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农业理论”--马一龙农业理论再探_易经论文

“周易”与“农业理论”--马一龙农业理论再探_易经论文

《周易》和《农说》——马一龙《农说》再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马一龙论文,再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一龙《农说》是用《周易》和《内经》中阐发的传统哲学原理来研究和探讨传统农学原理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农学著作。我已经在“《内经》和《农说》——马一龙《农说》初探”一文中,对《内经》和《农说》的渊源关系作了研究和探讨。我在这里要对《周易》和《农说》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农说》主要是用《周易》中阐发的“三才”、“阴阳”等传统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来阐述传统农学原理的。

一、《周易》中的“三才”理论和《农说》中的“天、地、人、物”相统一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首》中说:“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这就是说,《易经》的符号系统中,以刚一柔—两个符号代表阴阳二气,布以三位(如≡、等)是象征“天、地、人”这三才。《易传》中则首次用文字阐发了“三才之道”。这就是〈系辞下〉中所说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就是说,《周易》这部书,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天的道理、人的道理和地的道理。《易传·说卦》在解释六十四经卦为什么要“兼三才而两之”的道理时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农说》在应用《周易》中的“三才”理论,阐述农学原理时,则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说:“天之生人,必赋以资生之物,稼穑是也,物产于地,人得为食,力不致者,资生不茂矣”。这就是说,将三才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之时,必须把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生物有机体(稼)考虑在内,从而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生态农学奠定了基础。因为,按照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农业生态系统是由:⑴生物有机体(稼);⑵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天和地);⑶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人),这三大要素构成的。《农说》在阐述传统农学原理时,就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天”的最大特征和本质内容,集中表现为一定的时序,所以人们往往把“天”这个因素称为“天时”,古人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天时”时,又把“天时”称作“农时”。《农说》非常重视“农时”,它指出:“力不失时,则食不困,知时不先,终岁仆仆尔”。又说:“时其可失乎,时一失,则缓急先后之序,皆倒行而逆施矣。安得不困苦哉”。这就是说,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采取的各项措施,只有不违误农时,才能夺取农业的高产丰收,从而不致于遭受缺衣少食的困苦;反之,如果不重视农时,并违误农时,就会导致终岁劳苦而收获甚少。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是万万不可违误农时的,如果违误了农时,就会打破缓急先后的顺序,而导致倒行逆施的后果,这样那里还会有顺畅可言而不遭致困苦呢!

《农说》不仅重视“天时”,要求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必须“知天之时”,而且要求人们“识地之宜”。因为“南粳北黍,天所生,地所宜”,这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农说》指出:“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这样就能“力足以胜天矣”。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有它特有的生长发育规律,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天和地)又是复杂多变的。如何使生物有机体和外界环境条件能够和谐和统一,是夺取农业丰收的关键。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协调生物有机体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使之和谐和统一。用《农说》中的话来说就是:“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才能“事半而功倍矣”。

《农说》中说:“上言天时、土性、谷种备矣,此下言治禾也。”《农说》按照天时、土性、谷种和治禾的顺序来阐述农学原理,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物相统一的精神。这里所说的“谷种”指的是生物有机体;而“天时”和“土性”则指的是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所谓“治禾”则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所采取的协调生物有机体和环境条件关系的各项措施。这就是说,《农说》把协调生物有机体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作为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农说》中阐发的有关天地人物相统一的原理,为人们把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技术系统视为农业生产系统的有机总体的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才论”,又被称作“天地人宇宙系统论”,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具有的普遍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它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的基本概括,又是古人考察各种事物的理论框架,人们不论研究什么对象,总是从天地人这三个方面对对象的属性加以界定,寻找它们与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以便确认它们在天地人宇宙系统中的位置。

天地人宇宙系统论,其形成和发展肯定受到农业实践活动的促进和影响,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在朴素直观的水平上着重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朴素的生态农学,这种朴素的生态农学正是以传统的系统思维去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果。

