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调查报告_负债结构论文

村级企业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村级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村级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根据对199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村企业调查数据平均值的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企业增长较快;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有所发展。但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困境中,收入负增长,经营效益下降,负债增多,自有资产减少,资金占用水平不合理等。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数量与结构

1.企业数量略减,股份制企业有较大增加。1997年由于一些企业生产规模过小,成本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和市场竞争力差,加上经营不善,促使有的企业倒闭或被兼并,企业的数量和上年比有所减少,村均企业由10.29个下降到9.74个,减少5.3%。其中减少较多的是合伙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减少26.2%和17.8%;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其数量比上年增长87.5%,在企业构成中以私营、其他和集体这三种性质企业的数量较多,分别占总数的43.2%、21.2%和17.5%。

2.东部地带企业数量增长,中西部缩减。按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计算,1997年,东部企业的数量有所增长,和上年相比增长12%,村均由13.85个增加到15.53个;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企业数量有较大减少,由8.43个降到5.51个,减少34.6%。按企业性质分析,股份制企业的数量,东部和中部尤其是东部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2倍, 西部数量减少23%;私营企业的数量除东部略有增加外,中、西部均有大幅度减少,减幅分别为43.2%和48.6%;三资企业除东部略有增长外,中、西部没有变化;集体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数量三个地带均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以合伙企业减幅较大。详见表1。

表1

三大地带企业数量与发展

1996年 1997年

东 中 西 东 中 西

集体企业2.29

1.44

1.562.111.381.54

股份合作0.53

0.38

0.261.6 0.410.2

合伙企业2.30.94

0.261.590.780.21

私营企业7.75

4.172.88.032.371.44

三资企业0.25

0 0.010.260

0.01

其它0.73

1.13.531.642.342.11

合计

13.85

8.03

8.43

15.237.285.51

1997年比1996年增减%

东 中 西

集体企业 -7.9-4.2

-1.3

股份合作

+201.9+7.9

-2.3

合作企业-30.9

-17-19.2

私营企业 +3.6

-43.2 -48.6

三资企业 +4

0 0

其它

+124.7 +112.7 -30

合计

+12.1 -9.3 -33.7

(二)股份和股金的结构与变动

1.股份数基本持平,村(组)集体股和个人股有较大增加。1997年,每个企业的股份数1250.66股,比上年略减0.4%,基本和上年持平。从股份构成来看,村(组)集体股份和法人股占总股份数的比重最大,为90.2%,其中村(组)集体股占69.2%,法人股占21%。虽然1997年股份总数变动不大,但内部结构有较大的调整,表现为村(组)集体股和个人股大幅度增长,其中村(组)集体股增长46.5%,结构值正向变动22.1个百分点, 由上年占总股份的47.1%提高到69.2%;个人股增长2.2倍,结构值正向变动6个百分点;法人股和外商股均有较大的减少,分别减少51.7%和90.9%,结构值分别负向变动22.3个百分点和6.2 个百分点(详见表2)。

表2企业股份结构与变动

1996年 1997年

股份数

各股份占% 结构值

+-%

1996年 1997年 + -

股金总数 1255.82 1250.66

-0.4

100 100 0

1.乡股股份 0

0

0

0

0 0

2.村(组)集

体股份591.09 865.81 +46.547.169.2 +22.1

3.个人股份 33.79 108.32 +220.6 2.7 8.7 +6

4.法人股份544.16 263.04 -51.743.321

-22.3

5.外商股份 85.597.83 -90.9 6.8 0.6 -6.2

6.其它股份 1.195.66 +375.6 0.1 0.5 +0.4

2.股金额大幅度增长,外商股金减少明显。1997年虽然企业的股份总数没有太大变化,但由于每股的股金增加,股金总额有较大增长,每个企业的股金额47.5万元,比上年增长37%。在股金总额中村(组)集体股和个人股所占的份额较大,两者占总金额的82.5%,其中集体股占57.4%,个人股占25.1%。在各种股金中,增长速度较快的是个人股、其它股和村(组)集体股,分别为1.8倍、75%和41.8%, 村(组)集体股和个人股共占股金增加额的94%。1997年企业股金减少较多的是外商股,由上年的4.38万元降到1.05万元,减少76.1%。从股金结构来看,和上年相比,个人股正向变动12.8个百分点,由12.3%提高到25.1%;村(组)集体股正向变动2个百分点,由55.4%上升到57.4%, 村(组)集体股仍占总股金额的首位,个人股由占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外商股和国营股的结构值均为负向变动。详见表3。

