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研究_电子货币论文

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冲击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备金论文,存款论文,货币论文,效应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25(2010)03-0052-11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习惯,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存款准备金制度产生了明显的冲击。

根据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原理,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然而,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影响货币乘数的各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从而降低了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给的能力,进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一、文献述评

自电子货币产生以来,它对货币政策特别是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就受到了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货币乘数的大小是决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因此,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上。

最早对电子货币进行研究的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和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如国际清算银行(BIS)[1]在2004年的报告中认为,电子货币的存在对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赫宾克(Boeschoten Hebbink,1996)[2]认为电子货币的存在会降低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所罗门(Solomon,1997)[3]认为应将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直接计入货币总量,这样就会放大货币乘数。Berentsen,A.(1998)[4]提出了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会引起货币总供给的变化,不同的电子货币准备率会带来不同的变化;Freedman,C.(1999)[5]在有准备金需求和无准备金需求时,就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未来;Woodford(2002)[6]认为,电子货币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明显减少,并不一定表明中央银行的控制力相应地减弱,中央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利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并对不同中央银行制度下的中央银行所面临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Berk,J.M.(2002)[7]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对中央银行产生明显的影响,它将替代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和传统银行的存款,特别是明显地减少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从而影响基础货币;Ann L.Owen(2004)[8]也认为电子货币会使中央银行难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行为,导致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下降;Goodhart(2004)[9]则认为,虽然电子货币会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并没有削弱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控制能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发展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谢平和尹龙(2001)[10]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对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政策的控制产生影响,并重点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赵家敏(2001)[11]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动,并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陈雨露和边卫红(2002)[12]认为,电子货币的发行将会同时替代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降低存款准备金余额,所以货币乘数将显著增大;靳超和冷燕华(2004)[13]认为,电子化货币将更多的货币纳入到银行系统乘数创造的过程之中,从而总体上增大了货币乘数;赵海华(2005)[14]认为短期中存款准备金率越低,电子货币的使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就越大,长期中电子货币对纸币的取代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和中央银行准备金,对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也受到影响;周光友(2006[15]、2007[16])也认为电子货币会降低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增强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必然会对存款准备金制度产生影响,在这一点上理论界已达成了共识,但在电子货币如何影响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等方面还存在争议。虽然已有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已有的研究尚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定性的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定性分析虽然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但可操作性不够强;二是一般性的逻辑分析较多,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少,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的文献则更少;三是主要集中在电子货币的技术性风险研究上,对电子货币带来的货币政策风险研究较少;四是研究货币供给的文献很多,但以电子货币为视角,研究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冲击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同时这也为本文的研究预留了空间。

为此,本文以电子货币发展为视角,将电子货币引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过程,通过对存款乘数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及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揭示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冲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框架

在传统经济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重要政策工具,其作用机制是中央银行根据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并最终达到调节货币供给的目的。电子货币的发展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具体见图1。

图1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最终达到控制货币供给的过程。其中,由于中央银行是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发起者,在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时处于主动地位,即中央银行何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对它的调整幅度均可由自己决定,因此,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不大。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款基数与货币乘数上。

(一)电子货币对存款基数的影响

在准备金率既定的情况下,存款基数的大小决定了存款准备金计提的规模,它是中央银行实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基础和起点。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是在确定计提准备金的基数后根据相应的准备金率来收缴存款准备金的,但由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只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定期和活期存款收缴存款准备金,有的国家甚至放弃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特别是对电子货币存款基本上没有准备金要求。而随着电子货币的流通范围和数量越来越大,它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效应也越来越明显,电子货币的乘数效应也日益显现,它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如果不对其征收准备金,这必然导致存款准备金计提基数的下降,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率。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根据货币乘数的一般模型,可将货币乘数表达如下:

