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形成理路初探-写于《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论文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形成理路初探-写于《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论文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形成理路初探
——写于《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靳满乾1,李来虎2

(1.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白城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由两大部分构成,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从理论界对《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把研究的基础放在历史唯物主义上,而缺少对历史辩证法的重视。《共产党宣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本文通过梳理和思考《共产党宣言》中历史辩证法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路,以便更好地探讨历史辩证法对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历史辩证法;社会形态;中国特色

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一定经历了复杂的实践探索和漫长的思维革命。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人类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是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社会历史辩证发展过程的科学揭示。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和世界在新阶段面临的更复杂的矛盾和更重大的历史任务,我们应该用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更高级的哲学智慧去指导、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形成理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实现了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向一般唯物主义的转变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向一般唯物主义的转变,从人本异化史观向实践的唯物史观的转变,最终实现了从主体辩证法(即从“人”的先验主体本质出发的异化史观辩证法)向科学的历史辩证法的转变的思维革命和思想跨越。

福音堂对景在造景手法中采取了对景与隔景、对景与框景配合的方式.龙口路围绕山丘成环抱之势,将教堂静谧的空间与城市喧嚣的街道分隔开.沿街低矮的住宅遮挡住了建筑主体,使得观赏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福音堂翡翠色的钟楼,但却无法看清建筑全貌.唯有穿过曲折的街道,进入教堂广场,方可领略它的优美.这种设计手法在“藏”与“漏”之间寻求平衡,利用蜿蜒的街道营造出城市景观的趣味与艺术.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因受到了康德、费希特主体哲学思想的启发,年轻的马克思内心充满着热爱生活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主体冲动,后来,他转学进入柏林大学,开始他新的思想历程,从“自我”出发的主体意识成为了马克思理论思考的新支点,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意向,“与刚刚进入黑格尔殿堂的青年马克思思想逻辑恰恰有一种历史性的天然契合”。[1]1837年开始,马克思的思想出现很大转变,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马克思不得不从理想主义回到现实主义。他开始从钟情主观出发的康德、费希特转向关注客观和现实的黑格尔,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是一种从人的感性直观出发的辩证法,明显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用观念掩饰现实,在客观辩证法中探寻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点。相反,马克思在现实中去寻找理想,在现实社会中寻找通往理想世界的途径。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一员,这时的马克思虽接受了黑格尔客观辩证法的思想,但他并没有被这种思想所淹没、所俘虏。这在马克思的哲学博士论文就有体现,他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其中虽然对黑格尔哲学做了理性的批判,但核心内容仍然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主体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那里,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只不过是他绝对观念的外化对象,客观对象成了他观念本身外化的对象罢了,这虽然解决了马克思头脑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苦恼,但黑格尔这种用绝对的主观剥离客观现实,在逻辑上否定现实,用绝对的主观本质吞噬和压倒客观现实,让客观存在屈服于主体观念,这种本质是将人类精神畸变为客观本体的做法是经不住推敲和实践检验的,是绝对的唯心主义,这种极富讽刺的神秘立论让马克思再次陷入了困顿;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马克思之所以思想深邃,行思致远,立百世之功,也正是如此,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批判继承之后他的思维逻辑开始转向了费尔巴哈。

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开始了在《莱茵报》的编辑工作,这时他真正接触到了社会的现实,现实的客观性与他内心理性的主体能动性进行了强烈的碰撞,他的唯心主义思想萌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撼动,他摒弃黑格尔国家理性哲学的唯心思想,他在批判黑格尔时这么说:“在黑格尔的哲学,起点上,真实的相互关系弄颠倒了”。[2]“倒因为果,倒果为因,把决定的因素变为被决定的因素,把被决定的因素变成了决定性的因素”。[3]至此,马克思关注社会现实,面对来自现实社会的挑战,在研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了社会法律的社会规定性,确证了费尔巴哈一般唯物主义原理的合理性,这种一般唯物主义其实质就是人本异化的唯物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开始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了一般唯物主义,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史观历史辩证法的面貌逐渐展现了出来。

二 、实现了从人本异化史观向实践的唯物史观的转变

马克思在扬弃了人本异化史观之后,马克思找到了自己哲学独特的理论基点——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实践,用全新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视角去审视自然界、人与社会、社会历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在社会实践的基点上,马克思实现了自己哲学理论的大变革——社会实践本位的确立直接导致了他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现。

阿花的声音很轻,像一缕轻烟,轻轻飘到我耳边。阿花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每每想起来,我就如同掉进了深渊。

1845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产生的两部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相继诞生,这是与《手稿》迥然不同的一种逻辑思路,那个从“人”的先验主体本质出发的异化史观已经不见踪迹,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逐渐吐露出了新芽。在《提纲》中,马克思用十一条简短的语言分析和反思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缺陷和自己以往的哲学观点的不足,在确立实践作为哲学历史观基础的同时把实践放进社会关系中进行了具体分析。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无情的批判和创造性的改造。

在《手稿》中,他以劳动异化理论为核心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人本学思考,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经济异化史观的批判分析,另一方面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合理性,这使得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人学主体辩证法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实现了从政治异化史观到经济异化史观的转变,让马克思异化理论更加具体化,马克思的批判领域从经济学转向了政治学,使得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涵盖了社会生活批判的各个方面,二是马克思完整的无产阶级社会价值批判理论的正式形成,对无产阶级政治使命的论证触及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层面。

