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意见领袖的梳理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袖论文,年代论文,意见论文,青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轫于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一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在网络化背景下,快速发展的意见领袖群体更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的行政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中,青年群体的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青年群体成为社会价值与舆论传播的主力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青年群体依靠自身的技术与智慧,向中国社会展示着他们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地,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倾向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在青年群体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社会环境中,青年意见领袖已然成为社会公众熟知的词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借助于网络的传播力,青年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加之青年群体本身所固有的生理、心理阶段特点,青年群体更易发生崇拜、模仿、学习等行为,而且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青年人更是与社会的未来、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的综合都使得青年意见领袖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对于青年意见领袖的概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解析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青年意见领袖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就不同领域的青年意见领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比如,陈微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中指出,产生于社会的中间阶层的青年意见领袖并非隶属于单一的社会阶层,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董梦杭指出青年意见领袖在国际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着“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培育我国的青年意见领袖至关重要,应通过青年意见领袖的培育来增强中国话语权的力度和广度。从公共领域构建的视角来看,随着互联网成为普通公众表达自己意见的重要途径,青年意见领袖的急速发展虽然在推进公共事务的发展方面能力有限,但是其昭示了公共政治的良性发展态势。王宣瑛认为在当今社会青年意见领袖的培养也成为其发展重要方面,并指出要从培育青年意见领袖的主动学习意识、持续创新精神、敏锐信息意识、强烈竞争意识等几个方面增强青年意见领袖的培训。赵利从企业治理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青年意见领袖在国有企业中的信息传播中的发展,认为国有企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青年意见领袖也承担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企业工作中,要对青年意见领袖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帮助企业顺利完成预期工作。
现实中的青年意见领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之中,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际,更多的普通社会公民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之中,针对社会事件与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普通草根阶层的公民的声音能够为上层的公共政策制定者所熟知,这些相比于以前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质性飞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意见领袖成为意见表达的重要力量,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发现、乐于分享自己的见地与智慧,而且将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发展与文化进步作为自己的重要职业之一。通过网络的信息化平台,新时期的青年意见领袖获取大量的前沿信息,并通过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价值,再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工具向整个社会传达自己的意见。由于青年意见领袖往往具有较强的个人领导能力与号召力,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意见领袖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与指责。比如,有些青年意见领袖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在虚拟网络中大肆宣传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导向,对社会公众的价值标准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对于青年意见领袖群体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很多国家政府都是采用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迫于世界民主化的浪潮,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地激起公民的表达欲望,政府为了适应公民的参与需求而愿意将网络作为一种参与工具,为公民提供一个政策参与和政策探讨的平台,而且期待青年意见领袖通过宣传正确的价值标准促进社会的良性运作;另一方面,政府又对青年意见领袖实行一种隐形的压制,因为青年意见领袖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借助网络而迅速扩大,从而导致普通公民的恐慌与社会的动乱。这两种矛盾的情怀时刻左右着政府决策者的政策制定与政策规划,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中国,青年意见领袖伴随着特定政治与经济环境而兴起,尤其是其中涌现出来各式各样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推动下,青年群体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参与越来越多,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直接改变了政府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青年意见领袖及其所影响着的青年群体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管理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网络的兴起带来的不仅仅是网络技术革命,更为重要的是公民行为方式与社会运行发展的转变,更多的公民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强大与发展的公民社会,看到的是一个更多的青年意见领袖愿意参与公共话语,向整个民族、整个世界展示自己风采与价值观的时代。青年意见领袖的作用已经远远不仅限于传播领域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都能感受到青年意见领袖的身影与深刻影响。客观地说,政府不论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认真切实地关注并吸纳青年意见领袖及其背后的广大青年群体的意见。
