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MTI笔译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 MTI笔译能力培养研究

丁丽蓉 高玉华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长春130012)

摘 要: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生态学和翻译学结合的新兴学科,从生态学的宏观视角对翻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看成一个复杂交错,统一和谐的生态系统,不同子生态系统间对立而统一。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思考笔译能力的培养模式,将笔译能力划分为四个相互交织作用的子模块,即语言能力模块、翻译实践模块、翻译技术模块、翻译评价模块,探究如何在MTI笔译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笔译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MTI; 笔译能力;教学方法

图1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我们调研了国内5所高校MTI翻译教学情况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翻译实践的情况,并针对这5所高校从2012年到2017年超过100名 MTI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见图1)。结果发现,这些高校的MTI毕业生中只有10%左右从事翻译工作。至于没能从事翻译工作的原因,有15%的毕业生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通过两年的学习发现自己对翻译不感兴趣”,因此毕业时另谋出路;多数毕业生都选择“翻译市场对人才翻译能力要求比较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在翻译市场找到能够胜任的工作”,退而选择了与本专业无关的职业。由此可见,目前很多高校的MTI培养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方案》中所要求的“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的培养目标。本文将MTI翻译人才的培养置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进行重新审视。

1 生态翻译学概述

1.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及发展

生态学最核心的观点来自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翻译学产生的理论支撑。20世纪60、7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进一步将生态学从生物学中脱离出来, 成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间本质关系的学科。生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从此日渐兴盛。目前“生态” 这一概念已发展成为生态健康、持续发展与和谐统一的统称,生态学理论在美学、政治学、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学、城市学等各类学科的研究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得以应用。

正是基于全球性的生态大趋势,中国学者胡庚申将“生态”这一长期被翻译研究忽视的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入到翻译领域。2001年12月6日召开的第3届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上,胡庚申宣读了一篇题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文章,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正式确立。此后,译界学者相继发表文章,对生态翻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十几年来,研究生态翻译学领域的学术文章硕果颇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胡庚申于2001年发表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和2004年发表的“翻译适应选择论”;2005年张明权发表的“翻译中二元对立的文化解析”;唐代兴发表的“生态理性哲学导论”;2006年刘莉美发表的“‘适应策略’在16、17世纪译作中的应用及影响”;2007年林巍发表的“适应与选择——中英法律翻译中的语言问题研究;2008年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2009年许建忠的“生态翻译学”;2010年冯全功的“试论和谐翻译”;2011年方梦之的“论翻译生态环境”;2012年宋志平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反思”等。上述的学术研究引起了业界学者的广泛兴趣,相关研究层出不穷,生态翻译学已渐成体系。

1.2 生态翻译学的主要观点

作为一门生态学(Ecology)和翻译学(Translatology )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从生态学的宏观视角对翻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自2001年以来,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胡庚申和许建忠。

单位在执行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一般由核算中心编制单位会计报表,并且由核算中心来完成报账工作,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步骤,也缩短了周转时间。报表具有准时性以及真实性,这就为单位决策者以及运营者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单位决策者以及运营者通过报表可以了解到单位的实际运营状况,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单位资金活动的状况,并且也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单位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决策。

另外,开放性实验中心还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对于实验中心的一些淘汰设备,如骨密度测试仪、解剖学模型、肌电图导线,血压计等,可交给课外科技活动站的学生,使他们通过研究、拆卸等实际操作,了解这些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中心,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效果显著,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效果显著[2].

