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对策研究-以建德市为例论文

小城镇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对策研究
——以建德市为例

周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 如何集聚“创意型”“实践型”“创业型”3类文创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文创产业的瓶颈。通过对杭州下辖县级市建德的调研分析,针对这3类不同层次的文创人才,提出了“引、培、聚”三字诀,建议通过政策吸引、实训培养、做好服务等途径吸引和留住文创人才并做强企业。

关键词: 文创产业;小城镇;人才;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简称“文创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对文创产业的重视程度、投入热情越来越高,其所占GDP的份额也稳步攀升。不过对于相对偏远的小城镇来说,如何吸引、集聚文创产业人才逐渐成为其文创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4) PLC支持下的给排水控制系统运行,可通过对供电部门规定的容段和峰段等要素的考虑,实现对电网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利用,使供水井的运行成本得到科学控制,并提高其电网运行质量;

一、建德现状:从文创产业到“文创+”产业

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下辖县级市的建德,位于浙江省西部。自2007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创意产业中心”后,包括建德在内的多个小城镇都陆续与杭州主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合作互动,把文创产业作为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拉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2]

调研发现,传统工业相对发达的建德将单纯的文创产业衍生升级成为“文创+”产业,即:将文创意识移植到传统行业,把文创产业当作各产业的基础设施,从两者的结合中创造出更高价值。2017年,建德文创产业增加值为21.16亿元,增速达17.5%。[3]

以建德市某知名卫浴企业为例。在传统行业市场逐渐萎缩、产品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的情况下,他们另辟蹊径,创建独立品牌“铜师傅”,利用卫浴原材料研制铸铜工艺品。该企业的首款产品“齐天大圣”(见图1)通过众筹募集到947万元,创淘宝众筹设计类目的最高纪录;次年推出的“桐木主义”黑胡桃木餐桌再次刷新记录,获1256万元众筹款。2017年,该企业得到雷军等人超1.1亿元的注资,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中唯一一家家居类文创企业。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调研时坦言,在企业不断开拓文创事业的过程中,“人才难留”成为最大难题。

图1 建德卫浴企业跨界推出的文创产品“齐天大圣”

二、建德困惑:“三型”文创人才不足

3.搭建人才平台,拓展发展机会

图2 3种类型的文创产业人才

(一)创意型人才稀缺,招引“金凤凰”力度不足

首先,与杭州主城区及上海、宁波等周边文创产业聚集地相比,建德等相对边远的小城镇受限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商业氛围等不利因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并不高。如建德市首家引进的动漫企业“雨歌动漫”,是一家曾参与制作过奥斯卡入围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的高水准公司,团队规模一度达到50人。但调研发现,该企业绝大多数员工都只留在杭州主城区,愿意前往并留守建德的员工目前仅8人,严重制约了其在建德区域的业务拓展。

其次,边远城区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相对薄弱,与高端文创人才对话和合作的机会欠缺。杭州于2008年启动的“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5],邀来了蔡志忠、朱德庸、赖声川、黄玉郎、余华、麦家、赵志刚等数10位文化名人定居杭州主城区,为此后西溪文化创意园、白马湖创意园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也为主城区企业“搭车”文创产业创造了机会。而位于建德等边远城区的企业,与这些文化名人的地理距离依然很远。

首先,边远城区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一方面,受限于本地的教育资源,如建德目前仅1所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技工学校、16所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面向企业提供专业对口继续教育的资源不充裕;另一方面,受限于企业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除当地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措施,不愿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精力,无法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6]

(二)实践型人才短缺,“下沉式”育人不足

(三)创造性。从“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实践运用和创新这些词汇。如果小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他人的音乐作品,而自己不进行实践与作品创新,那么,也就只是“死读书,读死书”而已。对此,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性的帮助,以树立学生的创作信心。其次,对于学生创作的作品,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不能挖苦学生,要学会赞扬与激励,以此为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埋下伏笔。

鉴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力争学有所获。因此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要克服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即只顾传授知识,解决难题,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要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多鼓励,少批评,让每个孩子都能跟上学习的节奏,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其次,为边远城区产业量身打造的高技能人才不多。一般来说,在毕业生去向未定之前,高校都是按人才培养目的地的行业、产业发展情况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如位于“女装之都”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其服装专业重点培养女装打版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专业,则主要面向当地的男装产业。虽然两者的课程体系相似,但由于行业标准、合作企业的差异化,毕业生都更倾向于留在当地工作。

“产品等于人品”,这句标语挂在晟图机械生产车间内,也是庹明珠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更铭刻在每一个晟图人的心里。倘若转换一下位置,“人品等于产品”也是有几分合理——什么样的领导才会带出什么样的兵,才会缔造出具有什么文化的企业,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

