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效机制的探索--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_职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效机制的探索--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_职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机制探索——基于山东某高校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职业发展论文,机制论文,高校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4)02-0001-05

       一、导言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简称生涯发展教育,包括课堂教学、职业咨询、职业测评、品牌活动、学生组织、相关研究等,旨在使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分析自我的兴趣、技能、价值观以及性格,分析专业、职业与就业,掌握职业决策方法,使其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好大学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活“职业化”。它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毕生发展。

       我国高校要普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但要学习汲取国外成熟、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式,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山东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某高校1250名大一至大四在校生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99.5%,合格率99.3%。数据录入均使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从人口学状况分析,调研对象在性别、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干部经历等均符合该校学生的总体情况。

       2.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程度

       76.8%的被调查的(下同)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17.1%的学生认为形势正常。大部分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认识较为客观,需在职业发展教育中适当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采取行动。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6.8%的学生对此有充分的准备,79.3%的学生有准备,但表示没有准备的学生也占到12%,可以说这12%的学生是今后职业发展教育的重点。

       在毕业后的选择问题上,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占49.6%,选择直接就业的占39.8%。当问及是否在大学生活中留意关注就业信息,38%的学生选择是,这与直接就业的学生人数非常吻合。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要远高于低年级学生。

       在被问及就业信息时,大多数学生选择网上信息搜寻,占到64.6%,说明现在的网上信息已经深入影响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36.5%的学生选择“听别人说”,说明学生之间的内部交流也是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招聘会是重要途径之一,对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被学生认为是最具竞争实力的,也是自己最应该培养的;其次是专业知识。另外,学习成绩、学生社团工作经验、实习经历、考试证书和技能认证所占的比例相差无几,这方面大学生的认知与实际比较相符。

       (2)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了解度和参与度

       78%的学生听说过“职业规划”或了解“职业规划”,18%的目标被访者选择了“否”,4%的学生“不清楚”,说明职业发展教育已经覆盖到该校的绝大部分学生,但仍有一部分学生需要继续关注。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认同度上,64%的学生认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重要,32%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有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总体看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调研中,明确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占8.8%,有12.2%的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65%的学生,只是简单地想过并没有真正进行。还有13.4%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为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和促进学生的行动成为今后的教育重点。

       (3)主要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80.7%的学生认为应包括认识自我,67.5%的学生认为包括决策、简历制作、面试,54.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认识环境,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理论认同较少,仅占4.9%。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果举办职业生涯讲座”,65.3%的学生对职业、行业探索感兴趣,比例最大,46.9%的学生对自我探索感兴趣,对职场沟通和时间管理也是一部分学生的希望所在。“如果举办就业指导讲座”,71.4%的学生希望获得面试的帮助,职场礼仪和简历也是学生较为关注的,占到50.9%和43.1%,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和公务员考试比较关注。因此分年级分阶段的职业发展教育成为必然。

       第一,自我认知。80.9%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6.2%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性格,也有部分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能力,分别占到51.3%和40%。由于高校学生尚处于生涯探索阶段,只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与在企业组织环境当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较大区别。此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能力还没有定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和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关键时期。

       第二,专业探索。41.6%的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专业学习的乐趣。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则依赖于他人。同时有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需要在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

       在选专业的原因中,41%的学生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47%的学生对目前的专业满意度较高,数据比较吻合;在专业选择的原因上,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目前的专业是因为感兴趣,37.7%的学生是因为好就业;在专业选择方式上,41.6%的学生是自己选择,38.1%是听别人说,调剂占到22.1%。38.1%的学生选择专业时其决策方式依赖于他人,因此专业与职业选择与决策是今后的教育重点,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专业被调剂学生的引导;在专业的了解程度上,56.3%的学生有所了解,7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比较有前途;但是在专业与职业的吻合度上,只有34%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与职业吻合度较高。在设计职业规划教学与辅导时将专业探索的比重加大,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以及校外人士参与到职业规划教育中。