数据驱动控制(DDC)是指控制器设计不包含受控过程数学模型信息,仅利用受控系统的在线或离线I/O数据以及经过数据处理而得到的知识来设计控制器,并在一定的假设下,有收敛性、稳定性保障和鲁棒性结论的控制理论与方法[2-3]。DDC典型的控制方法有迭代学习控制[4]和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5]。本文在DDC理论的基础上,结合MFAC和串级PID控制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MFAC-PID控制方案应用于汽包水位控制,并在SMPT-1000半实物锅炉仿真系统中进行了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市场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翻译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这要求MTI培养的未来职业译者具有良好的笔译能力。以翻译技巧结合课后练习的“填鸭式”培养方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MTI笔译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备受业界学者的关心。生态翻译学理论结合了西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 “ 适应/选择”和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更为宏观的“ 翻译生态环境”角度,重新赋予了翻译新的活力。“生态翻译理论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从‘ 翻译生态环境’ 中重新审视翻译活动, 探索和建构了翻译研究的生态学理论新途径。”生态翻译学在翻译能力培养方面最大的启示在于:笔译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堆砌”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孕育”的过程。笔译能力的获得是在知识和心灵的双重“孕育”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必须在一个能力的生存图景中获得。生态翻译学可以为翻译能力的生存图景构建理论支撑。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有以下观点尤为值得注意: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多样/统一、及事后追惩。

总体而言,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观点既强调翻译的“内部生态环境”,又强调“外部生态环境”;而许建忠则更重视翻译的“外部环境因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 生态翻译学对MTI笔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许建忠在《翻译生态学》中指出,翻译生态学依托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等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对各种翻译现象和成因进行研究阐释,进而发现翻译活动的一般规律,探究翻译的发展走向。

关照整体/关联。翻译生态系统强调整个生态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各成分间相互作用,使翻译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在研究笔译能力培养时,只是局限在某一孤立的子生态系统或单一能力是不够的。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角度来看,译者需要平衡各子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联,以期达到整体功能表现大于各关联成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例如,委托者、译者、读者、原文、译语、源语、社会、文化等子生态系统关联互动,其任何成分的变动都会导致其他子系统的变化。因此,强化学生语言翻译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关联系统的培养,如专业知识、语言背景、社会环境等。

(1)火法回收应用较为广泛,处理能力较强,可用于大型生产和回收,主要用于炼锌厂或钢厂的废渣回收。其中,炼锌厂常用回转窑法回收氧化锌;由于转底炉占地较大,但可用于回收和富集钢渣,因而转底炉法常用于钢厂中。

注重动态/平衡。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同构性和关联性,因此 ,翻译生态系统也具备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性特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只有参与翻译活动的主客体之间以及翻译主体与外部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各翻译生态子系统间的动态平衡。根据生态翻译学的动态/平衡观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笔译能力时,应该突出学生的地位及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将笔译能力放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培养。以平等互动的方式,实现翻译活动子系统间的动态平衡。例如,师生间可利用朋友圈、QQ群和局域网等现代的社交工具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使师生的知识资源、认知储备及翻译的社会环境有机地融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翻译环境。

(2)加强超语言知识的储备。超语言能力则是指具体翻译活动中所具备的潜在知识和外在知识,包括百科知识、主题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等。为了培养出顺应时代的职业化翻译人才,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充分发挥各子能力的关联作用,使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多元化的选择,加入各种应用型文体,内容涉及军事、法律、旅游、贸易、科技等各个领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借助各学科相关的精品课程,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在师资上,引入“双师制”,聘请各行业资深员工为职业导师,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给学生做未来的职业指导。

关注事后追惩。“生态翻译学中事后追惩并非是对译者进行警告、说教和限定,而是注重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能动地操纵并支配,摆布并重写”。事后追惩遵循“ 汰弱留强”的生态法则,不是针对某一翻译活动的具体行为,而是翻译行为的指导思想如在译事之后。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生态环境中源语方、读者及委托方等要素的仲裁与评价,对译本进行再次选择,以期建立一个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生态理性特征,以生态学的宏观视角重新阐释了翻译的本质及过程,并提出了“译者中心/主导”“ 翻译生态环境”“生态理性”“生态翻译伦理”“译有所为”“翻译群落”“事后追惩”“‘三维’转换” 等一系列概念。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笔译能力培养

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联系的纽带,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关键。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全球化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译作为MTI培养过程中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翻译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MTI笔译能力的培养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图2 笔译能力图示

