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_土家族论文

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_土家族论文

论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家族论文,为例论文,民族文化论文,科技进步论文,资源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文化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它与科技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概言之,科技进步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推动着民族文化向更高层次演进。民族文化对科技进步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使一个民族形成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科技的氛围,催生一个民族创新进取的民族精神,形成科技进步的内在聚合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开发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有了更好的条件,民族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客观上形成一种互进互动的关系。让·拉特利尔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技术影响文化的方式:“这一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结构的某种离析,另一方面又为文化提供新的可能。”(注:[法〕让·拉特利尔著、吕乃基等译:《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9页。)这清楚地表明:科学技术将深刻地影响人类文化的变迁,人类文化的结构及存在亦将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科技进步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一,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奠定了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的基础。科技进步最直接的作用是推动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使人类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通过对土家族地区科技进步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其技术进步最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纺织技术、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的传入。土家族地区纺织技术的历史流变就很能说明问题。以前的手工织布、织锦,尽管其技术和工艺达到较高的水平,但织物质量仍难保证,产量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改土归流”后,由于纺织机械的引进,土家族地区的家庭纺织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思南府属各县农民家中都能纺绩为布。清嘉庆前,农家纺织有的仍用简陋的“矮机”,“席地而织,产品自属粗糙,自从使用从汉区传入的比较先进的仿用脚车后,日夜可纺纱八两,而且质好,土民渐次有效之者”。(注:(嘉庆)《龙山县志·风俗》。)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们有更好的时间从事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创造,这些方面的成就直接丰富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科技进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创造与扬弃并存,先进的、合理的东西被世代传承,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但由于科技的落后,没有文字的民族要想完整地记录下其文化创造的全过程是不可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记录和反映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来讲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科技进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往的交流是十分困难的,艺人们走街串巷进行原始的传播,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交往几乎是不可能。科技进步使这一难题得以轻松解决,除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外,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成为更加快捷、便利、全面地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利用这个窗口,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可以互相了解,随时交流,这将大大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第四,科技进步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变革。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创造,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求新、求异,完成自身结构的变革。科技进步不仅对民族文化的内容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其表现形式也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土家族居住文化的代表——“吊脚楼”——的建造就说明,技术进步,尤其是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是推动其居住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吊脚楼建造本身来看,土家族当时的建筑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对人类居住文明的一大贡献。如今的吊脚楼建筑在保持传统居住方式的同时,也注重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选择,一大批现代“吊脚楼”的修建即是一例。

(二)科技进步对民族文化的破坏与渗透作用

科技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科技进步对民族文化的作用要从两方面去看,既有积极的促进效应,也有强力的破坏效应。破坏效应一般而言有两种形式:一是强力瓦解,使某些文化因素消失于无形;二是间接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某些文化结构得以改造,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拉特利尔对此有其见解:“较之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工业化前形成的文化——而言,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科学和技术可能被看作是陌生的东西,然而与此同时,科学和技术却表现为现存文化必须予以考虑的系统。既然它们不能在传统文化集合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导致一种破坏性的瓦解作用。这一现象有三个突出方面:科学对表达系统的直接影响;由技术带来的人为环境的间接影响;以及对未来科学技术的规划或设计的日益接受,同时建立相应的世俗形式。”(注:[法]让·拉特利尔著、吕乃基等译:《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第69页。)我们在研究民族文化的时候也会惊奇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许多史书上记载的民族文化事象如今已找不到其踪影,原因固然很多,但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也是肯定的。例如,许多民族都有的禁忌文化,很多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随着人们科学知识的增长,其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另一种情形我们也可以看到,如土家族居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吊脚楼,以往全是木结构的,不用一钉一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保留其样式和结构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优质的原材料和建筑技术,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关系。

(三)民族文化对科技进步的包容、反哺与实证作用

第一,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创造力的发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只有在一个好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力。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开朗、热情、宽容、勤奋、善思是其基本的底蕴,这也正是激发创造力必须具备的文化心理素质。因此,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时刻体现出创新进取的精神。

