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_经济论文

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_经济论文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经济

摘 要 在明确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因素,提出其划分标志,并依据此划分标志和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划分和比较研究。

关键词 贫困村 经济发展 模式 比较

自1984年国家部署扶贫工作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使许多贫困农村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只是对这些形式分别作出了总结,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而把若干个形式汇集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研究、理论概括形成模式更有必要,从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践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几年山东省的调查情况,对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1 模式和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在我们研究的特定领域——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使用的模式一词,与其字面含义部分相近,表现为事物间形式上或量上的差异,研究重点是模式所表现的事物间质的区别。

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农村经济政策、方针和经济发展战略,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本国特色。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括。而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不同的贫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具有贫困村庄鲜明特征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括。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是一动态的概念,有其形成、发展过程。虽然在模式的形成初期与成熟期会存在差异,不同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有变化,将会出现某些共同性问题和各自的特殊性问题。这些都需要研究探索,找出规律性,从而在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增加自觉性,克服或尽量减少主观、盲目性。

2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及其划分标志

2.1 影响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因素

2.1.1 资源因素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其特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为基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盐碱化程度也很高,在山东省属相对贫困地区。近年来,利用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开发水稻种植,生产出了高产优质大米。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水稻生产的商品率不断提高,依托胜利油田,农村工业也有了一定发展,贫困农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显然,这些条件在交通不便,又远离城市和大型企业的沂蒙山区贫困村是不具备的。

贫困村的共同特点是经济资源比较贫乏,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充分利用。在贫困村经济资源中,需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山东寿光农民历来有种菜的习惯,种菜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较高,因而成为选择生产和经营蔬菜的独特模式的条件。思想开放,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贫困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有时起着决定作用,许多贫困村依靠能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之所以未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即受一定的科技水平的制约,又有政策、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上的困难。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2.1.2 生产力要素的外延差异性

贫困村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很低,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外延及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即使其它条件相同,也会出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贫困村经济的开放,生产力水平的接近,不同模式会有趋同的可能。其它条件的发展变化,不同模式也可能会完全演化为另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新发展态势中展示各自特征。

2.1.3 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传统的内容较为广泛, 即包括宗教、文化、习俗,又包括经济方面。在一些贫困乡村,有传统的生产、经营习惯,有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或善于从事远销活动的人,是非常活跃的经济启动因子,在经济开放、搞活的大环境下,只要基层政府创造条件,挖掘、扶持、开发、组织,会成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起步点,出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1.4 县、乡政府的行为 县、乡政府是我国的基层政权, 村只是群众自治组织。中央的政策对各地区来说原则上是没有差别的(特区除外),决定性的功能落在地方政府身上,区别在于不同的政策导向和干预方式,干预力度。县、乡政府针对贫困村的行为,对贫困村经济的发展和模式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县、乡政府的行为符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顺应客观经济规律时,就能成为适合本村情况的发展模式产生和形成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当脱离当地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时,就成为模式的障碍和阻力,或者成为不符合实际的模式产生的强制力量。

2.2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我国贫困农村的发展水平很低,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个因素的影响不同,出现多种模式是必然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正因为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扶贫工作中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异性,力图搞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某地可能是成功的,如果脱离本地的实际,由于政府的作用也可能维持一段时期,最终还是会被经济发展的力量所打破,由此造成的损失将会是惨重的。8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各种模式,它们都植根于当地,都是在当地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符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历史传统,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目前形成的这些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刚刚形成不久,只是初步具有模式的特征或者说只是模式的雏形。它们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模式,是贫困村经济从贫困到脱贫(达到当地中等富裕水平)的发展阶段。为使在这一阶段现在已经形成的各种模式对条件相同的贫困村来说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实际,作更广泛的调查,扩展模式的多样性并充实每一个特定模式的发展内容,分析各种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环境与经济条件,研究它们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发展中暴露出的矛盾,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找出各自的相适应性和差异性,以便清楚地识别各模式的特征,进而可以深入的比较鉴别。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符合贫困村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更具典型意义的基本模式类型。当然就基本类型而言,仍然具有多样性,但它毕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论抽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2.3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志

对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重点应放在“发展”二字上,以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依据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雏形,借鉴已经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常见划分标志进行分析。我们提出以经济起步点及起动力作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志,它包括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起步点)以及推广它进一步发展的原始力(起动力)。说明了是一种什么力量促成它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选择该种特定模式。

3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类型

按经济起步点和起动力作为划分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标志,我们对典型村的经济发展对比研究后,认为目前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3.1 农村市场先导型贫困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分为有形市场(有特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先导型和无形市场(是买卖双方以契约形式进行商品交换的)先导型两个亚类。