表3 企业股金结构与变动单位:万元

1996年 1997年股份数 各股份占% 结构值

+-% 1996年 1997年 + -

股金总额 34.79

47.65

+37

100 100

1.乡股份总额

0.0700.2 0-0.2

2.村(组)集

体股份总额19.29

27.35

+41.855.457.4 +2

3.个人股总额

4.26

11.95 +180.812.325.1 +12.8

4.国营股总额

5.46

4.97 -9 15.710.4 -5.3

5.外商股总额

4.38

1.05-76.112.6 2.2 -10.4

6.其它股总额

1.33

2.33+75.2 3.8 4.9 +1.1

(三)企业上交的税金与费用

1997年调查村企业上交国家税21.96万元,比上年增加2.3%,企业上交税金占村上交国家税金的50%,比上年略有提高。上交税金的增加,说明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在加大。在企业上交的税金份额中,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三者的比重最大,分别为32.6%、26.2%和24%。按全国三大地带企业上交税金占村上交税金的比重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64.8%、45.6%和19.1%。东部企业上交税金占村上交税金的比重高于平均值14.8%,中部低4.4%,西部低30.90%。东部企业上交的税金已占近2/3,而西部仅占19%。从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企业的实力差别和发展的不平衡。

1997年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上交村财务的所得较上年减少33%为14.15万元,占村财务收入的27.2%, 上交费用减少多的是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在所有的企业中,集体企业上交的份额最大,占81.7%。如按三大地带分析,企业上交村财务的费用比例多少排序,依次是东、中、西部,分别为29%、22.8%和21.8%。

二、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一)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结构的评价

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结构的确定,是参照欧美企业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实践并被我国财务理论所认同的标准结构,主要是为企业财务分析提供更为方便的依据。(见表4)

表4 比较资产负债表(平均数)单位:万元

理想 实际 差异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流动资产60%119.82 195.59 113.98 173.67 -5.84 -21.94

速动资产30%

其它资产30% 59.91 97.79 47.58 74.77 -12.33 -23.02

固定资产40% 79.91 130.40 85.75 152.31 +5.84

21.91

1996年 1997年

总计

199.73 325.98

理想 实际 差异

1996

1997

1996

1997

1996

1997

负债(40%) 79.91 130.40 111.06 186.58 31.15

56.18

流动负债30%59.93

97.79 101.76 152.42 41.83

54.63

长期负债10%19.98

32.61

9.30 34.16 -10.681.55

所有者权益60% 119.82 195.58 88.67 139.39 -31.15 -56.19

实收资本20%39.90

65.18 67.94 98.94 +28.04

33.76

公积金30% 59.93

97.79 18.47 36.38 -41.46 -61.41

未分配利润10% 19.98

32.61

2.26

4.07 -17.72 -28.54

1996年

1997年

总计 199.73

325.98

* 表中为分析企业资产结构,把项目中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其它资产列入固定资产。

1.资产结构不合理。1997年企业的资产额325.9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2.31万元,占资产总额的46.72%,同标准相比多21.91万元。1996年企业的固定资产85.75万元,占资产总额的42.9%,与标准相比, 只多了5.84万元。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比上年增加了3.5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比重过高,而且数额大于自有资本增长的速度,使得企业依靠长期负债购置固定资产,必然长期承受利息负担。流动资金较少,1996年流动资金同标准相比只少5.84万元,到1997年流动资金同标准相比少21.91万元,是1996年的3.75倍。 由于流动资金较少,必然影响设备的利用和均衡生产。大部分资金被不可出售的固定资产占用,参与周转的资金过少,无法赚取足够多的利润。

2.流动负债较多,长期负债基本合理。从整个财务结构看,负债较多,1996年负债为111.06万元,与标准负债相比, 多31.15万元,负债占资产比重为55.6%,比标准比重40%多15.6个百分点。1997年负债继续增长,达到186.58万元,比标准负债高出56.18万元, 负债占资产的比重达57.2%,比1996年高1.6个百分点。从负债的结构看, 主要是流动负债较多,1996年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50.95%, 比标准比重的30%高出20.95个百分点,1997年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至46.75%,但仍高出标准16.75个百分点。流动负债过多, 企业总是准备随时偿还债务,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进行生产经营。

