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小病灶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张绿林

沅陵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419600

【摘 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cm)采用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肝硬化患者中选取200例(210个病灶),对其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其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诊断中的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210个病灶中,经病理检查共检出90个恶性病灶与120个良性病灶;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5%、95.56%、95.24%,均高于常规超声的45%、77.78%、59.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cm)采用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内肝硬化;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超声造影;临床价值

临床上,原发性肝癌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肝硬化,这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所以及早对肝硬化做出明确诊断十分必要[1]。通常情况下,肝硬化具有较高确诊率,但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时,其诊断准确率也会有所降低,诊断难度随之增加,这可能是基于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不具备明显的回声特点与典型影像学特点[2]。现阶段,临床上用来诊断该疾病的方式多种多样,本研究主要针对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肝硬化患者中选取200例(210个病灶),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或者穿刺活检证实。患者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2.86±12.56)岁,男性128例,女性 7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检查仪器采用Phi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该仪器具备低机械指数反向脉冲谐波成像模式,探头频率设置为2MHz—5MHz,在5ml生理盐水中加入造影剂SonoVue,制备成为六氟化硫微泡悬浮液5mg/ml,经患者肘部浅静脉弹丸式注入2.4ml,随后采用5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在行超声造影操作之前,通过扫查肝脏来对病灶声像图变化情况、具体血供情况及其和周边组织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将实际需要作为依据,对病灶进行观察,将探头固定好,反向脉冲谐波成像模式启动,对病变内造影剂增强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一直到造影剂消失或者基本消失于病灶内或者肝实质内。通常情况下,将超声造影表现作为依据,可将其分为动脉相、门脉相以及实质相。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超声医师对所有病灶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比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度。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结果

本研究中210个病灶中,经病理检查共检出90个恶性病灶与120个良性病灶,其中恶性病灶中包括46个中低分化病灶,44个高分化病灶;良性病灶中包括44个硬化增生结节,40个局灶性结节,36个肝血管瘤。

2.2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对比

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5%、95.56%、95.24%,均高于常规超声的45%、77.78%、59.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对比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肝硬化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诊断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3]。临床诊断肝脏病变的首选方式为超声检查,但常规超声检查通常难以将肿瘤的微循环灌注有效显示出来,再加上受到病灶回声特征、部位以及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该诊断方式定性诊断局灶性病变的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4]。超声造影是利用造影剂产生的高强度非线性谐波信号,将病灶内的血流显示率显著提高,进而对肝脏小病灶微血管的灌注特征进行观察,促使肝硬化背景下小肿瘤检出率与定性诊断率提高[5]。本研究中,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5%、95.56%、95.24%,均高于常规超声的45%、77.78%、59.05%,提示与常规超声相比,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诊断中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究其原因,常规超声检查在深部病变诊断中不具备理想的辨识度,并且检查过程中会很容易受到病灶部位以及组织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血流速度也可能会对检测准确率产生较大影响。而超声造影则在检查过程中应用了造影剂,能对机体内部情况进行实时反映,且对患者产生的辐射效应,成像时间相对较短,能将微小病灶变化情况捕捉到。

综上所述,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cm)采用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高,存在良好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芳,韩秀清,胡海燕,等. 超声造影用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8):877-880.

[2]于朝霞,赵伟,刘晓明,等. 超声造影对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 中国医疗设备,2017,32(10):62-64.

[3]黄艳丽,吕校平,张炽敏. 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3):298-301.

[4]彭洋,王丹,赵盛发,等.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鉴别肝脏局灶性高回声小病灶良恶性的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11):721-725.

[5]倪娟,虞梅,梅琪,等. 超声造影监测肝硬化增生结节和发现非常早期肝癌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0):108-111.

论文作者:张绿林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0

标签:;  ;  ;  ;  ;  ;  ;  ;  

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小病灶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张绿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