第二,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科技进步打下基础。我国各民族都十分重视教育的育人作用,在许多传说、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勤奋读书取得成就的描述,甚至将汉族的“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全盘吸收。我们都知道,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从技术进步的原动力考察,发展教育是最最根本的,离开教育则无从谈起。所以说,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对技术进步的重视和希冀。

第三,优秀民族文化形成对科技进步的包容力。这表现为两个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能力和对创造过程中失败的宽容。以土家族为例,其文化开放度很高,善于吸收他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成果,无论是纺织技术还是牛耕技术,无论是铁制农具还是机器生产,土家族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加以吸收和改进。同时,对自己在创造活动中的失败能够宽容对待,不打击,不嘲笑,不气馁,而是再接再厉,直至成功。

第四,优秀民族文化本身是对科技进步历史的形象表征。科技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而民族文化恰恰在许多方面记录了当时的技术状况,成为科技进步的形象表征体。如土家族地区至今尚存的石桥、古建筑、溪州铜柱等无不是当时技术进步的真实写照,有的在今天看来仍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四)民族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协同作用

民族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协同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增强”效应。一是科技进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使之迈向更高层次;二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包容、吸纳、革新、创造的强劲氛围催生科技进步的累累果实,使科技进步得以在更大范围、向更高层次、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考察民族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民族自于自我封闭的文化圈内,对科技进步视而不见,甚至抵制、抛弃,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进程,在外力的作用下就有崩溃和灭亡的危险。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更多的是指科技的落后。据此可知,民族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协同作用是一个民族的立世之本,其作用不可小视。

二、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笔者以为,民族文化的灿烂和生命力不能仅限于博物馆里,而在于不断地挖掘、创新,使之融入现代经济生活之中,使民族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这才是我们的应取之道。

文化也是资源,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资源,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几乎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重头戏。于是,文化节日层出不穷,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的肯定。

我国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节日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等等,即使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也有很多闪光点,具有可开发利用的价值。例如白裤瑶的多彩服饰、节庆,古老而传统的“油锅”组织,神秘而恢宏的铜鼓舞、铜鼓文化等,但对其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科技进步的历史背景下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在此以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为例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认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建几个点,把部分文化现象简单地“复原”就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热闹一阵之后大都偃旗息鼓。为什么呢?说到底就是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缺乏科学的认识,是未经过科学筛选、科学论证和科学规划的低级开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所淘汰。这种情形可能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产生错觉,认为不过如此。这就会对今后开发和宣传民族文化资源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先行的思想,对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先期科学研究,通过专家的科学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找准开发的基点。应该说,这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第一步,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成败举足轻重。

(二)展示各民族的科技成就

许多民族文化的科学内涵深厚,在民族文化展示的过程中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在开发这一资源的过程中尤其要挖掘其科学的内核,体现民族文化的科学魅力。土家族的许多节日,其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本身就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迎春节有送“春牛”的内容,其中“春牛”图上印有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什么节气从事何种生产列举得十分清楚,农业生产知识很丰富。在长期的节日文化熏陶下,人们自然形成一种价值取向,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节日文化也是人们传播知识,承传技艺的客观需要。在日积月累的节日文化生活里,各种生产技术、美术工艺得以巩固和发展。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有其科学道理。土家族地区沟壑纵横,气候湿润,由于平地、河谷地势低洼,湿气重,因此不利于谷物的保存,更不利于身体健康,在坡地建房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土家族的食物主要是土豆、玉米、辣椒,玉米、辣椒的保存方法大都为“悬垂式”,即用绳子串起来吊在通风干燥处。因此,吊脚楼的悬空部分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食物的保存亦需要干燥、通风的条件,故悬空部分延伸出的平台基本上解决了谷物的存放,是很好的“粮仓”。延伸平台既开阔、凉爽,亦可防蛇、虫、蚊之害。即使今日,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此建造居所同样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气候、经济状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技术状况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蕴含着科学和技术的成份,如腊肉的腌制、咂酒的酿造等。二是外来品种、技术的引进与融合,如土豆、红薯、酒曲等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饮食结构,这本身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

正是因为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科学内涵,我们在开发时要使之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到民族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科学试验,切实感受各民族的科技成就。

