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论文_梁芬

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普洱 665000

【摘 要】目的:对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6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分析、总结6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对病原微生物的类别进行分离鉴定,从而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理参考依据。结果:62例患者共检测720例标本, 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02株,检出率为14.2%;其中致病性弧菌56株,占54.9%;肠道致病菌32株,占31.3%;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1份, 占10.8%。720例标本中, 肛拭标本量512例,检出63株, 检出率为12.3%;可疑食品标本量114例,检出18株,检出率为15.8%;环境标本86例,检出6株,检出率为6.9%;呕吐物标本8例,检出3株, 检出率为37.5%。结论:经检验,结果得出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为致病性弧菌、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因此,在病原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选择恰当的检测标本,使得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大幅降低。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127-01

世卫组织认为,凡经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均称之为食源性疾病[1]。据相关报告得出,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数据,所以如何早期、准确检测病原微生物并及时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笔者回顾性分析本单位6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现做如下报告。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6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23例, 年龄介于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岁。

1.2方法 

针对本单位的6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微生物特异性酶;血清免疫学方法观察及研究组织细胞、特定抗原( 抗体)定性及定量技术, 包括荧光抗体及酶联免疫等相关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内部结构特征, 包括核酸杂交法、PCR及其衍生技术、基于16SrRNA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此方法基础上测定患者体内病原体种类[2]。

1.3食源性疾病特征

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致病,具有以下特征:①季节性:某种疾病在一定的季节内发病率会升高。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会发生, 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鲜黄花菜、有毒蘑菇中毒则易发生于春夏季, 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于2~5 月。②地区性: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者某一人群。如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于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者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于沿海地区。③食物传播:所有的食物中毒均以食物、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到机体而引发疾病。④散发性:化学性食物中毒及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详细产生, 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地点上无明显关联, 如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毒蕈中毒等。⑤暴发性:食源性疾病爆发性较强,一起食源性疾病涉及面少则几人, 多则成百上千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以集体暴发,潜伏期为6~39 h;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则为散发或者暴发, 潜伏期几分钟至几小时,潜伏期较短。

2结果

2.1对本次研究的6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体内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56株致病性弧菌中,24株副溶血性弧菌、12株溶藻弧菌、9株霍乱弧菌、4株拟态弧菌、2株沙鱼弧菌、3株麦氏弧菌、8株类志贺邻单胞菌;32例肠道致病菌中,14株变形杆菌、8株致泻5大肠埃希菌、1株株志贺菌、4株沙门菌。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类型是诊断的依据,所以病原微生物检测非常重要。病原微生物可引发人类或者动植物发病,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痢疾杆菌等。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血清免疫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相结合方法等。

本研究检测结果可以得出, 62例患者共检测720例标本, 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02株,检出率为14.2%;其中致病性弧菌56株,占54.9%;肠道致病菌32株,占31.3%;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1份, 占10.8%。720例标本中, 肛拭标本量512例,检出63株, 检出率为12.3%;可疑食品标本量114例,检出18株,检出率为15.8%;环境标本86例,检出6株,检出率为6.9%;呕吐物标本8例,检出3株, 检出率为37.5%。

综上所述, 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弧菌与肠道致病菌两类,不同的标本检出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进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时需选择恰当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标本,以达到降低食源性疾病危害的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爱亮.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1(5):174.

[2]盛维立. 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分析.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14):18.

[3] 李鑫,肖向莉,张欣,王丽,佘兴红.儿童急性群体性食源性疾病的急救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2015(35)

[4] 岑爱丽.一起急性群体性食源性疾病的急救和护理[J]. 内科. 2011(01)

[5] 曾庆梅,张冬冬,杨毅,胡斌,徐迪,韩抒,潘宗琴.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技术[J].食品科学. 2007(10)

论文作者:梁芬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  ;  ;  ;  ;  ;  ;  ;  

62例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论文_梁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