二、发展特点:变迁中的中国青年意见领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意见领袖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年意见领袖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在认识到青年意见领袖对于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同时,也必须承认其特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是青年意见领袖身份来源平民化。早期的中国社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比如,工作单位性质、家庭出身、城乡户口等规章制度来确定普通公民的身份,这些先天的僵化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普通公民的身份变迁,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意见领袖蓬勃发展的竞争性的环境。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青年意见领袖的精英因素明显,在中国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社会的主流意见被社会中的青年精英成员所掌控。这些青年意见领袖通常情况下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地位,而且由于社会的信息流动渠道有限,普通公民获取社会信息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因此,中国社会的青年意见领袖往往是各个领域与行业中的精英人士。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原有的社会身份制得到了很大的突破,随着社会的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来自民间的青年意见领袖为人所知。如今的中国,青年意见领袖已经不再单单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更多的青年意见领袖通过互联网被社会公众所认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这些来自草根社会的普通公民是青年意见领袖平民化的真实写照,随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民间社会的青年意见领袖得到社会的认可,青年意见领袖的精英成分逐步得以淡化。
二是青年意见领袖活动领域广泛化。在当今社会,青年意见领袖总是对于社会公共事务较为关注,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共事务涉及公共价值与公共物品的分配,因此,青年意见领袖的产生与发展与政治总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有一位日本学者对于日本2000年的大选进行过一次深入分析,他认为日本社会中政治多元化现象越发明显,而且“时代进步和公民群体的世代更新过程始终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政治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1]。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治理之道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都对意见领袖的格局产生着冲击。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政治环境对于青年意见领袖的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青年政治精英几乎成为青年意见领袖的代名词。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如果能够掌控政治资源与政治信息,就能稳固掌控中国的主流意见趋势,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意见领袖。然而,如今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在国内的急速发展,中国在经济领域产生了一大批青年精英。这些精英依靠自身的能力与知识屹立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而且不断对政治意见领袖垄断话语的局面形成冲击。总的来说,改革开放起始的以青年政治意见领袖为主导的意见领袖格局逐渐向青年政治领袖、青年经济领袖与青年文化领袖共同发展的局面转变。
三是青年意见领袖信息传递网络化。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几位总统候选人都绞尽脑汁想办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导社会的主流舆论,最后他们都将虚拟网络作为信息发布会平台,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在中国,诸多网站、报社都开辟了社论栏目,通过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评论,怀有不同意见的公民进行意见的交流与探讨,以此为各种意见的产生与不同观点的交锋创造了平台与机会。毋庸置疑,青年领袖和受众的信息沟通需要一定的平台的支撑,因为,只有青年意见领袖将自己的意见转换为信息符号传递给意见接受者,其意见才能得以传播与扩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平台对于意见领袖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公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熟人关系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如今,舆论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互联网、广播、报纸、期刊等媒介都已然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成为青年意见领袖被认识与认可的重要手段。在网络时代,青年意见领袖越来越借助于网络来实现意见的传播。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于网络中青年意见领袖的重视需要提升至重要的战略地位。既要充分重视网络在缔造青年意见领袖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在传播青年意见领袖意见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三、发展趋势:引领中国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思想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推进。无可否认的是,青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而青年意见领袖作为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思想引导者更具重要意义。自2005年开始,《南方人物周刊》每年评选一届青年意见领袖。几年来,该周刊坚持从民间的立场出发,以民间公民的视角与认知对于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青年意见领袖进行认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中诞生的青年意见领袖正以难以想象的精神品质引导中国社会的舆论走向与价值抉择。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新时代的青年意见领袖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社会各个群体理应思考的、不应回避的急迫议题。正如陈微所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身份制衰落,知识社会逐渐形成,企业用人制度改革,以及青年文化所具备的独特功能,促使当代‘青年领袖’群体逐渐崛起,并分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青年领袖’群体属‘精英集团’,高素质的‘精英集团’是保证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力量。‘青年精英集团’更具有引导社会现代化的‘前喻’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青年领袖’人力资源”[2]。