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毕业生状况的调查研究_农业发展论文

1990年以来毕业生情况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毕业生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更好地改革和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我校组织有关部门的同志,对全省十个地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日照市、德州市、济南市、临沂市、滨州地区、菏泽地区、聊城地区)的15个县、市、区(芝罘区、牟平区、青州市、微山县、东港区、德城区、武城县、历城区、平阴县、费县、滨州市、邹平县、菏泽市、成武县、阳谷县)及省农业厅、省农科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这次调查以1990年以来分配到市(县)、区及以下单位的毕业生为主,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我省基层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政策的认识;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素质评价及对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建议等。这次调查选取调查点广泛,兼顾了东西部地区,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得到了地方政府、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毕业生的大力支持,期间共召开毕业生座谈会13次,参加120多人,用人单位座谈会9次,参加100多人,用人单位参加座谈的有县政府办公室、县农委、县计委、县人事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等单位的领导同志。发放毕业生问卷120份,回收113份;发放用人单位问卷70份,回收58份。

一、基层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

1.当前基层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

(1)从调查情况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现象日趋突出,特别是乡镇农技站大部分技术人员是五、六十年代的中专生,本科生极少,由于择偶、子女就业等多种现实问题,致使大学毕业生难以安心乡镇工作。因此,基层农业科技队伍急需新鲜血液的补充。

(2)基层农业科技队伍不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鲁西南、鲁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许多乡镇农业科技人才出现断层,甚至无技术人员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条件较好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比情况虽好一些,但同样存在农业人才不安心的问题。

2.造成农业科技队伍现状的原因

一是编制限制人才的进入。由于乡镇农业人才大多属“块块管理”,也就是由乡镇政府管理,在编制数一定、进人不增编、不带工资的情况下,虽然农业科技人员奇缺,但也难以吸收,就是勉强接收了大中专毕业生,工资支付难以兑现。有的地方让科技人员自创、自收、自支。因此,造成本地区的毕业生不愿回外地区的毕业生不愿进的局面。尤其是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针后,外地市的毕业生已不可能再通过计划分配派遣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是这些地区的毕业生也在想尽办法脱离家乡。许多地区虽然采取了一些控制人才外流及吸引人才的措施,但效果不大。二是农业部门同其它行业相比待遇低,造成农业科技人才跳槽的多。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乡镇农业部门无大学毕业生,其原因一是分派回去的大学生本来就很少,即便分去几名,思想也不稳定,一心想离开农门。虽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会议、文件、口头上比较重视农业,也出台了许多强农措施,但农业同其他行业比较效益低,科技人员收入少,有的基本工资都难以确保,有的工资仅发60-70%,与金融、邮电、公、检、法等行业差距太大。有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感慨地说。“干农业既艰苦,待遇又低,政府一方面强调要重视农业,另一方面政策又落不到实处,队伍难以稳定”。三是经费短缺。农业科研周期长,科研、试验推广无经费可用。一些农业科技人员感到前途暗淡,只好惋惜地弃农另就。四是有些毕业生缺乏艰苦创业精神,不愿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一心向往大城市,进党政机关。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今天,科技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稳定、充实、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是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3.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的材料看,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需求量大,但专业之间差别明显。调查发现,目前我校设置的专业比较适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要求,而各专业在基层的需求情况不同。如畜牧、兽医、园林、花卉、农村会计、农业经济、经贸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需求量大。农学、种子、植保、果树、蔬菜、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受欢迎。林学、土化等专业面窄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基层需求量少。但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如微山县要求多分配淡水养殖方面的毕业生去。畜牧业较发达的县区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多。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会发生变化。

(2)基层农业单位需求量大,但出现就业难的现象。调查发现,多数县(市、区)就业难与要人难的问题并存。当前,地(市)、县(市、区)级农业部门已基本饱和,不少单位人员超编,近期内不可能再大量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而基层乡镇农技部门严重缺乏农技人员,却又要不到毕业生。如德州市武城县14个乡镇的经管站、兽医站没有1名本科毕业生。整个滨州地区109个乡镇农技站,仅有2名本科生。这与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及毕业生的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有直接关系。

