政策工具选择标准
        2.4.2 政策工具选择过程
        2.4.3 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图
第3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选择演进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与行动者
        3.1.1 产业政策目标
        3.1.2 推动政策工具选择的行动者
        3.1.3 主导政策工具选择变迁的央地关系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历史演进
        3.2.1 研发推动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01-2008)
        3.2.2 消费推广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09-2011)
        3.2.3 系统支持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12至今)
    3.3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调适的特点
        3.3.1 服从政策规划目标
        3.3.2 被关键事件推动
        3.3.3 受体制改革影响
        3.3.4 更加依赖多元合作
    3.4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积极效果
        3.4.1 奠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发基础
        3.4.2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
        3.4.3 营造了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4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
    4.1 管制工具选择案例
        4.1.1 案例1: 低速电动车“生死劫”
        4.1.2 案例2: 无充电设施衡水市的电动汽车强制使用
        4.1.3 案例3: 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研制职能转移试点
        4.1.4 案例4: 新能源汽车准入中的地方保护
    4.2 激励工具选择案例
        4.2.1 案例5: 任性的新能源汽车补贴
        4.2.2 案例6: 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城千辆”工程
        4.2.3 案例7: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
        4.2.4 案例8: 争议中推行的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
    4.3 能力建构工具选择案例
        4.3.1 案例9: 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的院士
        4.3.2 案例10: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成立与运转
        4.3.3 案例11: “三纵三横”“三纵三链”的研发布局与组织
        4.3.4 案例12: 推动有效研发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
    4.4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案例
        4.4.1 案例13: 争议中趋于暗淡的“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
        4.4.2 案例14: 环保城市深圳的新能源汽车蓝图
        4.4.3 案例15: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规划丛林”
        4.4.4 案例16: 吉姆西诉财政部案件
    4.5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及总结
        4.5.1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
        4.5.2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总结
第5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分析及问题呈现
    5.1 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之处
        5.1.1 科技参与渠道的拓展确保了能力建构工具的公益性
        5.1.2 通过政策研究和实验增加了激励工具的合理性
        5.1.3 通过科技信息共享与互评增加了能力构建工具的科学性
        5.1.4 管制工具选择适应了公共服务外包改革的趋势
        5.1.5 系统改进工具适应了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趋势
        5.1.6 能力建构工具促进了职能互补性研发合作关系的建立
    5.2 政策工具选择的问题呈现
        5.2.1 偏离公共利益
        5.2.2 脱离实际情况
        5.2.3 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
        5.2.4 相关行动者不合作
第6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的成因
    6.1 政策工具选择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缺失
        6.1.1 管制工具选择缺少公益性和有效性评估
        6.1.2 激励工具选择缺少有效的评估及参与机制
        6.1.3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缺少公益性保障机制
    6.2 政策工具选择建立在不合理的认知基础上
        6.2.1 管制工具选择的认识视角具有狭隘性
        6.2.2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对社会风险认识具有片面性
    6.3 政策工具选择所处的制度环境不良
        6.3.1 激励工具选择所依赖的市场经济监管制度不完善
        6.3.2 能力建构工具选择所依赖的科技体制结构-功能紊乱
    6.4 政策工具选择忽视行动主体合作关系的建立
        6.4.1 管制工具选择忽视管制与被管制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
        6.4.2 激励工具选择忽视了行动者合力的形成
        6.4.3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忽略职能互补性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7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优化对策
    7.1 确保政策工具选择的公益导向
        7.1.1 使管制工具选择与社会目标和市场效率具有兼容性
        7.1.2 建立激励工具选择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
        7.1.3 确保系统改进工具选择能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7.2 创造政策工具选择的科学认知条件
        7.2.1 通过协商性管制奠定有效管制的认知基础
        7.2.2 通过对社会风险全面认知进行有效系统改进
    7.3 拓展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制度空间
        7.3.1 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监管制度增加激励工具的有效性
        7.3.2 通过完善科技体制来实现研发资源的有效运用
    7.4 建立政策工具选择所依赖的有效合作关系
        7.4.1 通过增加管制诱因建立管制与被管制者的良性互动关系
        7.4.2 建立激励工具所依赖的符合市场规则的互利合作关系
        7.4.3 基于行动者意愿建立系统改进工具所依赖的有效合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新治理范式对于推进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8.1.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应该符合多元标准
        8.1.3 政策工具选择优化应该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为切入点
        8.1.4 产业政策转型的关键在于政策工具的合理选择
    8.2 研究展望
        8.2.1 进一步拓展政策工具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8.2.2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追踪研究
        8.2.3 以政策工具选择为切入点探究适应市场经济的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6)提速增效 永葆政府采购事业生机——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不断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开拓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政府采购手段, 打造统一的“电子平台”
    (一) 率先建立网上政府采购系统。
    (二) 率先推行市区两级政府集中采购平台。
    (三) 搭建全市政府采购与工程招标的统一平台。
二、创新政府采购制度, 确保高效的“阳光采购”
    (一) 建立完善预选供应商制度。
    (二) 试行评定分离制度。
    (三) 推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
    (四) 建立健全外部监督制度。
三、创新管理模式, 着力提升规范化水平
    (一) 积极推进合同备案工作。
    (二) 加强评审专家管理。
    (三) 建立采购参加人诚信档案。
    (四) 多措并举创新服务方式。
    (五) 推进信息化建设。
四、创新采购模式, 全力促进服务效能提升
    (一) 探索改革工程项目采购方式。
    (二) 稳步实施商场供货模式。
    (三) 实施战略合作伙伴制度。
    (四) 科学整合采购计划, 实施规模采购。
五、不断拓展采购范围, 实现采购领域全覆盖
六、注重政策功能导向, 不断支持社会转型经济发展

(8)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其简评
    三、 研究方法及其路径
第一章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内涵与界定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内涵与界定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价值与功能
        三、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比较
    第二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现状与问题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现状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第三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度改革的法律途径
        一、 中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度改革的管理模式
        二、 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三、 中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度改革的法律途径
第二章 设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物权法确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必要性
