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二七”教学法论文_全德志

全德志

摘要:列方程解应用题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且与不等式、函数的应用有紧密的关联,地位突出重要。本文就针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展开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索

列方程解应用题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且与不等式、函数的应用有紧密的关联,地位突出重要。

通常,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程序是:

1.读:通读题目,大体了解题意;

2.设:根据题意(重点是题目所提问题)试设未知数;

3.审:带着未知数,理清题意;

4.列:一是列代数式,二列方程;

5.解:解方程;

6.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7.答:写出结论.

显然,3、4两个环节是关键。

其中列方程的过程大致是:理清题意,用适当的代数式表示出相关量,找出其中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对此,可以归纳出三句话,姑且叫做“三九二七”教学法:

1.画图表记录已知信息

2.列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3.算两次体现等量关系

下面分别解读:

一、画图表记录已知信息

(一)图表的作用

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两个难点:一是理解题意,二是寻求适合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往往一遍一遍地去读题,不会动笔,结果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尤其是当题目中涉及的量比较多,学生更容易混淆,不易整体把握。所以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题意,画图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所谓图表通常有关系图、线段图、几何图、表格等形式。课本例题好多也使用了表格去理解分析题意,但图表的使用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去填表格,仅仅使表格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铺路石或者路标;更不是老师给学生讲懂的形式或工具。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画图表,学会通过画图表审清题意,为列方程做好准备。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图表形式,认识感受到图表的重要性,养成画图表的习惯和能力,形成做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三)图表的的画法

图表是记录题意的形式,是梳理已知条件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更不是一个解题步骤,不能为画图表而画图表。

画图表是在大体了解了题意,设完未知数以后进行的,带着未知数,一边读题一边画图表,将题意(主要是数据)记录在图表中。

1.画表格时可以只用表格的形式,不必很规范地画出表格,甚至可以不画边框;

2.画关系图要用好箭头、连接符表示清量的变化和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3.线段图标号尺寸来体现量的大小,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上坡、下坡、平路、顺水、逆水都应用适当的方式体现.

二、列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图表知识是骨架,代数式是血肉。要明确图表记录的是什么?反应的是谁与谁的关系?其中 一些是已知的数据,还有一些就要根据题意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例题3 (2013•聊城)夏季来临,天气逐渐炎热起来,某商店将某种碳酸饮料每瓶价格上调了10%,将某种果汁饮料每瓶的价格下调了5%,已知调价前买这两种饮料各一瓶共花费7元,调价后买上述碳酸饮料3瓶和果汁饮料2瓶共花费17.5元,问这两种饮料在调价前每瓶各多少元

表格中除了设的调价前两种饮料的单价x元/瓶,y元/瓶,还用代数式表示了调价后两种饮料的单价(1+10%)x元/瓶,(1-5%)y元/瓶,进一步表示了3瓶碳酸饮料和2瓶果汁饮料的价格,这为列方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算两次体现等量关系

有人说列方程的本质就是“寻求等量关系”,可是有两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1.在比较复杂的问题中,等量关系很多,到底应该用哪一个来列方程呢?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另一个呢?2.如何抓住等量关系?怎样利用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呢?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列方程的本质. 受到单墫先生编著的《算两次》的启发,为了得到一个方程,我们必须把同一个量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我认为,列方程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表示同一个对象!对同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思考,得到两个代数式,这两个代数式自然应该相等,这样就得到一个相等关系——方程!

综上所述,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表记录题意,梳理已知条件;同时用代数式表示相关量,充实图表;抓住等量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示同一个量,列出方程。其实不光是方程的应用,对于函数的应用,不等式的应用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程序来求解。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 266600)

论文作者:全德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  ;  ;  ;  ;  ;  ;  ;  

“三九二七”教学法论文_全德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