首先,虽然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取决于中央银行,即中央银行可以对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进行直接控制,但由于电子货币模糊了各种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周光友,2006),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间的相互转换变得轻而易举,而且几乎是零的转换成本,这就使得定期和活期存款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使得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中央银行在对活期和定期存款收缴不同的准备金时就没有实际意义,在实行差别准备金率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定期存款比率(t)的高低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定期存款利率的高低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公众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流动性的前提下,更愿意选择持有可以带来高于活期存款收益的定期存款,但在存款利率较低及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较高的国家,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可能会放弃存款而持有高风险的有价证券以追逐高额回报,这种金融资产组合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定期存款的比率,因此,定期存款比率的高低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次,超额准备金比率(e)的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存款人的流动性偏好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一方面,在电子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会增强,它们之间的转化成本也很低,这就增强了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头寸的能力,资金来源得到了保证,而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是没有利息收入的,为了降低机会成本就会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相互转化变得更加容易,存款人不论持有何种金融资产都不会造成流动性的损失,因此,存款人对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偏好下降,商业银行也就没有必要储备更多的超额准备金来满足需求。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将越来越少,甚至为零。

最后,现金漏损率(k)的高低取决于公众对现金的偏好及银行存款利率的高低。公众对现金的偏好越强,现金漏损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对流动性较高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使现金使用量明显减少,现金漏损率也随之下降。同样,如果银行存款的利率越高,人们就会减少现金的持有而追逐高额的利率回报,这时现金漏损率也会下降,反之就会上升。因此,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较为明显。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电子货币条件下的货币乘数模型:

从基本原理来看,人们持有的通货是一种潜在的准备金,如果将这种潜在的准备金转化为现实的准备金,即把持有的现金存入银行,从而使下降,而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这部分现金即可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贴现或投资行为而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从而使货币乘数增大,并增加货币供给量。如果人们持有更多的通货,从而使上升,则这部分通货因流出商业银行体系,而不再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这就使货币乘数缩小,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减少。由此可见,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它的变动将对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反方向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指标及模型

由于在国内外数据开采过程中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难以获得,因此本文选取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另外,由于目前中国的电子货币主要以各种卡的形态存在,因此,电子货币的数据以历年银行卡数据来代替,相关数据均来自各年度《中国金融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过计算和整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根据存款货币创造的原理,货币乘数是决定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在选择指标时主要选取由于电子货币的存在而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的指标。

1.货币乘数(m)。根据存款货币创造原理,中央银行在选择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进行调控时,主要是通过调整准备金率的高低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因此,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乘数的高低。由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决定货币乘数因素的影响上,因此,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冲击体现在货币乘数的变动上。为此,本文采用货币乘数作为因变量来衡量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程度。

2.货币电子化程度(E),即电子货币占狭义货币量的比率。在电子货币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流动性不同的货币其替代效应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是以货币流动性从高到低的顺序逐步替代的。由于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还处在初期,电子货币主要取代的是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因此,电子货币化程度不仅可以说明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水平,而且由电子货币导致的现金漏损的减少及银行存款的增加,必然会通过放大货币乘数的效应来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3.存款比率(T),即活期存款与的比率。由于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基础与起点,是派生存款规模的决定因素,存款比率与派生存款的数量成正比。电子货币对现金及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非常明显,这一方面直接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量;另一方面使减少的现金转化为银行活期存款,使得活期存款的数量增加,从而存款比率上升。存款比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货币乘数的高低,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最终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率。

4.现金漏损率(K),即客户从银行提取的现金额(即现金漏损)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在传统的货币乘数模型中,现金漏损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而货币乘数是决定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电子货币在减少现金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正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因此,现金漏损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而且也会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选择相关的数据,并将以上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如图2。从图2可看出,货币电子化程度、活期存款比率与货币乘数呈正方向变化,而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却呈反方向变化的趋势,这与理论分析相符。

由此可见,理论分析和现实数据均表明,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据此可以初步判定电子货币发展与准备金政策效果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关系,但还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检验。为此,本文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LNm=C+αLNE+βLNT+χLNK+μ