3.企业自有资产不足。从所有者权益情况来看,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过小。1996年,企业净资产为88.67万元,与标准相比,少31.15万元,企业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4.39%,比标准比重60%少15.61个百分点。到1997年企业净资产为139.39万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2.76%,比1996年下降1.63个百分点,与标准相比,资产少56.19万元, 比重下降1.63个百分点。从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看,主要是以实收资本为主体,公共积累很少,与标准相比,1996年少41.46万元,1997年少61.41万元。但公共积累在所有者权益中的所占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96年占9.38%,1997年占11.16%增长1.78个百分点, 公共积累有增长势头,但与占资产总额30%的比重相比还差很多, 还需提高18.84个百分点。未分配利润也较少,1996年未分配利润占资产总额的1.13%,与标准比重10%比较,相差8.87个百分点,1997年未分配利润占总资产的1.24%,比上年仅增长0.11个百分点。企业的自有资金相对较少,流动资金主要是靠短期借款来提供,将增加企业的利息负担,导致负债增加。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认为,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关键是固定资产比例过大,超过了自有资产,应解决好固定资产的利用问题,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对不用或利用不足的固定资产应变卖处置,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使企业的资产结构趋于合理。

(二)企业财务比率的对比分析

1.企业产生现金能力弱。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 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借能力才会有保证。从调查企业的情况看,1997年流动比率1.14(见表5)说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相差较少,但与1996年的1.12 流动比率相比,流动比率仍有微弱的增长趋势,尽管企业变现能力很低,但也有好转的迹象。从企业的速动比率分析,1997年为0.65,与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较合理还有很大差距,且比1996年速动比率的0.66有所下降,说明企业存货积压比上年有所增长。

2.资产管理效率低。从衡量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财务比率看,资产管理的效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企业的营业周期为239.7天,企业的存货从开始销售到收回现金要这么长的时间,说明企业的周转速度很慢,同1996年相比,增加67.21天, 这主要是由于存货积压且周转慢,应收帐款回收困难所致。1997年存货周转天数为149.66天,比1996年增加46.8天,产品销路不好,销售难度增大。同时企业回款不畅,1997年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增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也放慢,1997年为1.28次,比1996年减少0.84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放慢,使企业相对占用较多的流动资产,造成流动资产的浪费,使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如补充资金参加周转,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也比上年下降。

3.缺乏偿债能力。调查表明:企业负债较多, 但偿债能力较差。1997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57%,比1996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 负债已占企业资产的一半以上,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主要由债权人负担,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本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只占较少的比例,这对债权人来讲是相当不利的。从产权比率看,1997年为13.3%,比1996年上升0.8个百分点。产权比率高,是属于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但从经营成果看,企业效益并不理想,说明企业经营不是很景气,企业举债程度偏高,财务结构不稳定,债权人的利益因企业自有资本所占比重较小而缺乏保障。从企业已获利息倍数来看,有下降的趋势,1997年为2.86,比1996年下降0.11个百分点。企业没有足够大的税息前利润,支付债务的利息出现困难。

4.企业获利能力略有提高。无论是债权人还是企业的所有者及经营者,都很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从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比率来看,企业的获利能力有所上升。1997年企业的销售净利率4.96%,比1996年上升0.58个百分点。企业销售的毛利率1997年达21.06%,比1996 年上升3.47个百分点。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益有所下降,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的资金使用方面有所浪费,1997年资产的净利率为3.41%,比1996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1997年为7.97%, 比1996 年下降3.98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的资产报酬率不断下降。

表5财务比率分析

项 目1996年1997年

一、变现 流动比率 1.12 1.14

能力比率 速动比率 0.66 0.65

二、资产 营业周期 172.5239.71

管理 存贷周转天数 102.8149.66

比率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59 90.05

流动资产周转率2.12 1.28

总资产周转率 1.21 0.69

三、负债 资产负债率 56%

57%

比率 产权比率 12.5% 13.3%

有形净值债务率129% 134%

已获利息倍数 2.97 2.86

四、盈利 销售净利率

4.38% 4.96%

能力 销售毛利率 17.59%21.06%

比率 资产净利率

5.31% 3.41%

净资产收益率11.95% 7.97%

三、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借助杜邦系统(The Du Pont System)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表明(见企业杜邦图):总的看1997年企业的资产利用水平下降、负债程度增高,资金占用水平过大,费用支出增加、产品的成本有所下降。