二、《周易》中的阴阳说和《农说》中的农学原理

《易经》中的阴阳说,是通过连—和—断——两爻这种特殊语言来表达的。而《易传》则是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易理的本质的。可以说《周易》中的阴阳大义就是关于宇宙中一切事物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

《农说》中的阴阳说,则是对《周易》中阴阳说的运用和发展。《农说》中说:“阴阳往复无停机,进退乘除,流行者,未尝断续;充塞者,未尝空缺,大而天地之全体,小而一物之微区,无不皆然”。这就是说,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空间上看,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都是无所不在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囊括天地的全体;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包括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概莫能外的。《农说》在这里深刻地阐明了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普遍存在。

(一)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农作物的生成化变

《农说》在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和阐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时说:“阳主发生,阴主敛息,物之生息,随气升降”。这就是说,农作物的生成化变是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中进行的。换句话说,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原动力就是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

《农说》中把农作物的生命周期概括为“含生”和“达生”两种形态。所谓“含生”指的是种子形态,因为种子是内含生机而尚未显露者,所以称其为“含生;所谓“达生”则指的是植株形态,因为植株是已经显露其生机,最终要达到生成新的种子之目的的形态。所以被称作“达生”。这就是《农说》中所说的:“含生者,阳以阴化;达生者,阴以阳变”的深刻涵义。这就是说,无论是就种子形态来说,还是就植株形态来说,它们都是对立统一的产物。它们都具有阴阳矛盾的属性。从种子形态来说,它在播种以前就是含有生机的,这就是它属于“阳”的那一面;但是,它是内含生机而并未显露于外的,这就是它属于“阴”的那一面。从植株形态来说,它是在播种以后,有了适当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条件,它才由种子中萌芽、生根、出苗、长叶,表现了勃勃生机,这就是它属于“阳”的那一面;但是,它是由“内阳外阴”的种子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表现为“外阳内阴”,内阴就是它属于“阴”的那一面。《农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把种子形态称作“阳以阴化”,把植株形态称作“阴以阳变”的。简而言之,无论是种子还是植株都是“阴阳互为其根”的。从总体上看,种子的形成,要以正常生长的植株为基础;反过来说,植株的形成又要以内含生机的种子为前提条件。

《农说》中又说:“生则化,成则变,然必成而后有生,阳根阴也;生而后有成,阴根阳也”。这就是说,农作物的生成和化变是互相依存的,它们都是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中发生和发展的。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化”和“成变”两个阶段。“生化”阶段,也就是营养生长阶段,而“成变”阶段,则是生殖生长阶段。这两个阶段也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正象《农说》中所说的“:生者谓之化,融液所畜,畅茂其绪;成者谓之变,脱其本根,易其故体”。这就是说,在农作物的营养生长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发芽出苗,生长植株;而在农作物的生殖生长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开花结实,生产新的种子。如果把营养生长阶段的属性定为“阳”的话,那么,生殖生长阶段,就应当属“阴”。因为,在《农说》的作者看来,“阳”是主生主长的,“阴”是主杀主成的。这两个生长发育阶段,也是“阴阳互为其根”的。

(二)阴阳说和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理

《农说》在用阴阳说阐释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体这一基本原理时说:“诸阳皆生者,阳自下起,发其内之一本以出于外;诸阴皆死者,阴自下起,敛其外之散殊以入于内”。就农作物的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死来说,“阳”是主生的,“阴”是主死的。但是,从生物有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来说,它们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对于“阳以阴化”的种子来说,它们随着外界环境中阳气的逐渐上升,一棵一棵地从地下发芽生根长出地面;对于那些属于“阴以阳变”的植株来说,它们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营养,进行同化作用,随着外界环境中阴气的逐渐上升,而开花结实,成熟收获,完成其生命周期。

