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区域物流现状分析论文

内蒙古区域物流现状分析论文

内蒙古区域物流现状分析

戴晶晶(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摘要: 区域物流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内蒙古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线,对外承接着我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对内与8 个省市相毗邻,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

关键词: 内蒙古;区域物流;区域经济

物流作为社会发展的衍生需求,其存在形式和规模直接受到相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同时物流的发展程度,也会对经济产生促进或阻碍效应。内蒙古的区域经济划分一般按照地理位置,被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各地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拥有不同的丰富资源,也就拥有相应不同的贸易结构和方式。对于内蒙古相对较为落后的东部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并不健全,使得当地很多丰富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的发展,合理分析内蒙古区域物流现状,能为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物流保障。

一、内蒙古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自从“十五”以来,自治区把握“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的机遇,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能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因此对区域物流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在此机遇下,内蒙古地区的区域物流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正常胎儿 三血管-气管切面显示主动脉横弓与动脉导管呈“V”字形共同汇入降主动脉,上腔静脉与气管均位于主动脉横弓的右侧,上腔静脉在前,气管在后。

(一)区域物流规模迅速扩大

2018 年,全区货运量达到23 亿吨,是2009 年货运量的2 倍多,其中铁路货运量为7.2 亿吨,公路货运量为16 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了5595 亿吨公里。快递业务量2017 年达到1.1 亿件,为2009 年的10 倍之多。

(二)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截止2017 年,全区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 万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9.94 万公里,较2009 年0.81 万公里的铁路里程、15.08 万公里的公路里程有了较大的增长。除通车线路的建设外,全区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实现“两区一带”的物流格局。

西部物流区重点围绕呼包鄂城市群和沿黄河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形成了以呼和浩特为主的陆港群和空港物流园区,以包头为主的制造业物流基地,以鄂尔多斯为中心的煤炭化工物流基地,以巴彦淖尔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交易物流园区和中心。

进水流道模型试验水力损失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相似准则采用了λΔp=1。因此,换算至原型设计流量及最大、最小流量时的流道水力损失与模型试验结果一致,列于表2。试验结果表明,肘形进水流道水力损失与流量的平方接近于成正比关系。在实型流道最大流量工况,即Qmax=30.39m3/s时,水力损失为0.059m,水力性能良好。

东部物流区形成了以通辽、赤峰为交通枢纽,面向东北、京津唐等地区的商品物流集散中心,以锡林郭勒盟为资源及加工产品输出和进出口贸易为重点的货运枢纽场站建设。

农牧业物流体系完善了农牧业物流基础设施,形成了农畜产品销售和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双向物流体系,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在粮食仓储过程中,大力发展粮食和冷链物流,推广粮食四散运输,建设了鄂尔多斯、乌兰浩特、呼伦贝尔粮食物流中心项目,为乳制品、牛羊肉和马铃薯等冷链物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专业化物流体系形成

3.3.1 步行方式下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 从图4a可以看出,步行方式下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值普遍偏低,城区外围有邻近大型养老服务设施的个别街道可达性很好.具体结果为:1)可达性值高的街道是花楼、西马街道,周边分布有许多老年公寓;可达性较高的有谌家矶街道、佛祖岭和藏龙岛办事处,街道内分布有规模较大的社会福利院.2)可达性值一般的有长青、月湖、汉兴、水塔街道,街区内有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江夏区侨亚康瑞颐乐园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3)可达性值较低的集中在江汉、江岸、青山和东西湖区;可达性低的街道占比超过一半,大都处于中心城区,老年人较为集中且养老设施规模小.

为对象xi的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其中μij(1≤j≤m)表示观测值xij使xi处于各评价等级的未确知测度。

近年来,现有的物流园区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推动改造升级现有物流园区,使得现有物流园区的仓储、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佳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利用运输场站和仓储基地,建设了一批功能集成、经验集约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有效提高了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

口岸物流带则以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市等19 个口岸为重点,形成我国对俄罗斯和蒙古国开放的重要国际物流基地。

城乡物流体现的完善,推动了城乡物流配送的专业化,“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的实施,使得消费品物流实现了全区所有嘎查村全覆盖。

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主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强了与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的合作,加强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和物流通道建设,提高了通关效率,使得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得到优化。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满洲里国际机场的国际货运业务得到了拓展。