基于禅意文化主题,拈花湾在开发中处处突出“禅”,各类景点都体现了东方禅意美学的特征。小镇的整体构建以禅为核心理念,采用独特韵味的艺术手法,大量布置竹篱、青苔、茅屋等富有东方田园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元素,使整体环境呈现出古朴淡雅的禅意风格。拈花塔、百花堂等标志景观以中国古代唐宋时期的风格为主,借由木、石等天然素材,展现出传统的唐风宋韵。其间山涧流水、竹林环绕,点缀花草、石幢、石像等,都为拈花湾营造了禅文化的悠闲意境。

(三)创业型人才欠缺,“聚宝盆”效应不强

在服务创意型人才方面,杭州很早就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安排4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5个环节。这些政策对建德同样有效,因此建议在用足用好政策的基础上,建德等边远城区每年再追加部分专项资金,制定个性化人才优惠政策,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

其次,创业园区普遍重硬件、轻软件,文化氛围有待提升。其实,边远城区并不缺创业园,当地政府甚至愿意为创业园区付出更多。如建德市逸龙文创园就曾是当地洋溪街道的办公大楼,因位于杭新景高速新安江出口、区位优势明显,大楼启用不久后就全部腾空,让位于创业企业。但调研发现,除少数企业自发对办公环境进行局部美化外,该创业园依旧保持着政府办公楼简单朴素、千篇一律的风格,少数区域甚至沦为仓库,与原本的文创产业定位不符,也难以继续吸引创业型人才。

三、建议对策:念好“引、培、聚”三字诀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文创产业的竞争更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之争。类似建德这样相对边远的小城镇,与主城区拼资源、拼政策都不占优势,唯一的出路就是构建创新文创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引、培、聚”助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一)“引”:拓宽渠道,主动邀请创意型人才

1.用足已有政策,追加个性服务

首先,低门槛、同质化的创业企业偏多,有想法、有潜力的创业者难寻。建德市委党校曾对当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进行过调查[7],发现大部分创业大学生都选择贸易、零售、种养殖业等传统行业,且以个体经营居多,因为这样的创业方式更容易操作,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风险也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人才是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缺乏规划引导,没有行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等高素质创业人才的加盟,最终只能自降门槛,造成园区内淘宝店扎堆、产品趋于同质化的局面。

2.定向引进人才,促成跨界合作

李奥帕德在书中强调,如果我们能把土地看成一个群落,而了解到我们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群落中的一个成员,那么就会怀着爱和尊重去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

通过多年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青年设计师发现计划”“国大师带徒”“杭州影视业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重点项目,杭州已发掘、聚拢了一大批创意型高级人才,为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储备了相对充足的“智囊团”资源。

作为杭州的边远城区,建德应转变引进策略,向那些已经被引入杭州但尚未踏足建德的创意型高端人才发起访问计划和合作计划,为当地企业与高端人才的合作牵线搭桥,尽力促成双方的“跨界”合作。

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包含“创意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创业型人才”3个层次[4](见图2)。尽管近年来建德等小城镇的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但相比杭州主城区,文创产业人才匮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1.鼓励继续教育,给予政策优惠

同样是卫浴行业,前几年因国内厂商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有中国人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甚至出现过杭州市民从日本买自己家附近工厂生产的马桶盖的闹剧。[8]而在2017年,由贵州某企业生产的马桶盖却在亚马逊网站月销万套[9],引发欧美消费者抢购中国马桶盖,其中“个性图案多而美”成为该商品的重要卖点。这个案例非常值得建德思考,杭州已经引进很多知名画家和漫画家,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每年也培养了大量绘画人才,如果建德政府能从中牵线,引导当地卫浴企业进入艺术型卫浴产品领域,其市场销售额一定会大大提高。

(二)“培”:创新机制,加强实践型人才的继续教育

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也是其最大优势,就是以创造力为核心。因此,它的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相对其他产业更为分散。对于追求高水准生活品质、自由创作氛围的高端创意型人才来说,政府并不需要强制他们驻足于本地,只要适时推出调研采风、文艺沙龙、商业展会等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与当地文化、当地企业保持联系即可。

同时,为提高企业和员工积极性,建议对员工培训给予补贴,对企业参与培训减免税收,大力提升员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企业未来的“机器换人”转型升级做好技术储备与人才储备。

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与对口学校、对口专业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为员工提供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在建德当地高职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由杭州主城区内的高职院校牵头进行调研协调,利用短期脱产培训、网络教学培训、课程送教上门等形式,为边远城区的企业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服务。

(3)纤维素膜。纤维素膜主要是在改性后的纤维素中加入果胶、脂肪酸、甘油以及蛋白质等诸多成分来进行制备的。其能够有效抑制果蔬在存储过程中出现发霉以及变质的问题,从而有效避免果蔬浪费等情况的出现。就苹果的存储为例,通过纤维素膜的应用,能够让苹果的衰老速度以及质量损失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还能够避免有机酸以及细菌对于苹果的侵蚀,从而使得苹果的货架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坚持产学对接,企校深度合作