(3)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受欢迎且需求量大。调查中发现,一些专业诸如农副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贮运、市场营销、外语、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而那些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用人单位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外,在农技推广部门很有必要增加文字写作、电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以适应农技部门的工作需要。有的用人单位强调,当前,农业部门承担着监督、检察、审计等执法职能,为了便于学生参加工作后较快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相应地设置有关专业,或增设检验、监察、审计、法学等方面的课程。

二、1990年以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当前实行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办法的认识

1.对我校1990年以来220名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情况。如表1。

表1

从调查的县(市、区)1990年以来220名山东农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表明: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绝大多数(94%以上)毕业生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其中事业单位超过80%,党政机关占5%。从所从事的专业来看,9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近10%的毕业生转行。从毕业生就业层次来看,县级单位占40%以上,乡镇级单位占近60%。现在许多市(地)为了吸引人才,稳定科技队伍出台了有关政策。使毕业生就业层次有上升趋势。如滨州地区明确规定本科生除个人自愿外,原则上一律留在县一级单位。实行对口就业,许多县(市、区)也有同样的规定。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除个别县(区),毕业生基本能做到当年就业。

2.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政策的认识

从1993年起,我省推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在毕业生中引起了不同反响,根据调查,有76人填写了这一栏。如表2。

表2

项目 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人数 29 407

%38.16 52.63 9.21

毕业生普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学校就业制度的改革,传统的国家统包统分的分配方式被“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取代是必然的,它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人才这一特殊商品的客观要求,对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及高校的办学水平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得到了90%以上的毕业生的支持。同时,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人才市场的不完善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致使某些用人单位对就业政策认识不足,在接纳毕业生时,往往不是从科技队伍结构的需求出发,也不是从本单位的长远发展考虑,而是只顾眼前利益,甚至以是否对领导本人有利作为取舍的标准,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以致出现了“不送礼、不求人、难进门”的不正常现象。情况虽是少数,却严重干扰了毕业生就业秩序,造成了极坏影响,也使部分毕业生对“双向选择”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因此,此现9%以上的毕业生对当前实行的就业政策表示不满意。但我们相信,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社会风气的好转,用人单位对就业政策认识的提高,这种就业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充分地显示出来。

3.国家有关政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农业政策、科技人员政策、社会环境的多种影响,1990年以来的毕业生就业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

①1990年以前,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实行严格的统包统分,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即按国家干部身份对待,从“工资待遇,办公条件,业务工作”三方面都到位,农业院校毕业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②1990年至1994年,由于国家对农业采取的保护政策力度不够,加之地方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政策未能很好落实,农技推广部门在体制改革中陷入了困境,出现了“脱钩”“断奶”,甚至关停并转现象,农技推广网络遭受严重破坏,以致出现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痛心局面。农业院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毕业生对就业普遍感到有较大压力。

③1994年下半年受国家大力加强农业的政策影响,农业又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山东省明确要求1994年12月以前,农口脱岗人员要全部到位,乡镇级的农技站要全部恢复,落实农业部制定的“三定”标准,乡镇农技服务组织由县编委核定编制,落实了人员,大部分乡镇是财政拨款单位,个别的是差额拨款单位,对农业院校毕业生从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上切实给以保障。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毕业生从心理上得到一定宽慰。

三、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素质评价(表3、表4)

表3用人单位(省直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评价调查表

表4用人单位(基层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评价表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校毕业生政治、业务素质及能力水平,将省直及基层单位对1990年以来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分别列表分析。

1.政治思想素质

从表3、表4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省直两用人单位对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评价高或较高的达到100%,而基层用人单位评价高或较高的也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我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赞许。在调查座谈中,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政治觉悟高、上进心强、思想活跃、热衷本职工作。这与我校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的系统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工作是分不开的,这是我校毕业生的优势,应继续加强。

2.业务水平,专业知识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进行系统的业务水平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突出,在基层条件差、收入少、待遇低的农业工作环境中边干边学边实践,在一至二年的时间内较快地适应工作,并能独立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部分毕业生因成绩突出较快地走上组织领导岗位。例如农学专业91届毕业生李杜同学毕业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扎实、肯干,运用自己牢固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很快做出成绩,不到三年即破格晋升为农艺师,并被任命为县种子公司副经理、同时兼任县种子法庭庭长。从表3、表4中用人单位的评价也可以看出,省直两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一栏评估强或较强的达到了100%。基层用人单位的评价,强或较强的超过86%,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对13%的毕业生反映一般,说明我校有少数同学在校时专业思想不牢固,甚至学农不爱农,导致学习不努力,知识掌握不牢,应引起学校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奉献精神。