企业杜邦图 单位:万元

1.资产周转速度减慢,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下降,运用资产以产生销售收入的能力降低。企业资产净利率由1996年的5.31%下降到1997年的3.41%,下降1.90个百分点;资产周转率由1996年的年周转1.21次下降到1997年的0.69次, 资产的周转年平均不足1次,由于资产周转减慢,企业的销售能力降低。

2.企业负债程度增高,风险加大。权益乘数是表示企业负债程度的财务分析指标,权益乘数越大,企业负债程度越高。1997年的权益乘数由1996年的2.25升高为2.34,负债程度高于1996年,1997年企业的风险加大。

3.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不合理,各资产组成部分使用效率下降,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从资产占用量上看,1997年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应收帐款、存货的占用量均超过1996年, 分别为:1.9倍、3倍、1.4倍、1.6倍,其中固定资产与货币资金的占用量过大, 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建设,散置的资金过多,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升高,资产投资报酬率下降。应收帐款周转天数由1996年的59天上升为1997年的90天,平均收现期1997年比1996年多31天,使企业的营运资金过多地呆滞在应收帐款上。

4.企业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取得效果,销售净利率略有上升。产品销售成本1997年比1996年降低11%,由于产品销售成本的降低,弥补了销售收入的减少,提高了净利润,1997年销售净利率4.96%,高于1996年0.58个百分点,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良好。

5.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管理人员设置比例加大,使1997年管理费用支出高于1996年,1997年管理人员工资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3%,比上年增加5.4个百分点。

6.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额下降,销售费用增加。1997年主营业务收入比1996年下降7.48%,销售费用的支出比上年上升19.9%。销售费用的增加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反而使销售收入下降,给企业造成了更多的损失。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不够强,在生产经营方面还很薄弱。企业应合理安排资金的投入,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以很好运用资产产生销售收入的能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避免人员闲置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四、企业收入与经济效益分析

(一)企业的收入与结构

1.收入略有下降,私营企业有所发展。1997年企业收入1111.86 万元,比上年减少0.8%,呈负增长。占村级各种经营收入的51%, 和上年持平,如果按东、中、西三大地带计算,东部村的企业收入占村经营收入的60.9%,中部占35.7%,西部仅占22.2%。虽然企业收入1997年有所减少,但其中私营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收入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分别为18.4%和16%,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收入都不同程度的减少,分别为9.5%和10.9%。

在企业收入构成中,以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收入所占的份额较大,分别为31.7%、27.7%和20.1%,依次是股份制企业和合伙企业。从各种企业的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构成比重来看,1997年私营企业和合伙企业呈正向变动,其它的企业除股份制企业外均为负向变动,其中增长较快的私营企业增加4.5个百分点,由上年的22.5 %上升到27%。私营企业收入的增长和所占比重的上升,说明目前农村在积极鼓励和扶持下的私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详见表6)。

表6 企业收入构成与变动单位:万元

1996年 1997年

1996年

收入占%

集体企业收入 389.85 352.77 34.8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收入

168.07 167.21 15

合伙企业收入 59.59

69.15 5.3

私营企业收入 252.50 299.04 22.5

三资企业收入 250.94 223.69 22.4

企业收入合计1120.95 1111.86100

1997年 增长速变 结构变动值

收入占%+ - % + - %

集体企业收入 31.7-9.5

-3.1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收入15 -0.50

合伙企业收入

6.2

+16 +0.9

私营企业收入 27 +18.4

+4.5

三资企业收入 20.1

-10.9

-2.3

企业收入合计 100 -0.8

2.中、西部地带企业收入增速加快。按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分析,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东部地带企业发展的速度减慢,收入呈负增长,但东部地带企业由于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经济实力仍很雄厚,1997年其企业收入占三大地带企业收入的82.7%。原来起步较晚,企业数量少,发展速度较慢的中、西部地带的企业发展明显加快,和上年相比企业的收入分别增长12.8%和14.4%。中部地带企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私营企业和合伙企业发展的拉动,而西部则是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拉动。若按企业的性质分析,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私营企业均有较快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中部地区,收入增长50.5%;合伙企业除西部外均有较大增长;三资企业东部呈负增长,中、西部变化不明显;股份制企业除东部略有增长外,中、西部都有较大下降,分别为32.5%和33.2%;集体企业收入除西部增长20.5%以外,东部和中部均减少(详见表7)。