(三)全方位、高起点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在此以土家族饮食文化开发为例加以具体的说明,希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土家族饮食文化开发价值巨大,对今天的人们来讲,制作工艺特殊,风味独特的饮食符合人们的消费价值取向,有着巨大的市场。如果进一步进行开发,提高技术含量,土家族饮食文化走向世界也不是不可能的。具体到如何开发,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充分重视:

第一,挖掘传统工艺,做精传统饮食。工艺也是技术的一部分,有着相当的独占性和不轻易外传的技术秘密。因此,要保持民族饮食的特殊风味,就要注意到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寻找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现场录制,以利于传播和开展专业培训,这项工作带有抢救性质,是很重要的。同时,在传统秘方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把传统的饮食做精做细,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第二,引进先进技术,改进制作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走工业化生产之路。土家族传统饮食目前还基本上局限于本地区,仅有少量的人在外地经营土家风味的餐馆,这种宣传是极其有限的。现在应该考虑,把一些特色浓郁的土家风味饮食做成易携带、易制作、易保存的大众化商品,使这一传统饮食走进千家万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进传统的制作工艺,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进行深度开发,增加产品种类,提高科技含量,走工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如今,土家族的特色食品,如合渣、柏杨豆干、黔江牛肉等都已开始迈出家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由此想到的是,还有更多的风味食品也要加快工业化生产的步伐,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土家族食品体系。

第三,培养技术人才,夯实发展基础。传统饮食也好,现代饮食也罢,要求新,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我们要抓紧培养一支这样的人才队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夯实土家族民族饮食的发展基础。

第四,利用现代传媒,扩大对外宣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宣传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企业发展的外力推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落后,取而代之的应是“好酒也要靠吆喝”。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有效的传媒,加大产品的宣传,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进而推动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发展。

第五,突出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民族饮食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长期的熏染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人对本民族的饮食喜爱有加,由此也滋生出对本民族的热爱。因此,我们要抓住民族特色不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民族精神的弘扬结合在一起,形成民族团结的向心力,这也是我们利用科技手段开发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从另一个方面讲,这对于促进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有深远意义。

三、几点思考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得当,利用得法,则可造福于民;反之,它将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步淡化直至湮灭。因此,我们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紧迫感,要紧跟科技进步的时代步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为民族发展的现实服务。但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纳入科技进步工作这个大的范畴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地都把科技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来抓,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在抓科技进步工作时,往往只注重抓各产业的科技进步,对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则较少考虑。事实上,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资本,其经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许多民族地区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把文化与经贸、技术、人才、资源开发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正因为民族文化资源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抓科技进步工作时要将其纳入这个大的工作范畴,统筹安排,齐抓共促,使科技进步工作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实现良性互动。

(二)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强力推动和支撑,但在开发的时候须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民族文化开发之中,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又能体现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做到二者的有机和谐,协调发展。笔者在考察时发现,有的地方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采取推倒重来的模式,大量使用现代技术,耗资巨大,尽管建设得富丽堂皇,但民族文化的原始风貌荡然无存,许多人看过后对此异议颇多。这也说明,如此开发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也就没有达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展示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切不可顾此失彼。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开发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开展科学研究,搞好科学规划,进行科学的营销。

(三)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困扰民族地区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使其得以永续利用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各地在开发上又不甘示弱,很多项目仓促上马,结果是难以得到回报。这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应当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还是应当立即开发?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其一,有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开发项目,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可以先进行规模适度的开发,这样既能带来即期的经济效益,也可为后续开发提供经验,打好物质技术基础;其二,在物质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要不遗余力地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这不是资源的浪费,恰恰是对优势资源的储备,这才是应取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文化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朝毁灭则将永远痛失,因此,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决不是一件小事,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四)挖掘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重要的是弘扬一种民族精神

不能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仅仅看作是一种短期的经济行为,而应将其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即通过这种开发来激发各族群众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使之成为一个民族奋发有为、开拓前进的民族精神,这才是我们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最终目的。如何体现这种精神?一是通过民族文化本身展示各民族祖先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精神,激励后人奋发有为;二是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中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创造的积极内核,因势利导,积极善用,内聚成一种全民族的科学精神。

标签:;  ;  ;  ;  

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_土家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