正是因为这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确立,马克思科学解决了自身哲学发展的三个难题并通过实践哲学的规定性实现了自身哲学的三大转变。首先是从人学主体的价值批判向以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价值取向的转变;其次是从人本异化史观向实践的唯物史观的转变;最后是从人学的主体辩证法向实践的历史辩证法的转变。这三大转变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彻底改变了唯心主义的弊病,让人类自身发现自身实践的能动性作用,又让社会历史坚持了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让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至此,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了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三 、实现了从主体辩证法向科学的历史辩证法的转变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本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之后,立即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生活,对资产阶级的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成为他思考的又一个问题,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并不能实现让全人类的解放,因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只是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仍然维系着新的社会异化,并没有使人从某种限制中抽离出来,只会把人的本质变成自己本身规定的对立物,把人变成接受自己本身规定性役使的动物。

不了解政治经济学,就无法理解黑格尔凭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建构起来的历史辩证法,因为黑格尔的国家哲学正是从经济学的批判中得来的,马克思这种政治异化史观虽然找到了如何批判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钥匙,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学根源,于是,马克思就开始了对经济学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他对人本学经济哲学观点做了最深刻的阐释,进一步深化了经济异化史观,因而,也就形成了他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人学主体辩证法。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把人类历史安置到它的真正基础上,使历史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历史辩证法指出: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马克思实现了自己的哲学转变之后,就形成了自己科学的历史辩证法和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也使马克思从一个政治民主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宣言》就是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利用历史辩证法规律成功论证社会主义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5]170年来这本震撼世界的旷世经典仍然展现着它无与伦比的威力,这与它其中蕴含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是离不开的。

在资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中,人类并不能实现真正解放,此时的人被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类仍然处于被外物所奴役的状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民主主义立场转向了无产阶级立场,从人本学的视角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政治法权的异化状态,认为无产阶级才是革新这种异化状态的现实力量,从此,马克思开启了对市民社会政治异化批判的大门。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异化史观逻辑、主体辩证法话语和价值哲学批判在人本主义上的同一,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人学主体辩证法的最高水平”。[4]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人学主体辩证法没有让人回到当下特定的历史条件而成为人们活动的向导,只不过是让人们表达一种在历史条件下主体压迫的不满和愤慨,给未来社会以主观预设,这虽然给人们以希冀,却始终是一场空想,没有走进特定的历史条件,回到人们客观的现实生活。1845年开始,马克思的哲学视域发生了重大转变,扬弃了人本异化史观,从关注人本经济异化的人本学逻辑转向了重视客观现实的实践逻辑,从人本异化史观向实践的唯物史观转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马克思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具象美术作品中的图像符合眼睛看到的情况。中国画里的工笔画属其范畴,其特征是将客观物象的细微之处描绘得非常充分,物象的比例大小、空间的表现都与实际相吻合。但具象美术又不同于摄影,它不是简单的复制客观物象。美术家画什么(人物或场景),都与要表达的主题和目的有关。如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此图描绘了五代南唐中主与诸弟下棋的情景。画中一丝不拘地表现了人物的活动和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环境中的陈设与人物衣纹都得到细致入微的刻画。中主端坐正中观棋,画庞丰满,细目微须,仪态气度出类拔萃,与《南唐书》说他"美容止,器宇高迈,性宽仁,有文学"颇为相符。这幅画充分发挥了具象美术纪实存真的独特功能。

历史辩证法的精神贯穿于整个《宣言》之中,在《宣言》中得到了极为精彩的运用与表达。成为运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典范之作,它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的神秘外衣,他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总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发展,彻底实现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从主体辩证法向科学的历史辩证法的转变。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中国在新阶段面临的更复杂的矛盾和更重大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马克思科学的历史辩证思维去指导、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现代化建设。

总之,寒地水稻的品种的特性以及粒穗受力角度和水稻穗头的含水率等因素都直接关系到收割机脱粒损失的大小以及脱粒带柄率与损伤率的高低,影响收割机性能的正常发挥。该研究可为及时确定最佳的收割时间和为设计新的脱粒滚筒奠定了基础。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合理有效、有针对性的分类整合江苏临港产业集群,发挥地理和区位优势,提高临港经济水平,显得尤有必要。我们认为,江苏临港产业合理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辩证法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宣言》在1899年传入中国,在1920年出现了中文全译本,从此,历史辩证法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播下了火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和 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科学指南,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最低和最高纲领的发布,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实现全国顺利解放,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的号角全面吹响,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无不闪烁着《宣言》的光辉,它所揭示的历史辩证法以其科学理性的光芒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宣言》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了一批批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深受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并在其指导下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视为最终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谱写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到实现人民民主的壮丽诗篇,取得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选择。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深刻阐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6]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特别注重历史辩证法思想的指导,“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7]成为当下指导“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高歌向前的科学指南。

参考文献 :

[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4.

[4]张一兵.邓小平理论与历史辩证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24.

[5]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1.

On the Way to the Formation of Ideas of Marxist Historical Dialectics ——Written in the 1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JIN Man-qian1,LI Lai-hu2

(1.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2.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Baicheng 137000, China)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rked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sists of two major parts, namel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dialectic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lack the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dialectic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ontains a wealth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This article will better explo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on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combing and thinking of the ideological rationality formed by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s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 historical dialectics; social patter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3118(2019)03-0039-04

收稿日期 :2019-02-28

作者简介 :靳满乾(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李来虎(1987—),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JKH20180320SZ)。

责任编辑:管晓莉

标签:;  ;  ;  ;  ;  ;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形成理路初探-写于《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