表7

三大地带企业收入构成与发展单价:万元

1996年 1997年

东 中 西东 中西

集体企业收813.39 126.04 154.33

704.75 111.09

186

股份制和股份

合作制企业收入431.06 15.06 11.69

436.34 10.17

7.8

合伙企业收入

77.68 81.02

6.2293.85 91.35.76

私营企业收入 575.94 98.37 14.79

652.36 148.07 16.14

三资企业收入 669.22

0 12.32

594.57

0.93 12.44

合计 2572.29 320.49 199.35 2481.87 361.56 228.14

1997年比1996年增减%

东 中 西

集体企业收 -13.9

-11.9 +20.5

股份制和股份

合作制企业收入

+1.2

-32.5 -33.2

合伙企业收入+20.8

+12.7

-7.4

私营企业收入+13.3

+50.5

+9.1

三资企业收入-11.2 0 +1

合计 -3.5

+12.8 +14.4

(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村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和机制优势的逐步弱化,加上受市场供求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1997年企业的生产经营仍处于困境之中,经济效益继续下滑,具体表现:

1.企业业务收入和利润减少。1997年调查样本每个企业的营业收入为225.17万元,和上年比减少17.7%,利润总额13.48万元,下降1%;由于企业上交所得税比上年减少21.7%,1997年企业净利润11.12万元,较上年增加4.9%。

2.资金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下降。1997年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创毛收入和创利润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减少,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创收入153.19元,创利润9.22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3.1%和49.8%。另外,百元资金创毛收入和利润也比上年大幅度减少,其中百元资金创毛收入68.7元,百元资金创利润4.13元,两者同上年相比分别下降43.3%和39.4%。1997年在资金利润率减少的同时,企业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也在下降,每工日创毛收入199.20元,创利润11.99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7.5%和11.8 %(详见表8)。

表8 企业经营效益表

1996年1997年1997年比1996年

+ - %

业务收入(万元) 242.90225.17

-17.7

业务成本及费用(万元)229.72212.48-7.5

利润总额(万元)

13.62 13.48-1

净利润(万元) 10.60 11.12+4.9

百元固资创收入(元) 326.50153.19

-53.1

百元固资创利润(元)

18.36 9.22

-49.8

百元资金创收入(元) 121.20 68.70

-43.3

百元资金创利润(元)6.81 4.13

-39.4

职工每工日创收入(元)241.60199.20

-17.5

职工每工日创利润(元) 13.60 11.99

-11.8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1997年企业的状况从整体上处于数量减少,内部财务状况不佳,收入负增长,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严重下降的局面,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必然结果。面对困难和挑战,经过资产重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再次调整,企业会重新掘起。另外从困境中我们也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

一是企业股份制有了迅猛发展。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增长较快,股金增加较多,这种新机制的引入必将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应指出的是,由于农村股份制发育的还不成熟,运行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管理跟不上,这种新机制运行的效果还不理想。1997年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整体上收入减少,除东部地带企业收入略增外,中、西部股份制企业的收入减幅较大。因此,各级干部应提高认识,把推行股份制作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精心指导,积极扶持,规范管理,使股份制早日走上健康、正常发展的轨道。

二是中、西部企业的发展加快。从调查中我们看到,1997年虽然总体上企业收入减少,但按地带分析,中、西部企业的收入均有两位数的增长,有力地遏制了1997年整个企业收入严重下降局面的发生。由于地理、机遇和认识等诸多主客观原因,中、西部农村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经济实力仍很弱,同东部地区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有一个自身发展、积累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加快东西联合的步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国家在政策、资金和信贷等方面应给予适当倾斜。

三是私营经济的发展。1997年,不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分地带来看,私营企业都有长足的发展,这是其它性质的企业所难以实现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使其成为农村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标签:;  ;  ;  

乡镇企业调查报告_负债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