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的方法与作用_九品中正制论文

“因缘会通”:通史复习的方法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史论文,因缘论文,作用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史研究重在打通脉络,从脉络中明晰历史变迁,以多角度、多层次、大视野地从历史变迁中感受历史传统。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所谓历史传统,乃指其在历史演进中内在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说是各自历史之生命,或说是各自历史的个性。这一股力量与个性,亦可谓是他们的历史精神。”[1]历史新课程教科书按模块加专题编写,高三复习时间紧,教师很少有闲暇对各知识点贯通以求历史之意义和精神,造成高三通史复习面临困境。

通俗地讲,“因缘会通”是通史的基本特征,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人事牵涉,固属复杂多端,但既属人事,则必是可以相通合一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一向所重,则在通不在专,在彼不在此……我们更当明白,在同一时代中,此一事件与彼一事件之彼此相通处,及其互相影响处。但此也不宜刻意深求。我们若能熟悉于某一时代之横剖面,自见在此时代中一切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经济情状、学术大端、人物风尚性格等等,一一可以综合起来互相会通,如此才能真明白了此时代。切莫一一各自分开,只作为是一些孤立和偶起的事项来看……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2]这话道出了通史研究的意义,是学史的基本气质和精神,是对时代特征基本特性的精准阐释,是对会通古今、独上高楼、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描述。台湾知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以“因”“缘”“果”来描述通史学习:“历史的陈述,是从许多线索中寻找因与缘,‘因’是直接的演变,‘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构成无数可能之中的‘果’,历史学家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截断众流,起一瓢而已。”[3]诸多的因缘际会,便会有历史的发展情状、特征及衍生变迁,此是历史学的基本特质。我们认为,更高层次的通史复习,应领会《庄子·天运》所说的“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我们强调通史复习,重在打通模块内及模块之间联系,揭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突出阶段通史特征,以体现通史的“因缘会通”“通专合一”的特征,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果。

打通脉络:历史复习之本

2006年广东历史卷26题要求考生根据《礼记》提供的饮食材料概述周人的饮食生活。一些人认为,此题绕开主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不讲,却大谈周礼,是偏离了“考纲”要求。事实上,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和高三复习,探讨礼乐文明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礼’并非礼节、礼貌那么简单,‘礼’的本质是‘异’,是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4]而“乐”就是和谐这种等级关系,礼乐共同维护封建一统的等级制度。可以看出,周公把“尊礼”作为统治者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就这一内容而言,高三复习时,要打通分封制、宗法制、封建一统与礼乐文明之间的关系,用结构图导出其联系性:

再如,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变化,我们往往是将“抑察举、斥九品中正、扬科举、贬八股”的线索与结论直接亮相给学生,看似打通了选官制的脉络,其实缺乏对这几种制度的全面贯通和辩证认识。对于汉代察举制,我们不能因其属于地方推荐、没有统一考试,就否定其进步性。实际上,汉代被推荐的人才还须经过“贤良对策”才可步入仕途,进入钦点的人才库。至于以后“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之流弊,并非制度本身之失,而在于人事。九品中正制也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汉末之乱,地方与中央失去联系,交通既不方便,选举制度遂告崩溃。陈群为曹操吏部尚书,遂定‘九品中正制’,以代替两汉乡举里选之制度。所谓九品中正制,实际是一种人才调查与评核……至于中正不中正,此乃人事,不关制度。九品中正制之创始,用意并不差,而其时门第势力已成,六朝以来,此制遂转成为门第势力之护符。”[5]九品中正制创制之初,有利于曹魏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但由于此制倚重士族力量,也造成了日后长达三四百年之久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所以,九品中正制对后世的官制与选举改革,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借鉴作用。另外,对隋唐科举制我们赞扬有加,而对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大加否定,认为其窒息了人才,造成思想学术界“万马齐喑”。事实上,自唐以来实行的翰林院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纠偏作用,明规定进士一甲及第入翰林,二甲、三甲也隶翰林院,类似于今天挂职锻炼的干部;明、清两代,在此制度下,出了许多名臣大儒。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对此深刻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翰林制只字不提,不利于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历史的脉络有时是明线,一目了然,如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有时是暗线,潜滋暗藏,如礼乐制度如何反映西周政治文明;有时看似明线,却还需要潜心探出其暗线,如选官制的变化,并非仅仅是将几种选官制的时期排序,简单地认为是统治者随欲而创,而不考虑天下情势所驱。通史复习的重要意义是打通脉络、明白要义,即了解一制度之不足往往有另一制度之矫正,正确认识古代中国创制工作成熟和稳健的一面,切不可以今人眼光度古人之高下优劣。只有尊重历史、真诚与历史对话,才能体悟历史、汲取智慧。

变换视角:通史复习之要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中国古代经济的研究以耕织经济为主调,认为中国古代就是一农耕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满足专制统治需要,而忽视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思想背景,没有认识到“中国历史很早就走上一条人文主义道路,故中国历史传统,常能警惕地紧握着人生为主经济为辅的低水准的经济观”。[6]中国人常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是这种经济观的反映。因此,汉时盐铁官营、禁止商人进入仕途、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之事,其根本用意不在轻贱商人,是防止商人专为牟利而妨碍社会安定。我们应该知道,在“抑商”政策背后,实有一番人生理想与经济理论在引导。教科书中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认定通常是“附庸”“抑商”,缺少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辩证分析。2008年广东历史卷26题却捉摸到沉闷的中国农业经济中市场因素的一缕曙光,立意深远。如果从“古代市场经济是否存在”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活跃的商品经济顽强生存、丰富物质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品格。如从战国末期到汉初是中国市场经济活跃时期,出现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太史公称其为“素封”,即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武帝时期,政治力量不允许财富成为挑战政权的另一股势力,遂使初具规模的市场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中国遂长期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形态。[7]但两汉时期仍有市场交换的潜滋暗长,这是因为农闲时多余的劳动力进行农产品加工,如腌肉、渍菜、纺麻、织布,发展成为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除自给以外,剩余的手工业产品必须经由市场的集中与分销,遂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经济网络,政府的行政权力与民间的讯息传播,和商品的流通一样都可顺畅。中国的广土众民,凭借这一网络,整合为文化、经济与政治复合的共同体。[8]但这种市场经济的存在还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史书中常有食货记载,将食、货列为巩固统治的两个方面,其基本路线在于食足货通——国实民富——教化万民,形成特有的蕴含有市场因素的经济品格。