       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本专业比较有前途,11.5%的学生认为很有前途。由此可以看出,不论学生对所读专业满意与否,对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认可的。对于“你是否清楚专业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只有34%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认识比较清晰,大部分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这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选择和行动,在生涯教育中,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时要拓展思维,高校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专职教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相关职业的胜任要求等。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树立专业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发展的初步认识。

       第三,生涯选择与目标。61%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一年的大学生活目标,但还有33%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清楚。说明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还是比较迷茫的。40.1%的学生已开始准备毕业后的工作,8.3%的学生很了解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

       在调研中发现,因为“自己喜欢”,所以选择目前专业的学生占到41.6%,听其他人说或听父母、长辈的意见等,也占一定比例。对于选择目前专业的原因,46.5%的学生因为感兴趣,37.7%的学生因为好就业。认为专业挣钱多和社会地位高的分别占到11.3%和8.4%。如果把大学当作一份职业来做,那么46.5%的那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倾向于内职业生涯的拓展,而更多的学生则更注重于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的因素通常由别人决定、给予,也容易被别人否定、剥夺;内职业生涯因素由自己探索、获得,并且不随外职业生涯因素的改变而丧失。在设计课程和辅导内容时要有所考虑。

       第四,教育难点。调查中发现,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是目前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最为困难的,占到41.5%;而不太了解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也是一部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难点。目前该校生涯教育的普及面很有限,除通过选修课进行课堂教学的普及教育外,还通过春秋两季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以及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方式作为补充。因此,无论从生涯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还是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对职业发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施途径

       在调查中发现,47%的学生倾向于“几个学生及老师在办公室针对各自的规划进行交流”,一种比较小规模的交流方式;也有33.3%的学生选择“在老师办公室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由此可以看出,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小规模交流,并希望与导师一起。在访谈中,学生希望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充分讨论。在今后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需进一步提升教育的体验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辩论、模拟、角色扮演,授课地点甚至可以选择草地、沙滩或研讨室等进行,教育方式需要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效机制探索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普及化

       依据萨帕的理论:生涯发展是随着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而发展的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较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生涯概念。调研显示:45.5%的学生确定了职业生涯方向,还有54.5%的学生有待帮助。生涯教育因需而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普及性教育载体,受众面广、影响深远,可采取体验式为主,讨论、讲授等为辅的课堂教学,班级容量以30人以下为主。

       (1)全程化教育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前者以寻找职业生涯起点为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特征和个人特点(兴趣、气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形成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同时了解职业与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决策。之后,充分利用暑期或寒假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走访校友、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特点,并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及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走向成熟幸福的未来生涯。

       (2)互动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及时发布培训资料、培训信息,能够高效率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利用微信、飞信群、QQ群等信息搭建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及时发布有关职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与学生共享。同时,利用网络视频教学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精品课程提供给学生。

       (3)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践行课程理念,除用课堂理论讲授、小组讨论、小组辅导、互动游戏外,还可大量采用身边的案例分析、模拟训练、辩论赛、实践走访、报告评估、素质拓展、总结分享等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同时,积极拓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效结合,加强职业、企业、行业调研,可采用工作坊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

       (4)开设时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适用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课时间设在大一第2学期,大二第1、2学期。生涯人物访谈、行业认知实践活动也适用于该时间。可以将实践活动作为考评作业安排在学期间的寒暑假。就业指导课开课时间设在大二第1、2学期,大三第1、2学期。校园实习生选拔、实习跟踪调研、实习总结与点评等活动可以安排在学期中没课时间或寒暑假。

       (5)实践教学环节

       进行与本课程有关的各类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活动课时和大量的课堂互动,包括认识自我体验、团队训练、模拟招聘、社会调查实践等。

