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探究论文_张健1,张明洪2

(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卫生院 401325)

摘要:目的 主要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将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乌头汤。结果 在疗效评定中,治疗组有效率为73.7%,对照组有效率为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9,P<0.05);血沉(ESR)指标评定中,治疗组有效率为76.3%,对照组有效率为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P<0.05)。结论 通过DAS-28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成侵袭性、对称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我国的患病率为0.3%~0.6%,RA患者致残的机会较大,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寿命,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1]。现有诸如电针疗法、火针疗法及艾灸疗法等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抗炎消肿、缓解疼痛,本文主要探索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期为RA治疗开辟新的治疗途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RA患者。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龄24-65岁,平均(41.3±4.2)岁;病程2.1-23年,中位数11.6年。观察组男性26例,女12例;年龄22-69岁,平均(48.7±5.1)岁;病程2.1-26年。

1.2诊断标准

采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改的分类标准[2]。

作者单位:1.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卫生院,邮编:401325;2.南充市疾控中心,邮编:637000

作者简介:张健,男,中医专业,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3 病例排除标准

重要器官发生严重病变;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精神患者或具有精神病使者;年龄≤16岁或≥70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本次研究药物不能耐受着;不配合试验者。符合以上任意一条者即排除。

1.4分组及治疗方法

采用知情同意原则,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择甲氨蝶呤片口服,一周一次10mg,疗程三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乌头汤加减治疗。基础方:麻黄10g,芍药15g,甘草9g,黄芪20g,桂枝12g,生姜15g,白术12g,知母15g,防风12,制附子(先煎)9g。加减:神疲乏力黄芪加至50g,党参20g;疼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加羌活12g,川芎12g,白芷12g;疼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加独活12g,牛膝12g;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加续断12g,骨碎补12g,桑寄生12g;关节肿胀加萆薢12g,薏苡仁20g,木通10g;寒重去知母;全身关节均痛者加威灵仙,虎仗;每日一剂,每剂煎熬2次共200ml,早晚各服一次,疗程三个月。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28,DAS-28)评价RA活动度。显著:接受治疗后,患者DAS-28降低1.2以上;有效:DAS-28 降低在0.6~1.2之间;无效:DAS-28降低在0.6以下或DAS-28仍然在5.1以上。有效率=(显著+有效)/n*100%。

1.5.2 血沉(ESR)指标评定标准 显著:ESR下降10 mm/h;有效:ESR下降在5~10 mm/h;无效:ESR下降在5 mm/h以下或仍然在40 mm/h以上。

1.6 统计分析

标本信息录入Excel后,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比较 两组治疗方法中,治疗组有效数为28例,有效率为73.7%,对照组有效数为18例,有效率为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9,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方法疗效评定比较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历节”“顽痹”等范畴,是痹症中的特殊范畴[1]。通过临床病例的观察,目前认为本病主要是肝脾气血不足,邪气痹阻经络,风寒湿邪外侵导致的湿聚成痰,血停成瘀,瘀痰凝聚不散聚集成肿,气血不通则肌肉关节疼痛。气血不能濡润经脉进而出现晨僵;瘀痰凝聚不散深入骨骱而导致关节僵直、变形。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晨僵;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畸形;腘窝囊肿;颈部疼痛、无力及难以保持其正常位置等症状,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晨僵、关节肿痛以及畸形等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明显的特征。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功能障碍的问题,这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正气亏虚或者机体防御能力不断下降,是中医学认为患者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受到风寒以及湿热的影响,患者肌肉、经络会对血气的顺利运行造成阻碍,最终出现麻痹等问题。

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研究者从现代医学手段到中医火针、电针、艾灸、贴肚、蜡疗、穴位敷贴等方法入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较少。方中制附子、麻黄温经散寒止痛,配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白术益气扶正,健脾除湿,桂枝、防风、生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知母清热除痹,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麻黄、知母等有消炎镇痛功效[4]。这些药物研究也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基本病理特点以血管炎和滑膜炎为主,关节内滑膜血管增生,形成血管翳,导致滑膜增厚,血液淤积。故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是中医学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始终强调的问题。通过相关探究与实践,可以发现在提升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可通过逐步治疗的方式调整患者机体免疫力,患者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在血管通透性不断降低的同时,关节疼痛可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也可利用该种方法缓解患者的关节肿胀以及压痛问题。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评价的方法很多,国际上认可的方法主要包括DAS-28、关节症状、炎症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等。其中又以DAS-28综合评价指标作为临床上检测RA疾病活动性及评估药物治疗有效性最为认可[5]。本研究表明,乌头汤联合甲氨蝶呤片在降低DAS-28评分及降低ESR方面优于对照组,对改善ESR有显著成效,即优于单纯的甲氨蝶呤片治疗,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端子,叶红萍,黄玉香.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J]. 河南中医,2014,34(6):1100-1101

[2]蒋明.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37

[3]郑筱萸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59.

[4]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14-557

[5]姚血明,马武开,唐芳,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8积分与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1):79-81.

论文作者:张健1,张明洪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探究论文_张健1,张明洪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