再如,在近代史复习中,我们可以从当事人心态这一视角来审视,以传达给学生最深切的感受和体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9]以近代国人心态作为审视历史的视角,有其特殊性所在。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的社会……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10]外力冲击下,自强求存的个人心理逐渐汇聚为社会力量,近代社会发生渐演渐进的新陈代谢。所以,以国人心态度近代国运之强弱,是历史走向社会化、大众化,唤起青年学生国民责任的心灵力量。以下几段材料能说明一些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炮,我一放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

材料二 一位西方人的自述: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官府四处探听,按日逞递。

材料一表面反映的信息是,武器和战术的落后,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结合材料二,反映的深层信息是,林则徐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子量出了中国的短处,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西方人的自述,更反映了林则徐的精神: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意味深长的是,最早对林表示赞许的是西方人。通过自述和他述两段文字,反映了中国走出华夷秩序、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和第一声呐喊的可贵。

材料三 《天津条约》: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四 户部侍郎罗淳衍奏疏: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材料五 洪仁玕《资政新篇》: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知、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呈,不是经纶实际。

材料三、四、五是对“夷”这一称呼的反应,从《天津条约》看,“夷”的使用从此受到限制;但罗淳衍奏疏显然把称谓的变化等同于媚外行径了,这表明对于亲身经历这种变化的那一代人来说,却不啻是一种精神剧痛;洪仁玕则表现了明理通变的气概。从一定意义上说,《天津条约》的规定符合国际公法,但鸦片战争和林则徐、魏源的呐喊过去了二十年仍没有彻底唤醒沉睡的国人,洪仁玕的明理通变也是受了西洋的浸染后而有的觉悟。所以,后三则材料反映了即将步入19世纪60年代的国人对世界大势仍处于蒙昧状态。

可以说,立意是多元设计学习视角的基点,需要教师有独到的眼光捕捉历史的意义所在,基于“因缘会通”而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以达到揭示历史主题、弘扬时代旋律的目的。

拓宽视野:通史复习之魂

如果沿用斯塔夫里阿诺斯编写《全球通史》的体例,我们不妨将中国历史划分为“16世纪以前的中国”“16世纪以后的中国”以体现研究与学习的世界视野。16世纪以后的中国演绎的是天朝上国的一段尾声,是千年变局的前奏,这一时期拉开的场景是:经济上,西班牙运往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满载着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中国大量外销贸易换来财富,并主要集中于东南与华南,美洲作物玉米与番薯引入中国,人口由负担转变为生产力;思想上,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挑战;文学方面,《水浒传》《西游记》都是从反权威的角度立意,《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乃作者假托故事,批判正统学问与社会上层文化;戏曲方面,昆曲大师汤显祖的作品“临川四梦”,或提出佛道无常的淡泊,或挑战儒家礼教的规范。京剧彰显了民间剧种的活力和融通,打破昆曲过于讲究的刻板;散文方面,袁氏三兄弟下笔直写平常事务,直指性灵,不再受“文以载道”的约束;绘画方面,唐寅、沈周等人,作风自由,不受传统约束,陈洪绶更是意在笔外,犹如道家的得意忘形了;科学领域,李时珍的本草之学,谨严踏实,近于现代实证的方法。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践行各处,乃实际观察后的记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茅元仪的《武备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凡此均是从理性发为科技的作品。[11]种种因素相互影响,绘出了明末清初中国的历史走向,但16世纪以后的中国毕竟是“天下国家”模式的一段尾声,民间向海外开拓的努力,被政府视为非法的活动;知识界反省文化传统,受到清政权的压制;南方繁荣的经济,仍借助广大人口所提供的充分劳力,未转向借重机器的生产,导致了中国没有主动步入近代社会。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多从这一视角立意,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二第37题“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题,2008年广东卷第27题“中国形象”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要求我们在复习明清史时要打通、提炼各考点知识的关联和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打通高三通史复习的瓶颈,必须在以下三方面用力: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教师在指导高考复习时不能“烫剩饭”,而是要多读书,使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有思想、有内涵、有灵动,以打通各考点知识的关节,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层信息,找出历史的警醒和意义所在。

第二,要有多元的视角。高考真题不乏好题,且大多是从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命制的题目,如2006年广东卷的周人饮食生活题、2008年江苏卷的戏曲发展及教化百姓题、2008年广东卷的“中国形象”题、2009年的江苏士大夫题等。只有教师平时复习时巧妙设计学习视角,强化训练,学生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第三,要有广阔的视野。历史新课程高考很少单独考某一个知识点,主观题大都是在宏大的视野下对历史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如2008年江苏卷23题考查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全国文综卷37题考查“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区别和共同之处”,2009年海南历史卷28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和中国工业化、福建文综卷38题考查布鲁诺和李贽的思想等。复习教学是我们放宽视野的绝好机会,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高瞻远瞩、意味深长地回眸历史。

标签:;  ;  ;  ;  

通史复习的方法与作用_九品中正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