       2.以职业咨询为辅助,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个性化

       (1)一对一职业咨询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文化交流增多、经济改革推进、大众传媒普遍化,多元文化只会日趋多元。多元文化背景呼唤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清华大学利用“韩威工作室”平台面向学生、教师和校外人员开展有酬的职业咨询活动,北京大学开展“周五下午茶”一对一咨询。访谈了解到:学生最需要的协助是认识自己,最需要协助“了解自我优势特质”及“澄清自我需求与价值”;在认识自我的辅导方式中,需求从高到低分别是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测验。高校可开设职业咨询室、开放咨询接待日、组织开展同辈辅导、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以及校外就业创业导师制,采用就业导师、生涯教练和本科生导师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进行。

       (2)团体辅导

       通过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生涯辅导,学生往往为被动接受,在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后依然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自身规划。为此,针对学生的同类或相似问题而组织各种工作坊和团体咨询,增强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加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深入地帮助学生澄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广大学生科学而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3.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1)发挥品牌活动效应

       结合学生座谈和访谈,学生认为:“认识外界,学校应主要提供专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其余的应让学生学会自我收集和处理信息,重在收集工具和处理的方法。”这也暗示我们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大学生涯启蒙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大二阶段加强专业与职业的实践和实习教育,大三加强就业政策与引导教育,大四强化就业的信念和发展教育。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生涯团体辅导、职业咨询与心理测评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扩大职业发展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另外,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针对特定群体学生举办诸如领袖精英训练营、职业教练计划和行政助理计划等活动。

       (2)发挥学生社团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经验或榜样作用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群众性团体。大学生社团可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研课题、志愿服务、义务咨询、参观考察、请成功人士来校介绍人生体验等讲座、模拟招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通过社团及活动,积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验或树立生涯规划榜样,唤起学生生涯规划的觉醒意识,同时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

       4.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团队化和专家化

       (1)加强政策引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最终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关键。高校应出台相关职业发展教育政策,引导和鼓励机构以及相关教师投入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

       (2)注重资源整合

       当前情况下,可以利用和开发以下五种资源。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讲师和职业导师。二是加强与政府、人才市场的合作。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建立沟通平台,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三是加强与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合作项目。四是加强与校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五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共同关注就业,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

       (3)开展相关研究

       面对严峻的就业状况,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竞争,以科学研究为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为相关教师搭建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将“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效结合,拓展授课教师的视野。鼓励职业发展教育人员积极申报学校、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以此提高生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5.以工作体制为保障,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1)设立教研室

       高校应设立生涯发展教研室,由专人负责,开展集体备课、科学研讨、教学监控、教学评估等。通过教研室这个平台,建立四支团队:即顾问团队、督导团队、教师团队和助教团队,其中顾问团队由学校和职能部门领导担任,主要发挥引导和管理作用;督导团队由聘请的校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主要给予技术支持与指导;教师团队由担任课程的授课教师担任,负责该课程的具体实施;教辅团队由教学组织人员、教务管理人员以及由面向全体学生公开招聘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的助教组成,主要辅助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相关活动。

       (2)设立专项经费

       高校应设立职业发展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设课程、人员培训、教研交流、调查研究和业务工作等各方面的支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机构有专门的工作场所,专职机构有工作所需的个别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多媒体教室和信息资料室,配备充足的职业发展教育书籍、教材和培训工具。通过教研室平台,举办“职场咖啡论坛”、生涯发展学术沙龙等活动,定期研讨职业发展教育问题,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3)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

       职业发展教育的考核应本着引导奖励为主、限制惩罚为辅的正面激励原则。其中,于学校,重点评估其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与质量以及在人员、机构、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于学生,则既要考核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认知、利用网上资源情况与在线测评情况,更要考核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企划书及参加模拟面试等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可以将学生参加职业发展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情况作为素质拓展等奖项评选的主要依据,对在各类职业发展教育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可按一定标准给予学分奖励。

       收稿日期:2013-12-26

标签:;  ;  ;  ;  ;  ;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效机制的探索--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_职业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