(1)模拟笔译情景。情境模拟是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来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以锻炼学生在某一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选择的能力。在模拟笔译情景时,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翻译语篇类别,如科技类、商务类、法律类等翻译生态环境,创设一个特定的职业翻译情境,并邀请学生扮演翻译活动中的客户群、读者群、及专业评审委员等翻译要素。在模拟笔译过程中,学生应充分调动译者的能动作用,针对翻译现场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和选择,以适应现场的翻译生态环境。模拟训练结束后,译文将接受各户群、读者群及专家评审等多方的评价。

3.1 翻译语言模块的培养

翻译语言模块是笔译能力系统中最基础的能力,其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双语能力和超语言能力。

(1)均衡双语能力的培养。双语能力是指翻译活动所必备的技能系统,对于译者来说,双语能力是由源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目的语在译文中的再现能力构成的。为满足新时代市场需要,高素质的笔译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但MTI现阶段笔译教学对外语过度重视,而往往忽视了对母语的培养,导致了翻译瓶颈的出现。因此,在注重学生英语基本功学习的同时也应加强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双语间的平衡。鼓励学生选修汉语课程,充分利用院系有利条件,定期邀请文学院的老师为学生增开国学的专题讲座,通过对汉语文化的学习,加深对汉语言了解,深化学生的汉语思维,从而使汉语能力与外语能力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达到动态平衡。

讲求多样/统一。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对立而统一的整体,多样/统一既体现了各子系统的个体特性,同时也关注了作为整体普遍存在的共性。这一生态翻译特征一方面包括了各因素的多元变化,又包含了均衡、对比、对称等多种因素,使得翻译活动既丰富又有秩序。 “ 多样统一” 的生态理念,不仅对微观文本操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宏观理论体系的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对于宏观译学架构的设计,其统领的意义也不可替代。因此,笔译能力的培养在注重学生个体特性的同时,找到一种更为“一体化”的方法。在研究培养方法的多样性、范式研究的多元性、及译后评价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关注研究视角的全景性、学科间的整合性、生态翻译环境的融会性及评价体系的兼容性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明确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多样统一的关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并不仅仅局限于翻译技巧在个别词句的应用,而是从宏观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活动时策略和思维的指导。

3.2 翻译实践模块的培养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对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译者能动地适应动态发展的外部环境,是翻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培养学生笔译能力时应提供翻译实践环境,让学生适应真实的不断变化的翻译市场。翻译实践模块是笔译能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主要从情境模拟和实战锻炼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看成一个复杂交错,统一和谐的生态体系,不同子生态系统间对立而统一。笔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将笔译能力划分为4个相互交织作用的子模块:语言能力模块、翻译实践模块、翻译技术模块、翻译评价模块(见图2),探究MTI笔译能力的培养方法。

(2)高度集成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某单一方面技术的应用,而是将不同的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传输系统和信息采集等技术紧密集成,借助人机控制界面实现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实现了对机械设备动态监测及控制的目的,推动了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发展。

(2)增加实践项目。翻译实践项目是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生的职业方向而进行的真实的翻译项目,其翻译成果最终将接受来自市场的多重检验。一方面,应充分地利用职业导师的资源,承接翻译业务。根据实际的翻译业务分组进行,教师明确每组的分工,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资料加工、修改、校对等翻译子任务,关注组内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营造和谐的翻译环境。

(2)氯霉素包被原制备。称取CAP-HS 21.7 mg溶于3 mL DMF中,4℃预冷10 min,依次加入三丁胺、氯甲酸异丁酯,4℃搅拌20 min;按50∶1的摩尔比(CAP/BSA)称取BSA,溶于50%的DMF 10 mL中,4℃预冷,用1 mol/L的NaOH调BSA至p H值为8;将前述CAP-HS液迅速加入BSA中,4℃搅拌反应4 h。所得产物以0.05 mol/L pH7.4的PBS透析3 d,得氯霉素包被原Hap-BSA。