其中,C为常数项,m为货币乘数,E表示货币电子化程度,T为存款比率,K表示现金漏损率,α、β和χ分别为E、T和K的系数。

(二)统计检验

1.序列平稳性检验。在做协整检验之前,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变量平稳性质。观察发现,数据并不平稳,为此对各变量取对数,并选取ADF(Augment Dikey-Fuller)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显示,时间序列LNm、LNE、LNT和LNK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仍是不平稳的,但把它们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原有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一般进行协整检验的方法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法。但这种方法存在较大缺陷,为此本文采用一种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方法——Johansen检验法或者称为JJ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知,变量LNm与LNE、LNT和LNK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协整检验,得知上述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无法判断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其方向,尚需进一步验证,这就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该检验的判定准则是:依据平稳性检验中的滞后期选定样本检验的滞后期,根据输出结果的P-值判定存在因果关系的概率。检验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货币电子化程度E、存款比率T和现金漏损率k是货币乘数m的格兰杰原因,而m不是E、T和K的格兰杰原因。

(三)各变量与货币供给的长期均衡关系

从以上检验可知,E、T和K三个变量是引起m变动的原因,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m为被解释变量,以E、T和K为解释变量,可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四、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从实证结果可知,电子货币的发展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与理论分析和现实数据完全相符。

首先,货币电子化程度E与货币乘数m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货币电子化程度逐步提高,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效应也越来越显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特别是现金的替代,在减少现金使用量的同时也将一部分现金转化为银行存款,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这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基础,而银行存款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其次,存款比率T与货币乘数m同样呈正相关关系,亦即随着存款比率的增加,货币乘数也上升。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原理可知,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它决定了派生存款的规模和数量。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直接增加了银行存款,这一方面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进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现金的使用量,使存款比率上升,这都会放大货币乘数,从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最后,现金漏损率K与货币乘数m则呈负相关关系,亦即随着现金漏损率K的上升,货币乘数m则呈下降趋势,反之则反是。根据存款货币创造原理,由于现金漏损率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存款的数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现金漏损率是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又最为明显,在电子货币发展过程中,首先替代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它对现金的替代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子货币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还处于初期,但其对现金的替代效应已非常明显,电子货币导致现金的减少并使其转化为银行存款,必然会增加原始存款的数量,并放大货币乘数,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可知,电子货币的发展对存款准备金政策有着明显的影响。首先,电子货币的发展放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但同时降低了货币乘数的稳定性,致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其次,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并非简单形式上的替代,它不仅改变了货币结构,提高了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加大了中央银行确定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基数的难度,从而降低了中央银行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动性;最后,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子货币在替代传统货币时存在两个明显的效应,即替代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前者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强了货币的流动性,后者则使各层次货币之间的相互转化变得更加容易。这不仅会对传统的以金融资产流动性高低来划分货币层次的方法带来挑战,而且也动摇了中央银行计提准备金的基础。为此,中央银行应积极应对,增强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1.合理规范和发展电子货币,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目前,由于中央银行不参与电子货币的发行,电子货币的发行也不像传统货币一样由中央银行垄断,其发行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货币种类繁多,绝大多数是由商业银行甚至企业及网络公司发行,导致中央银行难以控制发行主体的行为。因此,只有规范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为,加强电子货币的监管才能提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2.完善传统货币层次的划分方法,科学测算准备金的计提基数。合理划分货币层次是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基数的前提。流通中的电子货币由于其发行主体的多元化,中央银行很难对其控制,对其发行的数量也没有相应的统计,加之电子货币模糊了各种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这不仅加大了传统货币层次划分的难度,也很难确定电子货币自身的归属。因此,中央银行要发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就必须对电子货币条件下的货币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在合理测算准备金基数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3.重新定位存款准备金政策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作用。虽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电子货币的发展已经对它产生了明显的冲击,致使它的作用在不断下降。因此,在电子货币条件下,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否仍然作为调控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还是作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辅助手段尚需重新思考。这或许是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很少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原因之一。

4.根据预期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合理选择中介目标。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传统划分货币层次的方法受到挑战,致使各层次货币供应量难以合理测度,从而导致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不明确,这就会使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下降。因此,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应作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利率、汇率等中介目标的作用,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

5.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确保中央银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确保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中央银行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保证。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货币发行主体的多元化,在减少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的同时,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从而使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下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保证其能独立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增强中央银行对各类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提高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标签:;  ;  ;  ;  ;  ;  ;  ;  ;  ;  ;  ;  ;  ;  

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研究_电子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