市场对各种类型的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无疑都很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主导地位。但是有一些贫困农村中由于历史传统及个人习惯、素质因素,造成有些人具有擅长经商从工的特长,有一定的商品意识。改革前受政策和贫困村所处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受到了压抑,随着开放、搞活政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开始了向外开拓和发展的萌动,政府再适时给以扶持和引导,逐步改善经济环境条件,发挥他们对市场信息的特别敏锐的反映力和捕捉手段,就会使之成为发展自身经济从而带动整个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莱阳市的大黑石埠村,正是依靠逐渐发展形成的粮油专业市场,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沟通区域间商品交换的“桥梁”,发展了与各地的经济往来关系,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与联系;另一方面还带动了贫困农村其它服务行业的兴起,如饮食店、旅店、百货门市部、照像馆等纷纷应运而生,金融、邮电、交通运输业也会有发展,文化教育设施也会有明显改观。这对此类贫困村脱贫致富,经济扶持、稳定、快速发展起了决定的作用。

3.2 开发特殊资源起步的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般又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开发特殊的自然资源。如各种矿产品资源的系列开发、当地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利用当地具有的优美、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等;利用贫困农村一般地处偏远,没有污染,可发展目前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绿色”食品的种植生产,是对贫困村所处地域特点的有效利用。

二是开发特殊的经济资源,如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文化传统项目或具有传统特色的名优粮、棉、菜、果等作物的种植,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逐步发展相应的深层次、高档次的系列加工业。

以上特殊资源的开发,在具有一定的能源、交通基础条件以及能得到一定资助的贫困村较易实现。特殊资源的开发也是吸引外商、利用外资、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具有开发潜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应属于经济资源的范畴,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将其单独列出作为一个亚类。

人力资源开发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地开发,重点是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发现、选拔能人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另一类是通过人口流动实现脱贫,贫困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是:①迁移,主要解决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村农民的生活出路,这种迁移应有组织地进行;②劳务输出,即向外地提供有偿劳动服务,这种型式投资小,见效快,适宜贫困农村的现实条件,集体组织、能人牵头或个人自找门路等多种渠道输出,因此发展很快;③异地开发,即贫困村劳动力到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承包或联营的方式搞开发性生产,开发对象多是宜农、宜牧、宜林的荒山荒地,以及适宜养殖的水面滩涂等,以种养业为主。这种形式对广大贫困村农民来说,“轻车熟路”容易介入;而对资源所有者来说,也有利可图,因此容易实现。

3.3 外力带动型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分为横向联合拉动型和外部支援推动型两个亚类。

横向联合拉动型是先进地区的企业与贫困村的联营或邻近富裕村对贫困村的兼并,通过联合经宫,将贫困村的生产活动直接纳入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使贫困村经济直接跨入较高起点;这种组合原则是在互惠互利,相互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应打破行政界限,只要有利于贫困村的经济发展,都应支持和引导。荣城市城山镇富村与贫村的兼并,使贫村走上了富裕之路。

支持推动型主要是政府的扶贫行为和某些企业、部门、富裕村或个人在道义上的一种赞助,表现为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对贫困村的援助,扶持贫困村寻找起步点和建立起动产业,这种形式对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村经济的起步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由此产生的依赖思想,不利于贫困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此外,贫困村的贫困主要归因于农业的落后,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贫困村农民的温饱,是贫困村各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这是一条普遍真理。

4 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与特性

4.1 体制特征 贫困村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集体经济薄弱, 个体、私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贫困村经济发展的主体,那一种所有制形式为主,各贫困村又有不同,决定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所有制特征,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扶贫工作中,只能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贫困村经济发展出发,选择适宜的所有制结构的发展模式。

4.2 产业结构特征 从产业结构理论来看, 产业结构发展的高度化趋势是由第一到第二再到第三产业渐进发展的,对大多数贫困村来说,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业发展对于脱贫致富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增长的基础条件更加扎实了,才有可能保证稳定协调地发展第二、三产业。但对于具有特殊资源优势或具有优越地理位置因素的贫困村,依靠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贫困村经济开发,对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由于各地情况差异,资源不同,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其特征必然也会有区别,它是区别贫困村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4.3 模式发展的趋同性与分异性 随着贫困村经济的发展, 影响模式形成的各种因素的变化会促使模式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趋同,二是分异。在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将是某些因素表现为趋同,而另一些因素表现为分异,在分异中有趋同,趋同中有分异。

* 本文为山东省教委下达的课题“贫困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的内容之一。课题组成员:娄金华、陈锦铭、于文娟、王卫燕、唐匀,执笔人:娄金华。

(收稿:1996年1月2日)

标签:;  ;  ;  

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