3.外语水平

用人单位普遍评价我校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不高,达不到工作要求,尤其是省农业厅、农科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与同期分到两个单位的全国其它农业院校毕业生相比,外语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从调查的数据也可看出,省直两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外语水平的评价一般的达到75%。基层用人单位的评价一般的为46%。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对外贸易的开展,对毕业生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学校毕业生外语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对一个学生来说,外语水平达不到要求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4.各种能力的评价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毕业生的各种能力与理论水平、专业知识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适应工作的能力尚可,绝大多数毕业生(90%)能够在一年内适应工作,独立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成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得力助手。这与自己掌握的雄厚的专业知识是分不开的。但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操作技能较差,综合能力表现一般,从调查表中也可看出,这两项的评价一般和较差已占了近40%。调查中许多毕业生也反映,到工作岗位后感到实践能力较弱,遇事心里发虚,不敢动手做,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说明学校的实践教学较少,对教学实习重视不够,毕业生只在毕业前进行实习,又要考虑毕业分配,实习时精力不够集中,效果较差。因此,应改革这种实习方式,最好进行阶段性教学实习,经常进行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反映较为突出的还有:(1)大多数同学文学水平一般,写作能力不强。(2)经营管理能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3)专业面太窄,基层需要的是知识面较宽,放到任何岗位上都能挑起工作担子的毕业生。

毕业生对学校反映较为突出的有:(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与综合性院校毕业生相比差距明显。(2)教材较陈旧,知识更新慢,希望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科学知识,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基本情况,拓宽知识面。(3)加大实验课、实习课的比重,以培养独立科研、操作能力。多组织参观、调查,增加学生对日后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

四、建议

1.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的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搞内涵性开发上面,而这必须依靠农业的科技进步,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的投入。稳定农业科技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有基础上,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首先,在农业科技体制上优化结构、健全组织、理顺关系。乡镇农技站的人、才、物应由县局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接受乡镇政府的领导,这样的隶属关系将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科研工作,有利于组织有关科技活动。

其次,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农业科技队伍,基层农技部门加大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力度。当前农业科技队伍不稳的重要原因是科技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真正把重视农业和科技兴农落到实处,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使农业科技队伍稳定壮大。

第三,把基层农技部门变成集科研、推广、培训于一体的基层服务机构,以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

2.对高等农业院校今后在招生、分配、管理、教育、学科建设等问题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1)从农业大学自身学科结构来分析,从面向农业生产到面向农村经济,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加强自身学科的改造、调整和建设,以适应面向农村经济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为此,学校应建立以农科为主,农理、农文、农贸等多学科发展,农、工、贸一体的农业大学。建设一批农村经济需要的近农或非农专业。如:农村建筑、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文秘、农业信息、农业环境、农业推广等。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应给予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学科调整的自主权。

(2)拓宽招生渠道。一是扩大农村有实践经验学生招生数量;二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方式,以缓解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和社会结合,利用多种形式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实践证明,这类学生专业思想牢固、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是一支相当有生气的科技力量。

(3)更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内容,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特别是本科生。各专业要增设检验、市场营销、审计等课程,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知识面。达到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4)变换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农场教学基地真正建成各专业实习、实践的基地。集教学、科研、推广生产于一体。改变学生毕业一次性实习为分阶段实习,增加实习的课时。在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加选修课,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免修制,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5)加强教育管理,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教育。实行综合测评,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本人应该严以自律,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锻炼各种能力,特别是动笔、动口、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到基层去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

注释:

参加调查设计、调查整理、报告撰写人员有:于留成、盖会全、李卫东、刘同利、李勇、杨永青;吴绍麟、邢金亮、张舒、刘刚也参加了调查活动,并提供调查资料。

标签:;  ;  ;  

1990年以来毕业生状况的调查研究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