《农说》为了深入阐述生物有机体和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指出:“上下者,乾坤分列之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合辟之妙;敛发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一本散殊,相禅以为始终也”。这就是说,所谓“上下”指的是天上地下的位置;“升降”指的是循环往复的阴阳二气;“内外”指的是由种子变成植株,再由植株变为种子,这种异化和同化神奇功能的妙处;“敛发”指的是从种子的胚胎内长出植株,再由植株变为种子的全过程,这是各种生物生成化变的契机;“出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营养进行同化作用,然后进行异化作用向外界释放废气和废物的情形,这种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是要无限期的继续下去而不能中断的。这就是说,农作物是地生天养的,它是在阴阳二气的升降进退中生长和发育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实质,是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交替和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和往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是由种子到植株,再由植株到种子。

(三)协调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农业生产的中心议题

生物有机体和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理,为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规定的中心任务是:协调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的关系,使之和谐与统一。用《农说》中的语言来说就是:“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矣”。如何才能做到“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呢?

1.在耕地时宜的掌握上要遵循“阳荣阴卫”的原则

《农说》中说:“阳主发生,阴主敛息,物之生息,随气升降。然生物之功,全在于阳,阳之生物,欲盛必畜,畜之极而通之大”。总的来说,是阳主发生,阴主敛息,生物的生和息,是随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而进退的。但是,生物之功,“全在于阳”,要想使阳气旺盛,就必须尽力蓄积,蓄积的阳气越多,生物的生长就越发兴旺。因此,在耕地时宜的掌握上,必须遵循“阳荣阴卫”的原则。《农说》举例说:“农家者有云:‘冬耕宜早,春耕宜迟’。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所谓“阳荣阴卫”中的“阳”指的是温度;“阴”则指的是水分。“阳荣”就是温度逐渐升高而适当;“阴卫”就是土壤水分适宜而有利于保墒。《农说》还进一步指出:“繁殖之道,惟欲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毖而不出。若阳泄于外而阴实其中,生机转为杀机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之道,就是希望土壤温度适当,以保证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也要求土壤中水分适宜,尽量减少蒸发散失。如果不能使土壤中保持正常的温度,而土壤中又充满水分,农作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导致其死亡。

2.在土壤肥力的调节上倡导“扶阴抑阳”之说

《农说》在如何调节土壤肥力上遵循《周易》中所倡导的“尚中”思想,反对“太过”和“不及”;提倡“损有余,补不足”。《农说》中说:“《易》曰:‘亢龙有悔’,又曰‘下济而光’。以是见阳之精佚,由于不抑;阴之形脆者,由于无所济也”。《易经·乾卦·上九》的爻辞中有“亢龙有悔”之说,有阳气过盛就会转化为衰微之意。《易经·谦卦·彖传》中有“天道下济而光明”之说,有阳气不足不予以补充,农作物就缺乏光明之意。《农说》为了进一步阐发“损有余,补不足”的道理,举了两个例子:“今有上农,土地饶,粪多而力勤,其苗勃然兴之矣,其后徒有美颖而无实粟,俗名肥偈,此正不知抑其过而精佚者耳”。有上等劳动力,并且土地肥沃,上粪多用力勤,他的禾苗生长得很繁茂,但是,他的庄稼只长茎叶而没有饱满的子实,俗语把这种庄稼称“肥偈”。这都是不知道抑其过而造成精佚的结果。反过来说,“及其总秸俱成,农功已毕,或土力既衰,润滋不继,淫浊未去,清气有伤,此正不知补助,故粒米有空头、枯秆、粉黛诸病也”。当稻苗已经长成健壮的植株,田里的农功已经完毕之时,如果土壤肥力已经衰竭,此时还不施以追肥,就会造成谷粒多秕,茎秆枯萎,以及黑粉病等危害。《农说》认为:“天地之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提出“扶阴抑阳”之说。《农说》中所总结的有关调节土壤肥力之说,大体上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还不可能认识到农作物的贪青徒长,是由于氮素营养过多的缘故。如果农作物在生育后期脱肥,特别是缺少磷钾肥,就会使其子实不饱满。