(四)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园区建设

工业物流体系围绕工业基地建设,加强了物流业与工业的融合,形成了支撑工业化发展的物流体系。鄂尔多斯大路煤炭物流园、集宁七苏木煤炭物流园、锡林郭勒正蓝旗煤炭物流园、赤峰元宝山区煤炭物流园、通辽霍林郭勒煤炭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煤炭物流园区,实现了煤炭资源就地洗选、集散,提高了煤炭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本文采用在热电偶的信号输出端加一个动态补偿器,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消除测量滞后误差。补偿原理如图3所示,输入信号为X(t),输出信号为Y(t),补偿后的信号为C(t)。补偿模型可以表述为:

(五)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内蒙古的物流企业经营方式粗放,运行较为封闭,企业规模较小,市场主体竞争能力弱。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较多,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范围不精细,快运、冷链、医药等精细领域的物流服务有待提升。

二、内蒙古区域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全区的物流企业以民营为主,货运以公路运输为主,在运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物流金融服务企业和支持,物流企业只能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融资成本较高。而对于大型的物流园区项目,大多仅以政府贴息和专项扶持资金的渠道融资,融资额度有限,极大的限制了项目的实施。

“十二五”期间,全区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充分发挥陆路口岸的优势,构建了工业物流、农牧业物流、城乡物流和国际物流四大物流体系。

(一)铁路建设相对落后

至今为止,内蒙古是全国少数仍旧未开通高铁的省份之一,铁路货物运输能力在全区货物运力中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货运以公路为主。而公路运力中,高速公路占公路里程的比重仅为2.86%,公路整体的等级水平较低。部分农村牧区道路建设更为落后,仍有很多地区未通沥青或水泥路。整体路网规模与全区土地面积相比明显不足,全区路网的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已。这样的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就导致全区的运输成本较高。铁路运输的优势在全区的交通运输中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样内蒙古的航空货运吞吐量也并不突出。除此之外,现代化的仓储设备和多式联运转运设施不足,这就导致多式联运衔接不畅,不能有效提高货运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

(三)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低下

物流信息平台近年来得到了有效整合,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了公路、铁路和航空等服务方式的网络建设,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交换共享,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得以实现。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

复制能力是企业做大的条件,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方式,显然是不可能做大的,因为太复杂了。企业无法应对复杂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复制,探讨实现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模式,不断地复制这种成功,企业就能做大。

(四)物流金融服务单一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和建设,内蒙古全区的物流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整体物流效率在全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17 年,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率为17.3%,高于全国14.6%的平均水平。导致内蒙古区域物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阿东想了想,记起家里以前有台老式盒带录音机,他曾用它练习过英语听力。便问老巴还在不在。老巴说,应该还在。又说,你姆妈有一阵为了揽客,在店里放音乐,还说话。什么减价呀打折呀。后来不怎么管用,就算了。

(五)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区虽然拥有较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信息系统,但是缺乏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分析,导致很多优质产品有市场没渠道,并没有为产品的产供销形成有效服务。

(六)管理水平低下

内蒙古地域辽阔,在物流资源管理上,存在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的局面,造成了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各行政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明确,难以有效合作,导致盲目竞争和大量的重复建设。

三、物流发展建议

(一)推动多式联运降低运输成本

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推进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三者的高效对接,发展陆空联运、公铁联运等运输方式。凭借“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积极与欧洲物流企业合作,努力开发双向货源,体现中欧班列的特色优势。

(二)大力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发展

政府应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生产企业的物流服务,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建立区域性的物流企业联盟,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共享信息与资源,通过集约化的运作方式降低全区的物流成本。

(三)加强物流信息数据分析

整合全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和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区内特色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供应链,实现特色产品的针对性生产及市场渠道的有效开发。实现对区内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积极推进物流金融服务

创新物流企业投融资模式,引入专业化团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为物流企业解决资金需求,加速物流资金周转,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对鲜活货物运输的政策补贴,切实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带动内需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从内蒙古区域物流的现状讲起,陈述“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区域物流取得的发展,并分析内蒙古区域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内蒙古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物流发展建议,以提升内蒙古地区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军,祁婧.推动内蒙古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8(8):50-52..

[2]陈延杰,田永亮.内蒙古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7(34):182+243.

[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NJSY16395)

标签:;  ;  ;  ;  

内蒙古区域物流现状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