3.3 翻译技术模块的培养

21世纪是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快节奏生活及网络化交际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翻译技术则顺应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翻译活动,以培养符合时代特点的的高效笔译人才。翻译技术主要指翻译活动中所使用的可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如术语库、电子语料库、在线翻译、词典等。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结合职业译者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翻译技术模块的培养可以从通用技术能力和专门翻译技术两方面入手。

(1)掌握通用翻译技术。通用翻译技术是指翻译活动所需的包括语料库、搜索引擎和检索软件在内的网络资源的能力。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习得并掌握如何在线进行信息检索、搜索电子语料库、利用词典软件、熟练网络交流工具等网络资源。此外,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微课平台。利用互联网,甄选精品教学内容,上传微课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专门翻译技术。专门翻译技术是指翻译活动中使用计算机工具辅助翻译的能力,如翻译记忆工具(常见的工具有雅信CAT和SDLTrados)、项目术语管理、机器翻译工作台等。因此,教师在进行能力培养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专门翻译技术,整合其中优势资源,提高翻译效率。尝试将翻译记忆与项目术语管理结合在一起,为译者提供术语及短语层面上的可靠翻译,提高翻译质量。此外,在进行翻译合作时,鼓励学生尝试利用局域网实现多人共享翻译错误库、专业术语库、翻译记忆库等资源,以提高译者的工作效率。

3.4 翻译评价模块的培养

建立事后追惩的评价体系。“事后追惩”是生态翻译学中核心观点之一,也是翻译评价中重要的环节。事后追惩并不是指具体的翻译技巧使用的正确与否,而是指导翻译理论的一种思想。因此在“事后追惩”评价体系中,注重的不是对译文的限定及对译者的说教,而是在具体翻译活动中鼓励译者适应性地去作出支配、重写等选择。即译后依据实际的翻译环境,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分析其优劣,取其精华,对译者之前的选择进行二次仲裁。

这是条很重要的线索,虽然与秀容月明无关,但说不定能另外挖出什么来,秀容川立即按老汉所说的方向追寻下去。

准确、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是MTI笔译能力的培养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培养译者能动地开展译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翻译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生态翻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后追惩的评价体系中,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变化,那些“旧的”“弱的”翻译版本就会在译者选择和评价中被淘汰,进而形成“事后追惩”的生态效应。因此,在实际的生态翻译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转换翻译活动中译员和评审员的角色,在翻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对其译文进行适应、选择、支配、操纵和重写,以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

4 结语

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唯有培养高水平、职业化的翻译人才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思考MTI笔译能力的培养方法,将笔译教学融入了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多样/统一、及事后追惩等生态要素的考虑,强调笔译能力的4个子模块(语言能力模块、翻译实践模块、翻译技术模块和翻译评价模块)之间的动态关联及相互作用,突出翻译教学的生态化创新。但在生态翻译课堂中,如何加强学生自我监管和反思以及如何定性、定量地分析和完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翻译教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 生态理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6):96-100.

[2] 许建忠.生态翻译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3] 刘玉虹,许均.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2004(6):40—43.

[4] 李立民,黄春蕊.翻译实践基地建设之项目管理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4):257-258.

[5] 刀喊英.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的关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7):212-214.

Study on MTI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uilding from an Eco -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DING Lirong,GAO Yu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The emerging eco-translatology, as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ecology, provides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ranslation from broader perspective. Eco-translatology views translation as a complicated, interactive and harmonious ecological system, with opposing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sub-ecological system.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on the basis of dividing it into four interactive sub-modules, that is, language competence module, translation practice module, translation technology module and translation evaluation module, with a view to questing how to ecologically achiev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translation; MTI;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eaching method

收稿日期: 2018-11-12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名称(2017B114)

作者简介: 丁丽蓉(1970-),女,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07(2019)04-0101-05

责任编辑: 刘 琳

标签:;  ;  ;  ;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MTI笔译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