3.在土壤培肥上提倡“滋化源”的理论

《农说》中说:“禾苗资土以生,土力乏则衰,沃之所以助土力之乏”。禾苗依靠土壤而生长,土壤肥力下降庄稼就会生长得衰弱,给土壤施肥就能资助土壤肥力的匮乏。如何施肥才算合理呢?《农说》中说:“犹有不待其衰,未禾而先沃之白块之间者,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滋其衰者,过滋或至于不能胜而病矣,滋源无是也”。还有不等土壤肥力下降庄稼生长衰弱之时,而在庄稼播种之前,就把肥料施在田里,这就是《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滋补元气(滋化源)的意思。如果等到土壤肥力下降,庄稼生长衰弱时再来施肥(追肥),就会发生滋补过剩而庄稼承受不了反而受害的情况,但是,采取播种前施用基肥滋补其元气的办法,就没有这种弊病。

《农说》在采用耕作措施培养地力上,还提出了深耕细作和因土耕作的要求。在深耕方面,《农说》中说“农家栽禾,九寸为深,三寸为浅;土之生物,膏则茂,瘠则不茂”。深耕是挖掘土地增产潜力重要措施之一,深耕就会使庄稼生长茂盛。在因土耕作方面《农说》中说:“启原宜深,启隰宜浅。深以接其生气,浅以就其天阳”。耕地的深度要因地制宜地确定。高平的“原”,就应当适当深耕,因为深耕才有利于蓄水保墒;而低下的“隰”,就应当适当浅耕,因为低湿的地浅耕才有利于增温放寒。

4.在协调土壤水肥气热条件时主张“水夺火攻”之说

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表现在土壤有机质的多少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土壤肥力条件(即水、肥、气、热条件)方面。《农说》用阴阳说来阐释调节土壤肥力条件的原理。这就是“水夺火攻”之说。《农说》中说:“亢而过泄者,水夺。此谓独阳不长者,济之以阴也。何为亢?如既获之后,犁土在田,冬春二时,皆无雨雪,太阳燥烈,破块之间尽为枯体,阴不外周,阳不内蓄,气之过泄矣。水夺者,以水夺之也。夺其过泄之阳,藉其润泽之液,包含融结,以成发生之功”。阳气过盛而外泄的,就要用水来争夺。这就是所谓独阳不长而必须济之以阴的道理。什么叫“亢”呢?举例来说,就是在庄稼收获以后,已经犁过的田,在冬春两季都没有雨雪,同时太阳又燥烈的情况下,耕起的垡块之间散失了大量水分而成为干枯的垡头,没有水分滋润土壤(阴不外周);地温又不稳定(阳不内蓄),这就是阳亢之气过度外泄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水夺”的办法。“水夺”就是夺取过度外泄的阳气,并藉助水分的润泽之液,使土壤中的温度和水分都很协调(包含融结),以便为庄稼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农说》中又说:“敛而固结者,火攻。此谓独阴不生者,济之以阳也。何为敛,失于锄垦,芜翳蔽其天阳,污浊淫其肤理,阴冱久而不开,生意塞而不达,气之固结矣。火攻者,以火攻之也。攻其固结之阴,假其焚燎之力,疏导蒸腾,以宣发育之气”。阴气过盛而凝结者,就要用火来攻。这就是所谓独阴不生的,必须济之以阳的道理。什么叫“敛”?举例来说,就是田地没有得到合适的耕锄,杂草遍地遮蔽了阳光,消耗掉土壤中许多营养,并且由于农田长期浸水而不利于养分的释放,因而庄稼很难生长发育良好,这就是阴气固结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火来攻。攻的是固结的阴,并且藉助于火的焚燎之力,以疏导土壤蒸腾过度的阴气,这样才能为水稻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农说》在这里还用《周易》中“天一生水”和“地二生火”之说,来解释“水夺”和“火攻”的道理。因为“天一生水,水为阴气之微,遇火俱化,化则合并为用,不惟不为害,而反为利焉”;“地二生火,火为阳气之微,遇水俱变,变则转易死气以为生,亦不害矣”。

