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评价研讨会综述_课程评价论文

重视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评价研讨会综述_课程评价论文

要重视对课程教材评价的研究——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评价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评价论文,课程论文,研讨会论文,全国中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1月10日至14日,全国课程教材评价研讨会在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并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参加研讨的有课程教材研究所、部分省级教研室主任以及大学、科研机构、中小学从事课程教材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同志。与会代表就我国课程教材评价的现状、评价理论、如何建立科学的课程教材评价体系以及建立课程教材评价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下面就这次研讨会上代表们共同关心并引起热烈讨论的几个问题作一综述,以利于进一步深入研讨。

一、关于我国课程教材评价的现状

与会代表认为,我国课程教材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与英美等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教育和课程教材管理上采取相对集中的中央控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调整以及教科书的选择和使用等诸方面的权力相对集中,课程教材管理的科学化才刚刚起步,课程教材评价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课程教材评价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而有所发展,但还存在评价对象窄化、评价手段单一化、评价主体局限性等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会替代过去的单一化。课程管理正在逐步采取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课程教材评价的对象、目标、手段以及主体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课程评价对课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在课程和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教材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评价理论,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使整个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关于课程教材评价的功能和价值取向

与会代表认为,不同的课程评价理论及其模式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评价目的,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英美等国的课程专家,对课程评价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会因评价者的目的、观点和观念不同而不同。当我们对具体的课程进行评价时,首先应明确,是选择重在考察课程的实施效果从而达到为改进课程编制服务的目的,还是选择重在检查课程计划本身从而达到为课程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的目的;或者是选择两者并重的目的。如果是对课程计划业已成熟、相应的教材也已经过试验的课程进行评价,应该侧重于指向改善课程实践这一目的。相反,若是对课程计划本身还不够成熟,其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高的课程进行评价,应该侧重于为课程建设的决策与管理提供服务的目的。有的代表指出,课程教材评价的不同目的或不同角度、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人员的确定等问题上的差异,都涉及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课程评价的功能。尽管在西方有不少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评价的众多功能,但大家都认为价值判断是课程评价的基本功能,在这个基本功能之上又衍生出了两个重要的功能,即诊断和完善的功能、选择的功能。

三、关于课程教材评价的标准和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

判断课程教材的价值,要有一个标准。有的代表提出将评价标准分为逻辑标准和操作标准;有的代表认为应分为宏观标准和微观标准;还有的代表提出将标准分为方向性标准和达成性标准。但代表们一致认为,课程教材评价不仅需要比较原则、抽象和一般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个标准具体化,并且可以进行测量,这就需要把这些标准分解,列出若干个具体可测的项目,即评价指标。

课程教材的评价指标应是多维的、多层面的。这些多维多层面的一系列指标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全面反映目标整体的指标群,就是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课程教材评价的科学性。

在是否能建立统一的课程教材评价标准即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上,与会代表有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代表认为,进行课程评价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由课程评价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尽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针对不同学科课程教材的特点,课程教材评价可以有分层次的指标体系,为不同目的服务的指标体系。课程教材评价的目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课程教材决策服务的,这种评价要求结论正确、公正,评价指标中的标度可简单些。另一类是以改进课程教材编制为目的,评价的标准大都是相对的,标度要求细一些,以便掌握改进课程教材编制的详细资料。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课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可以研究建立一个课程教材评价的基本框架。由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统一的,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各套教材的编写都要以此为依据,因此建立学科课程教材评价的基本框架,以作为对不同目的的评价和对不同类型教材进行评价的参照体系是可行的。

四、关于课程教材评价的方法

与会代表认为,课程教材评价不是指任何一种或两三种特定的评估方法,而应是各种测评方法的综合运用。评价在方法上应具有开放性特征,能获取教育目标所指的各种行为的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都是恰当的评价方法。完整的评价方法应包括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的方法、分析综合的方法、报告评价结果等四类方法。每一类方法在其运用上可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如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选择测验、观察、谈话、问卷、收集样本等。

在课程评价的方法上,大家在分析了当前的评价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是不是越复杂越好?从国内教育评价的现状看,一方面,定量化手段越来越趋于复杂,各种各样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式方法开始得到广泛的运用;另一方面,定性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忽视,有些人还给定性的评价手段戴上了简单化的帽子。代表们认为,评价模式和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尽管评价方法对一个成功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但只能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要克服那种追求评价方式和手段复杂化的心态。在进行评价时,既要注意利用定量评价手段,也要注意利用定性评价手段。如果只采用定量评价,那些课程教材中大量的人文方面的资源,像德育这样具有非数量性特征的内容,就有可能排除在课程教材评价目标之外,这是一种巨大的缺陷和损失。

五、关于课程教材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评价机制的最重要的方面是要确定评价人员。由于评价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评价人员的构成也就不同。课程教材评价根据其性质不同,而由不同人员进行操作。有的代表在对课程教材编制的不同阶段(设计阶段、试验阶段、评审阶段、推广阶段)进行划分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目的来确定不同的评价者。

如在课程教材的设计阶段,评价的目的是对各种设计和设想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无法通过开展试验进行评价,这就需要评价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个人是难以达到这些要求的,应该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教师组成评价群体。而且,各学科与各科目之间应进行交叉评价,如语文科专家对历史科教材中课文的表述加以评价等等。而目前在我国,课程教材设计阶段的评价者往往是课程教材编制人员本身,这只是内部评价。虽然有时也邀请编制群体之外的人参与评价,这属于外部评价,但未形成稳定的机制。

试验阶段的课程教材评价是通过考察真实的使用结果来加以评价的。教师作为课程教材的实施者,学生作为课程教材实施的主体,都参与了课程教材的试验。因此,这一阶段的评价者侧重于教师和学生。

评审阶段的课程教材评价是为分类分等或选择服务的。评价人员除了教育行政人员之外,应包括高等院校的学科专家、课程教材教法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教育科研人员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等。

推广阶段的课程教材评价,主要是为了检验所设计的课程教材付诸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否充分,在实施过程中有无困难、有无走样。使用者根据统一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决定在多种各有特色的课程教材中作出选择。这一阶段的课程教材评价人员主要来自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与会代表认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审查委员会是审定审查、评价教材的专门机构,其组织的教材审查工作,是专家集体评价教材的政府行为。但只有专家进行课程教材评价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力量。此外,应设立一个全国中小学课程审议委员会,指导、组织和实施包括课程评价在内的课程决策、咨询、编制和管理等工作。

最后,与会代表认为,课程教材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和实践的基础都还十分薄弱,上述问题和评价涉及的其他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这次研讨只是开了一个头。要建立适合我国课程教材发展实际、具有特色的课程教材评价的科学体系,需要课程教材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做出更大的和长时间的努力。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推进和相应评价工作的全面展开,以及为新的高中课程教材的研究、编制、实验和推广作好评价上的准备,与会代表们呼吁教育决策和行政机构、教育科研部门和中小学校,重视对课程教材评价的研究,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重视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评价研讨会综述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