        一、 现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的检讨
        二、 物权法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保护机制中的地位
        三、 物权法确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必要性
    第二节 设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可行性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利用权利的性质
        二、 物权法确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依据
        三、 物权法确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可行性
    第三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立法选择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与传统物权体系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与物权基本原则
        三、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立法选择
第三章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要素
    第一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主体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主体的特殊性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主体
        三、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使用权主体
    第二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客体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客体的表现形式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客体与物权客体
        三、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客体与一物一权原则
    第三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内容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人的权利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人权利行使的限制原则
        三、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人的义务
第四章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保护
    第一节 公法与私法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立法安排
        一、 公私法综合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理论依据
        二、 公私法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转轨机制
        三、 公法与私法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立法安排
    第二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私法保护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物权法保护
        二、 物权法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立法建议稿
        三、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
    第三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公法保护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行政法保护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刑法保护
    第四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救济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监督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法律救济
        三、 保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公益诉讼
结束语
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

(9)青海油田公务用车运行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务用车的管理现状
    2.1 国内外公务用车管理现状
        2.1.1 国外公务用车管理现状
        2.1.2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管理现状
    2.2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公务用车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青海油田公务用车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3.1 基本情况
        3.1.1 青海油田简介
        3.1.2 车辆现状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情况和模式对比分析
    4.1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情况
        4.1.1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历程回顾
        4.1.2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困境
    4.2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模式对比分析
        4.2.1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
        4.2.2 三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理论初探
    5.1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特点和操作模式
    5.2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主要依据
    5.3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实例简介
    5.4 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解析
        5.4.1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5.4.2 货币化改革模式的对比分析
        5.4.3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理论难点
        5.4.4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模式的理论选择
        5.4.5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模式的理论分析结论
第六章 青海油田公务用车运行模式改革的思路及预期效果
    6.1 青海油田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选择
    6.2 青海油田公务用车货币化模式改革的方案设计
        6.2.1 总体设想
        6.2.2 基本原则
        6.2.3 具体方案
    6.3 青海油田公务用车货币化模式改革的预期效果
        6.3.1 预期效果
        6.3.2 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完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之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理论依据
2 政府采购监管体系概述
    2.1 政府采购监管的概念和特征
        2.1.1 政府采购监管的概念
        2.1.2 政府采购监管的特征
    2.2 政府采购监管的发展历程
    2.3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3 浙江省湖州市政府采购监管的现状分析
    3.1 浙江省湖州市政府采购监管工作概况
    3.2 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效果分析
    3.3 政府采购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3.3.2 政府采购监管机构设置存在问题分析
        3.3.3 高权威的综合监管协调机构缺位问题分析
        3.3.4 政府采购监管专业人才缺失问题分析
        3.3.5 违规现象频发问题分析
4 完善浙江省湖州市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政府采购监管配套规章制度
    4.2 重视政府采购各环节监管流程再造
    4.3 重点强化事后审计与评估
    4.4 加快建立政府采购全方位立体化监管模式
    4.5 重视政府采购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
    4.6 重视对政府采购当事人的监管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深圳市公务车定点维修招标案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州市城市公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韩笑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2]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研究[D]. 赵亚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基层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肇庆市D区实践的分析[D]. 叶秀湖.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4]衡阳市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匡梅珊. 湖南大学, 2017(07)
  • [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郭随磊. 东北大学, 2018(02)
  • [6]提速增效 永葆政府采购事业生机——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不断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开拓创新[J]. 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 中国政府采购, 2013(09)
  • [7]规范化 制度化 电子化——以点窥面,研读广东政府采购改革[J]. 贾凯. 中国政府采购, 2012(05)
  • [8]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权研究[D]. 鲍家志. 武汉大学, 2012(07)
  • [9]青海油田公务用车运行模式改革研究[D]. 徐根. 兰州大学, 2012(09)
  • [10]完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之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D]. 武耕晓.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深圳公务车定点维修招标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