由政府出面牵线搭桥,鼓励优质企业与优质高职院校以订单培养、引企入校、技术研发、企业学区等多样化的方式,深入开展企校合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双方的合作应建立在专业特点和双方需求基础上,如:“订单班”可有针对性地缓解边远城区大型企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顶岗实习”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学项目真实化”可在帮助企业完成研发任务的同时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促进产学对接、实现企校互赢非常有效的举措。

3.师徒携手共进,培养优质员工

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为导向,从高职院校遴选部分优势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核心竞争力。

以文章开头提及的“铜师傅”铸铜工艺品为例。虽然企业把“传统手工工艺”作为卖点,但还是难掩其效率低下、废品率高的现状,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能引导该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等专业开展合作,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多门专业课程引入生产过程,从而培养出职业素质高、能够熟练运用CAD/CAM技术以及数控机床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制造的新型技能人才,有效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聚”:优化环境,提高创业型人才的遴选标准

1.注重园区规划,挖掘潜力企业

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管理者首先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进而制定相关的措施应对风险,但是企业逐渐摆脱风险后,管理者就将风险防范工作搁置。如此一来,企业内部无法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时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另外,企业管理者过于关注投资带来的利润,而忽视了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投资行为过于盲目,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分析和风险评估,从而引发企业财务风险。

理想中完美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应该集设计、生产、推广、销售、宣传等多环节于一体,并在某些环节有所侧重,成为拓展文化艺术类人才就业创业的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招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创业企业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加强对各创意园区的规划、管理和整合,在选择进驻企业时注意提高门槛,保持园区内企业种类的平衡性,重点挖掘和招收创新型、科技型、发展潜力较大的文创企业。

2.倾向对口专业,服务重点产业

式中:σ—应力(Pa);Dε—弹性矩阵;ε—应变;γ—泊松比;E—弹性模量(Pa);α—热膨胀系数(1/K)。

边远城区的创业园区在规划初期,就应尽量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经济需求进行招商,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如目前建德重点打造和推进的产业方向,主要是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水产业、节能环保等新产业和全域旅游、大健康、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德各创业园从前期筹备开始,就应有意识地向全省乃至全国相关高校和专业发出邀请,为学生前往当地开展创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并竭力促成相关专业的教研团队、应届毕业生等落户园区,助力当地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3.提升园区品质,打造“家”的氛围

创业园区在运营时要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达到拎包入住标准的必要硬件设施(如可供租赁的台式电脑、办公家具、宿舍区等,最大程度地为创业者解决后顾之忧),充满人文关怀的软件服务(包括融资、税收、SYB创业培训、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等),具有园区特色的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创业者交流的文体活动、沙龙座谈以及企业内部和公共区域的氛围布置等)。一般而言,文创产业从业者需要更加宽松、自由、SOHO(居家办公)的氛围。因此,创业园区不一定豪华,但应尽量让人产生“家”的感觉,[10]才能更好地孵化企业、留住企业、做强企业,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杭州市规划局课题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杭州(我们),2012(2):48.

[2]杭州市委办.关于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西进的实施意见[Z].2012-12-17.

[3]建德市统计局.2017年建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8-3-27.

[4]蒋梦惟.文创人才培养缺乏清晰定位[N].北京商报,2012-01-06(A4).

[5]严红枫.文创产业发展的杭州实践[N].光明日报,2015-11-26(013).

[6]吴凯文.浙江建德: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J].中国人才,2011(11):43.

[7]胡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难与对策——基于浙江省建德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4):62.

[8]李阳阳,林雨晨,陈素萍.在日本抢到的马桶盖产自杭州?[N].钱江晚报,2015-03-02(002).

[9]庄肖飞,周强,杨媛媛.平坝造马桶盖为何热销海外?[N].贵州都市报,2017-11-10(A10).

[10]毛俊玉.文创园区:为文化人才培养探索新空间[N].中国文化报,2013-09-28(002).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Clustering Talents from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mall Towns——A Case Study of Jiande City

ZHOU Xi
(Hang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How to gather the creative,practical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s the core issue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and also the most confusing issue for small town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Jiande,a county-level city of Hangzhou,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introducing creative talents,training practical talents,and gathering entrepreneurial talents.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small towns should attract and retain creative talents and strengthen enterprises by policy attraction,training and service.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small towns;talent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78(2019)04-0049-04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4.014

收稿日期: 2019-04-25

基金项目 :杭州市社科规划“人才培育计划”专项课题《发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RCZX37)

作者简介: 周曦(1983-),女,浙江杭州人,助理研究委员,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

标签:;  ;  ;  ;  ;  

小城镇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对策研究-以建德市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