对于青年意见领袖,我们在认识其重要地位的同时,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制度扶持、价值导向与人格塑造等方式打造适应中国特殊国情的青年意见领袖,从而使青年意见领袖成为中国社会群体中的一个亮点品牌,充分发挥其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与价值塑造功能,最终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发展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舆论与精神氛围。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大家庭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扩展道路中,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也受到西方国家相关领域的冲击。在实现表面上的“经济”双赢的过程中,青年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价值观的冲突与交融。在争夺世界主流话语的语境下,世界不同国家的青年意见领袖都踊跃地参与国家事务,都试图借助国际舞台向世界其他国家来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与意见。对于中国来说,青年意见领袖可以作为社会中青年人思想与价值诉求的偶像与精神寄托。正如意见领袖在市场营销学中的运用一样,意见领袖的商品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其他社会群体的选择,而且可能会导致“瀑布效应”的发生。青年意见领袖引领青年人的社会价值品格与精神指向,如果作为意见领导者的青年意见领袖在西方的意识形态冲击下丧失自我的价值追求,而完全沦为西方价值意识的附庸者,成为“西方至上”价值观的忠诚信仰者,那么,他们将会将中国的青年群体带入彻头彻尾的西方价值牢笼。因此,无论从国家的事业发展战略上说起,抑或从青年群体的命运考量,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无疑是塑造新时期青年意见领袖的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也只有青年意见领袖怀有崇高的个人理想与社会抱负,将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个人前途紧密相联,主动远离、抵制、批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弊病,从而切实成为青年群体的意见领袖,才能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
在一向以言论自由自诩的美国,“平等”、“自由”是其国民永远锲而不舍的精神诉求,其国内著名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培育自己的青年MPA学生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学生管理与领导潜能的培养与塑造。通过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学生们更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意见、观点与看法,并敢于在不同的场合中去影响他人的行为,引导他人的意见选择。由于成熟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方法,哈佛大学的MPA青年学生活跃于美国的政坛,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领域,对于美国社会的政治意见选择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在任何国家任何领域,意见领袖群体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与关注,离不开公共教育的培养,也同样与社会的文化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客观地说,青年意见领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项社会性的全面工程,政府、民间社会、教育机构在孕育与发展社会的青年意见领袖过程中都应主动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与任务。
在现实的场景中,官方报道与民间意见的网络博弈也时常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政府、网络与草根三者的互动曾见证了一个个青年意见领袖的生与灭。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如何构建一种健康的意见领袖生产机制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青年意见领袖不是政府的发言人,更不是网络推手塑造的意见偏执者。政府需要退,为青年意见领袖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土壤;民间社会需要进,因为意见领袖更多来自于草根社会。两者的进退机制如何把握,两者的进与退如何衡量,这些仍需现实的不断验证与各方不断的理性博弈。
“少数人作为责任主体背负着拯救中国的责任,背负构建现代中国思想的责任。责任理念嵌入现代中国思想的版图,嵌入‘少数人’的精神世界”[3]。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青年群体必然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要职责,也同样承担者中国文化与思想延续的使命。青年意见领袖更是成为青年群体中对于中国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扩散发挥关键作用的少数人。青年意见领袖不应仅仅将其视野局限于国内的青年人,而应该放眼世界,从国际的大视野中寻求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扩展。现阶段,我国青年意见领袖的使命感不强烈,并没有认识到其所处的位置对于中国青年群体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到发扬中国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舆论影响的神圣职责。在西方国家,青年意见领袖不仅仅以自己的成功而自豪,最为根本的是这些青年意见领袖还能够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事务,参与政治讨论,参与不同的论坛。也正是这些不同形式的社会事务的参与,西方国家的青年意见领袖能够自信地走出国内、走向国际。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中国的青年意见领袖不单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性的胸怀与责任意识才是孕育新时代青年意见领袖的关键素质。全球化的趋势缔造了全球性的平台,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更是极大地拓展了青年意见领袖的国际化舞台。舞台已经搭建,中国的青年意见领袖们如何表演,如何引导世界性的话语与舆论不仅仅是中国政府为了夺取世界主动权的理性选择,更重要的是青年意见领袖个人如何提升素质,如何树立国际视野,从容自信地影响世界意见。
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曾对意见领袖做出比较乐观的推断,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意见领袖将成为实现商品经济快速传播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实,在现实情况下,意见领袖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视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意见领袖。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社会的刚性结构极大束缚了青年意见领袖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及以及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青年意见领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契机,中国的青年意见领袖群体也正逐步迈入新的发展道路。虽然新的时代已然使得青年意见领袖的特征发生了些许变化,青年意见领袖也向我们展示出新的时代特色,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信息化时代下,青年意见领袖的重要性将会更为凸显,其社会意义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如何培育和发展青年意见领袖,以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价值走向与发展道路,中国的政府与草根民间社会仍需不懈努力,促使两者合作机制的形成,最终为青年意见领袖提供发展的平台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