(四)把握阴阳消长的规律才能搞好协调工作

《农说》认为,人们只有把握好阴阳消长的规律,才能搞好生物有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协调工作。在把握阴阳消长规律方面,《农说》给人们提供了以下几条线索:⑴一日间的阴阳消长:《农说》中说:“一日之间,子前为阳,日前而上升;午后为阴,日退而下降”。⑵四时八节的阴阳消长:《农说》中说:“四时有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也。冬至以后,阳渐长;立春,阳之出也;春分,阳气之中也;立夏得阳三之二;至夏至而极矣。夏至以后,阴渐长;立秋,阴之出也;秋分,阴气之中也;立冬得阴三之二;至冬至而极矣”。⑶十二月的阴阳消长:《农说》中说:“诸阳,谓自复以至夫也。复,十一月之卦也;夫,三月之卦也;十二月为临,正月为泰,二月为大壮。复自坤中来,一阳始生,成位于冬至,至泰而开,开而壮,壮而夫,四月复全乎乾矣。诸阴,谓自垢以至剥也。垢,五月之卦也;剥,九月之卦也。六月为遁,七月为否,八月为观。垢自乾中来,一阴始生,成位于夏至。至否而塞,塞而观,观而剥,十月复全乎坤矣”。十二月消息卦,是汉代以来“卦气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沿用至明代,长盛而不衰。现将其主要内容列表如下:

十二月消息卦与阴阳消长表

卦名

卦象 月份节 气阴阳消长

复卦

11 冬至 小寒一阳息阴

临卦

*

12 大寒 立春二阳息阴

泰卦

1

雨水 惊蛰三阳息阴

大壮

2

春分 清明四阳息阴

夫卦

*

3

谷雨 立夏五阳息阴

乾卦

*

4

小满 芒种六阳息阴

垢卦

5

夏至 小暑一阴消阳

遁卦

6

大暑 立秋二阴消阳

否卦

*

7

处暑 白露三阴消阳

观卦

*

8

秋分 寒露四阴消阳

剥卦

9

霜降 立冬五阴消阳

坤卦

* 10

小雪 大雪六阴消阳

三、《周易》中的圜道观和《农说》中的“循环无端”之说

“圜道”就是循环之道;圜道观认为宇宙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易经》中的圜道观体现在所有64卦之中,它是用符号系统这种特殊语言来表达的。其特点有四:⑴表示事物对立属性的阴阳二爻,是相互循环转化的;⑵在64卦中有28对是以自身中点为轴心,做循环运动,相邻成对;⑶在64卦中有4对因6 爻属性相反而两两为双; ⑷64卦处于整体大循环之中。《易传·系辞下》中所说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就是对圜道观的明确表述。《易经·泰卦·九三》中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说的是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处在平陂往复的永恒循环之中。在《周易》的作者看来,天地、日月、四时、昼夜、生死……等等,都在按部就班地作各自的循环运动,一切事物都要在这个循环运动中生化和发展,走完自己的历程。

《农说》从《周易》的圜道观中得到启迪,把农作物的生长化收藏,或者从种子到植株,再从植株到种子,也看作循环往复的环周运动;同时把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循环运动和宇宙中阴阳二气的消长、升降的循环运动联系在一起。《农说》中所说的:“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阴阳往来无停机”等,是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物能循环的深刻写照。

我们在这里要着重指出,《周易》和《农说》中的圜道观有其历史局限性。它虽然能给人们以从农业生产总体上、从生物有机体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上研究农业生产以有益的启迪,但是,它也有使人们产生就地循环和原地踏步的感觉,而缺乏螺旋式上升的观念。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借鉴古人经验时,必须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

标签:;  ;  ;  ;  ;  ;  ;  ;  

“周易”与“农业理论”--马一龙农业理论再探_易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